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61800000027

第27章 存义为荣,背义为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2)

宋人苏轼在《留侯论》中说:“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有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也就是说,古代所谓的豪杰之士,必定有超过常人的节操,以及常人在情感上不能忍耐的气度。普通人一旦受到侮辱,就拔出宝剑跳起来,挺身去决斗,这可谈不上勇敢。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的抱负很大,而他们的志向又很远。这就说明了大勇和小勇的区别。能忍一时之辱的人才是能成就大事,这才是真正施行大义的最高境界。

近人杨树达在《论语疏证》中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也道出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延伸思辨:忍让不是软弱

孔子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忍包括对人对己两方面。对人采取宽容、忍让的态度,对己则采取克己的态度。《孔子》中直接提到“忍”的地方不多,其实“忍”包含在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恕”中,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而要做到“恕”,就是“克己”,这就是忍。

孔子提倡“小忍”很有道理,因为和“大谋”比起来,“忍”就非常值得。但是孔子的“忍”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忍让和迁就。《论语·八倄》中记载了这件事:鲁国的季氏按名分是卿大夫,却享用只有天子才能用的“八倄舞”。这在孔子看来,是严重的僭越行为,因此他愤怒地说:“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忍,那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呢。”当自己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横征暴敛时,孔子大怒,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们(指其他弟子)可以敲着鼓声讨伐他!”

要做到能忍,会忍,忍得合乎道义,一是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善于审时度势,二是有极好的修养,要有很强的自制力。真正能做到能忍是相当不易的。

曾国藩说到自己的“忍”功,那是“打掉门牙和血吞”。宋朝人程颐说得好:“忍所不能忍,容所不能容,惟识量过人者能之。”孔子就是这样一位既深明大义,又识量过人的“能忍者”。

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对手,有时候采用何种手段已不是关键,而如何保持好自己的情绪才至关重要。因为它将关系到你能否在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存。

忍,是一种等待,为图大业等待时机成熟,忍之有道。这种忍,不是性格软弱,忍气吞声,含泪度日之举,而是高明人的一种谋略,是为人处世的上上之策。但是这样忍不是没有原则的容忍。唐朝两位诗僧寒山和拾得曾有过这样的对话。寒山说:“如果有人侮辱我,嘲笑我,藐视我,伤害我,嫉恨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拾得说:“你只需要忍耐他,顺从他,敬他,躲他,耐他,装聋作哑、默然对待他,冷眼看待他,如此结局。”

如此,我们在该忍的时候学会容忍,不但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共处,也有助于我们以良好的心态成就大事,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精彩典故:

李渊隐忍建大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而帮助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多有猜疑。

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有很高的威望,吸引很多人前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猜疑之心更重。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于是他决定隐忍等待。从此,他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经过长时间的蛰伏后,李渊推翻了隋炀帝的统治,在太原起兵并建立了大唐帝国。

勾践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但被越国击败,阖闾也伤重身亡,阖闾让伍子胥选后继之人,伍子胥独爱夫差,便选其为王。之后,勾践闻吴国要建一水军,不顾范蠡等人的反对,出兵要灭此水军,结果被夫差奇兵包围,大败,大将军也战死沙场。夫差要捉拿勾践,范蠡出策,假装投降。当时夫差没有听从老臣伍子胥的劝告,留下了勾践等人。勾践饱受三年的屈辱,终被放回越国,勾践暗中训练精兵,每天晚上睡觉不用褥,只铺些柴草(古时叫薪),还在屋里挂了一只苦胆,不时地尝尝苦胆的味道,以便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屈辱。

勾践为鼓励民众就和王后与人民一起参与劳动,在越人同心协力的努力下,越国逐渐强大起来。一次夫差带领全国大部分兵力去赴会,要求勾践也带兵助威,勾践见时机已到,假装赴会,领3000精兵,拿下吴国主城,杀了吴国太子,又擒了夫差。勾践就是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使自己养精蓄锐,等到时机成熟再卷土重来,终于成就了一番伟业。

当代镜鉴:忍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

古人说:“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一个“忍”字,被很多人奉为处世成事的良方。宋朝的王安石就说过:“莫大之祸,起于斯须之不忍。”唐朝的宰相叫张公艺,有幸九世同堂,为世人所羡慕。唐高宗问他成功的秘诀,张公艺挥毫写了一百个“忍”字。生活中也的确如此,有的人不能忍而招致了不幸;而有的人由于能忍,而成就了大事。

2003年5月的一个周末,美国登山爱好者阿伦·拉斯顿在犹他州一座峡谷独自攀岩时,因右臂被石头压住被困5天5夜。他只带了一两天的食物和水,事先又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的行踪,因而陷入绝境。为了逃生,第五天他强忍剧痛,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先后用石头将桡骨和尺骨弄断,再用自己的运动短裤当做临时止血带,然后用小刀从肘部将右前臂硬生生地切断。从岩石下脱身后,为了与失血抢时间,他又以超人的毅力爬过狭窄和风力强劲的峡谷,缘绳下到60英尺深的谷底,再步行5英里后与营救人员相遇,终于成功生还。他如今娶妻生子,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是,如果他当时不能忍一时之痛,轻易向困难妥协,他早就丧生峡谷中了。

忍耐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无论是外在的逆境还是内在的烦恼,都要学会忍耐。因此,每个人遇事都要先退一步,才能够作全盘、客观的考量,使得人际关系更圆融,从而有利于自己施行正义的行为。就世间人而言,忍可成就健全的人格、圆满的人际关系、幸福的家庭、成功的事业。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忍耐还可以促进社会祥和。如此看来,忍耐的处事态度是成就大义的必经之路。

因此,我们在必要的时候需要有一些妥协精神,有时还要有放弃唾手可得的荣耀和奖杯的情怀。学习吃亏能养德,有时吃点亏,并不是坏事:从吃亏中可以积累人生的智慧;从吃亏中,能学会处世的精髓。练就一种不为环境所扰、不为杂念所困、不为逆境所动、不为荣耀和掌声所陶醉的高强“功夫”,就能使自己在创造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造福社会。

3.孝在于质实,孝悌是行义之本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译文:

子夏请教孝道。孔子说:“孝道难就难在儿女在父母面前总能保持和颜悦色。碰到事情,由年轻人效劳,遇到好吃好喝的,让年长的享用,(仅仅做到这样)就可以认为尽孝道了吗?”

国学链接: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不能称之为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要物质供养,关键是要投入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任何分别。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标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这一点尤其重要,要给父母在物质上以充分的保障。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悉心照料,给父母在精神上更多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觉得无比光荣。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就是对父母不孝的另一种表现。

5.谏诤。《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因此子女在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

诸子之言:

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文化在我国绵延几千年,《尚书·康诰》中已有周公重视“孝”、“友”的记载,他认为人之罪恶莫大于“不孝不友”。孔子还将孝和礼结合起来,说对父母长辈,应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又说:“今之孝子,是谓能养。天下犬马,皆能有所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只是供养父母,动物也能做到;对父母不是发自内心的尊敬,和对普通的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亦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指出道德必须以“仁义”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孝敬父母,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资格。孟子还说:“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更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韩非子认为,孝应“家贫则富之,父苦则乐之”。“孝”的意义已被扩大:广度上,“孝”应推广为社会道德伦理,深度上,“孝”不只是一种感情牵系,而应付诸于实际行动。

对于父母的孝,看似简单,其实还是要花费心思的。因此孝应该从心中往外“溢”,心中有“敬”,行动上才有“义”。

延伸思辨:孝要发自内心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就是态度很难。要真正做到孝顺,态度很重要。比如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喝。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重重地一搁,用生硬的语调说:“喝嘛!”子女要知道,这个时候父母的心里其实很难受。因此,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在的色难,指的就是态度。

现代人在社会和自身生活的双重压力下往往疲惫不堪,且充满铜臭味,他们的情感世界逐渐变得功利和麻木,经常把别人当做自己实现目的的工具。于是亲情逐渐被物质和金钱所取代,善良和真爱也被淹没。别以为每个月给生活费或给钱雇佣保姆来照顾老人,或者节假日送给老人许多东西就算尽孝了。这离真正的尽孝还相差甚远。一个人生活幸福与否主要取决于他的精神感受,而不是取决于他的物质环境。子女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比那些物质刺激有效持久得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早在春秋之时,夫子便有子寻父志之思想,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以崇敬的心来奉养父母就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回报。所以,子女孝顺父母就不能做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子女在给予父母最基本的物质需求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对父母精神上的关怀和爱。

精彩典故:

仲由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境贫寒,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去世后,他做了大官,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仲由常常怀念双亲,慨叹道:“即使我现在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也不可能办到了。”孔子赞扬说:“仲由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百里负米,死后思念哪!”

闵损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而闵损却穿着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又摸了摸其他两个儿子的衣服,才知道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听了他的劝说。继母知道这件事后,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一家人过着美满和睦的生活。

当代镜鉴:义从孝悌开始

孔子认为,只有父慈子孝、夫唱妇随、兄弟友爱才能组成完美幸福的家庭。如果没有孝顺,家庭就会乱。没有孝悌,就没有上下尊卑,人类就会倒退,和动物无异。只有先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才有可能扩大为国家和整个人类。人人尽孝,天下必然大治,国泰民安。所以,孝悌是行义的开始。

“孝道”是维系家庭、社会、国家相当重要的因素,因此我们要依据孝经“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之精神,来进一步实践孝道。

1.始于事亲:父母是生我、养我、教我的人,在我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经历许多艰辛,还要为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金钱、时间、精神),所以父母之恩如山之高、水之深,诚如《孝经》说:“欲报之恩,昊天罔极”,也就是说,父母就是现代菩萨。我们不敢苛求“郭巨埋儿”、“卧冰求鱼”等孝感天地的孝心,一声轻声的问候,一句祝福的话语,甚至一个关切的眼神等等,或许就能成为父母心头永远温馨的回忆。一般而言,我们对于父母的“孝”体现在两个方面:

(1)物质方面:衣食无缺,是对父母最基本的奉养,由于老人家数十年的累积,形成各人适意的习惯,米面杂粮、酸甜苦辣要着意地加以配合,并注意住的环境力求舒适,对父母安全及疾病的照顾更要用心。

(2)精神方面:俗语说:“在生一粒豆,胜过死后拜猪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就是说,行孝要及时、适时,更要在精神上下功夫,使父母心情,常处于恬适愉悦之境,尤其不要做出令父母伤心的事。

同类推荐
  • 姑苏食话

    姑苏食话

    苏州饮食,实在是一个丰厚博大的文化形态,细细道来,当是长篇钜制,作为一本普及性读物,本书只是浅近地作点介绍和描述,有时还稍稍延伸开去,让读者从饮食的角度,能够更多地知道一点苏州文化史上的往事。本书是王稼句先生多年来的随笔心得。
  •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对话:启迪与反思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适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选择。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相互推动,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时期文化的多重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全面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文化的自觉性,提高发展文化的真本领。因此,发展和繁荣文化建设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 静升古韵

    静升古韵

    本书记载了静升的文化历史和珍贵的遗存,凡寺庙、建筑、居民、风景胜迹、民俗文化以及人物传奇、民间故事。
  •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和谐处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故事文库三、名言警句卷——和谐处世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中国历史文化百科——音乐

    此系列书籍介绍了中国历史文化百科的知识,内容包括字谜,中医学,武术,政体,哲学,战争,天文学,诗歌,服饰等。
热门推荐
  • 那个天边

    那个天边

    这是一个有关仙界、友情、爱情和背叛的充满仙气的小说。女主桃黎的一生曲折离奇,在她身上,是未来,是过去?好奇的话,看下去吧!
  • 你别吓唬我

    你别吓唬我

    我办了个宽带,结果不是给人用的。后来,我觉得这些妖啊鬼啊的,还挺可爱,主要是好欺负……
  • 极品美女图

    极品美女图

    得到这张超级稀有极品美女图,就是得到天下美女?得到这个超级稀有极品帅哥,就是都市里所有极品美女的梦想?都市群芳争艳,异界神尊附体?500年前血龙帝转世?龙斗士降临?演绎一场都市不朽神话,看哥如何纵横黑白两道,我看好你的妹妹,你给不给我?不给我我就抢了。
  • 乾云传说

    乾云传说

    一个重生而来的特种兵,一段新开启的传奇;一个神秘的异世大陆,一个以武为尊的世界;重生,是人云亦云,还是在激流中勇进,追寻那武之尊、道之极;武道,就是一条拼搏向上的道,唯有逆流而上方能达到巅峰!手持霸刀,斩破无尽苍穹;心中有志,吾必问鼎巅峰;一声怒喝,英雄视死如归;踏足武道,吾以无怨无悔;吾既重生,必问鼎巅峰!
  • 查理九世之鬼公主

    查理九世之鬼公主

    来到二次元,我爱上了他,却只是暗恋。身边的鬼一直在害人,也在想办法让我苏醒。最后的生死离别还有结局。(我写的唐晓翼可能不腹黑,不毒舌,请原谅)
  • 末世的修炼

    末世的修炼

    这里不是一个安详的世界,这里是变异与厮杀的世界,这里钱不是万能的,全靠实力来说话!实力不是容易获取的,而是拼命厮杀和修炼得到的!
  • 爱是萤火般的光芒

    爱是萤火般的光芒

    “小凯,我要吃那个。”“让你老公买去。”“源源~~”“不要,我还没吃够。”王源一脸“你别和我抢狗粮”的表情。“你什么时候能改改这吃货的习性?”易烊千玺的嘴角微微上扬,看着女孩的眼睛里洋溢着幸福。
  • 棋神传说

    棋神传说

    江湖暗流汹涌,棋坛人才辈出,鼎盛之世,谁是英豪,天之大道,不在于修,重过于悟。大道无形,武学可悟道,乐理可悟道,夏鹏是一个棋痴,他是如何通过围棋感悟神之道呢!竞技作品是冷门,不过本书的围棋描述只是媒介,重点写的是修道,一本带有黄易风格的悟道之作,天道是什么呢?棋道?人道?世道?情道?皆通天道。
  • 未完待续的爱

    未完待续的爱

    康佳茹生性胆小,不过为了自己的弟弟,康佳茹答应了帮助申鑫磊代孕,只是当康佳茹搬进申鑫磊的家后,才发现她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代孕那么简单,申鑫磊使出了各种方法折磨康佳茹,只因为康佳茹长的像申鑫磊曾经的爱人,康佳茹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不得不忍耐着,只是玩世不恭的申鑫磊却发现自己逐渐爱上了康佳茹……
  • TFBOYS之心落

    TFBOYS之心落

    他们与她们,一起走过很多坎坷,一起经历过风风雨雨,他们挺过来了,祝有情人终成眷侣。看了他们的故事,我们又该如何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