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5100000014

第14章 文化瓦肆的说书人(2)

一批80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引起诸多议论。小三十的人了,也该加入了。这种年龄入个协会什么的,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为什么引起这么大的骚动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像郭敬明这样的人,多次涉及“剽窃”官司,他也能够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可见中国作协不怎么地。反驳者认为,加入中国作协不是选模范,仅仅是证明他的创作水准或影响力。质疑者大概认为,中国作协门槛应该更高一些,不能什么人都进去。其实这种想法仅仅是一厢情愿的。在现有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无论从哪个方面说,郭敬明都不是最差的。比如写作能力,在如今的中国作协的七千多会员中,比郭敬明能力差的恐怕不在少数。就“剽窃”官司而言,郭敬明也不是开先河者,一些著名作家,比如海南和上海都有,那可是屡教不改的,中国作协也没有开除他们。可见,中国作家协会的门槛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高,那么多人都进去了,郭敬明们为什么不可以?只要他们稀罕作协,走一些常规的程序,就可以加入这个“民间组织”。也就是说,出过一两本书,有人推荐,经审批,就是了,不一定要有多高尚。说“加入作家协会不是选道德楷模”的观点,实际上是承认了上述事实。

将作家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作家做不了这个“工程师”。把作家抬到如此之高的位置,对他们的创作不一定有什么帮助。作家是善于讲故事的人,善于抒情的人,善于使用语言的人。作家是否合格,还是要靠他的作品的艺术水准来说话。至于“剽窃”等道德问题,不仅仅是对作家的要求,也是对普通公民的要求。有些人,一方面瞧不起作家和作协,另一方面又对作家和作协提出那么高的要求,判断事物的标准不统一。如果你瞧不起,就不要有太多的指望,管他郭敬明还是郭守敬加入作协。当然,这里有一个占有声誉资源的问题,比较复杂,但我宁愿看到会员中像郭敬明们这样的年轻人更多一些,而不是过多的快退休的官员。

像郭敬明这种人,还是加入一下作协比较好。我认为他有这样的愿望应该鼓励,他的选择是对的,他算是找到了一个归宿。有了一个组织,经常教育教育他,修理修理他,给他一点小甜头尝尝,他就不会整天瞎写、瞎抄、瞎炒作、瞎作秀了,能够尽快进入创作的成熟期,开始中年写作。同时,把他从一群不会写作的人中拉出来,放到一群都会写作的人中间,提高提高写作能力,也是有好处的。当我们把加入“作协”看做是加入“酒协”、“钓协”、“气协”一样自然而然的时候,对郭敬明们的入会,也就看得很淡了。

知音体与低端文化商品的生产和消费

网络上对“知音体”的批评,以一种当代年轻人的风格和话语方式出现,带有戏谑和调侃色彩,比如,将《红楼梦》改为“知音体”标题:《包办婚姻,一场家破人亡的人间惨剧》,将《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知音体”标题:《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大家并没有对批评“知音体”这件事有什么异议,而是对用“知音体”标题来重新命名文学名著持不同看法。可是,为什么一用“知音体”命名,就会产生强烈的瓦解意义的效果呢?这说明“知音体”是具有很强“瓦解性”的。

近二十年来,国内出现了一大批发行量惊人、专门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读者群的杂志,比如《知音》、《家庭》、《少女》、《人之初》、《打工妹》等。这类杂志的读者群,以中小城镇的中年女性为主,她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信息来源都比较匮乏。她们将这类读物既当作“新闻”的来源,又当作“文学作品”(故事会)来阅读,更当作孤独中没有知音的“知音”来看待,类似于购买了一盒文化“黄金搭档”。

学术界对这类杂志既没有关注,也没有批评,任由它们在市场上横冲直撞。因为它们既不是文学杂志,超出了文学批评视野,也不是新闻杂志,超出了媒介批评视野。它们仅仅是一个“读物”。我们没有一个“读物”专业,因此,这类杂志一直成为研究的薄弱环节。对具有如此巨大影响力的杂志缺乏有效的批评,是批评界的失误。直到年轻的网民们用他们奇特的方式发言,才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以《知音》为代表的这一类杂志究竟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它将新闻性和故事性结合在一起,成功地打了一个新闻和文学的擦边球,当你以新闻的客观性要求它的时候,它会说是文学;当你以文学性要求它的时候,它会用新闻的客观性来应对。最典型的是一种类似于“口述史”的爱情悲欢离合的故事(不但有作者,还有老照片)。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其次,它将“意义生产”(比如,道德训诫、谴责当代陈世美、富人堕落案、穷人暴富故事)与“商品生产”结合在一起,成功地打了一个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擦边球。当你说它只顾盈利时,它会举出很多例子来,说某个故事救活了某位绝望的下岗女工,等等。当你以为它在搞精神文明建设时,你会发现它们发行量越来越大,敛财能力越来越强。混淆意义生产和商品生产的界线,越来越强化了这类杂志对低端文化消费者的诱惑力和控制力,既是精神控制,也是经济控制。

这一类杂志,是如何通过一种奇特的叙事风格,有效控制了以中小城镇中年妇女为主的读者群的?比如标题,《人们啊!花季少女为何就这样沉沦》以呼吁开头,唤起注意力,以设问结尾,提醒你思考,好不容易有了注意力和已经开始思考的女性读者,突然遇到了知音。比如叙事风格,介于客观叙事和肉麻抒情之间,夹叙夹议,大起大落,情节跌宕,用客观语调讲离奇故事,用离奇语调讲客观故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循循善诱,有控诉、有劝说;“软硬兼施”的叙事兼顾恐吓和诱导,语体风格兼顾“二胡”和“京韵大鼓”的格调;“拍案惊奇”的开头,最终都有光明的尾巴。这种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阅读别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这种情况很像18世纪初期欧洲的大众文化生产,专门盯着一批有闲的女性读者,利用“城乡空间差”、“信息时间差”敛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吃智商差”的办刊思维很快就会寿终正寝。

文学死于感觉器官的坏死

我先转述一个故事。部队路过某村,年轻的上尉和同伴一起,被一位地方绅士请去参加家庭聚会。上尉腼腆、不擅交际,于是独自离开客厅到外面溜达。但他在花园里迷了路,转进了一间黑暗小屋。突然他听到匆匆的脚步声、衣裙的沙沙声,还有女人喘吁吁的低语,“两条柔软的、香喷喷的、女人的胳膊搂住了他的脖子,温暖的脸颊贴到他的脸颊上来,同时发出了亲吻的声音。可是那个亲吻的人立刻轻轻地惊叫了一声,抽身就躲开了……”上尉知道是一个误会,陌生女人误以为黑屋子里的自己是她约会的情人。但是上尉依然抑制不住心怦怦地跳,手抖得厉害,完全被一种生平从没有过的新感觉抓住了。

小小的误会在上尉身上引起了许多变化:第一是身体的变化,被女人胳膊搂过的脖子有滑腻的感觉,脸颊上被吻过的地方凉酥酥的。第二是整个精神状态的变化,他一改自卑、胆小、慵懒状态,话多起来,并大声地笑。第三是思维活跃,浮想联翩,将所有见过的女人的优点组合起来,安放在那未曾谋面的女人身上,并像初恋情人分手之后那样独自分享思念的甜蜜。他把那件事当作一个小小的、神秘的奇迹珍藏在个人的想象之中。

神秘的奇迹还改变了他的价值观。他觉得平时所见的一切都极其无聊,眼前全是苍白的画面,笨拙的队伍杂乱无章。当他实在忍不住而向同伴讲述那个故事时,却遭到了嘲笑、冷遇,有的还故意把事情向肉欲故事上扯。经验交流的障碍如此巨大,他觉得受了伤害,发誓再也不向别人讲述这个故事。但就是这样一次偶然的经验,让一位在生活中循规蹈矩的人成了怀疑论者:“整个世界,整个生活,都好像是一个不能理解的、没有目的的玩笑……他从水面上移开眼睛,瞧着天空,又想起命运怎样化为一个不相识的女人对他偶尔温存了一下,想起他的夏天的迷梦和幻想,他这才觉得他的生活异常空洞,贫乏,没有光彩……”

只有在古典感觉面前,一次偶然的微不足道的经验,才会在上尉那里变成一次重大的情感经历,进而改写了他观察生活的视角。由于他敏感,所以经验才没有被忽略和遗忘。由于他单纯,所以经验才没有被玩笑化为一个肉欲故事。这既是青春期前史的经验,也是想象对生活世界的否定的辩证法。

这个故事来自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吻》。类似的故事曾经发生在安徒生身上。(见《金蔷薇》中《夜行的驿车》一文)契诃夫是最后的古典主义者中的一员。尽管这位医生经常用手术刀一样的眼睛解剖文明病症,但他眼睛背后总是有着一丝抑制不住的温柔和笑意。解剖是治疗疾病,微笑是精神安慰。今天是解剖多于微笑,治疗多于安慰,暴力话语肆虐,并且成为时尚。

上述故事在今天可能显得陌生而滑稽,甚至变成嘲笑对象。由于物质和欲望的压迫,由于生活节奏急剧加速,我们感受生活的器官特别是心灵已经不堪重负。它变得极其单一,只能容下或贪婪或愤怒或媚态。它变得极其麻木,没有极强的“麻辣烫”般的刺激,没有朝廷阴谋和后宫糜烂生活的引诱,它便没有反应。所谓文学的“边缘化”、“消亡说”,很大程度是我们感官坏死所致。真正的“文学”不一定仅仅存在于白纸黑字的文本中,它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游荡。当生活坏死、心灵钙化的时候,感官经验的探测器立刻罢工,“文学”便成了四处流窜的孤魂野鬼。

同类推荐
  •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格致文库)

    《经典悸动》分为两个部分经典幕后和阅读悸动。第一部分经典幕后,作者邢小群从个案入手,着眼于当代作品的问世、作家成名前后的风风雨雨,探索文学和政治和体制的微妙关系,呈现文学界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第一部分的内容均在《名作欣赏》杂志上发表过。第二部分阅读悸动,主要是作者为曾经打动自己的书籍所写的书评,是作者的真实感悟和思考。
  •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妙评古诗书鉴赏

    毛泽东是老一辈革命家中历史知识非常渊博的一位。他曾反复阅读“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论语》、《中庸》等历史经典著作及古代诗、词、散文、文学等各个领域。伟大周恩来曾说:“读古使他的知识更广更博,更增加了他的伟大。”毛泽东的真识卓见与洞察力,毛泽东的多才博识,为同时代的国内外政治家和文学界泰斗所佩服。他对一些古诗书的评价独具慧眼,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美学价值至今影响着广大读者。
  • 乐意

    乐意

    《乐意》延续了王小柔所特有的“平民式幽默”,继续甩着闲话。关注的话题当然仍很百姓,很家常,如“咱们”里的“让钱烧的”阿绿买房记,再如“私事”中的冯冬笋真是被银行排着长队不多开窗口惹毛了,带着17万要求“都给我存成一块的”。
  • 恰似蝴蝶年少

    恰似蝴蝶年少

    本书是青年作家陈伟军的小说新作,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十七岁少女何雨谦的成长故事,亲情、友情和爱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让她受到巨大的情感冲击,在一系列事件中,她逐渐成长、成熟,并最终微笑着向青春交出了亮丽的答卷。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热门推荐
  • 超乎想象

    超乎想象

    想象力是虚无的,却又在方寸之中;想象力是无边无际的,却又在情理之内。它是铅笔,勾勒出情感的形状;它是炭笔,速写出理想的模样;它是心灵的调色板,或善或恶,多彩多样。《超乎想象》的故事充满悬念、伏笔,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她对小小说主题的开掘,对题材的选择,对结构的迷恋,以及对想象的发挥,令读者耳目一新。
  • 绝世战后

    绝世战后

    她,曾经的华夏帝王杀手,前世的东宁国镇国女将,今世的西楚国“无盐草包女”丞相府大小姐独孤倾凰。在异世,遇到那个爱她疼她的男人。看她如何灭三国,助他登上九五至尊之位。他,西楚国三皇子,视她如命,爱她入骨。她杀人,他递刀。她逛街,他买单。一个风华绝代,一个霸气侧漏。看两人如何站在云端卧看重生!
  • 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

    《北方的河》通篇就是一首抒情诗,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雄浑、壮阔、绚丽的“北方的河”。
  • 开着外挂的嚣张人生

    开着外挂的嚣张人生

    一个神奇的外挂,成就的一部人生传奇……
  • 剑荡神苍

    剑荡神苍

    神域巅峰强者夜云,因一块小小的玉佩丧命与神域各大超级宗门之手。机缘巧合之下重生下界。且看夜云重返神域,剑荡苍穹……!
  • 符箓生涯

    符箓生涯

    一个意外来到异界的地球大学生郭博鑫,却是带着令人羡慕的魔法装备和逆天级的运气和天赋,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一本魔法书和几块符箓。生性飘逸闲散的他将会在异界这片天空下发生什么事儿呢!敬请期待!!!!小编在此声明:各位亲爱的读者推荐收藏的越多,小编更新的就越快哦!
  • 玄武穹苍

    玄武穹苍

    地球的普通大学生萧云因一场意外穿越到玄武大陆,阴差阳错转世到古风镇萧家的废材少主身上。加上偶得上古玉佩,得玉佩之灵的指导,再加上自己在地球上的知识开始了一场与众不同的修炼之旅。看曾经的废物如何成为耀眼的天才。
  • 江葵传

    江葵传

    若世上无我一席之地,何惧以死相拼;若赢了你输了全世界,死又何足惜。
  • 重生之动漫无敌

    重生之动漫无敌

    一次意外的穿越,让刘枫悲催的来到这奇怪的世界。……“我靠,天堂竟然是十二黄金宫!”“什么,冥界是静灵庭,而且还是是十三番队。”好吧!这些我都忍了,老婆竟然不翼而飞,没办法只能去参加什么劳什子的王庭争霸,好吧这就算了,参加那玩意,竟然还要闯什么黄金古路。“我靠!我到底穿越到哪了?这TMD的是异界还是二次元啊?”看着畸形的世界,刘枫欲哭无泪啊。(本书以死神,圣斗士,数码宝贝,宠物小精灵等为主体,加之其他动漫构成的玄幻世界,各式各样的动漫角色都会在主角手中呈现。)
  • 中国第一推销员

    中国第一推销员

    本书是中国第一本描写推销员职场生涯和创业传奇的自传体纪实报告文学。作者历经10年风雨书写的该部著作,以透视笔法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的风雨变迁和一个推销员的人生、爱情和创业故事,整部作品气势恢宏,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