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监利“林水结合”小农水建设之路
【汪全同】
一排排挺拔盎然的意杨树,如飞舞的飘带迎风摇曳;一条条疏浚笔直的小沟渠,似银河起伏激情荡漾;一家家“中国名牌”的森工企业,像宝石光彩夺目……耐得人间雪与霜,百花头上尔先香。初冬时节,一马平川的监利,无论是在湖区水乡,还是在工业重镇,无论是漫步在集镇街道,还是行走在田间地头,扑面而来的,是“林在水中、水在林中、万木葱茏、生机盎然”的和谐画面。
旱涝急转,挡不住万物复苏的脚步。岁末年初的监利,满眼已是平畴绿织,随处彰显着“以树涵水、保土固塘,以林养渠、疏渠护林,以木引资、工业兴县”的无限生机与活力。新一轮规模更宏大、辐射更宽广、影响更深远的“三万”活动正在深入推进。
直行?绕行?红灯和绿灯的智慧
万里长江横贯东西,百亩洪湖纵穿南北。江湖交汇,西北沿线,便是监利。
立于监利地图前,“聚焦”全县各乡镇,形态各异、千差万别:既有因“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而闻名全国的棋盘乡,也有因农民负担问题而屡被问责的柘木乡;既有地势低洼、易涝易旱的洪湖沿线“水袋子”、“虫窝子”乡镇,也有欣欣向荣的工业大镇新沟、蓄势待发的口子镇白螺。
长期受困于“旱难灌、涝难排”的监利,如何破解平原湖区农田水利建设难题,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劳动力转移就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互利多赢”?
长口的要吃,生根的要肥。建设小农水,资金是瓶颈。尽管国家投入逐年增加,但依然是杯水车薪。怎样突破这个瓶颈?
解放思想,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和魄力。监利干部在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回来后,集思广益:先进地区能够率先发展,得益于他们见事早、行动快,敢于打破常规,善于破解难题,敏锐地发现、牢牢地抓住、充分地利用好每一次机遇。反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习惯于找依据,不敢越雷池半步;干事总是局限于欠发达的现状,认为这也干不了,那也干不成。快发展,会碰到许多红灯,但人家走的时候,国家还没亮红灯;等我们走到了,已经亮红灯了。
“脚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干事业没有点想法不行,没有点敢想敢干的勇气更不行。解放思想,就要转变思维方式:由过去关注什么事不能干,转向研究什么事可以干;由只做红头文件允许的,转向做红头文件没有明令禁止的。先干,不争论;先试,后评论;先有,后规范;先改,后完善。
“让我栽上两行树,帮你疏洗一条河。”湖区水网发达的地理特点和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水结合”模式的诞生提供了契机。监利属典型的水网地区,河渠纵横,港汊交错。水多地少,可供成片造林的土地非常有限,这一特点决定了平原水网地区必须走高标准农田林网化、高规格通道林带化、高效益林业产业化之路;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民营化、公司化营林之路打开了方便之门。监利抓住机遇,积极探索林地流转形式,通过疏洗河道沟渠获得两岸林木经营权,走沟渠水网造林产业化之路,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林水结合”模式的成功运营,拓宽了监利新农村建设发展思路,相继又催生了“林路结合”、“林堤结合”、“林田结合”等模式。作为仙洪试验区主战场,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上,监利也不断创新。将过去“打酱油”的钱只“打酱油”,“打醋”的钱只“打醋”,整合资源,“各出一道菜、同着一锅炒、共办一桌席、献给新农村”。将与血防“整县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相关的项目与资金进行归集,对国土、交通、财政、水利、水改、农业、建设、文化、教育、信息、流通、体育等80多个项目资金,实行定向投入,捆绑使用,集中资金办大事。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来,试验区监利片实际完成投资突破10亿元,共新建通乡通村公路近700公里,实施国土整理20万亩,实施小农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受益面积20万亩,改造电网500公里,受益农户近6万户。基本上完成了片区规划实施纲要中预定的各项指标,实现了“三年取得明显变化”的预期目标。
标兵?追兵?老师和学生的谦让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当监利小农水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之际,各种考察团慕名而来:随州的来了;黄冈的来了;孝感的来了;甚至全省新农村建设先前的标兵嘉鱼和钟祥,也来了。
就在考察团和监利有关领导交换意见时,我发现了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这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谦让。
带队的外地领导称赞监利,创造了很多经验,值得学习;监利接待的领导立即回应:我们很多做法是从你们那里学来的,你们才是老师。别人说自己前来“学习考察”,我们恭维别人“传经送宝”。
表面上看,争当学生之举,有谦让的意味,但往深里探究,互相“拜师”耐人寻味:饱含了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的意境和“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深情。
事在人为,业在人创。小农水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好坏,关键在领导。三年来,监利真是“一会”接“一会”,会会重要;一事连一事,事事落实;一环扣一环,环环紧扣。
监利短时期内能在小农水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上取得如此成绩,“干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忠诚务实。比尔·盖茨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这个社会不缺乏有能力有智慧的人,缺乏的是既有能力又忠诚的人。相比而言,员工的忠诚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更重要,忠诚比智慧更有价值。”如果圆滑糊弄,那只能是“一锤子的买卖”!如果一开始就让别人觉得你狡猾,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设立屏障来提防你。在小农水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上,全县广大干部真诚团结、务实高效。另一方面是洁身自好。干部,是一种高危职业;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截止目前,1779平方公里的试验区,已累计投资突破10亿元,其投资之密度,项目之强度,可谓空前,好在广大干部严守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高压线”。
转移?转型?失去和得到的辩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如果您徜徉在仙洪试验区监利片,随时都能看到美丽的新农村景象:农舍整齐,前园后厨;道路宽阔,垂杨拂水;村庄秀美,瓜果飘香;百姓纯朴,生活安康。而仔细打听气派的洋楼房东,十有八九是在外做馒头、划玻璃的。
正是这似乎不起眼的馒头、玻璃,给试验区人民带来了巨变。通过劳动力的转移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转型,由单纯种田的“汗水经济”转向了打工致富的“大脑经济”。
手持玻璃刀闯天下的监利人,走遍千山万水,说够千言万语,历经千辛万苦,换回千金百银,又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办起中空厂、钢化厂、镀膜厂,产品质量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并通过国家3C强制认证,还获得英国URA颁发的质量体系证书。就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时,监利玻铝人创办的未来集团在莫桑比克、肯尼亚等国的建材市场产销两旺,风景独好!
更难能可贵的是一种强烈的创业欲望,正在试验区人心中涌动。“人人想当老板,人人争当老板,人人都有创业冲动”、“钱多的当大老板,钱少的当小老板,没钱的借钱当老板”。在外务工、创业的监利人逐渐多了,在家坐茶馆、打晃晃的年轻人少了,游手好闲、无理上访的人基本没有了。“不怕你穷,就怕你懒”的民风悄然而生,“千军万马做馒头(划玻璃),千家万户齐创业,千山万水找市场”的澎湃激情正熊熊燃烧着。
“三万”活动期间,我来到试验区毛市镇调研。在与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的攀谈中,透过老大爷眯成缝的眼神和闪动的泪花,我读懂了老大爷独有的馒头“情结”。也许,在我们看来,馒头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食品,但是,馒头给老大爷家人带来了一沓沓钞票,带来了浙江漂亮的孙媳妇,带来了重孙子与宁波市小孩同班享受的优质教育。馒头也让老大爷住上了小洋楼,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作为平原湖区水乡的监利县,能同时拥有3家森工企业中国名牌,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坚持走林水结合模式的监利,不断致力打造林产业发展投资平台,引进林产品加工企业,推进现有森工企业技改。2011年,全县森工企业发展到32家,年转化木材53万立方米,林产业总产值将突破18亿元。目前,占地9平方公里的监利林工一体化科技产业园,招商引资正风生水起。三家“中国名牌”称号的森工企业,正示范引领监利林产业提档升级。引自全国500强企业之一的湖北福人木业有限公司已开始进行设备安装。该项目首期投资3.1亿元,2012年5月投产后,年产值可达5亿元。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监利东森木业投资1.2亿元,新上的年产10万立方米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每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新增利税1600万元。大枫纸业利用林业资源推进木浆造纸,生产中高档文化用纸,3年内造纸能力可提升至30万吨。农业大县监利正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积极推进林工一体化。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监收盐鱼之利”的农业大县监利,正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