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黄金市场,在“二战”后趁伦敦黄金市场两次停业发展而起,苏黎世市场的金价和伦敦市场的金价一样受到国际市场的重视。
苏黎世黄金市场没有正式组织结构,而是由瑞士三大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负责清算结账,三大银行不仅为客户代行交易,而且黄金交易也是这三家银行本身的主要业务。苏黎世黄金总库(ZurichGoldPool)建立在瑞士三大银行非正式协商的基础上,不受政府管辖,作为交易商的联合体与清算系统混合体在市场上起中介作用。
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助性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为黄金买卖提供了一个既自由又保密的环境,加上瑞士与南非也有优惠协议,获得了80%的南非金,以及苏联的黄金也聚集于此,使得瑞士不仅是世界上新增黄金的最大中转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黄金的存储中心。苏黎世黄金市场在国际黄金市场的地位仅次于伦敦。
苏黎世黄金市场无金价定盘制度,在每个交易日的任一特定时间,根据供需状况议定当日交易金价,这一价格为苏黎世黄金官价。全日金价在此基础上波动而无涨停板限制。标准金为400盎司的99.5%纯金。
3.美国黄金市场
纽约和芝加哥黄金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后,美元贬值,美国人(主要是以法人团体为主)为了套期保值和投资增值获利,使得黄金期货迅速发展起来。
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IMM)不仅是美国黄金期货交易的中心,也是世界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中心,两大交易所对黄金现货市场的金价影响很大。以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为例,该交易所本身并不参加期货的买卖,仅仅为交易者提供一个场所和设施,并制定一些法规,保证交易双方在公平和合理的前提下交易。该所对进行现货和期货交易的黄金的重量、成色、形状、价格波动的上下限、交易日期、交易时间等都有极为详尽和复杂的描述。
另外,因为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在纽约拍卖黄金,这使纽约黄金市场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和最活跃的期金市场。美国黄金市场以做黄金期货交易为主,其所签订的期货合约可长达23个月,黄金市场每宗交易量为100盎司,交易标的为99.5%的纯金,报价是美元。
4.香港黄金市场
香港黄金市场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形成以香港金银贸易场的成立为标志。1974年,香港政府撤销了对黄金进出口的管制,此后香港金市发展极快。由于香港黄金市场在时差上刚好填补了纽约、芝加哥市场收市和伦敦开市前的空挡,可以连贯亚、欧、美时间,形成完整的世界黄金市场,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引起了欧洲金商的注意,伦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银行等纷纷进港设立分公司,他们将在伦敦交收的黄金买卖活动带到香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当地“伦敦黄金市场”,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之一。
目前香港有三个黄金市场:
一是以华资金商占优势,有固定买卖场所,黄金以港元/两定价,交收标准金成色为99%,主要交易的黄金规格为5个司马两为一条的99标准金条,目前仍然采用公开叫价、手势成交的传统现货交易方式,没有计算机网络反映实时行情的金银业贸易场。
二是由外资金商组成在伦敦交收的黄金市场,同伦敦金市密切联系,没有固定交易场所,一般称之为“本地伦敦金市场”。
三是黄金期货市场,是一个正规的市场。其性质与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的商品期货交易所的黄金期货性质是一样的。交投方式正规,制度也比较健全,可弥补金银贸易场的不足。
5.东京黄金市场
东京黄金市场于1982年成立,是日本政府正式批准的唯一黄金期货市场。会员绝大多数为日本的公司。黄金市场以每克日元叫价,交收标准金成色为99.99%,重量为1公斤,每宗交易合约为1000克。
6.新加坡黄金所
新加坡黄金所成立于1978年11月,目前时常经营黄金现货和2、4、6、8、10个月的5种期货合约,标准金为100盎司的99.99%纯金,设有停板限制。
七、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
1.历史概述
中国人发现和使用黄金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也一直将其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但从五千年的历史来看,中国在传统上是一个黄金贫乏的国家。总量上的匮乏,使黄金缺乏成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上,长期承担主要货币职能的白银、铜钱而非黄金。
除了黄金生产能力的落后,中国“贫金”的另一主要原因是,自鸦片战争以后长期遭受西方列强的巧取豪夺,大量黄金和白银被当做鸦片货款和战争赔款流出中国,造成国内贵金属硬通货的严重匮乏。而此后中国境内的连年内战和日本侵略战争,更是造成了我国黄金与白银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于购买军械物资,另一部分被达官显贵在外逃时携带出去。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统区”使用的金圆券就是一个典型的黄金外流事件。当时国民党政府由于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而大量发行法币,导致物价飞涨,民不聊生。为了挽救实际上已经崩溃的经济局面,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实行了所谓的“币制改革”和“限价政策”,其颁发的《金圆券发行办法》规定:金圆券每元含黄金0.22217克,发行额以20亿为限;按1金圆券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同时规定黄金1两等于金圆券200元,白银1两等于金圆券3元,美元1元等于金圆券4元。国民党政府使用高压和诱骗等手段强制推行这个法令,命令国统区的人民必须在1948年9月30日前将所持黄金和白银全部兑换成金圆券,过期不交者一律强制没收。不到两个月,就从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银外币总值达两亿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开始的抢购风潮波及国统区各大城市,物价进一步飞涨。11月10日,国民党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价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圆券发行办法》法令,规定1金圆券的含金量减为0.044434克,等于公开宣布金圆券贬价4/5,并撤销了金圆券发行20亿元的限额。之后金圆券开始无限量发行,至1949年5月共发行了67万亿元,金圆券也像法币一样成为废纸。而用“金圆券”兑换来的黄金和白银,以及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历年积累的黄金和白银储备,都用军舰押送至台湾。
对于国民党当年运台黄金的总数量,人们还存在一些争论,但总之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并由此造成了新中国在建立之初就面临“贫金”的局面。此时中国政府几乎没有历史积累,只能从新生产黄金中获得储备,因此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对黄金一直实行严格管制措施,国内的黄金市场一直是封闭的,黄金的市场流动需要申请和配额。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了《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黄金开采企业必须将所生产出来的黄金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再由中国人民银行将黄金配售给用金单位。那时新生产出来的黄金主要用于紧急国际支付和国家储备。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一切金银的收入和支出,都纳入国家金银收支计划”,“境内机构所持的金银,除经中国人民银行许可留用的原材料、设备、器皿、纪念品外,必须全部交售给中国人民银行,不得自行处理、占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计价使用金银,禁止私自买卖和借贷抵押金银”。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从1949年开始的三四十年时间里,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黄金断层”,其间,中国人几乎与黄金绝缘,只是很朴素的知道黄金很值钱,黄金很贵重,但无法接触到黄金,更谈不上对黄金的了解与认识,对黄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属性了解甚少。这个“黄金断层”实际上导致了整个社会对黄金的普遍缺乏认识和漠视。可以说,大多数中国人对黄金市场的了解和投资相关知识的积累,都是近十几年的事情,还很不成熟。综观中国黄金市场现状,不但国家缺乏长远的黄金储备规划,普通民众对黄金的投资意识也比较薄弱。但目前国内民众投资黄金的意识正在被唤醒,中国黄金市场在逐步开放后必将对全球黄金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2.中国黄金市场发展大事记
1950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下发《金银管理办法》(草案),冻结民间金银买卖,明确规定国内的金银买卖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经营管理。
1983年6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规定“国家对金银实行统一管理、统购统配的政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国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1.5吨“千禧金条”。
1999年12月28日,白银取消统购统销放开交易,上海华通有色金属现货中心批发市场成为中国唯一的白银现货交易市场,白银的开放被视为黄金市场开放的“预演”。
2000年8月,上海老凤祥型材礼品公司获得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开始经营旧金饰品收兑业务,成为国内首家试点黄金自由兑换业务的商业企业。
2000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发表有关黄金市场开放的研究报告。同年,中国政府将建立黄金交易市场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20012005年)纲要。
2001年1月,上海公开发行“新世纪平安吉祥金牌”,中国金币总公司作出承诺,在政策许可的条件下,适当时候予以回购,购买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业银行网点自主买卖或选择变现。
200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宣布取消黄金“统购统配”的计划管理体制,在上海组建黄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启动黄金价格周报价制度,根据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对国内金价进行调整。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模拟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