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62000000002

第2章 知(智)者不惑:崇智求真的知性原则(1)

中华民族的贵智传统,崇智求真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绵延不绝。儒家主张积极地运用智慧,尊重知识,是坚定的贵智论者。儒家认为,智是人生追求的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并逐渐提升,使之成为自身的仁爱道德之信条。首先要明确的是,智慧是仁爱的基础,要得到真正的仁慈,就要致力于提高自己的智慧。具体来说,智者要“择邻而居,择友而处”以修自己的仁德并长养自己的智慧。

1智慧是仁爱的基础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论语·里仁》

译文:

孔子说:“不行仁的人,没有办法持久处在困境中,也没有办法长期处在顺境中。行仁者是自然而然地走在人生正途上,明智者则是了解了人生正途的重要性才择善而行之的。”

国学链接:

里仁篇

“里仁篇”是《论语》中原有的篇名,是《论语》的第四篇。“里仁”的意思是:你在选择居住地点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和有爱心的人做邻居。“里仁”还有一个引申意义:我们应当让一颗“爱心”居住在我们的身体里,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诸子之言:

儒家认为,智是作为“仁人”的前提条件,没有智就谈不上仁。孔子也曾说:“未知(智),焉得仁?”(《论语·公冶长》,译:没有智慧,哪里能算得上仁慈呢?)孟子也十分重视智利于仁的巨大作用。孟子认为,智者博学多识,目光远大,所以能认识仁而自觉地实行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孟子·公孙丑上》,译:君子首先要自己智慧通达,然后才能帮助他人更加智慧通达。)他还认为智是达到圣人理想人格的条件之一。

在仁智关系上,孔子还提出了“知及仁守”的观点。孔子认为,理想人格的培养就是由智到仁,进而达到仁智统一的目标。但是,一个人如果欠缺仁德,那么“学则不固”,不仅智慧不能得到稳固发展,甚至因“仁不能守”会得而复失。所以在孔子看来,在仁智关系上,智也不仅仅是仁的附庸,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也能对仁发挥能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孔子告诫人们,只有“知及仁守”,智才能得到发展,仁也才能得到发展,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也才能最终完成。儒家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圣人不是单有仁厚,还要有智慧,是仁智的高度统一。孔子自己曾谦虚地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但在人们心目中,他就是“仁智统一”的化身,而要达到这种极其高远的人生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的弟子子贡怀着非常崇敬的心情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译:夫子的仁德和智慧是我们远远不能及的,这就像天空是没有办法依靠台阶而上去的一样啊!)

延伸思辨:

安守仁德

提高自己的素质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品德的修养不仅决定着个人人生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风尚。缺乏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安处于贫困或安乐之中。因为困穷的小人是没有立场和原则的,不可能长期地遵守原则的约束,穷则盗,困则孤注一掷,无所顾忌;小人也不能够长久地享受生活的富裕,必然挥霍无度而自我膨胀,最终又陷于窘困。富则逆,乐生淫,是他们的通病。真正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无论处于贫富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能够把握自己,既不因得意而忘形,也不因失意而怨天尤人。他们始终保持着平和中正的心境,矢志不渝,乐天知命,安之若素。

真正有智慧的人都会发现,行仁才对自己最有利,因为它是对整个生命要求的响应。做任何其他的好事,都是对某一部分好,对某一方面有利,而行仁是对自己各方面都有益的选择。

精彩典故:

马皇后仁厚有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夫人马皇后就是以“有德”而名垂青史的。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为了巩固其皇权,以各种罪名把他自认为危害他权力的人都杀害了,名之曰:为儿孙修剪“荆棘”。朱元璋动辄杀人的暴虐行为令马皇后深为不安,但又不宜直接阻止,于是她便找机会进行劝诫。

朱元璋和马皇后都出身寒微,是患难夫妻,他们之间感情甚笃。有一次,朱元璋与侍臣谈起马皇后的仁德,他认为马皇后的仁德已经超过了唐太宗的长孙皇后,又谈起他们夫妻俩“起布衣,同甘苦”,历经千难万险才走到今天,情绪十分激动。回宫后,朱元璋就将这些谈话内容讲给马皇后听。马皇后听了,于是借题发挥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既不忘妾于贫贱,愿无忘群臣百姓于艰难,且妾安敢比长孙皇后贤?但愿陛下以尧舜为法耳!”这番话显然是针对朱元璋滥杀功臣有感而发,提醒他不要当上了皇帝就忘了那些跟他一起出生入死的臣子们的功劳。

听了马皇后的话,朱元璋有所收敛,对大臣们不再随意处置。但那些照顾他饮食起居的宦官、宫女,若稍有不慎,依然不是被打得半死,就是当场丢命。马皇后不愿意再看见这种事情发生,就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智慧尽力阻止朱元璋对侍者动用刑罚。

马皇后的办法是,每当宫里人有过失、朱元璋大发脾气时,她也跟着发脾气,而且她总要表现得比朱元璋更气愤。但是,不等朱元璋动手或发落,她就命令士兵将犯有过失的侍者带走,交付管理这些宫里侍者的机构——宫正司去处理。

朱元璋的气消了以后,就问马皇后:“为什么你不亲自处罚,而要交给宫正司去处理?”马皇后回答说:“妾闻赏和罚都要秉公办事,才能让人心服。而不能以喜而加赏,也不能以怒而加刑。在大喜大怒的时候奖赏人或惩罚人必有偏重,别人就会说你有私心。交付宫正司,就能斟酌轻重,适当处理。”朱元璋不住地点头称是。

朱元璋接着又问:“我发怒时,为什么你也跟着发怒呢?”马皇后说:“陛下盛怒之下,定会加重处罚,这对那些侍者是不公平的,而且经常动怒,也会伤了陛下身体,故妾之怒者所以解陛下之怒也。”朱元璋听后,心悦诚服,感叹道:“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也!”洪武十五年(1382年),马皇后患了重病,朱元璋寝食不安,遍求名医给皇后看病。马皇后却不肯服药。朱元璋问她为什么不吃药,马皇后说道:“人的生死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是神医扁鹊来给我治病,又有什么用处?如果我服了药而病不好,陛下就会因为我的缘故而杀掉给我看病的医生,我不忍心见他没有罪过而被砍头。”朱元璋说:“你只管服药,即使没有转好,我也会宽恕他。”马皇后终究不肯服药,留下“愿陛下慎终如始,使子孙皆贤,臣民得所,妾虽死如生”的遗言而死,享年五十一岁。朱元璋为失去了这样一位贤德的妻子而悲痛,并谨记马皇后遗言,不再轻易杀人。

当代镜鉴:

智者安仁

中国文化不仅把道德纳入智慧的范畴,把道德看做是智慧的表现,而且认为,道德就是智慧,道德就是人生活在社会关系中最大、最完美的智慧。不管你是谁,你只有永远保持着人之为人的德性和良心,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

有这样一个故事。上帝派使者视察地狱和天堂。使者来到地狱,看见地狱里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勺子里有很可口的食物,可是地狱里的人却饿得面黄肌瘦。原因就是勺子太长,这些人没办法把勺子里的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于是,地狱里的人们过着悲惨的生活。使者又到了天堂,发现天堂的人也是每个人都拿着一米长的勺子,勺子里也是同样可口的食物,但天堂里的人却个个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这是因为,天堂的人与人之间友好和善,非常快乐和谐地生活在一起。如此天壤之别,唯一不同的就是天堂的人不是将勺子喂给自己,而是互相喂给对方。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彼此懂得关心他人,帮助他人,我们的生活就会非常快乐,如果一味地自私冷漠,就将生活在如地狱一般的黑暗中。所以我们说真正的智慧就是仁爱。关爱他人,推己及人,正是智慧的表现。

同样一件善的行为,可以出自世俗的考虑,也可以出自纯正的良知。但只有出于纯正的良知,才不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若是出于功利、世俗的考虑,这个考虑就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有变化,这么容易变化就很难坚持好的行为了,这就涉及到人的生命的自主性问题。

化被动为主动,就是把对外的考虑,转换为对内的自我要求,“仁者安仁”就是这种完全顺应内在要求的表现。因为人性向善,所以仁者安仁,以行仁作为自然而然的选择。人生有各种可能,从小时候读书开始,父母的建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个人将来的发展,这种思考模式偏向于“什么对我有利”。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就会发现,行仁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因为它是对整个生命要求的响应。

2崇智求真乃人生之本

子曰:“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没有困惑,行仁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

国学链接:

何为“三达德”?

在《礼记·中庸》中有:“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朱熹注曰:“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意思是说“知、仁、勇”是通行天下古今的美德,在历史上也被称为“三达德”。

诸子之言: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礼记·中庸》,译:孔子说:“喜好学习接近于智,努力实践接近于仁,懂得廉耻接近于勇。明白了这三条,就知道了修身的方法;知道了修身的方法,就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知道了管理人的方法,就知道了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作者引孔子之言,将三者与好学、力行、知耻联系在一起。人都具有善良之性,但并非所有的人都能知之,须经过学习加以明了,因此,“好学近乎智”,通过学习能明了自身具有的善良本性;但并非知善良本性者都能成为仁人,须将所知付诸行动,因此,“力行近乎仁”;“勇”作为道德概念,是与正义联系在一起的,不明是非,敢于私斗者不可称为“勇”,因此,“知耻近乎勇”。能做到“好学”、“力行”、“知耻”便会越来越接近于智、仁、勇。

延伸思辨:

人生的境界

完美的人格修养,必须具备三个方面:智慧、勇敢和仁德。内心没有仁德的精神,就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没有智慧佐助,勇敢的人也就是一介武夫,甚至于可能沦为强盗。

生活是有缺陷的,总会不尽如人意,可以说永远也不可能完美。因此,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人就容易陷入忧烦之中。而如果能精进努力,让自己更加智慧、勇敢和有仁德的精神,一切的纷扰和烦忧都将消失。仁德的修养就在于使我们从自我中解脱出来,以天地之大有为精神面对世间万物,就将无忧无惧。透彻地理解人生,深刻地体悟生命,心怀仁厚之德,胸藏经世大智慧,又有何惧?

“智者不惑”指的是:拥有大智慧的人,可以明辨是非真伪,分清正邪善恶,因而心如明镜,不会被纷乱的世象迷惑。

“仁者不忧”指的是:有仁爱之心的仁者,大公无私,心胸坦荡,从来不患得患失,因而没有忧愁。正如在《论语·颜渊》中孔子回答司马牛什么是君子: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哪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在《论语·颜渊》中还有这样一段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别人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勇者不惧”指的是有勇气的人无所畏惧,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知、仁、勇”三达德具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三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其中“仁”为核心,“知”要以“仁”来规范,有智无仁,有才无德,则可能危害社会,而且属“智力型犯罪”,危害往往更大更深,因此必须用“仁”来统摄。但“仁”又应当以“知”为辅佐,才能有恰当地发挥。

“勇”即勇气。关于“仁”和“勇”的关系,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译:有道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有言论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孔子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等同。仁者心底无私,胸怀天下,因而必定是一身正气,无所畏惧;但勇者则未必都具有仁心。“知”与“勇”也同样不可分离。勇而不智就是匹夫之勇,难成大事;智而不勇,则畏首畏尾,只会一事无成。

“三达德”具有永恒的价值,与时俱进,与时常新,不仅在古代,即使在当今社会,同样是人们应当具备的美德。

精彩典故:

晏子的智慧和仁德

晏子,名婴,字平仲,战国时期齐国人。身不满五尺。齐景公时,官拜上大夫,后为齐国相国,位尊权重。他睿智而多谋,品端而仁德,是齐国著名的政治家。

晏子的智慧在他出使楚国时有集中的体现。楚灵王时代,楚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晏子奉齐景公之命出使楚国。楚灵王欲侮辱他,命令军士于郢城(今武汉市武昌)东门旁边凿一小洞,刚刚五尺高。等晏子乘着小车来到东门,见城门不开,就叫驾车人喊门。有守门人指着小洞说:“大夫你出入此洞,宽敞有余,哪里用得着开门?”晏子说:“这是狗门,不是人出入的地方!出使狗国的人,从狗门入;出使人国的人,还必须从人门入。”使者将他的话飞速报给灵王。楚灵王说:“我想戏弄他,反而被他戏弄了啊。”于是命令开东门,邀请晏子入城。

楚灵王见了晏子后,仍不甘心,问道:“齐国难道没有人吗?”晏子回答:“齐国的人呵口气就成了云彩,挥一挥汗就像下雨一样,走路的人肩膀擦着肩膀脚跟挨着脚跟,怎么说没有人呢?”灵王又问:“然而为什么派遣一个小人来出使我国?”晏子对答:“我们那儿有既定的规则:贤德的人奉命出使贤德的国家,无德的人奉命出使无德的国家;大人则出使大国,小人则出使小国。我是小人,又最无德,所以出使楚国。”这番答对令楚王十分汗颜,可他仍未死心。

不一会儿,有三四个武士,捆绑着一个囚犯从殿下走过。楚灵王就问:“囚犯是哪个地方的人?”答曰:“齐国的人。”又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盗窃罪。”灵王这下来了劲,问晏子道:“齐人习惯盗窃吗?”晏子知其故意设局,想侮辱自己,于是答道:“我听说‘江南有橘,移之江北,则化而为枳’。之所以这样,是地方士壤气候不一样。今齐人生在齐国,不盗窃,到了楚国,则盗窃,是楚国的风俗习惯使他这样,这与齐国有什么相干?”灵王沉默了好半天,说:“寡人本来想侮辱您,今天却反被您所侮辱啊。”于是赐予他厚礼,打发他回齐国。大凡睿智的人,他们的品行也好,晏子就是这样的人。齐景公嘉奖晏子的功劳,尊他为上相,赏赐他价值千金的毛皮衣服,割地增加他的封土,晏子都不接受。又想扩大晏子的居宅,他也推辞了。

同类推荐
  • 中国织绣

    中国织绣

    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中庸注参

    中庸注参

    本书乃陈柱先生为暨南大学及大夏大学两校讲授《中庸》时的成果。作者多以自家心得注解《中庸》,其别无新意者则仍采郑注,并选录各家之说,尤于近代戴震、康有为、马其昶及业师唐蔚芝先生之说,录之甚众,以备参考。同时,本书附有陈柱昔日讲学南洋大学时所著《中庸通义》,实乃研读《中庸》的经典文本。
  •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医疗保健与传统节日

    本书介绍了古代兵勇的有关内容。具体内容包括:春节的饮食与保健;元宵节的活动与饮食;清明节的习俗与疾病;端午节的医疗保健;中秋节饮食重时令等。
  •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西北少数民族风俗风情

    本书从服饰、饮食、建筑、节日、人生礼仪等方面,对西北少数民族中上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行多角度的描述,使读者能从中感受到西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进而增进对西北少数民族的了解,加深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 山居慧语——儒林宝训丛书

    山居慧语——儒林宝训丛书

    本书分军事环境;军事组织;兵事战役;中央红军在瓦窑堡的军事活动;军事工作;政治工作;后勤工作;兵役;民从武装等11章。
热门推荐
  • 青春旧时光

    青春旧时光

    毫不保留的付出,毫无掩饰的妒忌,不留退路的陷害交织着畸形的青春,在这段肆意挥霍的时光里,爱过,痛过,笑过,疯过,闹过,错过,然后褪去懵懂的天真,披上成熟的外衣,青春悄然逝去,不打招呼,不会回头。
  • 奇葩的穿越

    奇葩的穿越

    从来没写过书。。。我不太清楚怎么写。。。写得不好希望大家别烦。。。。无虐文,全文清新。
  • 向日葵的心声

    向日葵的心声

    缘起于一场见不得光的交易,但好在各取所需,大家都没意见,谁知起了变故,本该各走各路的两人却纠缠不休。
  • 矿婿

    矿婿

    韩玄穿越到魁斗大陆,成了一名捡矿渣的小矿工,但他怎甘心如此?还有一家人要修仙,韩玄一心要成为大矿主,却被父母瞒着他报名,成了人家的赘婿!
  • 情深意动:总裁高攀不起

    情深意动:总裁高攀不起

    为了父亲岌岌可危的事业,叶漾牺牲了自己,把幸福埋葬在一段无爱婚姻。婚假过后叶漾回到公司,殊不知老板已换作他人,公司大堂,她一眼认出那个一身矜贵的男人,那个早晨她醒来后狼狈的模样,如今,历历在目。
  • 妃:舞凌天下

    妃:舞凌天下

    她,本是顶级杀手,一朝穿越,成为宰相府的废柴三小姐,任人欺辱。他,集万千光芒为一身,狠辣无情,却不知何时被她惹上,把她吃得死死的。说好的冷酷无情呢?这般妖孽是要闹哪样!“护我者,我必十倍报之:欺我者,我必百倍还之!”就算是个废柴,毫无灵力又何妨?欺辱她的人,她一个都不会放过!既然到了这个世界,她就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 惊天曜圣

    惊天曜圣

    通天之境,乃是这个世界上修炼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厉害的境界,无数的修士为了到达这个境界,蠢蠢欲动!来自一个小地方燕阳城的少年,从此走近了这些高手的视线之中,打破了已久的平衡,从此,这个世界在也不像以前那样平静了。求收藏,求推荐,求点击。
  • 健康减肥食谱

    健康减肥食谱

    好吃不长胖,减肥不节食。《美食天下(第2辑):健康减肥食谱》根据减肥的三个阶段合理安排瘦身食谱,教您用最科学的方法轻轻松松健康减脂。
  •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盛宠凤妃:凰女惊天下

    天下皆知,风擎大陆叶少天生废柴,人尽可欺。一朝睁眼,惊凰九州。欺她?可以,偷你全家没商量!打架?也没问题!凤族尽皆她手,要打她随时恭候。且看她如何搜尽天下财,吃遍天下材!然后……安安心心去减肥。不料某日,捡得凤凰一只,食欲大振,举菜刀一把。准备磨刀霍霍向凤凰,哪知菜板上的凤凰竟是摇身一变,将其反压在菜板上。墨眸一挑,笑得倾国倾城道:“徒儿,为师的肉好吃么?”“师父,今天天气不错。”“徒儿是不是觉得与为师斗,其乐无穷?”“天哪能跟师父比嘛……”其师在耳畔曰:“养你这么久了,长胖了,也该吃了……”后者惶恐!“师父,还没过年呢!”【带徒苦短日高起,从此凤王不早朝。】【这是一场吃与被吃的故事】
  • 我的世界之冒险日志

    我的世界之冒险日志

    这是一个神奇的,从住世界出发,进入下界,勇闯天空之城,闯入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