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06000000022

第22章 长恨歌之盛世危情(四)宰相纷争

画外音:

开元初期,唐玄宗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这批贤相的下台,继任的宰相素质就下降了许多,非但没有再创造“姚宋”那样的业绩,而且还像中了魔咒一样彼此纷争不已,把唐玄宗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玄宗为什么会任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

蒙曼:

现在有一句话叫家和万事兴,说得很有道理,可能到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时候,他不光是家庭不稳,家奴纠纷,甚至在朝廷里宰相这边也不消停起来了。自从张说下台之后呢?唐玄宗任命的宰相就跟中了邪一样,哪一届都得吵架,而且吵得都很厉害,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们就一组一组的讲起吧,第一对打架的宰相是谁啊,第一对打架的宰相一叫杜暹,一个叫做李元紘,张说下台之后呢?唐玄宗就任命了这两个人接班了,在当宰相之前,李元紘是户部侍郎,杜暹是安西副大都护,就等于说一个是财政官员,一个是军事官员。财政和军事也就是唐玄宗开元中期的政治重心所在。所以呢?任命这两个人当宰相这首先是工作搭配方面的考虑,当然除了工作搭配之外,唐玄宗让李元紘和杜暹当官,还有一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是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忧点,都非常清廉、非常俭朴。因为我们要知道,张说下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他贪污受贿嘛,所以自从那件事之后呢?唐玄宗就想要惩前毖后了,不能要那样的宰相了,这次挑宰相,一定要找一个比较清白的,李元紘和杜暹都非常符合这个要求。这两个人清廉得不得了,各自都有先进事迹。李元綋的先进事迹是什么啊,这个人虽然做了宰相但是不修房子,家里的房子又老又破了,今天掉一块砖,明天掉一块瓦的,住得很差。住得很差不要紧,出门也是特别不体面,别人当官了,出门都是轻裘肥马。这个李相公他出门带什么人啊,一个老仆人,穿得破破烂烂的。一个老马瘦骨嶙峋的。这么一对随从往街上一走,谁都觉得我们大唐帝国这么富裕,怎么宰相搞成这个样子啊?那么宰相钱也是挣得不少,李元綋的钱到底哪儿去了,跟原来我们说过的那个宰相卢怀慎一样,都散给亲族了,这是李元綋的先进事迹。

那么要说杜暹这个先进事迹就更突出了,杜暹年轻的时候在地方当官,那么卸任走的时候手下的小吏就给他送了一万张纸。大家肯定觉得这礼物够傻的,又沉又不值钱送这玩意干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理解古代了,中国虽然造纸术发明的很早,但是一直都是手工生产产量上不去,所以直到唐朝的时候,纸张还是属于奢侈品。比方说我们看敦煌文书好多都是写了正面再写背面,为什么?就是因为纸不够用。跟不上去。因为纸是稀缺资源,所以大家都争抢着要纸。好多官员他们卸任的时候都把那些过期,就是不再存档的公文带走,带回家去。所以在当时呢?给官员送纸可以说是一个行政惯例了。这时候杜暹要走,小吏也就从平常办公节余下来的纸中拿了一万张就送给他了。因为是行政管理嘛,所以送的时候也大大方方的送,没想着背着谁,谁都知道。杜暹面对着这个送礼他是怎么处理的啊?能不能干脆拒绝啊?不好。这样显得太不近人情了。所以杜暹就从那一万张纸里抽出一百张。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但是其余的我也带不走,我也用不着,你们还是拿回去办公吧。

我们刚才说了,因为送礼这事本来就是公开进行的,所以他拒绝收礼这事其实也就成了一场公演了。所有的当时送别的官员就都知道了,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做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官是到处流动的吗,所以自从杜暹拒绝收礼之后,无论是到他们这个地方当官的,还是从他们这个地方走出去到别的地儿当官了,大家都开始传诵这个故事,杜暹的名气也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清廉简直就成了杜暹的一张名片。

不过人就是这样,如果说荣誉太大的话,有的时候就会变成负担,杜暹现在名声在外,他自己就得格外要求自己了。他就觉得很多人很多事,对他的名声都可能有所损害,谁可能损害他清廉的好名声呢?杜暹觉得的啊,他的亲戚,就可能损害他的好名声。为什么?刚才我们不是讲,李元綋把工资,吃饭以外的都散给穷亲戚了吗?这个杜暹他偏偏没有穷亲戚,他有富亲戚,他的亲戚个个都比他有钱,大家都还觉得他日子过得不好,都想帮他一把,送给他点什么东西。那这要是接受了亲戚送来的东西,也是对名声有损的啊。所以杜暹就暗自发誓凡是亲戚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久而久之,亲戚觉得这个人很矫情啊。很不好亲近啊,所以就都不大跟他来往,变成孤家寡人了,这也是为名所累啊。

我们把杜暹和李元綋这两个人的背景介绍一下,大家觉得他们会不会相处得很好啊?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应该相处的很好的,首先在工作上各有所长,一个善于理财,一个善于管军事,这是可以互补的。

那么另外呢?在精神追求上也是志同道合的,两个人都是清廉君子。不正好惺惺相惜吗?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事实它不是这样,根据《旧唐书》这两个人传记的记载,李元綋和杜暹吵得相当厉害,清廉是清廉但是工作没法做。李元綋要提出一件什么事,杜暹保证反对。同理可证杜暹提出一件什么事,李元綋也反对。他们吵架吵得都是什么内容啊?史书根本就没有记载。史书没有记载,其实我们就可以推断了,肯定都是一些鸡毛蒜皮不值得记载的小事。其实人吵架就是这样开始,可能因为哪个具体的事情,后来呢?就变成意气之争了,就没有什么实际的目的了,反正我就是看你不顺眼就得了。那么最后吵来吵去,杜暹和李元綋这两个人干脆撕破脸皮,直接在皇帝面前就打起来了,你说我不是,我说你不是。反正就是人身攻击什么的这些都用上了。这很没面子啊。不能为官僚做表率了啊,唐玄宗也很头疼,怎么办呢?跟他们两个讲,干脆你们也别干这工作了,你们也干不了这份工作,你们下台吧。第一对打架的宰相就这样下台了。

画外音:

杜暹和李元綋尽管有着共同的优点,但却没有合伙搭班子的缘分,争争吵吵毁掉了两个人的政治前程,他们俩双双下台了,可宰相的位置不能因此闲置啊?那么要谁来补缺呢?按照常理来讲,既然李杜纷争让唐玄宗也伤了不少脑筋,那么下一届宰相一定要找能够互相配合的了。那么唐玄宗到底会启用谁呢?新一届宰相班子相处得又怎么样呢?

蒙曼:

那么杜暹和李元綋下台了,唐玄宗让谁接着干呢?唐玄宗又换了两个人,一个叫萧嵩、一个叫裴光庭。为什么让这两个人当宰相呢?也非常有道理,这个时候萧嵩是军事专家,裴光庭是行政专家,仍然是想要互相搭配,专家治国。那么萧嵩和裴光庭这两个人怎么样呢?咱们一个一个说,先说萧嵩。萧嵩这个人啊有三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长得好,是一个美男子,此人是当年南朝萧梁皇室的后裔,有贵族血统的,遗传基因就好,所以长得又白皙又高大,最抢眼的是这个萧嵩还长了一把好胡须,飘飘洒洒跟关公似的。我们知道唐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嘛,所谓身就是长相嘛,言就是你说话是不是很利落嘛,书就是写字好不好,判就是你断个案子啊,断个事是不是能成。那在这四条标准里长相是第一位的啊。因为萧嵩长相好,所以没少给他在仕途上加分,这是第一个特征,长得好。

第二个特征是什么,他第二个特征是没文化。怎么没文化啊?举个例子,跟我们前面讲过一个很不错的宰相苏梃有关系。我们不是说唐玄宗励精图治,经常琢磨着让谁当宰相,一直琢磨到半夜吗?这个苏梃也是他这样琢磨出来的。有一天,唐玄宗一直到半夜都没有睡着,终于决定让苏梃当宰相了。那么让苏梃当宰相是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一个决定。唐玄宗心急等不得天亮了,马上就吩咐左右去中书省看看,谁还在那儿值班呢?把他给我叫过来,现场起草一份任命苏梃当宰相的诏书。左右就去了,到中书省一看,那天值班的中书舍人是谁呢?就是萧嵩,就把他给叫来了,唐玄宗一看小伙子长得帅啊,心想文如其人。长得这么帅写文章一定也好,就吩咐他,我想任命苏梃当宰相,你给我起草一份诏书。萧嵩说行啊,马上就回到中书省起草去了。

因为什么啊,为什么要回到中书省起草啊,那有参考书啊,过去那么多任命宰相的诏书都在那儿留底呢?他可以回去照葫芦画瓢就这样写。所以没过一会儿参考了几个人的诏书之后,他也确实起草出一份,看着也还不错。给唐玄宗拿来了,唐玄宗一看里头在赞美苏梃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说苏梃是“国之瓌宝”。那么唐玄宗就好心提醒这个萧嵩了,说人家苏梃的爸爸就叫苏瓌。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呢?你不能对着人家儿子说爸爸的名字,这不礼貌,所以呢?你把这个“国之瓌宝”给我改一下。萧嵩说行啊,拿着这个诏书又往外跑。这个时候玄宗就把他拦住了。说一个字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啊?就现场改吧,就在我跟前改,我就在那边等着你。

萧嵩没有文化啊,一听皇帝让他现场作文,没有参考书了,汗立刻就下来了。这改什么啊,脑子里是一片空白啊,手在那儿抖,墨点子都点到纸上去了,就是写不出来。那唐玄宗不知道啊,还在那边等,等了一会儿。萧嵩还不过来,再等一会儿看看,还在那个屏风后面写呢?新想改什么呢?是不是把文章结构都给改了啊。心想这个人精益求精,这样改肯定改出来一篇好文章啊,我先睹为快吧,我过去看看,悄悄地就来到了萧嵩背后,一看,满纸又是汗点子又是墨点子,真正写的字只有一个,那“国之瓌宝”确实改了,改成“国之珍宝”。把唐玄宗给气得啊,脸都青了,心想就这么一个字你至于这么费劲吗?把这个萧嵩就请出去了,请出去之后,唐玄宗把这个诏书给贯到地上,踩上两脚,说真是虚有其表啊。这是说他没文化。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时代,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对文人很敬重。人要是没有文化会受歧视的,所以萧嵩他没有文化,在仕途上也给他减分不少。

你看萧嵩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他这个仕途到底顺利不顺利呢?总的说来还不错,因为他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实干。行政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办事还是比较妥当的。怎么叫做办事比较妥当呢?这个特征在西北战场就表现出来了,开元十五年,唐朝的西北战场出大事了。什么大事呢?当时先是吐蕃攻陷了唐朝在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瓜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接着呢?回纥又趁哄打劫,伏击了唐朝的军队。把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君歠给杀了。那要知道这个王君歠可是唐选安排在河西地区的一员勇将,不仅他非常勇敢,连他夫人都非常勇敢很会打仗。现在连王君歠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将军都被人家给杀了,河西地区马上就是人心惶惶啊。能不能守得住,这时候赶紧得派新的河西节度使去啊。那么派谁呢?

萧嵩当时正在担任兵部侍郎,好,中彩了。就是他了,派他去河西安定局面。我们也知道,这属于临危授命,得给人家一些好处,所以唐玄宗给这个萧嵩提了一级,从兵部侍郎提到兵部尚书了。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到河西去平定那个地方的事态。

萧嵩虽然是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他脑子很够用啊,他觉得凭自己一个文人,要想跟人家吐蕃拼刺刀,肉搏战,肯定是打不赢的。怎么办呢?只能是在谋略上下功夫了,可是要讲谋略你先得调查研究,掌握敌方我方情况吗?通过几天的调查研究,萧嵩看出来了,吐蕃为什么当时那么厉害啊,就是因为有一个大将叫做悉诺逻恭禄,这个人有勇有谋,凡是对唐朝的作战都是这个人主持打的。可是,悉诺逻恭禄在前线攻城掠地,难免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啊。所以吐蕃上层对他就不太信任,另外因为悉诺逻恭禄一路打胜仗,所以吐蕃后方也觉得唐朝人很好打嘛,让他使劲儿往前打,希望他越战越勇,越打越快,一路往东推进。

可是悉诺逻恭禄他本身是一个前线的将军,他知道是怎么回事啊,唐朝可不是那么好打的啊。所以每打一仗他都是慎重其事,因此这个战争进度就没有那么快,后方希望他快,他前线还希望他节奏更慢一点,这双方不就产生矛盾了吗?产生矛盾又对他如此骁勇,有那种功高震住的怀疑,这就可以利用了,怎么利用啊?反间计啊,所以研究清楚了这个情况,萧嵩就派人去跟吐蕃那边去沟通去了,散布谣言,跟前线的战士说悉诺逻恭禄他不可能再往前打了,他不仅不会往前打,他还会往后打他会往回打的,大伙儿知道谣言要是真散播起来,比互联网还快啊,很快,这个事情就传到吐蕃本部了。吐蕃赞普就是首领啊就知道了。知道他也紧张,因为这一员大将要真打回来,他也是觉得很危险。怎么办呢?就把悉诺逻恭禄给召回去了。召回去之后也没有经过特别严密的审问就匆匆忙忙地把他给处死了,很冤啊,就跟明朝末年的袁崇焕一样。悉诺逻恭禄一旦处死了,前方的军心就立刻散了,将士们都觉得无法接受啊,我们这么英勇奋战结果回去就被杀,谁还好好打仗啊。所以接下来的几场战役全都是吐蕃丢盔弃甲。一下子西北的战局就稳定下来了,瓜州城也守住了。捷报传到长安把唐玄宗给高兴坏了,心想萧嵩这个绣花枕头居然在前线长出息了,对萧嵩的看法一下子就改变了,那么萧嵩打了胜仗怎么处理啊,要知道这时候已经不是姚崇、宋璟不赏军功这个时代了。

唐玄宗当时正热衷于军功呢,马上萧嵩就从前线给调回中央担任中书令,然后兼领河西节度使。一边是中书令一方面还让他一只眼睛看着河西那边。这个任命厉害不厉害,这个任命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中书令这个岗位啊,当时已经空了四年了,自从张说下台之后,这个岗位就一直空着呢?有人说这李元綋和杜暹干嘛呢?他们两个虽然是宰相但是都是以同平章事的身份当的宰相,没有一个人是中书令啊。唐玄宗觉得不配,现在有了萧嵩了,唐玄宗觉得这个职位终于可以授给他了。不仅让他当了中书令,唐玄宗为了表达对萧嵩最热切的心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萧嵩的儿子。两个人成亲家了,那么萧嵩是个宝贝啊,唐玄宗让谁跟他搭班子啊,唐玄宗任命了一个叫裴光庭的人。这个人其实有些朋友会有印象。

我们讲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曾经说过,裴光庭给当时宰相张说出主意,说让突厥人跟着一块儿封禅,这样就解决了封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了。那就是裴光庭出的主意,自从他出那个好主意之后,这个裴光庭就被重点培养了,吏部啊,兵部啊,他都干过,可以说也是非常有经验的,是一个行政方面的专家。特别擅长处理组织人事问题。这个时候唐玄宗觉得让裴光庭给萧嵩搭班子非常好,为什么好呢?他觉得这两个人肯定不会有矛盾,为什么啊,这两个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了。

第一个共同之处,这两个人都是既有军事经验又有行政经验,虽然说萧嵩更侧重于军事,裴光庭更侧重于行政,但是两个人互相说话都能听懂,谁也别想骗谁,这样呢?也就避免了因为不了解对方的工作,而引起的不必要的麻烦,这是第一个。

那么第二个,他觉得两个人合得来的地方是什么呢?是萧嵩和裴光庭都是唐玄宗的亲戚,这话怎么说呢?萧嵩是唐玄宗的亲戚,我们知道这是姻亲,他们两个是亲家。那裴光庭呢?裴光庭的夫人就是武三思的女儿,而武三思不是唐玄宗的舅舅嘛?所以实际上裴光庭跟唐玄宗也是姻亲关系,这三个人转着圈都是姻亲。亲戚之间不是好说话吗?他觉得就凭亲戚情分两个人也不会再吵,第二个。

那么第三个好处在哪儿呢?他觉得啊,萧嵩和裴光庭性格也很像,什么性格呢?这两个人都比较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言辞不就不会吵架了吗?一个整天闷头不响的人你让他吵他都说不出话来。唐玄宗觉得这一回没问题了。他们俩搭班子,那是不是真的没问题了。

还不是,这两个人也是不合,按照《旧唐书》萧嵩传的记载,两个人同位数年,情颇不协。什么意思呢?一块儿干宰相干了好几年,但是感情上非常不和,虽然没有公开争吵,但是两个人互相看对方都不顺眼。那为什么事看对方不顺眼啊?还是没有任何记载,我们仍然推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正性格啊,各方面处理问题的态度都不能协调。不能协调怎么办呢?是不是也像杜暹和李元綋那样让两个同时下台啊。这次还真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开元二十一年,裴光庭一病就死了,那么裴光庭死了。其实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萧嵩都松了一口气,觉得总算耳边清静了。可是死人固然不会吵架,死人也不会工作了,他那份工作总得有人顶下来,让谁接裴光庭的班啊。

画外音:

让萧嵩和裴光庭当宰相,唐玄宗也是用心良苦,希望俩人能够互相搭配,报效朝廷。况且两个人又都是亲戚,总有些情分在里头。合作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还是打碎了唐玄宗的幻想。现在裴光庭死了,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怎么样才能够保证这个继任者和萧嵩亲密合作呢?

蒙曼:

唐玄宗这下也想明白了,他想,干脆让萧嵩自己挑一个吧,他自己挑肯定挑亲信,他的亲信肯定不会跟他吵,我这儿也省心了,也算送给萧嵩一个好大的人情,亲家嘛,还是应该有感情的嘛。就把萧嵩给叫来了,说这次鉴于以往的情况,我不替你选择搭档了,你自己挑一个,你说是谁就是谁。萧嵩一听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苍天啊,大地啊,终于轮到我老萧扬眉吐气了。我也能钦点宰相了,让谁当宰相啊?回家琢磨了半夜选了一个叫王丘的人,这个其实我们还说过,也是在封禅的时候。那是唐玄宗钦点的爱民模范之一,萧嵩跟王丘关系好,想让他来当宰相,可是人家爱民模范精神境界就是不一样,王丘说了,我当地方官可以,当一般的官员也可以,但是当宰相啊,我觉得我不够格儿,我管不了那么多事,怎么办呢?他说萧大哥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吧,当时有一个尚书右丞叫韩休。他说这个人是相当不错的,我觉得他可以跟你搭班子。萧嵩想了想韩休,这个人在他的印象之中,就是一个忠厚长者,感觉也不错,而且既然是朋友推荐的,朋友还能害他吗?所以也没有对这个韩休再进行更多的了解,他就第二天直接把这事汇报给皇帝了。就跟唐玄宗讲,我已经选种一个人了,这个人就是尚书右丞韩休,韩休这个人忠厚善良而且志存高远,我们两个一定能够很好的合作,绝不再给陛下添麻烦。那么萧嵩选了韩休了,韩休是不是就跟萧嵩没有矛盾了呢?

也不是,而且韩休和萧嵩的矛盾比谁都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啊?因为韩休这个人以前没有处在重要领导岗位上,大伙儿不了解他,他这个人特别耿直,特别认死理。只讲真理不讲人情,别说是萧嵩了,连皇帝他都敢顶,因为他也觉得自己是宰相,为任一次,总得有点业绩吧,其实有点急于求成的这种心态,什么事都看不惯。举一个例子,怎么顶撞唐玄宗的?当时有一个小小的县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居然让唐玄宗看不顺眼了,唐玄宗就责成韩休把他贬到地方去。可是韩休啊,当时正盯着一条大鱼呢?那个大鱼是谁呢?那个大鱼叫程伯献。是一个大将军,跟高力士是结拜兄弟,其实挺巴结高力士的,人家高力士他妈去世,程伯献哭得比高力士还凶呢?所以当时人都不太瞧得起他。但是因为有高力士撑腰,他在玄宗面前也挺得宠的,为非作歹。韩休早就看他不顺眼想把他除掉,还没逮着机会呢?现在一听说皇帝说要处掉一个小小的县尉,韩休就说了,说陛下这个县尉是个小官,犯的罪也是个小事,可是程伯献,程大将军他是一个大官,他犯的也是大罪,为什么不先处理程伯献呢?如果陛下处理程伯献,那好,我也处理这个县尉。玄宗一听这哪儿行啊,这一码是一码,说你先给我处理这个县尉。韩休说我偏不,你这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你只盯着小鱼你不盯着大鱼,这哪儿能成啊?这事只要我在,坚决办不了,把唐玄宗搞得没脾气啊,而且,被他搞得有点神经质了,怎么叫做神经质呢?当时也是开元中期,国家比较富裕,所以唐玄宗没事就想搞一场打猎,办一个宫廷的酒会,搞一个晚宴,搞点娱乐性的活动。每次声音稍微大一点,他就赶紧跟左右的人说小点声小点声,一会儿韩休听到了。可是每次不管他多小心,过不了多久韩休保证把谏书送到,皇帝你又做错事了。这样一来,唐玄宗搞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精神衰弱了。

那么韩休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你想他能给萧嵩的面子吗?萧嵩也是个老官僚了,难免有点官僚习气,做事比较圆滑,比较无可无不可。可是韩休讲原则啊,他就看不上这一套,整天看着韩休一会儿巴结宦官,一会儿奉承皇帝的。心理非常瞧不起,瞧不起就要做斗争啊,怎么斗争啊?跟以前一样,只要萧嵩说什么事,韩休立马投否决票,那么一来二去关系也是越搞越僵了,经常在皇帝面前互相争吵。

画外音:

唐玄宗在一届又一届的宰相问题上,伤透了脑筋,在裴光庭死后,他甚至放开手脚,让萧嵩自己来选择,可见唐玄宗对于这个问题已经无可奈何了。但即便如此,萧嵩和他自己选择的宰相韩休仍然难以相处,那么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唐玄宗会怎么处理呢?萧嵩和韩休之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蒙曼:

萧嵩这个人心想,我怎么就引狼入室,推荐了这么一个东西呢?萧嵩咽不下这口气啊,怎么办呢?想来想去,萧嵩决定,干脆使一招苦肉计算了,你不让我过好,我也不让你过好,要完咱们俩一块儿完。有一天就在韩休刚刚当宰相七个月之后,萧嵩就去找唐玄宗去了,跟唐玄宗讲,说我已经老了,能力也不行,我打算告老还乡,请批准我的辞职吧。唐玄宗一听,说,萧爱卿啊,我没有厌倦你,我还觉得你挺好的啊,你干得也不错嘛?你为什么一定要辞职呢?再干几年吧,皇帝提出挽留了,这时候萧嵩就说了,“臣蒙厚恩,待罪宰相,富贵已极,及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君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什么意思呢?说我在这儿当宰相,我也没啥更高的追求了,富贵都已经达到极点了,现在我趁着自己还没招您讨厌的时候我就辞职,您还能够给我一个安身立命之处,让我回家养老。一旦哪天您真讨厌我了,我连脑袋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辞职不辞职啊。说完这句话呢,眼泪跟着就流下来了,什么意思啊?这不就是我们所说的苦肉计吗?是跟皇帝这儿表示啊,有人老在您面挑拨离间,老在说我的坏话,我已经受不了了。既然我斗不过人家,我先行辞职罢了,至于说整我的那个人,您看着办。那么眼看着平常风流潇洒的老亲家给搞得这么灰头土脸的,唐玄宗心里也是老大的不忍啊。

他又说,“卿且归,朕须思之。”说你先回去吧,我想想看,想想看的结果是怎么样,唐玄宗批准了萧嵩的辞职报告了,但是同时他也把韩休这个宰相给免了,两个人同归于尽去吧,你们谁也别想干这事了。那么我们讲了,这么三对宰相纷争,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样看待这一个时期,就是从开元十四年一直到开元二十一年这么几年之间,朝廷里纷纷扰扰这个情况啊,我觉得啊,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点,我们应该知道,这几任宰相整体水平都不太高,是比较平庸的。他们有的是军事专家,有的是行政专家,在专项方面都很不错,但是要论到统观全局,和姚崇、宋璟、张说他们前几任宰相相比就有好大的差距,正因为他们专业性强,而全局观念差所以看事情,往往才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才会觉得别人说的都不行,这也是这个时期宰相之间,斗争比较激烈的一个原因。这是第一点。

那么第二点,我们要看到什么问题,第二点我们要看到,唐玄宗在处理这几任宰相的问题上,即有他失误的地方还有他清醒的地方。

失误的地方在哪儿?我们刚才说宰相比较平庸,宰相平庸不是宰相的过错,一定会是皇帝的过错,因为我们都知道,十步之内比有芳草,好人有的是,关键看你皇帝会不会选了,我们看到,在开元前期的时候,唐玄宗总能准确地摸准时代脉搏,选一个最合适的宰相引领着朝政向前发展,可是到了开元中期,他这个眼光似乎下降了,这是他失误的地方。

那么他清醒的地方在哪儿呢?我觉得唐玄宗清醒的地方在于,他还保持着一种基本的人君之德,什么叫人君之德,就是皇帝应有的风范,这话怎么说,举一个例子,还是韩休的例子,就在韩休当宰相的时候,有一天早晨唐玄宗起来照镜子,照了半天很沉默,把镜子给放下了,左右看出来他好像有点不高兴的样子啊,就赶紧跟他讲,说,陛下啊,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你可是一天比一天瘦了。你干嘛不让他离开呢?

唐玄宗说什么啊?唐玄宗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什么意思呢?我虽然瘦了,天下会因此获利的,萧嵩老是顺着我说,可是我们俩,你顺,我顺,顺完了,我回去睡不着觉啊,我老觉得这里头可能还有不足的地方。韩休老驳我,可是每次被他驳斥,被他教训一顿之后,我要是真睡觉,睡得倒挺香的,因为我知道所有可能的失误,都已经被他提前制止了,所以我任用韩休当宰相,不是为了我自己,是为了天下的百姓。这就叫做人君之德啊,就是选择宰相要考虑天下的利益,而不仅仅自身的利益,这是一种美德。另外呢?在两个宰相发生争执的时候,一块儿罢免,而不是有亲有疏,这也是一种美德,唐玄宗这两个事情都做对了,我们就说他还有他非常清醒的一面。

现在呢?随着萧嵩和韩休的卸任,又一届宰相班子,即将粉墨登场了,这一届宰相会是何许人呢?我们下集再讲。

同类推荐
  • 汉骑雄风

    汉骑雄风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诏顺盛唐者,无困不援!一名最后的骑兵部队的连长,在一次战斗中穿越到了汉武帝时期的边疆;匈奴?杀你侵略者个人仰马翻,骑兵还不如汉军呢,不把你赶到贝加尔湖去;东瀛?李陌可是带着前生的世仇来的,小小毛人部落,灭了没商量;罗马?这个就有点远了,丝绸之路吧,藏富于民才是强国之道;为您展现热血的大汉和汉家精锐骑兵的雄风。
  • 汉末亲兵

    汉末亲兵

    生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愿做汉末第一亲兵……
  • 倾不往昔何以见

    倾不往昔何以见

    女高材生赵融离奇死亡,孤魂大闹阴间要找管事的讨个说法,却不料阎王不光包庇纵容还把她发配到了东汉末年降生。郭女王,一个在电视剧里被编剧后妈的人,她未曾害过谁,只想守护住那些重要的,却发现,冥冥之中,她才是那双推动历史的手,等到她想到其中缘由,历史依旧在那个轨迹上转动,就像她注定是郭照容,也注定是赵融一样。穿越千年,她要与他重新相识……过了这一世,两人又将何去?
  • 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康熙帝国的那人这事

    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世界上出现了蜚声全球三大君主,既法国波拿王朝的路易十四,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大帝和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康熙以其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造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高峰——“康熙之治”。他事必躬亲,励精图治,铲除陋习,鸿博开科,召贤纳士,完成了满族由农奴制向封建制过渡,使大清帝国腾飞而起,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康熙在国内外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值得重视的篇章。
  • 琳琅纪

    琳琅纪

    唐隆元年,韦后大权独揽,韦氏一族祸乱朝政,相王李旦之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于帝都长安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及韦氏一族。同年,尊李旦为帝,年号为‘景元’。李隆基为太子,景云三年,李旦禅让太子李隆基,是为唐玄宗,至此,本书故事由此开始……..
热门推荐
  • 如何做好精益生产:JIT生产实务手册

    如何做好精益生产:JIT生产实务手册

    JustInTime(简称JIT)是丰田汽车公司首创的,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条件下,高质量、低消耗地进行生产的一套高效、灵活的生产模式。此模式被美国理论界誉为“精益生产”。如今,以最低成本生产最高品质产品的JIT生产方式,已成全球企业公认的竞争撒手锏。JIT生产方式,通过对生产的精确计划与综合控制,通过看板管理、品质管理、设备管理和采购管理等措施,实现生产的同步化、柔性化、均衡化,从而实现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 窃愤录

    窃愤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四公主遇上三王子

    四公主遇上三王子

    当她们遇上他们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希妍:“妈咪原来是你啊,我还以为是哥哥呢,找你家黄花大闺女我什么事,大早上很困的”
  • 凤鸣炎啸

    凤鸣炎啸

    一向无法聚集灵力的废材,一经翻身,且看她叱咤风云!灵魂之体,星辰之女?撞运气撞出来的:上古炎凤,高傲无比?山里随手捡的:空间宝鼎,万年难遇?不就是屋子里面摆着吗:精灵之王,黑暗妖孽?那也的乖乖做下手去:晶莹宝玉,蕴含奥秘?不过就是脖子上的挂坠罢了……冥界帝王:难道是上辈子运气太差,这辈子运气才会这么好?
  • 人世走这一遭

    人世走这一遭

    我想说说我自己而已,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村女子
  • 鹿晗,遵命首长夫人

    鹿晗,遵命首长夫人

    “苏浅,你现在只有两个选择。一,我娶你;二,你嫁给我。”“鹿少,你一个上校用得着这样逼一个女人嫁给你吗?你有这么好的家世和面貌,随便勾勾手指就会有一堆女人赶着伺候你,为什么非要找我呢?”“因为你偷走了我的心。”
  • 一欢成患:Boss大人爱上我

    一欢成患:Boss大人爱上我

    “老公!小紫姑娘她老公给她买了一个5克拉的镇店之宝钻戒!”“老公!小紫姑娘她老公带她去欧洲度蜜月了!”“老公!小紫姑娘她老公整天陪她逛街秀恩爱!”某女一脸羡慕嫉妒恨,缠着身旁帅到人神共愤的帅比道。“老婆!我去南非给你买10颗钻戒!”“老婆!我带你去环游世界!”“老婆!我把整条街都买给你!咱们整条街的去秀恩爱!”有老公又怎样?有钱的老公又又怎样?有钱还帅比的老公又又又怎样?在怎样也绝逼没有她宇宙无敌土豪钻石男神老公厉害!炫耀?对!我就炫耀!一夫在手,天下我有~
  • 捡个鬼魅做郎君

    捡个鬼魅做郎君

    他是鬼,而她却是人。最近,也却最远······彼此站在一个可遇而不可及的地方。人们都说人鬼殊途,可是他们就是彼此爱上了,沦陷了,相约白首了······
  • 霸武九霄

    霸武九霄

    以武为尊的大时代,万族林立,宗派繁多,群雄争锋,弱肉强食,杀伐果断,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够践踏万物苍穹,睥睨众生,执掌一切霸权……平凡小子秦峰意外重生成妖,修炼至强功法《始皇经》铸就无上霸体,让他如彗星般崛起,从此踏上了逆天强者之路,霸绝寰宇,横扫八荒,独战诸天,屠帝问道,唯我独尊,无尽战意直冲九霄撕破苍穹!!!以诸天强者鲜血铺就道路,以万界群雄尸骸铸造阶梯,一步步登临九霄之上的巅峰王座,成为令所有人都畏惧臣服的至尊霸主主宰诸天万界!霸道人生无敌匹敌!!!
  • 苦海无边(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苦海无边(千种豆瓣高分原创作品·世间态)

    作品是一部应届毕业生在海滨城市秦皇岛的伤痕漂泊之作。大学毕业,“我”从山区来到海边,寄居在朋友家里。“我”找了份工作,遇见了一个女孩。工作没多久就丢了,爱情也变得下落不明。社会就像大海,大得不可一世,“我”只能随波逐流,直到一切化为泡影。对于一个没有理想的青年来说,生活就像躺在一个漏气的游泳圈上,随波逐流,等待那场为时不远的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