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国家黄金储备很低相一致的是同样很低的民间黄金储备。由于历史原因和金融体制的原因,导致我国人均黄金制品只有3.5克左右的现状。当今,我国内地人均黄金年消费量仅有0.2克,消费数量集中在黄金饰品上,与港、台地区和西方国家的水平差距悬殊,离印度人均约1克的水平也有相当大距离。
我国的黄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目前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例更是小得可怜。我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很低。
综观我国现状,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保值增值应对金融危机、通货膨胀的功能远未了解。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中国黄金市场在彻底开放之后,将令世界再度吃惊,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过去几年,中国的黄金消费已从以往每年200吨左右增加到400吨以上,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国际黄金市场价格上扬的一大动力。
七、黄金饰品业的调整与壮大
我国黄金饰品业具有悠久的历史,百年以上的金店银楼,以及珠宝首饰街区在许多城市中都不鲜见。但今天,大多数已成为历史的遗存,只有在市井的传说中、文献的记录中感知它们曾经有过的辉煌。而当今大多数黄金饰品企业都是1990年以后诞生的,少数企业可向前追溯到1980年代,最早距今也不超过30年,因此可以说我国黄金饰品业是一个十分年轻的新兴产业。
我国黄金首饰供应多年中断以后,直到1982年才恢复了市场供应,我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也从此起步。据有关资料表明,起初我国黄金饰品市场需求只有不足1吨的规模,但发展很快,数年内便达到了数十吨,到20个世纪90年代更突破300吨,成为世界第三大黄金饰品消费国。特别是“八五”期间(19911995年)递增率高达近40%,较“七五”增长了6倍多,但是增长的趋势持续到“九五”的中期便停止了,从此进入了一个市场需求下滑期,我国黄金饰品市场发展出现了一个马鞍形变化。市场需求下滑到2002年达到谷底,较1997年下降了4成多,因而黄金饰品业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相对困难的时期。
市场萎缩对黄金饰品业发展的主要负面影响是企业生存难度增加、竞争加剧、赢利减少,因此在此期间不少黄金首饰企业退出了市场。如在深圳数百家黄金饰品加工企业,到“十五”(20012005年)初期只有五六家还在坚持黄金首饰生产。但到“十五”期间的2003年市场开始止跌回升,并且回升势头日益加快,市场销售量从200吨提升至250多吨,标志着黄金饰品市场开始由紧缩向扩张转变,一个新的发展期正在来临。
在我国黄金饰品业发展的初期,短缺是主要矛盾,因而黄金饰品业长期实行的是数量扩张型发展战略,由此也导致产生了品种单一、款式陈旧、加工粗糙等弊病。当市场由短缺变相对过剩后,这些弊病便立即成为发展的严重障碍,因而要求企业必须从以产量为中心调整到以质量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上来。但调整是需要时间的,而且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可以顺利完成调整过程,这是1997年以后市场需求出现下滑的主要原因。而新的市场扩张期的出现则表明黄金饰品业在完成这个转变上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具体表现在产品由单一实现了多样化并在很大程度上由低附加值转变为高附加值,黄金首饰业不再是单一的首饰加工,而是已延伸到黄金礼品、黄金投资等领域,因而也增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增加了抵遇市场风险的能力。前者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从而巩固和扩大了消费者群体;后者使生产者走出了价格战的泥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动力。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黄金饰品的供给能力与市场需求量存在很大矛盾,供给能力不足。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严格的黄金计划管理严重地束缚了黄金饰品业的发展。正是因为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缺口,于是引来了大量的“淘金者”涌入,形成了我国黄金首饰企业数量的膨胀期,生产量增长了10多倍。但是随着1997年以后市场需求的大幅下滑,生产能力出现了相对过剩,供给缺口迅速缩小,已基本上是一个供需平衡的市场结构,与之前相比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黄金管制政策,因而黄金饰品企业的设立要审批,黄金原料要指标,并且禁止外资进入黄金饰品业,是一个计划管理的运行体制。从1993年起步的黄金市场化改革,到“十五”进入了一个突破期;先是2002年实现了黄金交易方式的市场化,从而开放了黄金原料市场;又有2003年央行取消了黄金首饰企业审批制,从而开放了黄金首饰市场;后有2005年居民黄金投资市场的开放,至此,完成了黄金饰品业从原料市场到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黄金饰品业发展的20余年就是一个市场化推进的过程,黄金首饰业市场化的全面实现,是我国黄金首饰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资源流动、优胜劣汰是市场机制基本特征,市场机制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生产力布局与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力,黄金饰品业的重组随之明显加快,产业的集中度大幅提高。一方面有不少企业退出了市场,但同时有一批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壮大。过去每年一两吨的产量由数百家、上千家黄金首饰企业生产,现在不少地区、城市中的一两家龙头企业的销售额就超过其他企业的总和。
解除管制使资源的流动性增加,给黄金首饰业带来更多的新的投资者。香港黄金首饰商进入内地市场的进程明显加快,一些业外机构对黄金首饰业兴趣日增,纷纷抢滩进入,如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奥运组委会也都做起了黄金概念,推出了黄金文化产品,使我国黄金饰品市场的内涵进一步扩展。
八、黄金交易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从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来看,我国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虽然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黄金在我国历史上也是财富的计量单位和拥有财富的象征,黄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非同一般。但实际上由于中国黄金总量上的缺乏,使得黄金无法成为财富流通中介的主角,在我国近代历史上担当流通货币功能主角的是白银。新中国成立之前,仅有的一点黄金储备也被运往台湾,可以说,中国大陆是在一个几乎“无金”的基础上开始经济建设与金融体系建设的。为此,政府只能通过生产黄金获得积累。因此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我国政府对黄金产业一直实行严格管制,黄金生产企业必须将开采和冶炼的黄金,全部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过审批环节配售给各用金单位。
1982年,我国恢复出售黄金饰品,以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发行熊猫金币为标志,我国开放金银市场迈出第一步。1999年11月,我国放开白银市场,封闭了半个世纪的白银自由交易开禁,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放开被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2001年4月,我国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同年6月,中央银行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随后,足金饰品、金精矿、金块矿和金银产品价格全部放开。
2002年10月30日,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开业为标志,中国黄金市场走向全面开放,黄金投资逐渐走进社会大众,黄金投资在中国迎来了全新开端。
2003年11月18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推出“黄金宝”业务,个人炒金大门被撞开。2004年6月,高赛尔金条推出,国内首次出现按国际市场价格出售与回购的投资型金条,7月,中金黄金与其他公司合作,分别成立郑州黄金交易中心、大连黄金交易中心。
2004年8月16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推出AU(T+D)现货延迟交收业务。AU(T+D)交易模式虽然具备了“准黄金期货”的性质,但还不是很完善,与真正意义上的保证金交易和卖空机制还有很大距离。反观国际主要黄金市场,场内交易的主流品种即是黄金期货,从纽约商品交易所到东京工业品交易所,其黄金期货品种引导着市场对黄金价格定位和预期。
2004年9月,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上海年会上表示,中国黄金市场必须逐步实现三个转变:从商品交易为主向金融交易为主的转变、由现货交易为主向期货交易为主的转变、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转变。这段话概括了中国黄金市场的现状和特点——以实物现货为主,市场封闭;同时也为其将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指引——黄金金融衍生产品为主要交易方式的国际性黄金市场。
2004年11月2日,由河南省鑫力黄金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与中国银行河南省分行城东支行共同组建的鑫力黄金交易中心正式成立。
2005年1月8日,山东黄金集团宣布出资5000万元成立山东黄金交易中心。同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与山东招金集团联手推出“招金”个人黄金业务。随后中国银行开立计账式纸黄金业务,中国建设银行于2月28日推出个人账户金交易业务。
2005年7月1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与工行上海分行联合推出“金行家”业务,这是上海黄金交易所首次推出的面向个人的黄金投资产品。
2005年8月,山东招金黄金集团投资设立的山东招金黄金交易中心正式开业。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在2007年9月11日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黄金期货。2007年12月28日,中国证监会公布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挂牌黄金期货合约。2008年1月9日,黄金期货上海黄金交易所上市,我国黄金期货的推出有利于进一步完善黄金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形成现货市场、远期交易市场与期货市场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据统计,我国黄金期货的参与者约有100万人。目前我国黄金期货影响有限,但是比起现货来,交易量方面已经和纽约黄金期货处于一个重量级上。而相比之下,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现货和伦敦现货黄金的交易量则差之甚远。
今后我国在黄金期货的基础上,一系列的衍生产品,包括期权、远期,以及近几年异常火热的黄金ETF,甚至更多的创新产品都将逐步推出,进一步加大中国黄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我国黄金市场将来的发展也将寻此轨迹,大量的交易将通过场外交易市场完成,市场价格将会由有实力的做市商引领。其中商业银行或者如瑞士三大银行一样的专业性黄金银行,以及一些具备品牌影响力的专业黄金投资机构将成为做市商的主体。
中国国内的黄金需求多年来一直是以首饰性消费需求为主,每年中国市场销售的黄金绝大部分都成为了黄金饰品,工业、医疗、科研等行业占消费需求的比重较小,而黄金的金融投资需求还只是刚刚起步,所占的比重更是小的可怜。中国民众对黄金的理解和认识更多停留在首饰品的认识上,对黄金的金融投资功能知之甚少,黄金金融投资的参与度极低。但目前国内大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从投资需求来看,随着中国黄金市场彻底开放,中国民众在黄金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能力不可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