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18400000004

第4章

他们是农民,禁锢于土地,和稻穗麦粟打交道,但他们最朴素的商品市场意识没有被禁锢。他们看到了,自从国家政策允许农民有点自留地以后,农民逐渐有了些余钱。有了余钱的农民的第一要事就是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让几十年甚至几辈人都不变的老屋变变样儿,要把土屋变成砖房了。

砖房,不管是砖木结构的,还是砖混结构的,就都得有圈梁、地梁、横梁,都得有抗震柱、楼板,是小二楼的还得有楼梯,窗子还要用保险条(以上那些房屋结构名称,是他们后来才知道的),他们知道,这些东西除了用沙子、水泥外,还需要的就是他们要想用废铁铸成的那些像铁丝却又比铁丝粗的东西。

二十七名汉子之一的王道学说:“那时我们还不知道,那些铁玩艺儿的名字叫钢筋。”这群庄稼汉,对钢的认识完全是一片空白,等待他们的又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没有人去想,也没有人敢去想,因为只要有人一细想,这完全是不可理喻的妄想,根本就没有可能实现的空想,就没有一个人会做下去,没有一个人敢在这个行业舀饭吃了。以废铁铸建材,那高额的利润,那立竿见影的物质效果,使这二十七名汉子不顾一切,使整个八角井公社上至干部、下至农民不顾一切。

曾任“四川德钢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的刘先学说:“当时废钢、废铁的价格只有四五十元钱一吨,只要把它弄成建材,就可以卖到五六百元一吨,利润高达十倍。”刘先学还说:“‘德钢’能有今天的规模和成就,是当时每一个八角井人都作出了牺牲,才奠定了原始基础的结果。”

这二十七名汉子,均是本公社的九个行政村中组织起来的社员,他们在企业中干活,却是在他们户口所在的村小组记工分,并且是全年最高分,这样的规定一直延续到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止。

王道学说:“这样就比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强多了,活虽然比在生产队要苦点累点,但挣的工分要多些,因为在生产队干,不可能每天都有活干,并且不能每天都能挣最高分。”王道学说,在企业中干活,一个人全年挣的工分,相当于在生产队中社员一个半人挣的那么多。工分多,分的粮食就多,所以他们觉得划算,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人有了,但一个企业,一个工业型的企业,不是只靠这二十多人的实干苦干就能干出来的,它须得有资本,有经济的支撑。

钱从哪儿来?再巧的媳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据当时在公社供电站当收费员的刘先学说,当时的八角井公社,穷得连政府办公室用的照明电费都交不起。

时任八角井公社党委副书记的李化旭说,当时要有五元钱以上开支,都要公社党委会一致通过。

但要建成这个钢改厂,再精打细算,也得花四万元。

四万元啊!这是在当时好多人连想都不敢想的天文数字。

没有谁能记得清楚,在公社党委会上,有多少次反反复复的讨论,有多少次正反两方面红耳赤的争论甚至争吵,有多少次冷冷静静的研究,有多少次前瞻分析和预测最后的结果,在八角井公社的决策层达成了统一的认识,要改变八角井公社的现状,要改变八角井人的命运,这个厂一定要建,钱的来源就是借、贷和凑。

于是,就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借、贷、凑钱的过程,其中甘苦,只有亲历者才知个中滋味。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一个穷者要想在富者手中借到钱,是要受许多委屈的,要抛弃人格尊严作乞求状。

不是现在的八角井人健忘,而是他们的确不知道这四万元是怎么借、贷、凑起来的,这些为八角井人今天的幸福,为“德钢”集团今日成就积累最原始资金的幕后英雄们,默默地不计回报付出,不知道他们为这四万元跑断多少腿,说过多少好话,许过多少承诺,跨过多少难进的门,看了多少难看的脸,做过多少难以调和的工作王道学说,我们只知道干活,其他的我们无法过问,因为人微言轻,过问也是白搭,起不了一点作用。

多少算是有点职位的刘先学知道一点,他说,当时的公社企业,只有农机站、供电站和兽医站,但供电站是属县供电局管,公社不可能在那里拿到一分钱。刘先学推测,当时兽医站算一个富户,公社可能在那里借得有些钱。只有一笔钱他记得很清楚,就是在当时一个叫肖开文所负责的农机站拿了七百元钱,其他的钱呢?现在的人谁也不知道是怎么或凑或借或贷来的了。

谈到八角井镇的乡镇企业,就不能不谈谈陈胜华和肖开文,现年七十七岁的刘先学老人显得异常激动。他说,肖开文是他一生最佩服的人,也是他最感激的一个人,这种佩服与感激之情,绝不仅仅代表他一个人,而是代表八角井镇的许多人。

刘先学说,陈胜华是整个八角井镇所有乡镇企业的第一缔造者,也是八角井人现在幸福生活的第一播种者。

肖开文是制度的建立者和执行者。

刘先学说:“不但我不应该忘记,我个人认为,凡是八角井的人都不应该忘记。”在笔者所采访的人中,李调林、李承亮也说过同样的话。

为了一种怀旧的情结,为了我们大家都不要忘记,为了传承国人“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让我们记下他们对八角井的贡献。

肖开文,原本是德阳二轻局的职工,后来调到八角井公社农机站,协助公社办好“五小企业”,是一个具有相当经济头脑和管理水平的人。时任八角井公社团委书记的陈胜华根据当时八角井的环境优势,建立了八角井镇所有企业的雏形,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经济链。“八角井,河坝多,石头能变银砣砣”,于是,开办了水泥厂和石灰窑。

“八角井,黄泥多,烧砖烧瓦随便搓”,于是,便有了砖瓦厂。

“八角井,靠城镇,靠大厂,好捡废铁炼好钢”,于是朝阳钢改厂诞生了。

尽管每一个厂都有各自的负责人,但都归统于肖开文的旗下。刘先学说,为把这些企业干好、管好,肖开文不知道疲倦,简直成了一架工作的机器。

他不计报酬,他是二轻局的职工,工资在二轻局拿;他忘了时间,每天凌晨四点,他总是很准时走出寝室,走路巡视着他管辖下的几个企业。

在巡视的沿途,他害怕那些职工睡过头不能准时上班,凡经过职工的家门,他总会这样喊道:

“砖瓦厂的张三,已经快到五点了,还可稍睡一会儿”

“水泥厂的李四,已经六点了,差不多准备起床了”

“铁厂的王五,已经六点半了赶快起床了”

七点钟,整个“五小企业”的全体职工,准时集合上班。

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不管春秋冬夏,不管风霜雪雨,风雨无阻。他的这种做法,有称赞者,也有反对者,称赞的说他这是负责,反对者把他讥讽为“周扒皮”。

但谁也不能否认,他对当时公社“五小企业”的付出和作用。“周扒皮”为的是私,他为的是公。

为了“五小企业”中的所有产品不至于滞销,肖开文把所有企业的产品,形成一条龙似的流水线作业,水泥厂需要的钢弹,就由钢改厂生产出来供应,有了水泥,有了钢材,有河边的沙和石,就又再诞生一个预制厂,制成建筑上的预制构件,让所有产品的附加值陡然增高。刘先学说:“陈胜华是整个八角井镇企业的缔造者。”

而谈到肖开文事迹的动人之处时,陈胜华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竟眼含泪花对笔者说:“我都这么大年纪的人了,按理不应在你面前有这样的情绪,但我就是抑制不住心中的感动。”

限于篇幅,笔者无法记录下陈胜华、肖开文这两位可敬老人许多不为人知的事迹,但我相信,在一万多的八角井人中,肯定还有人记得,还传颂着他们生命轨迹中的点点滴滴,因为在现在的八角井人中,现在的“德钢”人中,还有人说着他们当年在管理“五小企业”时,率先喊出的口号:

农民的底子,

工人的样子,

军人的纪律。

现在,我们将目光收回来,关注“朝阳钢改厂”,关注张代宽、李望金他们。“隔行如隔山”,他们不懂钢铁,但他们懂得学习和借鉴。他们要跨越横在面前的这座山,所跨出的第一步是到江苏的无锡,开始了他们从外行到内行转变的旅程。据“德钢”保卫安技处的王道学说,在建厂之初,加工的铁件和农村小集镇上的铁匠铺没有什么两样,只不过规模大一点而已。

小铁匠铺,一般只有二三人,他们有二十七人;小铁匠铺的熔铁炉一般只有一个,他们有六个;小铁匠铺炼制钉耙、镰刀、锄头,他们也炼制钉耙、镰刀、锄头当时,王道学是负责往炉中添煤的,但觉得也是一种挺自豪的事情,他说,至少可以证明,这群“泥脚杆”一样可以当铁匠。

能当铁匠,让这群“泥脚杆”在心理上感到了自豪,却让八角井公社的领导感到极没面子。一个堂堂的公社企业竟和一个家庭作坊式的铁匠铺没什么两样,岂不成了别人的笑柄,必须要有点新的招数才不愧于“八角井公社朝阳钢改厂”这块招牌。

时任八角井公社党委书记的吴中义,找到公社委派的驻该厂干部李化旭说:“听说江苏省无锡市有许多搞得很好的社办五小企业,其中就有弄钢铁的,你们派人去参观学习一下。”

由李化旭、张代宽带队,一行十二人,进发无锡,他们中有好多人是第一次走出家门。走出八角井,走出四川省,经武汉,过长江,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比起八角井有多大的悬殊,中国地域有多宽,另一番天地有多美,王道学说:“那种兴奋与新鲜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

这一次的无锡之行,着实让他们长了见识,知道了“五小企业”的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初步有了一个轧钢的概念,多少了解了一些钢筋生产的流程,什么是盘圆、什么是螺纹钢,什么样的钢材型号用作什么样的建筑结构材料李化旭说:“看了生产钢材的企业后,我们才知道,钢筋是用什么样的机器轧出来的。”

无锡之行的参观和学习,使他们一行人在思想意识上有了一次强有力的震撼和提升,有了一个统一的认识:倘若继续保持手工作坊式的运作,企业的前途堪忧;如果不改变经营的模式,拓展新的项目,他们将马上被淘汰。不要说紧跟时代步伐,就在当地,他们炼制出的钢铁制品都没有市场,因为他们打制的镰刀、斧头,与本集镇那些铁匠打制的产品,无论是质量还是样式,都是不可比的。

李化旭说:“在当时,就连炼铁的火候,我们都掌握不好。”

只能干下去,像无锡人一样干下去,否则就只有回到生产队,扛锄头,推鸡公车。若是那样灰溜溜地回去,那才是真的没面子。

同样是人,也同样具备人的聪慧,凭什么无锡人能干出的事,我们就干不出来?但要干出无锡人那样的成绩,就得有无锡人那样的机器和设备。

盘圆,螺纹钢,圆钢,不是靠手工打出来的,而是靠机器轧出来的。

机器何来?

形势造就人,形势逼着人。当时的形势就逼出来了一个轧钢机械土专家:张孝仁。

在二十七人中,仅有高小文化的张孝仁就算得是他们中的知识分子,李化旭称赞他脑子灵、记性好、学得快。

在无锡参观学习时,张孝仁就记下了那些轧钢机的大体模式和一些机器零配件的结构,并不厌其烦请教技术员,了解轧钢机上的零配件的组装和作用。现在就派上了用场。“八角井公社朝阳钢改厂”的前身是一个翻砂厂,翻砂厂倒闭后,留下了一个化铁炉,被当作废物,丢弃在八角井公社的粮站内。张孝仁化腐朽为神奇,根据在无锡见到的轧钢机形状和结构,以及一份在崇庆县一家拖拉机厂借来的不完备的图纸,就用这个化铁炉的部分废旧材料改造和组装出一台轧钢机。

零件不够,大伙想办法自己配;材料不够,到城里大厂去“拣”;没有主机轴瓦,没有轧辊,就去“5·12轧钢厂”去买人家的淘汰货;没有变速箱,就自己焊了一个简易的大皮带轮套上皮带硬拉;实在技术不过关时,才厚着脸请教“5·12轧钢厂”的技术工人。经过两个多月的拼拼凑凑,终于成功地组装好了一台丑陋的、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鬼怪式”轧钢机。

以这样的方法制造的轧钢机,应该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怪物”,但他们还是把这称作200型轧钢机,他们是依据轧辊的直径而命名的。

这些八角井人,他们用园丁的耐心,劳燕的执着,踏上了成功的第一步。

开机点火,轧出了几根一尺多长12型的圆钢。

二十七名钢铁汉子为此大大地乐了一把,虽然轧出的圆钢扁扁的不像圆钢,但他们毕竟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

令人惊异的是,这台不伦不类的200型轧钢机,从在朝阳出世,到它完成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竟从没出现过大的毛病。

也许是邓芝保佑吧。如果真的是这样,也不枉他享受了八角井人千年的供奉。可惜的是,这台200型轧钢机,从它出世那天起,便成了“叫花子”--没吃的。李化旭说:“就像一只母鸡终于盼到可以生蛋了,但没有米喂它呀!”

于是,他们买来了“5·12”厂等几家国营大厂的下脚料;不够,又买回了他们不合格的次品、中轧材等;还不够,干脆连他们的废品、废料也全包揽了。

但,还是不够这二十七名刚刚由农民脱胎,身上沾满草屑谷壳的泥脚杆钢铁“工人”,为了抚养这个八角井人寄予无限美好希望的宠儿,只好按最古旧的方法找米下锅。

二十七名工人,二十七辆自行车,挂着五十四个大竹筐,进城沿街叫喊:“收破钢烂铁啰--”

筐中放着一根棒棒秤,走到哪里喊到哪里。一杆秤称不了的重家伙,就用两杆称,一杆称一头,加起来算总量。

从街头巷尾收回的废铁烂钢,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长有短,熔炉轧机是定了型的,无法适应那些残材余骸的千变万化。

为了让这些千姿百态、奇形怪状的顽铁钝钢整齐划一,统统能送炉进轧,一字不识的包德海便发明了一种简易落锤锻铁法。

他们用滑轮的原理,定、动滑轮相结合,把大铁锤吊起,很省力地把铁锤高高拉起,骤然放手松绳,铁锤下落打击不成规则的废钢烂铁,使它成为可进熔炉的形状。

不要以为发明创造只是学富五车的人才具有的才智,只是科班出生的人才具备的资格,从未跨进过学堂门的包德海一样可以做出来。

所以,不管你是什么人,什么样的人,都没有理由看轻自己和他人。李化旭说:“发明创造就是因为遇到了问题,你要去解决它,逼着你要去想办法,这与上没上过学、识不识字、有无职称没有绝对的联系,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用心要去解决。”不要小看了这项小发明,它至今还应用在“德钢”厂内截断钢锭,每年就可为钢厂节约四十余万元的氧割费用。

这样一个古古怪怪200型轧机制出来的产品,质量当然无法达到合格的要求。但在当时,建材紧缺,市场已经被逼得饥不择食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我的母亲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从雅典到北京:奥运风云录

    从雅典到北京:奥运风云录

    本书从人文和国际政治层面入手,剖析了奥运会从一个小型国际性的运动会,发展到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社会力量之一的历史。其突出之处在于,全书以“奥运精神”为中心,充分提示奥运会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同时,顾及到奥运中的商业化、政治化、向读者全方位地提供了一幅百年奥运的壮丽画面。书中拥有大量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有别于以往国内出版的同类书籍,是所有关心奥运的读者的理想读物。
  • 白话论语

    白话论语

    国人历来推崇孔子,孔子是大教育家,是教师师祖。从古至今,《论语》译本不少,但大多数不适于普通民众,往往是注释类居多,有些实用的,又辞藻过分华丽。本册书稿注重实用性,通俗易懂是其立足之本,即使对于初学者来说也是极易入门的。
  • 最风流醉唐诗

    最风流醉唐诗

    三百年的诗歌派对,不专属于李杜,不专属于帝王将相,人人都喝得一壶好酒,涂得满纸风流。读唐诗,不是外科手术式的拆文解字,读的是一种愉悦感,用她来穿针引线,感喟那时迷离的幸福,缝合当下的心灵伤口。正所谓,那年江洋大盗,劫财劫色亦劫诗,如今诗卷泛黄,红颜添香亦添乱。
  •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夏丏尊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夏丏尊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热门推荐
  • 嗜汝芳华似雪川

    嗜汝芳华似雪川

    初次见时,彼此不知,仅一次的擦肩而过,他的心却为她所掳,此刻他开始相信,书里所说的一见钟情。
  • EXO回不去的过去

    EXO回不去的过去

    我和鹿晗在那一天奇迹般地相遇了,我们成为了朋友,他给我讲了好多关于她的事,可是……这背后,却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
  • 橡树下的诱惑

    橡树下的诱惑

    寄身美国乔治亚州的一群中国人,同所有在异乡漂泊的人一样,在生活中搏斗,在爱情中放松,在婚姻中焦虑。莹雪惨遭家庭变故,父母去世,哥哥入狱。无助的她与刚刚痛失女友的心上人纪林匆匆结合,来到美国乔治亚州。在这片美国南方的美丽土地上,不同性格的人上演着一出出婚姻悲喜剧,浪漫邂逅、痴情守候、物质交易、折磨背叛……莹雪也无法享受平静的生活,在这片美国南方的美丽土地上,孤独寂寞的她遇见了一个成熟坚定的男人,如同斯嘉丽遇见白瑞德,诱惑与意外接踵而至……
  • 窃运天书

    窃运天书

    你有桃花运!不好意思!美人归我了!你有发财运!对不起啊!金银我收了!你有得宝运!真是抱歉!宝物认主了!……任你有财运、桃运、宝运……各种气运,统统难逃我《窃运天诀》。少年易云,遭人暗害,霉运缠身,悲惨困扰!偶得《窃运天诀》,从此窃取他人好运,转嫁自身霉运,神速崛起!轻藐诸天奇才,笑傲六道神魔!却不知自己正一步一步陷入一个巨大的阴谋之中!
  • 斗罗大陆之神界之巅

    斗罗大陆之神界之巅

    神界将临四位神袛,但是这种宁静很快被唐三先前被杀的罗刹神和天使神破坏了。为了复新神界,全部神袛挺身而出,修罗神重出神界,生命女神为了神界和平自毁神格,海神爆发,神界之路向你展开!
  •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

    浪漫古典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综合卷,写了沈从文与张兆和徐志摩与陆小曼等五对民国伉俪。无论时空如何改变,爱情是永恒的话题,感情的世界没有是非。婚姻的鞋子,冷暖自知。那些个在民国那个风华绝代的年代用他们的风华绝代谱写了一曲曲爱情篇章的才子与佳人们,他们曾经那样相爱过。在岁月的长河中,给无数后来人以仰慕与唏嘘。--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四月一日过江赴荆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赴这一场情深

    赴这一场情深

    一场盛宴,藏着是谁的野心。一场婚宴,又是谁的埋伏。再次重生又是否能对抗那九天之上的神。一朝穿越竟是百年重逢。“阿朽,你还爱我吗?”
  • 领导不可不知的管理学常识

    领导不可不知的管理学常识

    本书精选的一百多条管理定律涉及制度管理、目标管理、决策管理、员工激励、高效沟通、团队合作、危机与变革、思维与创新等多个方面。
  • 人一生不可不想的事

    人一生不可不想的事

    本书从生命、信仰、抉择、舍得、婚姻、成功、磨难、职场等最受人们关注的人生关键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分析和诚恳深入的解读,使读者在黑暗中找到一盏明灯,不再对生活感到恐惧和紧张,也使读者的内心变得更加宁净、成熟和坚强,对生活更加充满热爱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