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61900000016

第16章 仁者爱人:为人处世中的行为准则(3)

其实,在生活、工作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上天”、命运本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怨天尤人只能说明你不敢面对现实,找各种理由、借口替自己开脱,这也是一种迁怒,对现实生活没有太大的益助,充其量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有控制情绪、直面困难,努力寻找解决的途径,才能走上成功之路,最终登上人生、事业的巅峰。

精彩典故:

刘备迁怒

说到迁怒,三国时的刘备是个极为典型的例子。在刘备避居新野时,帐下有个军师叫徐庶,此人是个孝子,由于老母被曹操接走,只得前往曹营。刘备心中不舍,而嘴里又不能说,于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双方分别后,刘备不忍离去,遥望着徐庶的背影渐渐消失。这时他突然发现,有一片树林遮住了自己的视线,就赶忙让士兵伐了那片树林……于是就有了“徐庶走马荐诸葛”。因为不能再看到徐庶的背影,竟迁怒于树林遮住了视线,于是伐掉碍事的树林,以求多看徐庶一眼。也许正是这样的迁怒,将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君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正是此次迁怒,为其留下了“可事之君”的美名,以致日后帐下人才云集,成就蜀汉大业,与曹魏、孙吴鼎足而立。然而,也正是因为迁怒,毁掉了他一生克复中原,复兴汉室的梦想。

刘备结义兄弟关羽,在水淹三军后不幸败走麦城,死于孙吴将领潘璋手中。得此消息,刘备将关羽画像悬于自己床边,日日悲痛,定下伐吴大计,终因诸葛亮百般劝说才同意暂缓伐吴,然而其义弟张飞却因整日饮酒殴打下属,下属愤而杀死张飞,携其首级投奔了孙吴。此时刘备再也按捺不住,他将张飞之死迁怒于孙吴,置国家子民于不顾,亲率大军七十万伐吴,而这七十万大军正是蜀汉的精锐所在。伐吴战役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刘备产生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大半军队毁于一旦,刘备自己也在白帝城托孤后悲愤而死!以至于有后人评述,正是刘备失去理智,迁怒于人,才导致了蜀汉的大败。

林则徐制怒

轻易迁怒于人,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晚清名臣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可谓用心良苦。林宾日是一名私塾先生,很注意对儿子的早期教育。林则徐自幼聪颖,4岁入私塾读书,7岁学习作文,成绩往往超过同龄孩子。林宾日对此深感欣慰,觉得儿子将来必能成就一番事业。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林宾日越来越感到儿子的性格发展很不正常,小小的年纪却喜怒无常,顺利时洋洋自得,遭受挫折时便烦躁不安。他感到,一个人成才不仅靠智力超人,学习突出,还要取决于人品。于是林宾日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教子的方法。首先,他平日注意自己的言行,与人为乐,绝不迁怒于人,为人处事谦恭谨慎。他的言行使林则徐受益匪浅。

另外,林宾日还十分重视用暗示法来教育儿子。有一天,他回到家脸色与往日不同,林则徐问父亲今天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何以面无喜色。他借机给林则徐讲了一个“急性判官”的故事:某官以孝著称,对不孝之子绝不轻饶,必加重处罚。一日,二贼入户盗得一头耕牛,又把此家的儿子五花大绑押至县衙,向县官诉其打骂父母不孝之罪。该官一听儿子竟然打骂父母,犯下不孝之罪,于是不问青红皂白喝令衙役杖责50大棍。正在此危急关头,这家老母跌跌撞撞赶来,跪在县官面前,声泪俱下央求县太爷棍下留人,还要靠儿子养老送终呢。老母把儿子的孝道说给县太爷听。县官听罢,追悔莫及。这时才想起找两贼人算账,可两贼人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

这个故事以及父亲身教的良苦用心,给林则徐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后来林则徐做了官,他在府衙里总是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制怒”两个大字,以此鞭策自己,警示自己。有一回,他在处理公务时来了脾气,一时间怒火中烧、难以遏制,盛怒之下迁怒于手中的茶杯,将其摔得粉碎。当他抬起头,看到自己的座右铭“制怒”二字,意识到自己的老毛病又犯了,因此立即谢绝了仆人的代劳,自己动手打扫摔碎的茶杯,表示悔过。

从林则徐制怒的故事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与人为乐,切勿迁怒他人。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就可以逐步达到“每临大事有静气”的境界。

当代镜鉴:控制情绪,拒绝“踢猫效应”

与人为乐,不迁怒于人,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到。孔子也认为,除了颜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能如此了。凡是人,都容易犯这个毛病。“迁怒”,就是脾气会乱发,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心理学上对“迁怒于人”这种心态有个专业的定义:踢猫效应。

某公司董事长为了重整公司一切事务,许诺自己将早到晚回。事出突然,有一次,他看报看得太入迷以致忘了时间,为了不迟到,他在公路上超速驾驶,结果被警察开了罚单,最后还是误了时间。这位老董愤怒之极,回到办公室时,为了转移别人的注意,他将销售经理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销售经理挨训之后,气急败坏地走出办公室,将秘书叫到自己的办公室并对他挑剔一番。秘书无缘无故被人挑剔,自然是一肚子气,就故意找接线员的茬。接线员无可奈何垂头丧气地回到家,对着自己的儿子大发雷霆。儿子莫名其妙地被父亲痛斥之后,也很恼火,便将自己家里的猫狠狠地踢了一脚。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很容易发现,许多人在遇到挫折之后,不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会受挫,而是总想找人发泄心中的怨气。遇到挫折,心情不好这可以理解。但挫折之后产生了“踢猫效应”,这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容易激发更大的矛盾。那么如何才能在心情不好时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将愤怒转嫁到他人身上呢?让我们来看看美国总统林肯是怎么做的。

一天,林肯正在办公室整理文件,陆军部长斯坦顿气呼呼地走了进来,一屁股坐到椅子上,一句话也不说。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林肯知道他肯定是又被人指责了。

“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给我说说,说不定我能给你出出主意。”林肯笑着对斯坦顿说。

斯坦顿像是找到了发泄的对象,对林肯一阵咆哮:“你知道吗?今天有位少将竟然用那种口气和我说话,那简直是侮辱,他所说的事根本就不存在啊。”斯坦顿满以为林肯会安慰他几句,痛骂那名少将几句,但林肯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信回敬那位少将的无礼。

“你可以在信中狠狠地骂他一顿,让他也尝尝被指责的滋味。”

“还是你想得周到,我非得大骂他一顿不可,他有什么权利指责我呢?”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激烈的信,然后拿给林肯看。

林肯看完以后,对斯坦顿说:“你写得太好了,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好好教训他一顿。”林肯把看完的信顺手扔进了炉子里。

斯坦顿看到自己写的信被扔进了炉子,忙责问林肯:“是你让我写这封信的,那你为什么把它扔进了炉子里呢?”

林肯回答说:“难道你不觉得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消了气吗?如果还没有完全消气,就接着写第二封吧。”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要克制愤怒不是没有办法的。战胜愤怒,比战胜劲敌更难。身体上的伤口和心灵上的伤口一样都难以恢复,控制你自己,笑对你的朋友,他们是你最大的财富。

5.学会感恩

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诗经·召南·甘棠》

译文:

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啊!召公在这里露宿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啊!召公在这里休息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啊!召公在这里暂住过。

国学链接:召伯与甘棠

召(邵)伯,姬姓,名奭,又称召公。同周公旦共同辅佐其兄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又辅佐成王、康王。康王时,周公去世,召公为辅佐大臣,同毕公晋升为伯(见《尚书·周书·顾命》孔氏传),地位显赫,功勋卓著。司马迁《史记》重点记载了他的两件大事。《史记·周本纪》载:“成王将崩,惧太子钊之不任,乃命召公、毕公率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成王既崩,二公率诸侯,以太子钊见于先王庙,申告以文王、武王之所以为王业之不易,务在节俭,毋多欲,以笃信临之,作《顾命》。”又,《史记·燕召公世家》载:“其在成王时,召公为三公,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诸子之言:

后人为了追思召伯的仁政,感念召伯的恩情,不仅不砍伐召伯曾经栖息过的甘棠树,还编了民谣赞颂召伯,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的由来。

早期人类社会的感恩范围一般仅包括父子的养育之恩、夫妇的偕老之恩和兄弟的互助之恩,而孔子认为感恩应引申到社会和国家,“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在孔子看来,群己同体,克己复礼;家国同构,修己安人;将处理好父子、夫妇、兄弟这三种最基本的伦理恩情推而广之,就自然可以达到国家大治,天下太平。

孟子从主观方面扩充了孔子学说,将父子、夫妇、兄弟间最淳朴的感恩扩充推延成人际间共享的道德恩情,通过社会化的伦理制度来协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频繁的利益冲突,从而把父子之恩、君臣之恩、夫妇之恩、长幼之恩和朋友之恩结合在一起,形成全方位的感恩体系,也就构成了封建伦理的基本范畴。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就是通过感恩的内化推导,使人们主观上接受宗法等级观念。

随着历史的发展,为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在五伦的基础上又详细论证了“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样君臣、父子、夫妇不仅是单纯的感恩关系,更是主从关系。对君王的无条件效忠成了绝对的伦理要求和道德命令。这已不再是出于人类天性的自觉感恩,而是由外在的封建道德规范所施加的强制感恩。君主关系一跃成为“三纲”之首。从孟子开始的儒家感恩伦理由内在亲情规范到外在道德约束,到此已完成了制度化和外在化的理论建构。“三纲”凌驾于“五伦”之上,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神圣境地。

社会表彰为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提供了适宜环境。感恩意识从伦理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有利于以君主权威为轴心的等级制度的稳定与延续,政治权利通过实利的物质奖和名誉的精神奖强化感恩意识也成为必然。君王需要忠顺的人才治理国家,于是人们便争当孝子。隋朝以后实行的科举取士,以儒学经典为考核内容,书生们为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皆苦读儒书。有贞妇烈女,不仅可以减免租税,社会还为她立牌坊,荣耀乡里,可谓名利双收。于是就成了这样的情况,知恩必报,忠孝节义,就意味着财富和地位;反叛伦理规范,忘恩负义,就为众人唾弃,意味着饥饿、贫穷、死亡。况且人人都想做社会赞许的行为,要求得到他人或社会的赞许,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要求。于是尽忠尽孝,尽节尽义,报答与自己相关的人的恩惠,就成了古代中国百姓的生命价值所在。

延伸思辨:儒家的感恩

从儒家角度看,感恩大致可分为孝、忠、节、义、祭祀五个部分。

1. 孝为报亲恩。

在孔子看来,孝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呈现出人类社会的最朴素感情。人世间最大的恩情莫过于十月怀胎、给予自己生命的生育之恩。是父母给予子女血肉之躯,无疑父母是子女最大的恩人;当然,父母之恩还包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费的心思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因此,古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重视程度也是无以复加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从爱惜身体发肤到扬名天下,都是为报父母之恩。

以孝报亲恩,并不仅局限于生前,还包括父母亡后;“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同时,孝敬父母还要做到孝而无违,接受父母对自己婚姻的安排,“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应及早繁育下一代,以满足父母抱孙子的愿望,“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为报父母之恩,子女还要放弃自己的经济利益,不能也不敢提出自己的财产所有权,否则便被视为忘恩与不孝。

2. 忠为报君恩。

孝比天高,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不可一日无父,国不可一日无君”,“父是家君,君是国父”,把忠君放到和孝亲同样重要的地位,衍生出“君为臣纲”,孝道转化为治国之道,使君臣如父子。这样感恩意识也就随之渗透到政治领域。做臣民的一定要忠,以报君王的宠爱。《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之所以冒死行刺秦王嬴政,是为了报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为感激先帝三顾茅庐之恩。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落魄途中却“每饭必思君恩”,岳飞在风波亭前慷慨赴死,只是痛恨秦桧之流,而对大宋天子却是感恩不尽。忠君思想已成为古代仁人志士们的内在心理需求,已成为一种不可磨灭的报恩信仰。

3. 节为报夫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由明主的知遇之恩引申到丈夫的欣赏之恩,说的是妻子在关键时刻要为丈夫守节保贞,《列女传》中所述“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所谓“节”,是对丈夫保护、收容之恩的报答。“一夜夫妻百日恩”,现在所说的爱情在过去那是丈夫对妻子的恩情,是由夫妻结合而带来的,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而非平等自由的结合。

由报夫恩这一社会观念引申出一种带古代中国特色的爱情模式,古典戏曲小说多的是英雄救美,美人以身报答和公子落难小姐相救,公子不负小姐救命之恩,发奋读书,科举考中,双双高升的爱情故事。相反,有恩情而不与对方结合或抛弃有恩于自己的配偶,不论男女,都被认为是忘恩负义,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陈世美贪慕荣华抛妻弃子最后死于狗头铡下的故事便是个中明例。《西厢记》中红娘也正是因此在老夫人赖婚时主动替张生打抱不平,极力撮合崔莺莺和张生的美好姻缘。中国的爱情心理将报夫恩渗透到本是自由激烈的爱情生活中,儒家文化对感恩意识的强调由此可见一斑。

4. 义为报友恩。

同类推荐
  • 品三国中的女人

    品三国中的女人

    从历史沉淀里寻找女人,也从历史文化长流里创造女人。通过这些与男人在一起的女人,展示社会百态和价值取向,为了与《三国演义》里的种种男人步调一致,就此将原有史书上的人物和文化人物改造了、嬗递了,通过他们的行为和言语,由政治人格渗合道德人格,此种打造了的三国文化女人,颇有伦理色彩,诸如诸葛亮妻相夫教子,徐庶母、姜叙母爱憎分明,曹操卞夫人的贤惠、简朴、孙权长女(大虎)的阴险、刻毒,几都为传统文化圈里妇女的多元模式。它也是三国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另类。
  •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纳家户回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长期聚居,多种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多样的文化体系,文化资源富集,文化积淀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突出特色,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力转化成经济力,加快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走一条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道路,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宁夏作为回族自治区,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进中阿经贸合作论坛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突出回族文化资源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回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 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中国名匾

    中国名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匾额遍布神州大地。匾额既是著名建筑和风景名胜的点睛之处;风景名胜也因有了大学者,大文豪、大书法家和大政治家题写标名,而增色,而传名。匾额与名由胜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成为我国一种独特的,集建筑、文学、雕塑和书法等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千百年来盛行不衰。
  • 台州有意思

    台州有意思

    台州是个怎样的城市?这里的每个小地域都拥有不一样的城市表情,彼此之间略微差异的水土养出了个性十分不同的台州人。台州人的N种生活表情都那么有意思!不信?来翻翻这本书,保准能让你乐个开怀,还能让你更了解台州,这个南国大地上与众不同的城市。
热门推荐
  • 鎏风逸裁

    鎏风逸裁

    逍遥--心之所向,魂之所归!人生在世自在乐逍遥,逍遥游世界,阅尽天下是与非,是非黑白明了于心,无所约束,随心所欲,登峰造极,天地之间唯我任逍遥!(注:首发不在本站,本站内容为修改后内容)
  • 夜墓

    夜墓

    茫茫月色之中,我们几人踏上了诡异的冒险之旅。千年盟约,让多少人为之魂飞魄散。血之宿命,今生的一切原来早已命中注定。离开我的亲人,他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去。同生共死的兄弟,只为道义与我踏上了破除诅咒之路。传说中的上古祭器到底都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几张看似普通的旧羊皮,究竟在暗示着什么?
  • 崩坏三部曲——裂变

    崩坏三部曲——裂变

    新人新作品:::《崩坏》三部曲(肯定会出三部的)的第一部——裂变。:::
  • 龙城诡影

    龙城诡影

    六十年前,一个叫白龙岛的小渔村,因为白龙的传说,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六十年后,小渔村变成了大都市,白龙岛变成了白龙城,不变的依旧是白龙的传说;江湖混子、情报贩子、雇佣兵、杀手……形形色色的各路人马因为白龙的传说云集于此;流传于街头巷尾的白龙传说,是真有其事,还是一个谋划已久的阴谋?两个亡命天涯的倒霉蛋,救了一个穷途末路的江湖大哥,没有想象中的飞黄腾达,却陷入了白龙城这个泥潭之中!
  • 歙砚说辨歙石说

    歙砚说辨歙石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勾魂岁月

    勾魂岁月

    长篇小说勾魂(全本)简介:经历讨薪的何刚与妻子矛盾层出,在与各自的初恋情人不期而遇后,共同的心声终于使他们相见恨晚难舍难分!然而爱的天空风雨大作举步维艰,虽竭力挣扎,感天动地,但终因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一波三折,纯真的校园情感却在多年后跌入荒芜的冬季!小说从一段校园恋情的延续,带你走进另类的勾魂岁月!花落花开,冬去春来,故事的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小说也透过男女主人公所接触到的人和事,对当下社会的各色人等有所嘹望。特别对仍颠狂在岔路上的款爷靓妹们不失为一次重要的提醒!《勾魂岁月》影视改编的最佳蓝本!出版请与“起点中文网出版咨询”联系!
  • 臣服吧我的王子殿下们

    臣服吧我的王子殿下们

    某天某月某日,一个宅腐少女竟私闯民宅,身为这座房子的主人,非常不满。“从今天起,你就是我们的仆人了,安排我们的一切行程!”他修长的手指指着她,嘴角带着得逞的微笑。“哈?!什么!”某女已呆愣。不就是打破了他最珍贵的玻璃种项链嘛,不就是差点毁了他的清白么,不就是不小心撞翻了他的一桌美食吗,不就是踢坏了他家的紫渲檀木门么。。。。等等,事情好像严重了。。。
  • 无双魂帝

    无双魂帝

    神魂大陆,强者为尊!全球杀手排行榜第一的知名杀手,穿越到异界一位纨绔子弟身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富二代!从此,一位曾经令京都所有人都闻风丧胆的祸害,开始变得翩翩有礼。“他以前是禽兽!”“现在呢?”“是衣冠禽兽!”
  • 校草大人,求轻宠

    校草大人,求轻宠

    某日,a大论坛上:号外!号外!a大某女为了见男神竟然不要脸的色诱!....顺便配带几张xx图片。对此,林羡鱼表示也很无奈的好吗,自己不就是把男神扑倒了、地咚了、强吻了、顺带拐回家了而已,谁知道会闹出这么大的桃色新闻啊.....!*小片段*"渊渊,明天我想去参加一个相亲大会。""嗯,没问题。"第二日,林羡鱼扶着腰逃也似的从江临渊房中跑出来。心中忍不住大叫:江临渊,你个骗子!!【临渊羡鱼,不只是黄粱一梦】
  • 指头画说

    指头画说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