登陆注册
13166400000025

第25章 登记之公信力: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2)

可见,动产善意取得、不动产善意取得,具有相同的价值基础及逻辑结构,没有偏废之理。而且,在具体的构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上,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均具有基本相同的架构。二者分别对应着动产和不动产无权处分,在构成上,均需要有权利外观的存在,即无权处分人享有占有或登记名义;二者均要求第三人系善意信赖表征方式,不知且不应知真实物权状况;第三人的权利取得也均需要公示的完成,即取得占有或完成登记。而在法律效果上,二者均发生第三人相应物权之取得,而且,在此基础上,原权利人与处分人、处分人与第三人以及第三人与原权利人之间的债的关系,也基本相同。

有学者认为:不动产登记之较强的公信力,使之具有独立存在并独立表现的条件,可以直接通过登记的公信力原则加以表现,而动产占有的公信力则不得不通过另一项特别的制度即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加以表现。这就使动产、不动产在此发生了分立。对此,笔者的疑问是:“登记之较强的公信力”如何“独立”地通过“登记的公信力原则”表现?占有的公信力“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其他可能之选择的区别何在?其实,登记与占有之公信力的强弱,应是通过对第三人取得物权之条件的不同来反映的,而这不同的条件,作为第三人取得物权的条件,不就是其取得之要件吗?该取得以第三人善意为主要特征,故这里的取得不就是善意取得、要件不就是善意取得之要件吗?

有构成要件、有法律效果,怎么可以再否定善意取得制度的存在呢?

承认登记的公信力,第三人可因公信力而受保护、取得物权,这样的实质性结论已经得出,为何坚决不愿将该取得冠之以善意取得之名呢?所以,公信力强弱绝不是否定不动产善意取得的理由,相反,登记之较强的公信力,倒是应使得第三人物权之善意取得更为肯定。

当然,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在构成上确有不同之处,例如,在原权利人归责性要件以及第三人过失要件上,均会有程度上的不同。此外,还有因动产、不动产不同特性而产生的不同,例如交易场所的影响在动产善意取得中意义重大,而在不动产善意取得中意义极小,不动产不存在占有脱离物、占有委托物的区分等。但这些只是“枝节”上的不同,且改变不了动产善意取得与不动产善意取得具有实质性一致的事实。所以,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构建“物权表征方式→表征方式公信力→善意取得”之统一框架,当属妥当之举。

(第二节)法律构成

一、登记错误的存在

不动产善意取得适用的前提,是登记错误的存在。当登记簿记载正确时,第三人不可能对无权处分人产生合理信赖,故也没有保护之必要。只有在登记发生错误时,登记名义人才可能利用错误之登记,获取善意第三人的信赖而为无权处分,而此时的第三人系基于对法定物权表征方式的信赖而行事,自不应因此而遭受损失。

但是,何谓登记错误?学者却有不同的表述。有学者认为,登记公信力表现为,即使土地登记簿中登记的权利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或者和实际状况不符,参与法律交易的人们仍然可以善意取得这些权利。按照此种观点,登记错误应是指“登记的权利在实际中并不存在或者和实际状况不符”,但是,应当如何判断登记的权利在实际中存不存在以及是否与实际状况相符?在登记作为物权变动生效要件的立法之下,登记具有使物权发生、消灭、移转等效力,那么,何种情况下登记之权利仍被认为不存在?另有学者认为,土地登记所以发生不正确,系原登记有无效或撤销之原因。据此,登记错误,出现在登记有无效原因或有可撤销原因并被撤销,而登记未被涂销之时。

但是,无效、可撤销应仅对应于依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的场合,在其他场合如何判断,该观点中没有答案。还有学者认为:登记错误是指登记没有表明真实不动产物权状况,在权利表现形式和实质权利之间出现偏离的现象。而真实权利的判断,要从当事人以发生物权变动为目的的实体法意思表示中去寻找,登记状态与该意思表示内容相符的,就是与真实权利相符;在非依法律行为的物权变动中,登记状态与导致物权变动的客观原因事实相符合,就与真实权利保持了一致。

笔者认为,区分物权变动系因法律行为还是法律行为之外的原因而发生,分别判断登记错误之有无,是相对妥当的选择。在因法律行为发生物权变动而进行登记的情况下,物权变动立法模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登记错误有无的判断。意思主义立法之下,未登记不动产物权即可发生变动,故有变动物权之有效效果意思,而未为登记时,登记记载即属错误。此时,未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的规则,发挥了与公信力相同的保护第三人对登记之信赖的功能。

形式主义立法模式中,物权形式主义与债权形式主义又有不同。

依据物权形式主义,债权行为效力不影响物权行为效力,所以,只要物权行为有效,并且登记记载与物权行为的内容一致,就不存在登记错误。这样,在物权行为无效或被撤销而未涂销已办理之登记以及登记记载与有效之物权行为内容不一致的场合,即发生了登记错误。此时,登记公信力可发挥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作用,而物权行为无因性原则对善意第三人的保护则无能为力了。

在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之下,物权变动的有因构成,决定了债权合同效力对物权变动效力之影响,故在原因行为无效或被撤销而未涂销已办理之登记,以及登记记载与有效之原因行为内容不一致的场合,即发生了登记错误。对此,《瑞士民法典》明确规定:凡无法律原因或依无约束力的法律行为而完成的登记,为不正当。我国系采债权形式主义立法模式,在登记本来即无法律基础或后失去法律基础,以及登记记载与法律行为内容不一致时,即发生了登记错误。在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时,有无登记错误之判断与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选择无关。登记错误的判断标准为,登记簿之记载是否真实反映了引发物权变动的非法律行为之法律事实的法律效果。例如,被继承人死亡的事实,导致继承人取得遗产所有权的法律效果发生,如果不动产登记簿未真实反映此一物权变动效果,即发生了登记错误。又如,对不动产物权作变动裁决的法院判决生效后,登记簿未能真实反映该判决内容的,也发生了登记错误。再如,因事实行为而取得物权时,登记簿中未将依法律规定可因该事实行为取得物权之人,记载为物权人的,也发生了登记错误。

至于登记错误的发生原因,可以包括:诈欺、当事人怠于申请登记、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过错等。这些发生登记错误的原因,可在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的场合中出现,也可在非因法律行为而发生物权变动的场合出现。而登记错误的发生,一定意义上是绝对不可避免的。例如,被继承人死亡,遗产所有权即刻发生变动,继承登记必然滞后于该物权变动,在继承登记办理之前,登记错误均持续存在。

登记错误的认定意义重大。虽然即使登记没有错误,第三人也能取得相应物权,但是,如果登记错误,则第三人未必一定能够取得相应物权,因为第三人取得物权系以具备善意取得构成要件为必要。

所以,在第三人不具备善意取得要件的情况下,登记错误有无的认定,直接影响着第三人的物权取得,此时,若认定登记错误不存在,第三人就可以取得物权,若认定登记错误存在,第三人就不能取得物权。而在第三人具备善意取得要件的情况下,登记错误有无的认定,对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重大影响。若认定登记错误不存在,处分人就属有权处分,若认定登记错误存在,处分人就属无权处分。显然,处分人为无权处分时,其对权利人的责任更重。

不过,有的类型的登记错误即使存在,对当事人关系也没有影响。例如,登记簿记载了不存在之处分限制时,登记发生了错误,但该处分限制之记载,对第三人并无不利影响,违反该处分限制所作出的处分,仍然可以发生效力。又如,登记簿记载了不存在的抵押权,发生登记错误,但受让该不动产的第三人,仍可取得无此项登记负担的所有权。因为,登记簿之错误记载不应为第三人之不利益,而视为正当。

但是,有些登记错误虽可导致第三人不利益,但法律也不对第三人提供保护。这涉及到法律赋予哪些登记事项以公信力、第三人可以信赖哪些登记事项之问题。对此,有学者指出,法律保护的只是与土地的物权法律状况有关的登记内容,诸如物权性质的土地权利或者物上请求权的内容和权利人,对于土地登记簿之外的实际状况,如建造方式等,即使它在土地登记簿中作了说明,都不予保护。另有学者认为,善意取得受保护的范畴,计有三种:某种登记权利之存在;登记权利之不存在;限制登记之不存在。至于登记簿所载土地的面积、形状、当事人年龄等登记,均不在保护范畴之内。笔者认为,登记公信力仅保护第三人对处分人享有处分权的信赖。当登记簿显示处分人享有处分权,但登记错误时,公信力才发挥作用。具体而言:不存在之权利却被登记在簿,则登记名义人被登记簿显示为享有对该权利的处分权;仍存在之权利却已被从登记簿中去除,则该权利内含的利益被登记簿显示为可被登记权利人处分;处分限制未被记载于登记簿,则登记簿显示权利人享有不受此项限制的处分权。此类情况下,第三人系基于登记簿记载而对处分人之处分权产生信赖,应受公信力保护。而登记簿中有关不动产面积、结构、界址、建筑方式等的记载错误,与处分人的处分权无关,属不涉及权属状况的事实记载,自非登记公信力所保护对象。至于当事人年龄等,登记簿并非其表征方式,第三人当然不应据此产生信赖。

二、经交易行为受让物权

善意取得制度旨在保护交易安全,所以仅在第三人经交易行为而取得物权时,方才可能构成善意取得。而依继承、法律规定、法院判决等原因而试图取得不动产物权时,如果其前主不享有处分权,即使登记簿之记载显示前主有处分权,也不发生物权变动。例如,甲之不动产被错误登记于乙公司名下,后乙公司与丙公司合并为丁公司,该不动产也被移转登记于丁公司名下,此时,丁公司也不能取得该不动产所有权,甲公司仍然可以请求丁公司涂销不动产登记。

除了买卖、互易、设定他物权等交易行为可发生善意取得之外,对物权享有者负有义务者,若基于对登记的信赖而向错误登记为物权享有者的登记名义人履行的,其也受公信力保护,不因登记错误而受损。此时,登记簿作为法定物权表征方式,为义务人判断物权享有者提供了基础,为维护登记的表征功能,义务人应受保护。对此,《德国民法典》第893条明确规定,保护和物权内容一致的、向合法登记的权利人进行的履行。此外,登记名义人将不动产作为给付标的,履行其对第三人之义务的,即使登记错误,第三人仍可善意取得标的物物权。

交易行为应系成立于不同主体之间的行为,而且即使双方形式上为不同主体,但实质上具有一体性的,也不应视作交易行为,不能构成善意取得。例如,甲国有独资公司将错误登记于其名下的不动产,转让给投资设立甲公司的乙公司,并办理了移转登记。但乙公司并不能善意取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因为其与甲公司之间具有经济利益上的一体性。此时,应优先保护真正权利人的利益。

第三人与处分人之间的交易行为应当有效,第三人才能取得相应物权。如果交易行为因效力瑕疵而无效或被撤销的,即使登记没有错误、处分人有处分权,第三人也不能取得相应物权,那么,在处分人无处分权时,第三人更不应该可以取得物权。不过,在不同的物权变动立法模式之下又有所不同,在物权形式主义立法之下,善意取得的构成,只要求物权行为无处分权欠缺之外的效力瑕疵,而不问债权行为是否有效,如果债权行为无效,第三人善意取得物权后负有不当得利返还义务。而在债权形式主义立法之下,物权变动的有因构成,要求债权合同有效存在,方可发生物权变动。我国采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需要有有效的原因推动,故善意取得的构成,也以作为原因的债权合同的有效为前提。

最后,对于无偿性交易行为是否也可以构成善意取得,通说持肯定态度,认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并不需要交易行为必须具有有偿性,《德国民法典》、《瑞士民法典》规定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条文中,也没有将交易行为限定于有偿行为。但基于对无偿之善意取得有违公平的价值判断,法律不得不通过不当得利制度进行调整。在无偿行为构成善意取得之后,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16条第1款之规定,无偿善意取得物权之第三人,对权利人负有返还因无权处分而取得的利益之义务。

我国通说认为,动产善意取得须基于有偿行为,相关司法解释也是规定第三人有偿受让,方受保护。笔者也认为,不动产善意取得的构成须行为具备有偿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和动产善意取得保持一致,更为重要的是,从价值判断的角度而言,无偿善意取得有违公平,系在真正权利人与无偿第三人之间作出了错误的选择。而像德国法那样,承认无偿行为可构成善意取得的同时,又以不当得利制度对失衡之结果进行校正的做法,出尔反尔、曲折往返,枉使法律关系复杂化,徒增法律适用之环节,不如直接否定无偿善意取得的可能性,径直实现价值判断。

三、登记簿显示处分人有处分权

登记发生错误时,登记簿显示无处分权的处分人享有处分权的,第三人才可能因善意信赖登记簿之记载而取得相应物权。由于财产性私权均含有对权利本身的处分权,故当登记簿将处分人记载为物权享有者时,处分人作为登记名义人便表现为享有对该项权利的处分权,此时,若此项登记系属错误,则第三人仍可善意取得相应物权。这里,登记错误记载事项显示处分人有处分权时,登记公信力可弥补处分人实质上没有处分权之欠缺,使第三人不因此遭受损失。

但如果第三人系基于对登记簿记载之外事项的信赖,而从无处分权人处受让物权的,应不可以善意取得相应物权。

同类推荐
  • 建设工程法规

    建设工程法规

    建筑工程领域所涉及的法规内容繁多,而建筑法规类学科的教学课时较少,加之法规不断完善,其更新速度较快,教材课本难以同时跟进。故为了学生能够较容易掌握这部分信息,开发此书。
  • 农村合同知识问答

    农村合同知识问答

    本书对常用的农村合同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在理论的基础上加上了一些生动的案例,涵盖知识系统而详尽,极具可读性。
  • 怎样打赢官司

    怎样打赢官司

    本书选择了农民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案例或事例,按照所涉及的不同法律知识进行分类,通过深入的分析,总结出每个案例运用到的相关法律知识,让读者朋友在读懂案例和分析的同时,学会将法律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与执法监督

    治安管理违法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这些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与公共安全。而事实上,治安管理违法行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百姓不懂法。为了让老百姓知晓哪些行为是治安违法行为,本书以浅显生动的语言,精选大量老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典型案例,系统讲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治安违法行为。目的在于提高老百姓的守法意识,避免违法行为,并能利用《治安管理处罚法》保护自己的权益。
  • 旅游法理论与实务

    旅游法理论与实务

    书的内容由导论、旅游合同、旅游法律关系中的经营者及从业人员、旅游法律关系中的消费者和旅游热点问题法律透析五部分组成,各部分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体现了旅游法律规范的前后逻辑关系。
热门推荐
  • 他日神启

    他日神启

    宇宙中的灵力充足,也就是人类常说的“暗能量”。我们神,就是由灵力聚集的,人类是我们创造的替代物。我从前在水月镜中看到人类的时候,还未曾想过终有一日我竟沦为人类。澜沧,等你找到我的时候,我不恨你,真的,我已经忘了爱你的时候我是多么狼狈的样子。
  • 姐妹双侠

    姐妹双侠

    公元17年,王莽苛政和严重的旱灾导致了绿林起义。六年后,绿林军首领王匡和结拜兄弟王凤拥戴西汉刘室宗亲、绿林军更始将军刘玄为更始皇帝,最初定都洛阳,后移都长安。王莽败死后,刘玄封王匡为比阳王,封王凤为宜城王。刘玄无才无能,沉湎于宫廷淫乐生活,委政于国丈——奸贼赵萌,以致众叛亲离。王匡及其子王云被赵萌害死,王凤和儿子王通被迫流落他乡。刘秀称帝后,命马援为帅平灭刘玄,此时的绿林军岌岌可危……
  • 一念之间堕仙魔

    一念之间堕仙魔

    她是九重天上掌管六重天的绫烟上神,她一双美目看尽世间沧桑,她一袭白不染天下霜华;当仙与魔的华丽外表揭下,当从天堂坠落地狱,当洁白的羽翼被沾染污垢,当本就支离破碎的情消失;她发誓“我素绫烟要屠尽天下人。”或许,就在那灼灼红衣桃花间,那一声声刻骨铭心的轻唤,已消失了吧
  • 炎仙

    炎仙

    一个跳崖不死的废物,却无意想起了前生的回忆,并且得到了一枚能够时光倒流的蝙蝠戒指。一个被命运耍的团团转的废材,突然想起来前生的一切记忆,修仙正道的盟主、亦正亦邪的怪胎奇才、究竟为何沦落到此,难道真的是老天故意玩他?废材转身变成天才...事情往往反差就是这么大,手持至宝、脚踏众仙尸骨、天下美女尽收眼底,究竟我为何而来?看一代修仙宗师回到一万年前另开天地、再造修仙正统!新书书友群:陶醉①群:133865337(位子紧缺)陶醉②群:121128681(大量空位)
  • 极品琉璃帮:恶魔拽少拿命来

    极品琉璃帮:恶魔拽少拿命来

    “让本少爷跪下,你这么拽你爸妈知道吗?”“挑衅本小姐,你这么叼你爸妈知道么?”“别浪了和本少爷结婚!”“好”你个死女人竟敢逃婚!!!你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会把你追回来的。当无良小姐遇到恶魔拽少会发生什么呢?
  • 幽冥侠客传

    幽冥侠客传

    李爷爷小时候,某天晚上和哥哥躺在床上玩闹,忽然听到门口有走路声,窸窸窣窣的,李大爷和哥哥同时叫起来,妈妈,妈妈,爸爸回来了,妈妈也一脸笑容的跑过去,打开房门,发现门口空无一人,就以为是听错了,关起门来,继续玩耍;过了半刻钟,门口又有走路声,也是窸窸窣窣的,李大爷和哥哥同时叫起来,妈妈,妈妈,爸爸回来了,妈妈走过去,打开房门,发现门口还是空无一人,妈妈又在门口看了看,会不会是其它的东西弄出的声音,除了静悄悄的,什么都没有,妈妈嘀咕着就回来了,李大爷和哥哥继续玩耍;又过了半刻钟,门口又出现走路声,还是窸窸窣窣的,李大爷说他当时和哥哥不知道为什么,突然紧张起来,妈妈走到门边,
  • 百业俏学生

    百业俏学生

    俗语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有谁见过三百六十行,行行状元是一人。欲知具体事宜,且看月扬白塔笔下生风弄风骚。~~~~~~~~~~~~~~~~~~~~~~~~~~~~~~~~~~~~~~~~~~~~~~~~~~~~~本书使用第一人称手法,目前作品大多是第三人称也就是所谓的上帝视角。但其实无论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缺点。所以各位读者大大们不必纠结于此。另外YY无罪,但是作者要合理的YY,保证故事行云流水,没有瑕疵。如有瑕疵还请各位读者大大指正。~~~~~~~~~~~~~~~~~~~~~~~~~~~~~~~~~~~~~~~~~~~~~~~~~~~~~~~最后新人新书,急需大家的收藏和推荐。我保证我不断更,每天最少二章,专心码字。所以就请各位大大留下宝贵的票票,其实对您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我来说却是最大的鼓励。
  • 走阴路

    走阴路

    四川西北的小山村,自古便是交通闭塞之地,然而在地震之后,却来了几个外乡人,原因却是村口的河流冲出了一些东西!我叫顾白,无父无母,自出生便能闻见人身上一些特殊的味道,比如冯老九身上的死人味和同班女生身上的花香味……十六岁那年,将我抚养长大的冯老九离奇失踪,为寻常他的踪迹,我被迫打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神秘而绚烂的古蜀神话,高深莫测的瓯雒遗迹,匪夷所思的鬼怪奇遇……我所寻不过一人生死,真相却越发扑朔迷离!
  • 无尽猎人

    无尽猎人

    异界或许并不是那么好混,尤其是我这种草根阶层出身的小猎人。还好,我有着一班坚决支持我的团员,虽然这群家伙某种意义上来讲都只不过是游戏npc。我永远都不是一个人!--高烈
  • 老虎大福

    老虎大福

    本书中的作品大多以秦岭山林为题材,描绘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共计8篇,包括“黑鱼千岁”、“山鬼木客”、“猴子村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