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4400000023

第23章 闲话人性的善与恶(1)

雷池月

大约缘于幼年时的养成教育,潜移默化间,我曾经成为一个真诚的人性善论者。当然,算不上什么“论者”,自己没有“理论”,只是十分佩服孟轲所总结的“人之四端”,绝对地相信“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或者如王守仁所说的,恻隐(仁)、羞恶(义)、辞让(礼)、是非(智)是人从娘胎里带来的“良知、良能”。后来的青少年时期,尽管目睹了许多人性丑恶的表演,对所谓“性本善”的疑问是越来越多,但信念仍未从根本上动摇,只是到了“文攻武卫”高潮期的1967年,我的立场才有所动摇。从此,人性的善与恶便成为我反复思考的命题。

(一)

孟子和荀子分别是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倡导者,其实,对于什么是“人性”,他们在本质上的理解是大体相同的,用荀子的话来说,就是:“生而所以然者谓之性”。——作为解释的补充叫做“不学而自然谓之性”。用现代汉语来表述,人类天生的好恶取舍的情感和能力就是人性。而且,他们也认同,人类生存的本能(按孔子的话说叫“食色性也”或者说“饮食男女,人之大伦”之类),是指向恶的。因为食色这类动物的本能所带来的欲望,只能导向贪婪、残忍等个人品格和与之相适应的生存法则(如弱肉强食),这是不需要加以证明的客观现实。不过,对于孟子而言,“生之所以然”的“性”,除了“食、色”,还包括“人之四端”这类先验的范畴。孟子把这些范畴(仁、义、礼、智等)比喻为熊掌,“食、色”等动物本能比喻为鱼,熊掌当然比鱼可口,所以人类具有“弃鱼而就熊掌也”的“良能”,于是,就这样构成了“性善论”的基本逻辑框架。荀子却不然,他不承认人类具有什么先天向善的良知,强调“人之生也固小人”——人生来就是小人,食色、喜怒、好恶……等欲望和情绪,就每一个个体而言,并无差别,仁、义、礼、智这些所谓良知良能,完全是后天教育带来的结果。

孟子的逻辑缺乏详尽的论证,他的大前提是一切良知(仁、义、礼、智)都是指向善的(这个当然),小前提是人类生来就具有良知(四端),结论便是:人性是善的。然而,小前提其实是他虚拟的一个假设,他无法说清这些良知究竟从何而来?而且更不能证明一切人先天就具有这些良知。事实上,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表现正相反,恶才是与生俱来普遍而广泛的存在。真实的世界是并没有“熊掌”而只有“鱼”的,熊掌只是一种想象,孟子巧妙地把人们绕进去的逻辑,其实是不能成立的。

荀子找到了解答问题的出口,并且作出了充分而极富说服力的表述。他说:“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而君子与小人之别在于“为与不为”。“为”就是伪,所谓礼义之类良知就是出于圣人君子之伪(为),“圣人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他又说:“小人循性而不知为(伪),君子明天人之分,化性起伪,不舍于性而求有为。”那么,君子的为(伪)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他说:“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虑,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学,虑积焉能习焉而后为伪(为)。”他认为,“性”就是本能,决定“情”的取向,然后是“情然而心为之择”(虑)和“心虑而能为之动”(学)这样两个过程,“虑积焉”,“能习焉”,才能到达“为”(伪)。荀子所说的“伪”,不含贬义,相反,是个褒义词。伪,“人”旁加“为”,就是人为的意思,既形声,又会意,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对“性”主观约束加上客观规范带来的结果。没有“伪”,人类就和一般动物没有区别。

荀子又说,“性”和“伪”是合为一体的,因为“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为(伪)则性不能自美。”(没有恶的本能,用不着“伪”;没有“伪”的修为,人类将永远沉沦在黑暗中)没有“性”,“伪”无所寄托;没有“伪”,“性”没有出路。而把两者联结在一起的就是“学”。“学”的中心内容概言之无非一个礼字,“学”的具体方式却并不仅限于狭义的教育,因为恶的根源——欲望,是出于自然的生存的需要,以至“非礼的冲动”往往过于强大,要想有效地控制它,必须通过所有社会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的配合,比如除了观念的培育,还有伦理的规范、法纪的约束等等。而其中,政治这一要素的作用尤为重要。荀子说:“汤、武存则天下从而治,桀、纣存则天下从而乱。”人性恶的收敛便是治世,人性恶的泛滥便是乱世。汤、武也罢,桀、纣也罢,这里强调的并非统治者在善恶方面个人的示范作用,而是指他所掌握的政权所具有的行政效率和统治秩序。

荀子的理论,也许是当时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最完整、最系统的表述。它至少从三个方面指明了认识人性这一复杂现象的主要路径:

第一,善与恶的指向与归属。恶指向的贪婪、残忍、妒忌等品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动物本能(食、色)所导致的,是先天的;善指向的仁、义、礼、智、信等修养,是人类在长期的进化发展中对自我的完善和约束的结果,是后天的。

第二,善与恶相互依存的关系。恶是本体,是客观存在,而善是人类针对恶、抵制恶而产生的主观要求。没有恶,也就没有善——善的概念只存在于与恶的对比之中;而没有善的建设和积累,也就没有“人猿相揖别”——人类永远走不出丛林。

第三,善与恶、建设与破坏的循环关系。善的建设是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成效有赖于政治修明的“盛世”。而人类的历史总是在“盛世”、“末世”、“乱世”(三者中还可以分成由弱到强的若干小格)的轮盘中旋转,因此人性的进化起伏跌宕,不但无事竟其功的一日,而且常常会徘徊倒退,这是被两千年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荀子的预见。

由于儒家学说走向主流意识形态的神坛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内外各种思想理论都曾有相对自由的发展环境,而荀子是参与过部分儒家经典整理的大师级人物,门人众多,虽然其中最声名显赫的,如李斯、韩非都是法家的顶级代表,曾一度让自己的老师地位十分尴尬,汉武帝罢黜百家,荀学是遭到了质疑的,但荀子到底是一代大儒,学术和著作总算得以保全。此后的一千年间,儒家遭遇了图谶、玄学、佛、道等一系列干扰,自身自无暇再进行理论清算。一直到了宋朝,儒家才真正实现了所谓定于一尊的地位,从此与荀学的界限越划越清。特别是在人性的认识问题上,程颐说:“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连辩论都不屑了:因为你敢于挑战孟子的结论,是丧失了儒家根本立场的表现,自然不能再视为同门学说。不仅理学对荀学采取如此决然的抵制态度,后来的一些新儒家学派如谭嗣同的仁学,则直接骂荀学是“乡愿”,也就是“德之贼也”一流了,真够极端的!缺乏宽容的儒家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循此成全了自己的一统天下,其中法门要诀无非“回避真相”四个字,依赖的手段则如鲁迅曾经指出的——“瞒”和“骗”。

不过,说归说,做归做,尽管倡说“人性善”,社会生活的制度设计(包括理念和实践)上却无处不针对着“人性恶”的前提。比如,统治者大多标榜“以孝治天下”,宣传“百善孝为先”,可是,“孝”是“生而所以然者”的“人性”的组成部分吗?显然不是!作为一种情感和规范,它是家庭和私有财产制度形成以后才产生的,和人的原始本能毫无关系。但由于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因而它最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才成为抵制“恶”的第一道阀门。把这个与人的动物性的欲望相悖的观念推许为“天下之达道”、“百善之首”,对于从源头上阻遏“恶”对人类社会的危害,确实是很有成效的。这也正好证明了人性善论者骨子里承认的还是人性恶才是强大的客观存在,所有的善只不过是在对本能的对抗中才得以实现。再比如,既然人性善,那么德治当然就比法治更重要、更管用,可事实正相反,驱动着政治的永远是权术,历史上统治者千方百计加强和完善法制对人的约束。为什么?还不就是因为人性恶与生俱来,而一切善都属于后天人为,前者在不断地萌发蔓延,后者则一直进行围堵和拦截,后者稍一懈怠,往往就能导致十分可怕的黑暗和混乱。历史上所有的“桀纣时期”都会带来人性(后天的善与道德)的退化、破损,然后就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努力来修补、恢复。于是,人性的进化和建设,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一样,上去了,又滚下来,数千年来,基本停留在原处。不能说没有用功,法网之严密(并非指苛酷)就是证明,也许克服这种历史的进退往复,确实非人力之所能及。谭嗣同是有心人,可能有感于“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加强法制的思路不以为然,他说“(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其实,这倒成了溢美之词,因为荀子两千年来,一直挨批,关于法治方面的种种社会实践,完全是孔孟之徒在上下其手,轮不上他。而且,那些人除了擎着反对“人性恶”的理论旗帜,行动上也并非遵循着荀子的法治学说。

(二)

在西方,情况似乎有很大的不同。无论追溯到源头的希腊文明,还是稍后一以贯之的基督教理论,“人性善”之类纯属先验的范畴,即使曾被提起,也是隐隐约约,并无完整的论述,“人性恶”论几乎一直占据着主流地位。正因为深信人性本恶,他们才选择了法治这一自救的理念,并成为一种传统。柏拉图说过:“没有法律,人类将无法区别于野蛮人。”伊壁鸠鲁也认为人的自然属性就是人的本性,那是指向恶的生存需求,而善却是后天人为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属性。亚里斯多德与他们有些差别,提出人具有优于一般动物的理性,这就使他一方面在法律规范下被动地理性地生活,一方面能主动追求德性的生活——什么德性?这里似乎可以看见“良知良能”的影子了,可是亚里斯多德又兜回去了,他说德性的产生和实现还是取决于社会风俗、法律、教育等多方面的影响,于是,善(德性)依旧是后天的人为的产物。希腊人(包括罗马人)承认人性恶,并且能坦然地面对。他们并不一味地否定和压抑人性中的恶,只是主张用法治给以必要的约束。

希腊文明中断以后,成为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教义,也主张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这种恶正体现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就是这所谓原罪,使人类失去自律,必然抵挡不住种种欲望的诱惑而走向犯罪,只有依靠他律的约束和向导,才能得到救赎。耶稣在制止对行淫的妇人用刑时,问众人道:“你们中,谁没有罪?”意思就是罪恶的人类唯有皈依上帝的指引才能得到拯救。因此,基督教对于人类的欲望和本能,反对采取放任的态度,这点和希腊、罗马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新教兴起时,对旧的教条多所变革,但这一基本精神却遵循如旧。马丁·路德说过:“人本身不是别的,就是贪欲。”这对于人的本性中固有的恶,可说是一句严苛更胜于前人的结论。

启蒙运动被认为是对希腊和罗马文明的发现和回归,但是它所开启的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大局面,特别是在进入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期以后,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认识和了解,无论广度和深度,取得的进步简直不可以道里计。许多观念的发展变化导致了颠覆性的结论,唯独对人性的评估却基本维持着向来的传统。最具有代表性的大概是十七世纪唯名论大师霍布斯的名言:“人对人是狼。”他的这句话是对人类社会一切不平等现象的概括。他认为,在人类生存的自然状态中,动物本能的利害冲突必然导致不断的竞争和倾轧,而由于先天条件(体力、智力)和后天机遇的差别,胜负的不同结果便决定了不平等的社会常态,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贪欲所决定的自私和残忍,还会把这种不平等进一步固定为剥削和奴役的关系。这就是人性中的邪恶产生和发展的逻辑过程。他的这套逻辑很难推翻,直到二十世纪,名噪一时的萨特所云“他人即地狱”,实质上遵循的思路也并无大异。

同类推荐
  • 李少君自选集

    李少君自选集

    作为《天涯》的主编,作为深刻地介入了当代思想状况和政治反思的诗人,李少君的诗中自然也折射了社会思想和历史进程中的一些重大议题。环境主义和生态主义意识中或许正渗透了诗人的政治敏感。但在创作这些生态诗歌之际,李少君的身份意识和政治认同都了无痕迹地化入了一种作为诗学的生态主义思维之中。
  • 鲁迅论集

    鲁迅论集

    本书为《鲁迅论集》,由陈鸣树所著。全书分为小说论稿、思想和艺术、杂文导读三大部分,主要收录了“论鲁迅小说与中国民主革命”、“论鲁迅小说的典型化”、“论鲁迅的智慧”、“鲁迅与拜伦”、“鲁迅:跨文化对话等文章。
  •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卢梭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卢梭名篇名句赏读

    聆听感悟大师经典系列丛书包括:韩愈、司汤达、歌德、显克微支、陀思妥耶夫斯基、德莱塞、王安石、梁启超、屈原、狄更斯、萧红、泰戈尔、孔子、哈代、朱自清、茨威格、林徽因、李白、莎士比亚、李商隐、白居易、徐志摩、郁达夫、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等大师的名篇名句赏读。
  • 纪实中国2

    纪实中国2

    “纪实中国丛书”整合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风格的实力作者和作品一同进入市场,给图书文化市场带来回归理性的厚重作品。“纪实中国丛书”策划出版的作品以源于生活、贴近现实,贯穿生活哲理的写作态度,给阅读者带来一种久违的理性阅读、人文阅读的回归。
  • 震撼世界的十天

    震撼世界的十天

    本书以时间为序,综述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十夭中发生的主要事件,尤其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事件。震级为里氏8.0级的汶川大地震是近一个世纪来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其破坏程度及造成的灾难震惊了世界;而中国军民和中国政府在巨大灾难面前英勇顽强、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也震撼了世界;同时赢得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无私援助,期间,以大地震发生后十天中的事件最为惊心动魄,也最为感天动地。这十天中发生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足以载入史册,留芳千古。
热门推荐
  • 那年旧时光

    那年旧时光

    他因为梦想而离开了她。边伯贤你在哪!当看见娱乐新闻上边伯贤的出现,哦原来你在这!-----韩素希素希你要等我!我不会离开你的!记住,我一直在这!-----边伯贤
  • 纯情护卫

    纯情护卫

    神秘青年海外归来,意外邂逅美女总裁,阴差阳错成了保安,各路美女接踵而至,贴身保镖,玩转暧昧,史上最强护卫来袭.......
  • 星光熠熠:娱乐女王不好惹

    星光熠熠:娱乐女王不好惹

    重生了,伊希的记忆却一片空白,谁说豪门千金靠后台上位。谁说的,你粗来,看我不把你做成烤猴子——伊希。毅然决然踏入影视圈,却引来桃花朵朵开,在挑逗各路男神滴过程中,她成功一跃成为女神,却不小心被某腹黑影帝大boss盯上。夜千玖:乖啦,来,窝们一起生猴纸!!伊希:生几个尼,要不,窝们开个动物园!!!粉丝:在一起在一起!!你们开动物园,伦家给你们出资!!第二天,各大娱乐头条“男神女神在一起了,好激动啊有木有”夜千玖:谁敢和我抢,我用猴子砸屎你!!
  • 豪门首席抢爱攻略

    豪门首席抢爱攻略

    他有钱有权有地位,他看上的女人,怎么能轻易放手?就算她身边追求者无数,他也一定是离她最近的一个,她不爱他又如何,对付女人,他向来得心应手,这世上只有他不追的女人,没有他追不到的女人。抢爱攻略,教你如何抢到幸福。
  • 刑帝

    刑帝

    刑乃惩罚之道,恶之末也!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天下无其不离刑,有错就有罚,有了罚就有了刑。这是一个善于恶不平衡的世界!主角创造了刑,而刑是否能改变现实,而刑是否能够给予人们快乐,给予人们幸福!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刑帝》一书,让我们来真正的了解刑,了解刑帝的一生!
  • 微风登陆了整个夏天

    微风登陆了整个夏天

    他们都说想要忘记一段感情,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另一段感情,旧的伤痛便会随着时间慢慢变淡。新人也代替了旧人。如果,旧的伤痛已经深入骨髓,还会被时间冲淡吗?对不起,陆航宇,让你代替了他。
  • 碎月

    碎月

    故事是从沺亹市政府修建公园开始,之后主角莫文把双胞胎弟弟弄丢的荒诞经历才使得故事真正拉开序幕,此后学习认真为人老实的莫文在接触了班级混混生馒头后,进而认识了金龙大刀等一群社会青年。在莫文苦诉自己的遭遇后,金龙居然答应莫文毫无保留不计报酬全心全力帮助莫文寻找失踪的弟弟。然而,金龙这种不同以往毫无保留的帮助则引起了大伙的不解,最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细细阅读之后,一切才会浮于水面!
  • exo花开花必落

    exo花开花必落

    在我的舞台上,你不再是主角------林可曦关于我有多想念你,一切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张艺兴如果没有你,明天不值得期待,昨天不值得回忆。------吴亦凡你只需要迈一步,剩下步我来走。-------李钟硕我不在意你的初恋,我只在意你的终恋。------鹿晗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喜欢与你在一起时的感觉.------边伯贤因为你的出现,我可以不用再萎靡不振在低潮的情绪里。------吴世勋我除了我爱你比你爱我多一点外,我没有任何条件优越过你。------朴灿烈
  • 宠妻至上,捡个老公是古人

    宠妻至上,捡个老公是古人

    假如对现代男人失望的话,嫁给古代男人又如何?孤儿院长大的殷音,不期而遇600年前的明代皇亲。他化名为陶明,只为躲避明军的追杀,却不料穿越到了600年后的今天。殷音不知陶明的真实身份,带他闯荡大都市,却阴差阳错搞出许多误会和笑话。生活虽然清苦,但不乏温情和喜感,点点滴滴都感受到久违的人情味。殷音励志不受命运左右,要立足于大都市,却始料未及卷进一场复仇的漩涡。她因此遇到一个令她又爱又恨的钻石男。古今两大反差极大的男人,她会选谁?
  • 蔷薇剑之仗剑江

    蔷薇剑之仗剑江

    邪派清道宗为抢夺隐世侠士姜钥手中的江湖名剑蔷薇剑,引出一段江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