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4400000016

第16章 谈谈明末(1)

李洁非

每个人一生,都有没齿难忘的经历。大约1670年,已是大清子民的计六奇这样写道:

四月廿七日,予在舅氏看梨园,忽闻河间、大名、真定等处相继告陷,北都危急,犹未知陷也,舅氏乃罢宴。廿八日,予下乡,乡间乱信汹汹。廿九日下午,群徴叔云:“崇祯皇帝已缢死煤山矣。”予大惊异。三十日夜,无锡合城惊恐,盖因一班市井无赖闻国变信,声言杀知县郭佳胤,抢乡绅大户。郭邑尊手执大刀,率役从百人巡行竟夜。嗣后,诸大家各出丁壮二三十人从郭令,每夜巡视,至五月初四夜止。

“四月廿七日”,指的是旧历甲申年四月二十七日,置换为公历,即1644年6月1日。文中所叙,距其已二十余载,而计六奇落笔,恍若仍在眼前,品味其情,更似锥心沁血,新鲜殷妍,毫无褪色。

之如此,盖一以创巨痛深,二与年龄有关。事发之时,作者年方二十二岁,正是英华勃发的大好年华。在这样的年龄遭逢塌天之变,其铭心刻骨,必历久如一而伴随终生。时间过去将近三十年,计六奇渐趋老境,体羸力衰,患有严重眼疾,“右目新蒙,兼有久视生花之病”,而愈如此,那种将青春惨痛记忆付诸笔墨的欲望亦愈强烈。从动手之始到书稿告竣,先后四五年光景,“目不交睫,手不停披,晨夕勿辍,寒暑无间,宾朋出入弗知,家乡米盐弗问,肆力期年,得书千纸。”

他曾回顾,庚戌年(1670)冬天江南特别寒冷,大雪连旬,千里数尺,无锡“一夕冻死”饥民四十七人,即如此,仍黾勉坚持写作,“呵笔疾书,未尝少废”;而辛亥年(1671)夏季,又酷热奇暑,计六奇同样不肯停笔,自限每日至少写五页(“必限录五纸”),因出汗太多,为防洇湿纸页,他将六层手巾垫于肘下,书毕抬起胳膊,六层手巾已完全湿透……须知,这么历尽艰辛去写的上千页文字,对作者实无任何利益可图——因所写内容犯忌,当时根本无望付梓,日后能否存于人间亦难料定。他所以这样燃烧生命来做,只不过为了安妥自己一段挥之不去的记忆。

今天,不同年龄层的人,每自称“××一代”。作为仿照,17世纪中叶,与计六奇年龄相近的那代中国人,未必不可以称为“甲申一代”。他们的人生和情感,与“甲申”这特殊年份牢牢粘连起来。令计六奇难以释怀,于半盲之中、将老之前,矻矻写在纸上的,归根到底便是这两个字——当然,还有来自它们的对生命的巨大撞击,以及世事虽了、心事难了的苦痛情怀。

倘若尽量简短地陈述这两个字所包含的要点,或许可以写为——

公元1644年(旧历甲申年,依明朝正朔为崇祯十七年),4月25日清晨,李自成攻陷皇城前,崇祯皇帝以发蒙面,缢死煤山。自此,紫禁城龙床上不复有朱姓之人。5月29日,从山海关大败而归的李自成,在紫禁城匆匆称帝,“是夜,焚宫殿西走”。

6月7日,满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大军进入北京。

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历史更迭只是家常便饭。之前千百年,大大小小搬演过不下数十次,1644年则不过是老戏新齣而已。就像有句话总结的:几千年来的历史,无非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就此而言,明末发生的事情,与元、宋、唐、隋、晋、汉、秦之末没有什么不同。

作为20世纪下半叶以后出生的中国人,我们有幸读过不少用这种观点写成的史著或文艺作品。或许,一度也只能接触这种读物。对于明末的了解,笔者最早从一本叫《江阴八十天》的小册子开始,那是1955年出版的一本通俗读物,写江阴抗清经过,小时候当故事来看,叙述颇简明,然每涉人物,必涂抹阶级色彩,暗嵌褒贬、强史以就。在我看来,明末这一段在中国历史上有诸多突出的特质:时代氛围特别复杂,头绪特别繁多,问题特别典型,保存下来、可见可用、需要解读的史料也特别丰富。

明代是一个真正位于转折点上的朝代。对于先前中华文明正统,它有集大成的意味,对于未来,又有破茧蜕变的迹象。没有哪个时代,思想比明代更正统,将中华伦理价值推向纯正的极致。同样,亦没有哪个时代,思想比明代更活跃、更激进乃至更混乱,以致学不一途、矫诬虚辩、纷然骤讼,而不得不引出黄宗羲一部皇皇巨著《明儒学案》,专事澄清,“分其宗旨,别其源流”,“听学者从而自择”。

这一思想情形,是明朝历史处境的深刻反映。到明代晚期,政治、道德、制度无不处在大离析状态,藉善恶之名殊死相争,实际上,何为善恶又恰恰混沌不清,乃各色人物层出不穷,新旧人格猛烈碰撞、穷形尽相,矛盾性、复杂性前所未见。

别的不说,崇祯皇帝便是一个深陷矛盾之人,历史上大多数帝王只显示出单面性——比如“负面典型”秦始皇、“正面典型”唐太宗——与他们相比,崇祯身上的意味远为丰富。弘光时期要人之一的史可法,也是复杂的矛盾体;有人视为“完人”明代文天祥(如《小腆纪年附考》作者徐鼒),有人却为之扼腕或不以为然(批评者中,不乏像黄宗羲那样的望重之士)。即如奸恶贪鄙之马士英,观其行迹,也还未到头顶长疮、脚底流脓的地步,在他脸上,闪现过“犹豫”之色。

明末人物另一显著特色,是“反复”:昨是今非,今非明是;曾为“正人君子”,忽变为“无耻小人”,抑或相反,从人人唾弃的“无耻小人”,转而成为“正人君子”。被马士英、阮大铖揪住不放的向来以清流自命,却在甲申之变中先降于闯、再降于满的龚鼎孳等,即为前一种典型。而最有名的例子,莫过于钱谦益。数年内,钱氏几经“反复”,先以“东林领袖”献媚于马士英,同流合污,复于清兵进占南京时率先迎降,可两年之后,却暗中与反清复明运动发生关系。武臣之中,李成栋也是如此。他在清兵南下时不战而降,不久制造惊世惨案“嘉定三屠”,此后为清室征平各地,剿灭抵抗,一路追击到广东,却忽然在这时,宣布“反正”,重归明朝,直至战死。像钱谦益、李成栋这种南辕北辙般的大“反复”,固然免不了有些个人小算盘的因素,却绝不足以此相解释,恐怕内心、情感或人格上的纠结,才真正说明一切。

矛盾状态,远不只见于名节有亏之辈,尤应注意那些“清正之士”,内心也往往陷于自相牴牾。例如黄宗羲,自集义军,坚持抗清,只要一线希望尚在,就不停止复明战斗;即便永历帝彻底覆灭之后,也拒不仕清,终身保持遗民身份,其于明朝可谓忠矣。然与行为相反,读其论述,每每觉得黄宗羲根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忠君者,他对君权、家天下的批判,是到那时为止中国最彻底的。以此揣之,他投身复明运动,并非为明朝而战,至少不是为某个君主而战,而是为他的国家、民族、文化认同而战。然而,他的行为客观上实际又是在保卫、挽救他已经感到严重抵触和质疑的皇权,以及注定被这权力败坏的那个人。这与其说是黄宗羲个人的矛盾,不如说是时代的矛盾。

在明末,这种情绪其实已是非常普遍的存在,并非只有黄宗羲那样的大精英、大名士所独有。细读《明季南略》,可于字里行间察觉作者计六奇对于明王朝不得不忠、实颇疑之的心曲。书中,到弘光元年四月止,对朱由崧一律称“上”,而从五月开始,亦即自清兵渡江、朱由崧出奔起,径称“弘光”,不复称“上”。古人撰史,讲究“书法”,字词之易,辞义所在。以“弘光”易“上”,是心中已将视朱由崧为君的义务放下——假如真的抱定忠君之念,计六奇对朱由崧本该一日为君、终生是君,但他一俟后者失国便不再以“上”相称。这是一种态度或评价。朱由崧在位时,作为子民计六奇自该尊他一个“上”字,然而,这绝不表示朱由崧配得上;《南略》不少地方,都流露出对朱由崧的微辞以至不屑。这是明末很多正直知识分子所共有的隐痛:虽然对君上、国事诸多不满甚至悲懑,但大义所系,国不得不爱,君不得不尊,统不得不奉,于万般无奈中眼睁睁看着社稷一点点坏下去,终至国亡。

虽然所有王朝的末年都不免朽烂,但明末似乎尤以朽烂著称。我们不曾去具体比较,明末的朽烂较之前朝,是否真的“于斯为盛”,但在笔者看来,明末朽烂之所以令人印象至深,并不在于朽烂程度,而在于这种朽烂散发出一种特别的气息。

简单说,那是一种末世的气息。过去,任何一个朝代大放其朽烂气息时,我们只是知道,它快要死了——但并非真死,在它死后,马上会有一个新朝,换副皮囊,复活重生。明末却不同,它所散发出来的朽烂,不仅仅属于某个政权、某个朝代,而是来源于历史整体,是这历史整体的行将就木、难以为继。你仿佛感到,有一条路走到了头,或者,一只密闭的罐子空气已经耗尽。这次的死亡,真正无解。所谓末世,就是无解;以往的办法全部失灵,人们眼中浮现出绝望,并在各种行为上表现出来。

同类推荐
  •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是作者近二十年来所撰写的有关中国古典文艺学与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的汇集。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生要是关于中国古典文艺思想的研究文章,第二部分则是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全书以现代阐释与历史还原相结合的原则,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些重要范畴、命题或理论形态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作了深入剖析,并对20世纪以来有关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一些重要研究作了学术史清理。批判性地把握中国古典文艺美学问题的起源语境和演变历史的谱系学,注重其理论精髓、文化基质和精神原型的敞现及其现代意义的发掘,是作者的重要学术追求,也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论稿》所汇集的研究义章的一大特色。
  • 日近西山云霞飞

    日近西山云霞飞

    十五年前,我被史铁生期待未来写作态的话语感动,期盼这些到来。他在一则随笔中写道:所以我希望“职业作家”是暂时现象。我希望未来的写作是所有人的一期假日,原不必弄那么多技巧,几十亿种自由坦荡的声音是无论什么技巧也无法比拟的真实、深刻、新鲜。我希望写作是一块梦境般自由的时间,有限的技巧在那儿死去,无限的心思从那儿流露,无限的欣赏角度在那儿生产。
  • 唐僧有话说

    唐僧有话说

    在这本书里,唐僧说东道西,说三道四,说得听众茅塞顿开、哑然失笑。受此鼓励,他除却羁绊,褪尽袈裟,低头作势,一路猛攻。男人听了嘿嘿嘿,女人听了嘻嘻嘻。你还等什么?
  • 贴着大地行走

    贴着大地行走

    本书为“相约名家·冰心奖获奖作家作品精选”系列之一,为湖南作家戴希的个人文学作品选集,包括《吐鲁番的境界》《依旧是太阳》等小小说和散文数十篇。作者书写了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反映中国社会转型和社会的变化。
  • 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诗选)

    摇摇晃晃的人间(余秀华诗选)

    《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女诗人余秀华的首部个人诗集,共收录其精选作品100余首,内容始终围绕爱情、亲情、生活感悟和对外面世界自由的向往。余秀华一直生活在乡村,出生时脑管肢体的部分受了损伤,但这一切似乎与她的诗人角色毫不违和,她以为“就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诗歌)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她的诗有着大胆的想象和刻骨铭心的爱,语言也具有直击读者内心的力量,她的诗苦痛但不阴暗,大胆而又清纯,给人信心,充满阳光。
热门推荐
  • 蒲公英的约定

    蒲公英的约定

    生命中有一些人与我们擦肩了,却来不及遇见;遇见了,却来不及相识;相识了,却来不及熟悉;熟悉了,却还是要说再见……无论结局如何,都应该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遇见。
  • 君临远治

    君临远治

    沈君临不是没有情人,而是情人太多。情人一多,他的嘴就开始挑食......至于林远,就当是他自己养的小白眼郎,怎么都养不熟......
  • 游战记

    游战记

    江正阳英雄救美成功,却意外触发了祖传玉牌穿越来到了异世,并且在玉牌的帮助下强行电影了骑士凯风兄弟的一生!面对仿佛中世纪的异界,看了这么多年的异世穿越小说的江正阳感动得快要哭了,记忆力向来满分的他记得小说中无数发家致富的法门!然而,就在江正阳即将大展拳脚之时,他竟然又被强行穿越回到了地球,“喂,我才在异界泡的妞怎么办?”幸好……
  • 倾尘

    倾尘

    之前以为只会写出三个人之间的故事,所以拟了之前的名字。但到了后来,写着写着,发现自己一直徘徊在往事里。往事里面,有的,不仅是三个人之间的故事。于是在今天,把小说的名字改为“倾尘”,于文字中倾尽一切前尘往事——这,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
  • 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

    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

    你是否丢了自己的幸福?丢到哪里去了?是谁绑架了你的幸福,他人,社会,还是你自己?马银文编著的《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告诉你,你的幸福失落在了哪里,去向何处寻,打开你的幸福之门……《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总结了幸福人生必备的9项修炼,谈及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家庭,以及与社会的关系等几大方面,通过对正反两方面生动案例的解析,来说明幸福在哪里,我们如何修炼到幸福的智慧,找到幸福生活的钥匙。从关注现实说起,归结到调整自己的心态,平衡好自己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保持一颗积极的、向上的、充实而宁静的心,把握当下,珍惜所有,从而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 双骑士寻梦奇缘

    双骑士寻梦奇缘

    她们是…………他们是校草………………啦!
  • 少年狄仁杰之试剑长安

    少年狄仁杰之试剑长安

    长安城内,表面上依然一片繁华祥和之像。唐太宗李世民陵寝所在的昭陵却突然发生闹鬼事件。看守昭陵的兵士数次看到有鬼魅在昭陵附近徘徊。多名朝廷重臣被杀,死相及其惨烈。为了破案,李治只能重新命人将远在江湖的狄仁杰召回京城调查案件。狄仁杰在回长安途中中误打误撞,邂逅六扇门女捕快苏静安,苏静安的背后,却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惊天秘密?…………李建成残余势力一直远离朝堂,建立了一个高手如云的杀手组织。无头将军、鬼子鬼母、红颜白骨…………风起长安,迷案迭起看狄仁杰与众好友如何抽丝剥茧,揭开真相背后的神秘面纱!
  • 黑道之至尊邪少

    黑道之至尊邪少

    他一出生就被定为下一任家族之主,可他却走向黑道以雷霆手段创造了黑道神话,他为了爱情却逆天而行............................
  •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楷书字帖

    书法文化阶梯丛书-实践篇·学生楷书字帖

    写字教育不仅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还是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
  • 言行龟鉴

    言行龟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