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05000000016

第16章 总论(15)

1.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者以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口淡、纳食减少、食后腹胀或肢体浮肿、大便溏薄或泄泻、舌淡、苔白、脉濡缓为主要脉证。脾阳虚者以脘腹冷痛、喜热喜按、遇冷更甚、纳食减少、食后腹胀、大便泄泻、形寒怕冷、倦怠乏力、舌淡苔白滑、脉沉迟为主要脉证,脾阳虚常继发于脾气虚之后,患者具有脾气虚的临床表现而较之更重,其特点是寒象明显,脘腹疼痛突出。脾阴虚者则肌肉消瘦、倦怠乏力、饥不欲食、唇口干燥、脘腹灼热、口渴欲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而干、舌苔少或光剥、脉细而数。《症因脉治》云:“脾阴虚者,脾血消耗,脾火内炎,脾虽虚而仍热。服温补则火愈甚,阴愈消”,故脾阴虚的特点以消瘦纳呆、脘腹灼热、大便秘结为特征。

2.中气下陷中气下陷者以精神倦怠、声低气短、头晕目眩、脘腹坠胀、胃下垂、大便久泻、小便频数难尽、舌淡苔白、脉缓无力或濡缓为主要脉证。

3.脾不统血脾不统血者以吐血,便血、肌衄、崩漏等出血症而伴面色萎黄、心悸、气短食少、懒言腹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为主要脉证。中气下陷证和脾不统血证,都具有脾气虚的共同表现,但前者因气机下陷以气短、眩晕、内脏下垂为特征,后者因脾不能约束、统摄血液而以出血证为特征,多见于一些慢性疾病过程的病人。

4.寒湿困脾、湿热蕴脾寒湿困脾者以面色晦黄、脘腹胀闷、头身困重"饮食减少、泛恶欲吐、口淡不渴、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濡缓为主要脉证。湿热蕴脾者以困重倦怠、呕恶不食、脘腹痞满、口干不欲饮或身热不扬、大便溏薄、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主要脉证。

(二)胃的证侯

1.胃气虚、胃阴虚胃气虚者以胃脘痞闷、不思饮食、嗳气频作、舌淡苔白、脉虚弱为主要脉证。胃阴虚者则以口干唇燥、胃脘灼热疼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为主要脉证。

2.胃寒证、胃热证胃寒证者以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重,得热则减,泛恶清水,饮食喜热恶凉,苔白,脉沉迟或紧等为主要脉症。胃热证者以胃脘灼痛拒按、脘痛遇热加重、饮食喜凉恶热、嘈杂易饥甚则消谷善饥、口渴引饮、口臭泛酸或牙龈肿痛、口腔糜烂、小便黄、舌红苔黄、脉滑实有力为主要脉证。

3.食滞胃脘以脘腹胀满疼痛、厌食、嗳腐吞酸、矢气酸臭、泻下臭秽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有力为主要脉证。

(三)大肠证候

大肠主传导运化水谷,病理情况下,患者常以喘息、大便异常为主要表现,故喘息、泄泻、便秘、痔疮等常作为辨大肠病的指征。

1.大肠湿热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因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下利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或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或腹泻不爽,粪质粘稠腥臭。伴有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湿热侵袭大肠,壅阻气机,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脉络受损,血腐成脓,故下利赤白脓血;湿热下注,水谷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故暴注下迫,色黄而臭;湿阻大肠,热炽气滞,大肠气机不畅,故腹泻不爽;热炽肠道,则肛门灼热冰液从大便外泄,故小便短赤,热盛伤津故口渴,身热,粪质粘稠腥臭。舌红苔黄腻为湿热之象;湿重于热,脉象多见濡数,热重于湿,脉象多见滑数。

腹泻,一般实证归大肠,虚证责于脾。实证腹泻,常见的两种,一为此证,另一为伤食。后者有暴饮暴食史,腹泻物酸腐,凭这两点不难鉴别出来。虚证腹泻,有肠虚滑脱(责之于脾、肠)、脾虚腹泻(责之于脾)、五更泄泻(责之于脾、肾)等等,或涉及单一脏腑,或累及多脏多腑。但与本证一派实证不难鉴别。

2.大肠液亏大肠液亏证是指体内津液不足,不能濡润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久病热病伤阴,或素体阴亏,或妇女产后阴血内亏等因素引起。主要临床表现为大便秘结干燥,难以排出,数日一行,口干咽燥,或伴有口臭,头晕等症。舌苔黄燥,舌质少津,脉细涩。

津液不足,肠失濡润,故粪便秘结干燥难出,数日甚至十余日一行;津液不得上充则口咽干燥,浊气不泄而上逆故口臭,头晕;燥热阴亏,故舌苔黄燥,舌质少津,脉细涩。

本证与若干便秘证要辨别,如气虚便秘,以气虚无力为特征;血虚便秘,以产后或失血后多见;胃阴虚证,则必伴见干呕恶逆,饥不欲食,舌绛苔剥等症;阳虚便秘,多见年高肾阳亏虚大便无力为特征。而本证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津液不足之特征。

3.肠虚滑泄肠虚滑泄证是指大肠阳气虚衰,不能固摄所表现的证候。多由久泻,久痢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利下无度,或大便失禁,甚则脱肛,腹痛隐隐,喜温喜按,舌淡苔白滑,脉沉弱。

二、脾胃病的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以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阴与阳为纲,分析、归纳疾病的病位深浅、病性寒热、邪正盛衰和阴阳属性。八纲辨证能使千变万化的复杂临床表现变得简单、规范、条理,易于掌握证候的本质,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中,阴阳是总纲,它可以概括其他六纲,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

(一)阴阳辨证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张景岳所谓“医道虽繁,可以一言以蔽之”即:“阴阳而已”。指出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别。因此,只要辨清楚阴阳两纲,就有利于把握表里、寒热、虚实六纲,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1.阴证与阳证的辨别阴证指证侯的特征是阳气虚衰,阴气偏盛;阳证指证候的特征是邪热炽盛,阳气亢奋。鉴别阴证阳证,一般从神态、语声、寒热、二便、舌脉去分析,凡表现为兴奋、躁动、亢进、光泽、有余征象者属阳证;凡表现为抑郁、沉静、衰退、晦暗、不足征象者属阴证。《卫生宝鉴》云:“凡阳证者,身须大热,而手足不厥,一卧则坦然,起则有力,不恶寒、反恶热,不呕不泻,渴而饮水,烦躁不得眠,能食而多语,其脉浮大而数者,阳证也。凡阴证者,身不热,而手足厥冷,恶寒倦卧,或自引衣盖覆,不烦渴,小便自利,大便反快,其脉沉细而微迟者,皆阴证也”。

2.亡阴与亡阳的辨别亡阴亡阳是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它是指元阴元阳受到严重损害的证候。亡阴亡阳多继发于某些疾病后期阶段,也可由急性病证急剧变化而引起。如高热、大汗或治疗发汗过多,或吐泻过度,或大量失血等,皆可导致亡阴亡阳。

(二)虚实辨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指正气虚,凡以气血阴阳不足、机体功能减退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称为虚证;实指邪气盛,凡以邪气过盛、机体功能亢奋为主要病理特征的证候,称为实证。

1.虚证与实证的辨别一般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程长短以及精神状况、气息、语音、饮食、二便、舌苔、脉象等临床征象加以区别。虚证之人多体质素虚,病程较长,临床可见面色不华,形体瘦弱,精神萎靡,声低息微,语惫低怯,纳呆食少,腹软便溏,小便清长,舌淡苔薄,脉弱无力;实证之人多素体壮实,病程较短,起病较急,临床可见发热面红,形体不削,精神亢奋,声高气粗,口渴引饮,便秘腹痛,小便短赤,舌质苍老,苔黄干燥,脉有力。

2.虚实真假的辨别虚和实都有真假疑似之证,所谓“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即指真实假虚、真虚假实之证,真实假虚,病本为实证,如热结肠胃,或痰食壅滞,或大积大聚,致使经络阻滞,气血不能畅达,因而出现精神默默、身寒肢冷、脉象沉迟或伏等类似虚证的现象。病人虽精神默默,但语声高亢气粗,身寒肢冷但不欲近衣被,脉象虽沉迟但按之有力。

真虚假实,病本属虚证,如内脏气血不足,运化无力,因而出现腹满、腹胀、腹痛、脉弦等类似实证的现象。但病人腹虽胀满,却时有缓解而不是持续不止;腹虽痛但喜温喜按,不似实证之拒按;脉虽弦却重按无力。

总之,辨别虚实真假,舌脉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景岳全书·传忠录》云:“虚实之要,莫逃乎脉,如脉之真有力、真有神方是真实证,似有力、似有神便是假实证”。《古今医案》云:“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若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愈有者也。若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卓者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实证,满舌俱胖壮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

(三)寒热辨证

寒热是辨别病证属性的纲领。一般而论,寒证病性属寒,邪正斗争的特点是阴气偏盛,所谓“阴盛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证一般由寒邪或机体功能活动过度减退所引起。热证病性属热,邪正斗争的特点是阳气偏盛,所谓“阳盛则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热证一般由热邪或机体功能活动过度亢进所引起。

1.寒证和热证的辨别一般从病人的面色、口渴与否、二便情况、身体寒热及舌苔脉象加以考察。寒证患者一般表现为面白,四肢不温,口不渴或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脉沉迟。热证一般表现为发热面赤,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尿少便秘,脉洪大而数,舌红苔黄。

2.寒热真假的辨别寒证和热证的辨别一般不难,但当病情发展到寒极或热极的严重阶段时,有时会出现假象。寒证见热象,寒极似热,实际是真寒假热;热证见寒象,热极似寒,实际是真热假寒。出现真寒假热、真热假寒时,对寒热证的辨识较难,此时应抓住关键性证候进行辨别。

《景岳全书·传忠录》云:“假热者……但其内证则口虽干渴必不喜冷饮,即喜冷饮亦不多,或大便不实,或先硬后溏,或小水清频,或阴枯黄赤,或气短懒言,或色黯神倦,或起倒如狂而禁之则止,自与登高骂詈不同,此虚狂也。或斑如蚊迹而浅红细碎,自与紫赤热极者不同,此假斑也。凡假热之脉必沉细迟弱,或虽浮大紧数而无力无神,此乃热在皮肤,寒在脏腑,所谓恶热非热,实阴证也。……假寒者,……必声壮气粗,形强有力,或唇焦舌红,口渴饮冷,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因多饮药水以致下利纯清水而其中仍有燥粪及矢气极臭者,察其六脉必皆沉滑有力,此阳证也”。

一般来说:假象多表现在四肢、皮毛或面色等,而舌苔、脉象多反映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其本质是寒到极点,阴盛于内,逼阳于外,故反见身热、面红、口渴、手足躁扰等假热之象。但假象终究和真象不同,面红仅限于两颊,颜色浅红而娇嫩,与真热的满面通红不同。

同时,还可见到舌淡或苔灰黑而润滑,脉数无力或脉微欲绝的真寒象。又如真热假寒,其本质是热到极点,内热炽盛,阳气被郁不能外达,故反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脉沉伏等假寒征象,但四肢虽逆冷胸腹却灼热,或周身虽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与真寒的身踡卧欲得衣被不同。同时可见舌红苔焦黄或黑而无津。另外,病史对寒热真假的鉴别也有重要价值。真寒假热,必有寒证病史;真热假寒,必有热证病史。

(四)表里辨证

表里是辨别病位深浅的纲领。一般而论,表是指人体表浅的部位,如皮毛、肌肉、经络等属之;里是指人体深层的部位,如体内的脏腑、气血、骨髓等属之。表证多指六淫之邪侵袭肌表所引起的病证,病变部位较浅,病情较轻;里证指外邪或其它病邪扰乱机体内部所发生的病证,病变部位较深,病情多较重。

1.表证和里证的辨别一般可以从病史、发病部位和主症特征去考察。表证多见于病证的早期阶段,起病急,病程短,患者具有肺气不宣、卫气不和的症状,如头身疼痛、出汗或无汗、咳嗽鼻塞、喷嚏流涕、发热恶寒或恶风、苔薄、脉浮等。里证较为复杂,多见于久病之人,亦有初起即为里证者,起病可急可缓,病程较长,患者具有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损或逆乱的临床表现(具体表现参见脏腑辨证、气血辨证内容);或见但寒不热、但热不寒,或无寒热、发热有定时、脉不浮等。总之,表证和里证的区别,主要在于表证者发热恶寒并见,脉浮,而里证者发热时不恶寒,脉象不浮;而且表证患者没有象里证患者那样具有脏腑或气血津液功能紊乱的临床征象。《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阳辨》云:“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别之。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应作薄苔),脉象浮,此表也;如潮热发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象沉,此里也”。

2.半表半里证的辨别病证既不全在表,也未全在里,而是介于表里之间,称作半表半里证。其辨别要点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象弦。

“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砟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

——《脾胃论·卷上·用药宜禁论》

脾胃病的治法研究

§§§第五章脾胃病的治法研究

§§§第一节脾胃病的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是在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选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法则。

一、扶正祛邪

扶正指采用如益气、养血、滋阴、扶阳等种种有助于扶持、补益正气的治疗方法。祛邪指采用如发表、攻下、渗湿、利水、消导、化瘀等有助于祛除、病邪的治疗方法。疾病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治疗上,扶持正气有助于抗御、祛除病邪,而祛除病邪有助于保存正气和正气的恢复。因此,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旨在改变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使之有利于疾病痊愈。在一般情况下,扶正适用于正虚邪不盛的病证,而祛邪适用于邪实而正虚不甚的病证。扶正祛邪同时并举,适用于正虚邪实的病证,但具体应用时,也应分清以正虚为主,还是以邪实为主,以正虚较急重者,应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以邪实较急重者,则以祛邪为主,兼顾扶正。若正虚邪实以正虚为主,正气过于虚弱不耐攻伐,倘兼以祛邪反而更伤其正,则应先扶正后祛邪。若邪实而不甚虚,或虽邪实正虚,倘兼以扶正反会助邪,则应先祛邪后扶正。总之,应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原则。

二、标本缓急

标本,是指疾病的主次本末。一般认为,标是疾病的表象,本是疾病的本质,症状是标,病机是本。缓急有两义:一为病证缓急,指病证的发展速度和危害性;二为治疗缓急,指治疗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这里主要指治疗有缓急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何病急治,何证缓治,何方先施,何药后用,是施治前须综合考虑的问题,如《温热经纬》云:“否则前后不循缓急之法,虑其动手便错”。决定治疗先后步骤的因素是标本,一般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俱急者,标本同治”的原则进行治疗。

(一)标本兼治

标本兼治是指标本俱急的情况下,必须标本同治,以及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的原则。如见咳喘、胸满、腰痛、小便不利、一身尽肿等症,其病本为肾虚水泛,病标为风寒束肺,乃标本俱急之候,所以必须用发汗、利小便的治法,表里双解。如标证较急,见恶寒、咳喘、胸满而二便通利,则应先宣肺散寒以治其标;如只见水肿腰痛、二便不利,无风寒外束而咳嗽轻微,则当以补肾通利水道为主,治其本之急。

同类推荐
  •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诊治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一种病理状态,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临床上可以出现动脉系统灌注不足、肺或体循环静脉淤血的各种症状与体征。现代医学在使用改善心肌的顺应性及心肌重构、扩冠、利尿药物控制其症状的同时,认识到其分别存在着易致低血压、耐药、电解质紊乱等许多棘手问题。近年来中药用于改善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却日益显示出了它的优势,不仅能较好地克服西药所带来的副作用,而且突出了辨证论治、整体治疗的特色,并且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
  •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常用穴位解剖图谱

    本图谱收录了临床上常用的俞募穴、交会穴、原络穴、合穴等特定穴位和人体头面、躯干等部位的一些重要穴位以及经外奇穴共100个穴位的实体标本照片。
  • 颅内高压成因的新发现

    颅内高压成因的新发现

    现代科学的进步十分惊人,即使对所谓的“人类的最后之谜”——脑,科学家对它的认识程度,已比大家想象的更为透彻。现代科学将“认识脑、保护脑、创造脑”作为脑科学研究的三个领域,日本东京大学脑科学研究博士池谷裕二也提出“首要任务是要透彻地理解脑的结构,其次便是不违反脑的结构和功能,才能更好地利用脑来学习”。由此可见,全面研究认识脑是防治脑病、合理开发脑功能的重要基础。
  •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神医华佗秘方大全(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书从上百种古医典籍中撷取了华佗的一些秘方,记载了华佗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耳科、鼻科、齿科、喉科、皮肤科、伤科、急救科、解毒科、治奇症法等领域的1100余种,对祖国医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参考价值的方例。
  •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

    本丛书共8册,包括《呼吸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循环系统疾病诊治绝招》、《泌尿系统疾病诊治绝招》、《内分泌系统疾病诊治绝招》、《血液系统疾病诊治绝招》、《神经系统疾病诊治绝招》、《风湿性疾病诊治绝招》。每书均以现代医学病名为纲,以病统方,意在切合临床实际。每病先介绍该病的基本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内容,而后顺序介绍全国各地的老中医经效验方,以供辨证选用,每首方剂均注明【处方】、【主治】、【用法】等内容。本书旨在总结临证有效方剂,而不以学术探讨为目的,因此,药物组成、用量或比例均严格忠实于原方创制者,不做任何调整或补充。
热门推荐
  • 圣旅

    圣旅

    高考失利,醉酒厕所,离奇穿越,异世重生,他是该就此颓废,还是重新来过?但他没有选择,被迫走上朝圣之路。
  • 种个豆子变美男

    种个豆子变美男

    “你胸前那两颗豆豆是什么?”美男茫然地摇头:“我也不知道,我一出生就有的。”“我不管,你得给我吃一颗!”某女霸道地索求。美男偏头想了想,接着撩开衣袍,轻笑道:“好!”某女脸不红心不跳,美男诧异,竟不知原来某女设下圈套。女人,得罪了我,后果可不能想象啊…
  • 夕阳遐思录

    夕阳遐思录

    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管理、企业整顿、工业学大庆和企业改革的内容;作者有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中国政研会工作方面;其他工作方面的探索研究。
  • 铁血岁月:红军西征纪实

    铁血岁月:红军西征纪实

    本书以纪事体和编年体相结合的方式,既叙述了红军长征这段历史的脉络,又突出了重要事件和历史人物,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既客观公正,又画龙点睛。同时,还收录了120多幅反映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图片,图文并茂的反映了这段历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武印封天

    武印封天

    在一个不仅有魔法斗气还有“血脉武印”的世界,我们的主角的血脉武印会是什么,又会走上怎样的强者之路呢。求收藏,求推介,求关注。
  • 天元神主

    天元神主

    这是一个世界,也是一个历史。世界上有太多的天,而这片天是属于我的。ps:大家请从第二卷开始看,第一卷与正文无关,无聊的可以去看看,但第二卷才是正文。
  • 倾城纳媚

    倾城纳媚

    校园成长,都市风流,原本平凡的夜风,因为神秘的身份和独特的魅力让无数美女围绕其中,看相老头预言:命犯桃花,终成一方霸主。
  • 陌上花开花又落

    陌上花开花又落

    遇见你,是我这辈子最美丽的意外!忠于情,是我对你的承诺……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本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诸如基本信仰和功修制度、教坊和掌教制度、寺院经堂教育、传统节日、婚丧礼仪和生活定制、苏非门宦、清真寺建制、近代回族伊斯兰教的维新运动,以及现阶段的新面貌等等,都有所涉及,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归纳和认识回族伊斯兰教的社会作用。尤其是对回族伊斯兰教的民族特色,作了比较充分的探讨和论述。
  • 在闹市中修行

    在闹市中修行

    一种道理,一种智慧,一种思维方式。静如止水才能排除私心杂念,无欲无求、心平气和。水中月,梦中花不足为依,虚幻的东西不应以为动。看清了,也就释然了,难得糊涂,糊涂难得。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才能在平静之中体味这人生的酸、甜、苦、辣。忙处偷闲,痴中取乐,且于半醉半醒问。本性常因外物而迷惑,进而丧失真我,于是红尘中纷扰迭出。人只有返璞归真,恢复真我本性,才能跳出轮回的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