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与日产的合资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以来,企业的发展也完全是按照预定计划向前推进的。该合资公司于2003年11月公布了中期事业计划,提出了把企业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综合型汽车制造商的奋斗目标。乘用车逐步形成车身开发、整车匹配以及部分总成的研发能力,使之真正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商用汽车在加强与雷诺、日产柴等巨头进行技术合作的同时,主要致力于提高研发能力和水平,用四年左右的时间,把“东风”品牌做成全球商用车知名品牌、中国商用车第一品牌。2004年3月24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与广东花都市正式签署土地使用协议,前者将投资3.3亿元(第一期工程)兴建新的乘用车研发中心。预计,该中心将于2005年竣工并正式运作。中心占地面积为20万平方米,主楼1.5万平方米,实验楼6000平方米,研发人员总规模600~800人。这一新的研发中心,一方面,作为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自主研发机构,把原来花都研发机构(有各类技术人员约100名)的功能纳入其中,另一方面,也将是日产公司全球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力支持中国本地化乘用车产品开发。以后,该中心还计划建立试车场,供内部试车使用。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研发中心副总裁中村公泰表示,研发中心将努力设计出有竞争力的,甚至可以向日本出口的汽车产品。按照机能成长计划,该中心要从目前的复制型国产化发展成开发型国产化,最终实现共同开发型国产化。
有关东风汽车公司与日公司的合资合作,外界有很多评论。实质上,脱开东风汽车公司自身去审视,其应是中国汽车产业近期发生的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标志性事件。由于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世界汽车大国的级别,因此,各大跨国汽车公司为保持在世界汽车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地位并取得进一步发展的机会,以日产与东风合资这一事件为标志,从此以后,外国汽车公司不得不把与中国有关方面的合作档次及水平提高,从过去的局部战术性合作转变为全面而深入的战略性合作,同时,把在华事业作为其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对待。如此以来,就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培育和增强研发能力、创建自主品牌汽车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世界汽车强国的难得机会。对此,也许国内有些人还未完全看出来,但这的确是跨国汽车公司进入中国投资的一个转折点,不少人已经认识到其深远意义所在。
东风汽车公司与日产公司合作的框架协议签署后,不少媒体都称是“强强联合”,是两个汽车“巨头”在中国汽车工业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向世人展示的“大手笔、大彩笔”。刊载于2002年9月24日《经济日报》的一篇署名文章写道,东风与日产全面合作协议的签署,达到了当今中外汽车工业合作高潮的顶点。此文还指出,中国汽车工业如何在合资合作中把握先机,主动融入国际竞争,促使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新东风模式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中国某知名汽车记者2002年9月23日在《中国汽车报》上著文称,东风犹在,不仅仅是指东风公司确立了一个自主形象,我们还更加感觉到,中国汽车的东风正在吹起来,……中国汽车的明天值得期盼。《中国工业报》2003年12月31日登载的一篇文章说,东风与日产合作重组之所以被外界称为东风模式,是因为东风的合资模式区别于传统的汽车合资模式。原来的汽车企业合资大多是国企拿出一块优质资产,成立一个合资公司,引进一个产品,中方在技术上没有主导权,更没有自主品牌,而这一次的合资则不是,东风品牌不仅得以保留,并且双方还将共同建立研发中心。……所以,这样的合资合作很完美。在2003年11月30日《中国汽车报》主办的“东风模式与国企改革”的研讨会上,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社》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黄泰岩发言,详细论述了东风与日产合资合作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他说,东风创造了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当我无法直接进行竞争的时候,我们还是要融入,融入首先是切入点,所以切入点很重要。有些目标在现有的条件下,在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已有的人员能力基础上,无法创造,就涉及一个如何巧借的问题,别人的比较优势我们能拿过来,进行资源整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就是“草船借箭”,东风与日产的合作就是“草船借箭”。……很多企业有技术这个草船,但做自己的品牌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做不到,那就去借,借资本、借技术。品牌、资本等都可以借。东风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面、全方位合作,在合作过程当中寻求自己在某个点上巧借人家的优势,巧借人家的品牌,巧借人家的资本,构建我们更多的资源平台,而不仅仅依靠自己。当借不来的时候,尤其是一些核心技术,在国外来说就是不可转让的,我们就要寻求嫁接。利用我们的资本线,嫁接国外的针,嫁接到针上去以后,你就能够在人家的主干上寻求一些技术和各方面的营养。东风在这方面也是做了很多的概念。这样,在融入进去以后,我们才不至于被跨国公司打乱,不至于被跨国公司所利用,而我们可以在融入过程当中去利用跨国公司,这样就形成了在经济全球化当中的利用和反利用的关系。
③东风汽车股份公司
东风汽车股份公司(简称“东风汽车”)既是一家上市公司,又是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但经营管理相对独立。该公司近期对其营销和研发体系进行了整合,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研发与销售。为此,成立了集市场调研、商品规划、产品开发、设计及试制于一体的商品研发院,目前,公司2003~2008年的新产品规划工作已完成,新产品的开发、试制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
有关专家指出,像东风汽车公司这样借助外力发展自己在国际上也是有先例的。例如,在我国一提起马自达,一定有不少人会说,那是日本的汽车品牌。但实际上,在马自达成功(辉煌)的背后,也有美国福特的“功劳”。20世纪60年代,世界汽车业界竞争日趋激烈,日本汽车工业开始把触角伸向全球,马自达公司也不例外,但深感自己“势单力薄”,“心有余而力不足”。当时,该公司在日本汽车占有重要地位,但在资金及市场销售能力方面,都面临严峻挑战,地位岌岌可危。是死守已有的“摊子”还是以开放求发展,做强做大?马自达经过全面权衡最终选择了后者,向福特公司出让25%的股份。在“引入”福特之初,也遭到不少日本人的批评,他们担心马自达的原有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中的“福特色彩”会越来越浓,最后可能会被福特取而代之,一个经营了几十年的日本名牌就会逐渐消失。然而,30余年过去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马自达走这条路没有错。借助外资,马自达不但转危为安,还借助福特在欧美的销售网络,扩大了在这两大地区的市场份额,提高了马自达品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马自达品牌的发展历史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是个关键时期。1997年,为节省资金,马自达调整了生产系统,在汽车底盘等方面采用福特的统一标准。为适应管理体制调整的要求,马自达公司的总裁也换成了美国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很大胆的做法。至20世纪90年代末,虽然福特对马自达的影响越来越大,股份也逐渐增加到33.4%(相对控股),但马自达品牌没有变,无论是车型外观还是车身内饰,它依然会让用户一眼就看出与福特汽车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特点。一位马自达的销售经理说得好,马自达没有变,不仅在全球汽车用户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日本品牌,公司的员工也这样认为:“在公司总部,我们依然挂着自己的旗帜和标志”。诚然,借助外力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它是需要计谋和策略的。马自达经过了与福特多年(多次)的艰难磨合及利用和反利用的较量,才达到发展成为全球汽车业界名牌目标的。马自达创立世界汽车名牌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启示在于,面对汽车全球化的挑战,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能否立足,不仅在于经营者有没有实力抵御对手的“进攻”,更在于能不能以开放的心态和理念来看待企业和品牌的成长,能不能借助于全球化的机会来发展自己而不被全球化的“洪流”冲垮(或淹没)。恰如艾丰先生所言:“面对外资的冲击,重新闭关锁国不可能,发动抵制洋货的行动只会保护落后,实施国际化的名牌战略是惟一可行和有效的措施”。
(2)特殊领域,保持独立
东风汽车公司经过30多年的建设,拥有一个规模甚大、专业门类较全、设施比较先进的技术中心(也叫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主要进行商用汽车、越野汽车、特殊用途汽车以及前沿先进技术汽车的设计、研发,也进行过某种轿车的开发,在国内汽车业界颇负盛名。在该公司与日产进行全面战略合作重组后,从事商用汽车研发的部分(包括工艺研究所、科技情报研究所等),整体(资产、人员)进入合资公司(即东风汽车有限公司)的商用车研发中心,但原来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即大技术中心)的框架机构依然保留,直接隶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总部。
调整后的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技术中心)目前拥有职工近400人,技术设施分布于十堰、襄樊和武汉(待建设)三地,主要负担特殊用途的东风牌汽车以及前沿技术汽车的研发、设计任务(今后也可能承接某种轿车的研发任务)。现今正在抓紧实施和进行的研发项目有好几个,除依靠自身的技术力量外,还广泛开展国内、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以加快研发速度和提高技术水平,培养人才。当前,该技术中心除承担着东风公司总部下达的多个自主开发项目外,还在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具有竞争活力的、精干高效的企业研发体制和机制,更好适应激烈竞争的市场形势和为东风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3)新型能源清洁汽车领域独树一帜
为探索中国汽车工业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跨越式进步的有效途径,为了创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东风品牌轿车,东风汽车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奋斗在原创性汽车技术领域。在“八五”、“九五”期间,即投入巨额资金,开始了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研究,相继完成了纯电动轿车概念车、纯电动中巴车、混合动力客车等开发项目,并研制出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Q6700FCV燃料电池电动客车。为加快研发步伐,集中更多力量和资源联合攻关,采取“官、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东风汽车公司率先在国内汽车行业组建了以新型能源清洁汽车为主攻方向的高科技企业——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9月正式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注册成立。
新公司成立不久,就成功竞标,与国家有关部门签订了承担EQ6110HEV城市公交车、EQ7200HEV轿车的混合动力整车课题研发的合同,成为国家电动汽车重大项目中惟一同时承担两个整车课题的单位。在抓紧完成研发课题的同时,东风电动车辆公司还着力进行研发中心的基本建设,完善开发手段。在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的新型能源清洁汽车产业园区内,研发、试制、生产阵地已粗具规模,投资2亿元的中心试验室于2003年底建成(是我国首个电动汽车试验室)。目前,直接在此公司工作的、具有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共计71名,其中,博士9人、硕士15人,有高级职称的14人。除此之外,还有132个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参与研发工作。2003年11月,由该公司研发制造的14辆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样车在武汉市国际会展中心示范点正式投入商业化运营,这是我国首个电动汽车运行试点示范项目。
按照东风电动车辆公司的发展规划,近期内选择技术相对成熟、最接近产业化的混合动力汽车为主攻方向,力求先行取得突破,用几年时间完成混合动力城市公交车、混合动力轿车的开发及实现批量生产。通过积累经验、培养人才,开拓市场,营造有利于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应用环境,积极跟踪以氢为能源的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发展,将以东风品牌系列车平台为基础开发燃料电池轿车,至2010年,完成其设计、试验工作,并建立小批量生产能力。东风电动车辆公司长远总目标是,在市场化稳健经营的总体原则下,通过效益积累和资本运作,努力实现资产规模和业务范围的快速、裂变式扩张,争取早日建成产业化基地,形成年产万台新型能源清洁汽车的能力,成为东风汽车公司新的效益增长点和创建自主品牌汽车的生力军,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自主发展做贡献。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其前进的道路上还充满了困难和障碍,中国新型能源清洁汽车事业的成功(或者说是较快的成功或很久很久才能成功),即取决于奋斗在这条战线上人们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也取于中央及各级政府对此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支持、社会各界对此的认知态度和是否真正树立并贯彻科学发展观。
1.7.3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对自主发展、自主开发及自主品牌的认识
一汽总经理、全国人大代表竺延风在2004年人大会议期间指出,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摇篮企业,在现在国外最小的竞争对手都比一汽大的这样的背景下,一汽更要走开放合作的道路,充分利用国际合作平台提高自己,早日做大做强。一汽的新定位是“一汽集团,第一汽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千亿元级的民族汽车品牌。因此,要耐住寂寞20年。
在另外一个场合,竺延风还说,我们感到汽车界有责任使中国的汽车工业成为世界上的强者,起到汽车工业所应该起到的作用。我们还是要走两条道路,开放合作和自主发展,但是要分阶段实施。在头一期是跟踪体系、培养体系,在后期应该是有自主空间。作为汽车工业,我们已经有了50年可歌可泣的历史,再过50年,我们肯定是可歌大于可泣。
在一汽CA6DL重型柴油发动机的开发之初,竺延风就明确提出,开发模式要大胆创新,即以我为主,提出新产品系统概念,参照跨国公司开发模式,用好全球资源,进行联合设计、系统开发与集成,制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