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62000000012

第12章 智圆行方:人际关系中的营运原则(2)

日本人说话的时候,把“是”和“不是”,“行”与“不行”放在一句话的后面,而且会一边说一边看对方的脸色,由此可见说话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有时候,该说的没有说,你就会失去朋友、失去信任、失去机会。该说的时候一定要说,需要直言的时候就要直言,需要巧言的时候要婉转地表达,有时候是不能直接提醒对方,有时候是不要错过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是互动的,只有彼此都真诚相待,才能产生共鸣。同时要注意的是,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因此,说话的时候要看准对象,对方是否也真诚对待自己,是否值得我们说出自己的真心话。而话一旦出口,则“言必说中”,力求把话说到点子上。

有人说“宁可失人,不可失言”,从安全的角度讲,这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失人”的话,就是少交了朋友,而“失言”,则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果经常失言,说了不该说的话,就容易伤害对方,其实也伤害了自己,影响人际关系。

孔子在这里告诉我们:一个人可以和他讲直话,但自己怕得罪人,于是就不肯对他讲直话,这就对不起人,是不对的。是自己的朋友,如果看到他犯了错误,就要给他一个警告,哪怕当时他不能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勇于向他直言劝诫,因为终有一天他会醒悟过来的,那时他一定会感谢自己。

在对方不如意的时候,去提出问题来谈,当然很难得到好的谈话效果,这是时机不对。可以看到许多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在领导面前因言语不适碰了钉子,就会产生一肚子牢骚。而实际上,很可能是因为那个领导心里正有件不顺心的事情在担忧着,这时你过去报告一些不太重要的琐事,或者是与他心里的事有关连的,就正好触上了霉头。所谓:“薄言往诉,逢彼之怒。”所以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说话一定要慎重。

因此,做人千万不要自作聪明,用自己想当然的想法去理解别人的心理。无论是失言还是失人都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因而我们要学习古人的圣贤思想,学习谨言慎言,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3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上轨道时,显得很明智;在国家不上轨道时,就变得很愚笨。他的聪明别人可以达到,他的愚笨别人却学不到。”

国学链接:

孔子的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二十五年,鲁国发生了内乱,鲁昭公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齐景公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二十七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被任命为中都宰,而此时孔子已经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其他诸侯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诸子之言:

朱熹曰:“文公有道,而武子无事可见,此其知之可及也。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知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程颐曰:“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译:当一个国家没有上轨道时,就要让自己看起来比较蠢笨,从而免除不必要的祸患,所以说做事不可太过。在国家没有上轨道时,也有不知道应该让自己显得愚笨的,比如比干就是这样的人。)在此,孔子称赞宁武子对待治世和乱世的不同态度。在孔子看来,当一个国家安定有道时,就要显得聪慧明智;而当一个国家混乱无道时,则要装聋卖傻。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尤其难。”这其中包含了对把握人生的态度之难的感慨。其实,不管人自身的素质——比如智商、情商等各种做人做事的本领如何,相对于强大的外部环境,每个人都显得比较弱小,因此要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手段,该智则智,当愚则愚,这样才能保住身家平安,才能图谋机会以求更好的发展。

延伸思辨:

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

自知之明是指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程度。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很难真正了解自己、评价自己,因而也就很难战胜自己、驾驭自己。自以为自知同真正自知不同,自以为了解自己是大多数人容易犯的毛病,真正了解自己的则是少数人。春秋时期,齐庄公有一次乘马车到郊外打猎。马车正在行进之中,忽然看见路上有一个小昆虫,只见它高举两只前脚,向马车的轮子直扑过来,齐庄公感到很奇怪,于是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虫子,怎么这样大胆?”

车夫回答说:“这种虫子是螳螂,它虽然身体很小,可是它只知道前进,不知退后,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天不怕,地不怕,不顾后果地瞎干。您看,它现在又张牙舞爪地想挡住我们的马车,不让车前进呢!”

随后,在滚滚车轮声中,那只螳螂被压得粉身碎骨。

尽管这只是个寓言故事,却说明了自知之明的重要性。人只有有了自知之明,才不会忘乎所以,不会看不到问题,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的支点,驾驭不好命运之舟。做人,不可强出头,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做你根本不擅长、不熟悉、不会做的事情,否则就会出问题,甚至危及自己的生命。

人要有自知之明,这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只有有自知之明者才能懂得自己的正确地位和努力方向。有自知之明者凡事从容,凡事大度,凡事知道感激,从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骛远,不人云亦云。无论别人怎么评价自己,有自知之明者都能用理智来保持自己内心的平衡,不会受别人赞誉或者诋毁的左右。

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上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这样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卢梭称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显然,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

真正认识自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情感、气质、能力、水平、优缺点、品德修养和处世方式等,能对自己作出较为准确、恰如其分的估量和评价,不掩饰,不溢美。

先有自知之明,才会凡事勤于思考,多动脑筋,认真对待,不掉以轻心。要有一颗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经常反省自我,不断提升自我,最终成为一个既有知识又能够有益于社会的人。

精彩典故:

退一步的人生经验

明神宗时,一次慈宁宫发生火灾,年轻的大臣邹元标竟上书指责神宗安于享乐,他说:“上天降灾于国家,这是在示警天子,所以皇上应当反省自己的行为,不要再沉迷于享乐了。”听到这话,明神宗大怒,本要杀了邹元标,多亏大臣申时行为他求情,邹元标才得以幸免。然而,他还是被贬至南京,从此命运坎坷多难,在家闲居达30年之久。

在家期间,邹元标开始教学,其间也不时检讨自己。他对自己的学生说:“正确的事情,也要平心静气地表达,而不宜用激烈的言辞。说话只凭有理不行,还要靠温和的态度让人接受。一个人若智慧高深,他是不会滔滔不绝卖弄自己的学识的,否则就会流于肤浅。”

明光宗继位后,邹元标又入朝为官,这时,他的态度变得温和,面对令人气愤的事情时,言辞也不会像年轻时那样激烈了。

看到邹元标没有年轻时的锐气,很多人认为他变得胆小圆滑了,对他失去了敬重。邹元标也不解释,他对家人说:“我从前不想在言语上输于他人,结果心浮气躁,自己也受贬多年,现在想来是自己当时还不明智,没有真正的智慧啊。现在我要努力务实,避免与他人有言语冲突,这样才更有利于干大事业啊。别人对我有误解,这算得了什么呢?”朝中的小人故意和邹元标挑起纷争,邹元标都有意退让。长此以往,那些小人们就不再自讨没趣了,邹元标于是保得平安。

同时,邹元标细心观察朝中局势,发现问题所在后,上书给光宗说:“现在众臣不和,都是因为他们互不相让、只想表现自己的缘故,所以应该鼓励沉默寡言的人。不让只说不干的人捡到便宜,众臣就可务实做事了,这样国家才会兴旺。”光宗觉得邹元标言之有理,便采用了他的建议,并且重重赏赐了他。这时,朝中大臣看到皇上如此器重邹元标,谁也不敢再怠慢他了。

由此可见,邹元标学会用沉默对付小人,同时把精力放在求真务实上,他并非没有朝堂上那些钻营之徒聪明,而是大智若愚,暂避锋芒,因此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并且赢得了皇上的器重。

难得糊涂的吕端

绝顶聪明的人,不是故意装糊涂,而是把自己聪明的锋芒收敛起来,从而更加灵活于世。北宋名相吕端就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对什么事该聪明,对什么事该糊涂,这对一个官场中人来说实是难得。北宋开国元勋赵普曾赞扬他:“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真台辅之器也!”

当时,宋太宗想任命吕端为宰相,有的人却贬抑他,说:“吕端为人糊涂。”宋太宗笑道:“吕端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于是,便任命吕端为宰相。后人有诗赞扬吕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在事关个人利益的某些问题上确有“糊涂”之处。但是,他为人旷达宽厚,有器量,对职务上的升迁并不介意,并且“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他对流言飞语不记怀,经常说:“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他为官40年,两袖清风,不为亲友谋私利,家无储蓄。

吕端从不因权位显赫而志满意骄,而是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他和寇准同居相位。寇准是治理国家的栋梁人才,但“性刚自任”,不善交往。吕端对此毫不计较,总是处处谦让。虽然宋太宗很器重吕端,亲自手谕:“自今中书事,必经吕端详酌,乃得闻奏”,但为了臣子之间的和睦,吕端遇事必然要与寇准一起商量,从不专断。

吕端为相,的确没有辜负宋太宗的期望。他不虑风波之言,对名位谦让,不计较小事,同时,面对大事时谨慎小心,绝不糊涂。在朝廷奏议中,吕端总是能在紧要关头深谋远虑,颇得太宗赞许。

宋太宗得了重病。当时,宋真宗为皇太子,吕端每日都伴随太子到宋太宗病榻前问安。等到宋太宗病危的时候,宫廷内侍王继恩忌恨太子,怕太子继位后对自己不利,就暗地里与参知政事李昌龄、殿前都指挥使李继勋、知制诰胡旦密谋立楚王元佐为帝。宋太宗死后,李皇后命王继恩传召吕端。吕端知道事情有变,就把王继恩扣锁在阁内,命人看守,自己进宫去见李皇后。当皇后告诉吕端要改立太子时,吕端当面驳回皇后,坚持奉真宗即位。皇后说:“皇帝已经驾崩,立嗣要按长幼,这才顺应情理。”吕端回答说:“当初,先帝确立太子,就是为了这一天。现在皇上尸骨未寒,怎么能够改变先帝意愿,议立别人呢?”然后,吕端就奉命迎太子到福宁宫。

宋真宗即位后,垂帘召见群臣。吕端站在殿下看不清垂帘后面的皇帝究竟是谁,就不肯下拜。为了确认垂帘后的人是真宗,他不但请求把帘子卷起来,还登上殿去,要亲眼察看清楚。确定是真宗本人了,他这才走下殿来,带领群臣朝拜、三呼万岁。因而受到真宗的敬重。

后来,吕端协助真宗,把那伙阴谋废立的奸臣都赶出了朝廷:将李继勋派往陈州;贬李昌龄为忠州司马;将王继恩降为右监门卫将军,发往均州安置;把胡旦除名流放到浔州,抄没他的家产。

总之,如果不是吕端在国家存亡的紧急关头能够明辨事非,行动果断,势必会造成边境战乱和皇子争帝的宫变。吕端所为,不失为“大事不糊涂”之举。甚至可以说,正是吕端在荣辱乔迁、利害得失的所谓小事上“糊涂”,才能在关乎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上“明白”。吕端小事不聪明、大事不糊涂的故事,是我们理解智愚含义最好的故事。

当代镜鉴:

聪明难,糊涂更难

“大智若愚”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一个人有很大的智慧,但是看起来像是很愚笨的样子。那么,一个人有很大的智慧,为什么看起来像是很愚笨呢?这里的关键在“若”字上。“若”营造了一种假象和骗局,目的是减少外界的压力,降低外界的期望,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从而使外界放松警惕和戒备,积极积蓄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一种中庸的处世态度,是保护自己的一种绝佳策略,也是真正的智者的行为。

“大智若愚”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在该明白的地方明白,在该糊涂的地方糊涂。对于大事、原则性的问题,应该头脑清醒,毫不含糊,弄得明明白白,但对于生活中非原则性的问题,就不要斤斤计较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对非原则性的不中听的话、看不惯的事,装作没听见、没看见,甚至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这种“小事糊涂”的处世态度,其实是健康长寿的秘诀之一。

《老子》中有:“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推崇“糊涂”,他自称:“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庄子说:“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只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很多时候,“大智若愚”的人的糊涂是一种“揣着明白装糊涂”。

而恰恰相反的是,在现实中很多人却是大事糊涂,小事反而精明,他们总是斤斤计较,只要有一点点问题,就恨不得用显微镜去观察,用放大尺去渲染。结果得罪了一大堆的人不说,还把自己搞得很狼狈,以至于举步维艰。

聪明和糊涂是人际关系范畴里必不可少的技巧和艺术,其本身并无优劣之分,只不过太聪明的人学点儿“糊涂学”中的妙处,于己大有裨益。古人云:“心底无私天地宽。”天地一宽,对于一些琐碎之事就不会太认真,苦恼也不来了,怨恨更谈不上。聪明是天赋的智慧,糊涂有时也是聪明的一种表现,人贵在集聪明与糊涂于一身,需聪明时便聪明,该糊涂时且糊涂,随机应变。

同类推荐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国的故事

    该系列丛书为爱国主义教育丛书,本书详细讲述了从古至今的众多爱国的故事。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 山西民间故事

    山西民间故事

    这是一套面向农村,供广大农民朋友阅读的文化丛书。它涉及戏曲、曲艺、民间歌舞、民间工艺、民间故事、民间笑话等多个门类,涵括了编织刺绣、建筑装饰、酿酒制醋、剪纸吹塑、冶铁铸造、陶瓷漆艺等林林总总的艺术形式,是老百姓熟悉的艺术,是我们身边的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 真实的梦幻上

    真实的梦幻上

    本书丛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在时空长廊里考证历史的回响、发掘生命的秘密、探寻太空的谜团、破解文明的神秘,所揭示的神奇绚丽的壮阔画卷,将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将使我们的心灵感震颤.
  • 中华茶道(第三册)

    中华茶道(第三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中别有情韵的一部分。通过茶道可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参禅悟道,最终使精神得到升华,人格得到陶冶。所以,只有通过茶道人才能体味茶的妙处,才能体会到以茶为载体的思想和美学境界。《中国茶文化》集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让读者领略茶文化的精神内涵。
  • 桂海苍茫

    桂海苍茫

    一个人的体验,一位作家的眼光,穿越千年广西,穿越地理桂海。于是,赤子之心发现了一份份被遗落的时空形态,一片片人们应该拾捡的文明碎片。本书是著名散文家、广西作家协会主席冯艺关于广西的人文地理笔记。笔记里有许多广西史书上不该忘却的背影,许多或伟大或平凡的人文墓碑。作者以本土作家的高度责任感和一腔人文情怀,描述了广西这方水土浓密的阳光和水气背后的苍茫的人文地理。丰沛而智性,详实而诗意,融文化积淀与个体体验于一体,意境苍凉。于是,从本书您也许会看到另一个人文的广西。
热门推荐
  • 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内容为:我们可以选择一切,唯独无法选择父母;我们可以改变一切,唯独无法改变成长的经历。那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影响着你我成年后的生活。但是,好在我们还有机会认识到它们,并且修正它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让自己重新走上成长之路。每年都有无数人因为求学求职失败陷入心理疾病的沼泽。为什么学业与事业会带给我们如此大的冲击?因为我们需要认同,需要赞赏,需要成就感,因为我们都是需要奖品的孩子。
  • 终原之日

    终原之日

    苍穹之下,天灯之旁。那一抹朦胧的琉璃。唤醒了干戈,校场横飞断群强。取灯遥望。三寸销魂殇。怒发冲冠,九丈青天破其霞。玉宇琼楼,斗尽天下享芳华。谈虎色变,一把金剑斩流沙。竹丝沙哑,迎风矗立盼花眷。独倚高山,哼念细曲笑风生。青楼醉舞,游龙闪转舞惊鸿。那个少年,他独自站在楼下,思绪万千。为了与黑暗一战,不惜牺牲自己。本小说在原创小说吧发!——作者语
  • 人生真实游戏

    人生真实游戏

    一次意外死亡,让主公人拥有了如同网络游戏般的能力。升级!加点!做任务!技能!无奇不有,无所不能。而所谓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叶卫不知道,后方有多艰险的路在等着他。比力气?我力量加个几点你可以一边呆着去了。比身体素质?我体质加个几点,人也年轻了,气也不喘了。比速度?我敏捷加个几点,你可以到一边画圈圈去了。比头脑?我智力加个几点,脑袋顿时豁然开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最可恶的是!我加魅力点时,美女开始倒贴过来了!一个做任务,升级,加点如同网络游戏的现实人生模式。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看叶卫如何颠覆风云!作品QQ群号:325159801
  • 仿容

    仿容

    “如果有来世,请你——永远别出现在我面前。”这是那一世的她对他唯一的要求,他心冷地成全,从此生生世世,他绝不出现在她面前,绝不在她记忆中留下任何痕迹;她不愿见他,他懂,因为他曾让她那样伤心,不怪她决绝,但她是他活着的意义,为她找到幸福,他就无遗憾;于是,他为这一世的她求来一张绝丽容颜,如果无数男人为她倾倒,她又怎会无法拥有真爱?只是有那么几回,他怀念她曾给予过的温暖,抑制不了渴望,以他人的容貌靠近她,换她一个微笑,但仿了容貌也无法成为另一个人,欢愉只是瞬间,他永远无法如别人一样,让她真心地快乐、开心地笑,因为,他是那个她宁愿永世不相见的人……--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灵魂契约书

    灵魂契约书

    在庞大的宇宙中,到底存在着多少生灵?存在着多少生物?永远都是一个未解的迷团。然而在地球上,除了人类这种生物之外还存在着人类无法知道的另外一种生物。我们把它称之为灵魂。而这个故事就是以灵魂为题,讲述一个以孤独,怨恨,为生的灵魂。一个平凡普通,可爱于一生的女孩。一个精通法术的通灵阴阳师。一场意外。女孩和灵魂成为了最好的伙伴。一次又一次在危险的时候化险为夷。在一次又一次的事故中她们彼此之间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信任和友情。最后认识了一位通灵阴阳师,经过种种磨难使它们成为了最好的伙伴。可是,在最后的时刻灵魂却要离开他(她)们。他们最后将会发生什么不可思异的事情呢?灵魂最终会何去何从?让我们进入〈〈灵魂签约书〉〉和灵魂一起建立友情吧!
  • 混在美国的逍遥生活

    混在美国的逍遥生活

    八卦阵,谁说八卦阵就是用来行军打仗,这也可以用来改造环境!雷浩发达了,他会最神奇的奇门八卦,最适合他的奇门八卦!住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着蓝天白云。不用整天为了生计奔波,可以享受悠闲自得的小日子;溜溜狗、打打猎,逗逗萌宠、骑骑马......多么逍遥自在的生活!
  • 无耻剑圣

    无耻剑圣

    一个少年,从大山里走出。他是英俊的!他是高尚的!他是强大的!他是极度谦虚的!这个下流胚确实由内而外,从骨子到毛发,都觉得自己是这样的。或者这些词语还略显含蓄谦虚了点。直到他碰到一些女人,一些漂亮的女人,一些漂亮而不太温柔的少女,骂他:“下流!人渣!呸!滚!”又碰到一些男人,一些或强大或弱小的少年,骂道:“废物!垃圾!呸!滚!”他愣住了,开始怀疑人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难道我不是麻布村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第一天才的俊俏小少年?没过一刻钟,他便天才般的顿悟了,“嗯,对!说得好!骂得漂亮!想不到我连坏都坏得这么优秀。老娘咧!你把我生得这般好,可得在这世间造多少孽啊!”
  • 苏圆之素心难珍

    苏圆之素心难珍

    苏圆回到家中,她的脑中依然印着刚才那个男人的深邃的眼神和高大的身体,和他散发出的让她发慌的气息。
  • 爱上你,我认了

    爱上你,我认了

    “既然知道是我的人,何时轮到别人来说什么了?”“我是无所谓,长相都不重要,长得好看的不一样是渣男?”“我答应你,有一天我一定会摘下这面具。”“我会陪着你,一直陪着你的。”
  • 我爱你,只是我们不合适而已

    我爱你,只是我们不合适而已

    如果没有云,天空会不会寂寞?如果没有天空,云到哪里停泊?---------------------------------------------------------很久以后,等他们都孤独终老,他问:“还爱吗?”她答:“恩,还爱,但是心不会痛了”他又问:“为什么就这样抛弃我,我一直很爱你,爱到骨子里”她眉眼弯弯:“你非我良人,怎知我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