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鹤葆张贤华何红宇侯兰花】
古战场蓄命脉水,鱼米乡筑塘堰情。今年正月,人们尚沉浸在新春的欢乐之中,我们采风走访小组一行六人已深入到赤壁市的村头地角,了解和宣传赤壁市“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和事。赤壁是震铄古今的三国古战场,更是山清水秀的鱼米之乡。走在赤壁乡村的每一天,我们总为一些人和事而感动。“三万”活动受到了村民们由衷的夸奖与赞叹。这些驻村干部和村民已经毫无二致,他们每天都挽起袖管、抡起锄头在田间、地里、塘边忙活。看着他们和村民打成一片的情景,用干群鱼水情来形容或许再恰当不过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兴起的第二次大规模的水利整治活动,实现了由肩挑背驮到机械化作业的巨大飞跃,惠及广大农民群众,谁不高兴呢?
在这次活动中,赤壁市154个驻村工作组600多名干部走进了农村,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挖塘。
赤壁镇东柳村的村民们说,工作组刚下来没几天,就和大家伙商量着修建东柳港。东柳港干渠长达4000多米,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干部们带头挑起了重担,首先筹资2万多元,请来挖掘机和施工队伍。他们不管天晴还是下雨,都守在港堤。一个多星期下来,工人们挖出了很多淤泥,却无处堆放。于是,他们找村民协商,挨家挨户地陈述利害,白天不在家的,就晚上去村民家守着。刚开始的时候,还有很多村民对驻村干部的行为不理解,有的笑着问他们,这修港和你们又没关系,你们大老远跑来这里干什么啊?我们愿意修就修,不愿意就算了呗,干嘛这么较真啊!“我们就是来为大家服务的嘛,这次‘挖万塘’活动,主要是想解决群众困难、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村要发展,首先农业就要跟上去,和农业息息相关的农田基础水利设施建设就要跟上去。只有这样,我们的农业生产才能够少受天气的影响,旱涝保收。”就这样,村民在驻村干部的影响下,也渐渐地加入到挖港的队伍中。
更有车埠镇车埠村九组的村民看到“三万”工作组来了,主动要求修建当家塘,在村长的带领下,当场给在外务工的孩子们打电话,在不到半个小时的时间里,就有30多名群众争先恐后地认捐了38400元。其他村民在九组村民的感染下,纷纷出钱出力,车埠村共有68名在外务工人员主动为村委送来了挖塘资金46.7万元。为了使群众捐资合理利用,车埠村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一起邀请专家,对水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和设计,终于修建出了环保生态塘。远远望去,池塘清波荡漾,四周不是用水泥护砌的整齐的水沟加垃圾过滤网,就是填埋进去的圆形水管加一个方形的小水槽,再旁边就是排列齐整的各种景观树,水塘四周的护砌比旁边的地面普遍要高一些。那些高出来的堤岸和水槽,是为了隔绝垃圾泥沙被冲进水塘。每逢下大雨的时候,地面上含有泥沙和垃圾的雨水就会被冲进水槽里,通过排水沟排放出去。而那些普通的水塘,污水则全数进入水塘里,使得水塘成为一个隐形的垃圾场,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逐渐失去蓄水和用水的功能。这里的水塘因为其独特的设计,不再担心被污染、被淤泥填塞。还因为每个水塘都有一根水管通向后山上的水库,遇到天干或者水浑浊的时候,可以开闸引水,始终保持水塘里有水而且清洁卫生。
中伙铺镇十八里畈村二组,没有小组组长,当听到要挖塘的消息时,60多岁的老党员吴明武主动站出来,承担起挖塘带头人的责任,发动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他请来挖土机施工队伍,无偿为施工队提供食宿,村组的群众更是主动地清理池塘周围的垃圾和杂草。48岁的村民黄建阳为了能将池塘挖大挖深,自愿为修建池塘提供场地,连夜将水塘旁边一尺来粗的30多棵杉树砍倒,并赶在施工队伍开工前将树木搬走,使得原来已经失去蓄水功能的废旧池塘重新清淤护砌,形成现在可以蓄水5000方的养殖灌溉塘,为村民的生活灌溉用水提供了便利。十八里畈村八组更是一个靠天吃水的村组,共有村民260多人,只有一口当家塘,由于长年风吹日晒,缺乏管理维修,四处都是漏洞,雨天不能蓄水,旱季不能灌溉,便逐渐废弃了。去年,赤壁遭遇的几十年未遇的干旱,令这个缺水的村庄雪上加霜,村民们没水做饭,没水喝,更没水洗漱,田地里到处纵横交错,都是龟裂的大缝隙。看着一株株枯死在田里的禾苗,乡亲们揪心地疼。在大家灰心丧气的时候,驻村干部来了,他们带领775库区的武警战士给村民们带来了期盼已久的甘泉。旱情结束后,在民政局的帮助下,请来了水利专家,重新规划设计当家塘,对它进行全方位的清淤护砌,确保不漏水。为了避免水土流失,村民们还主动在池塘周边种树护坡。
中伙铺镇安芬村是远近闻名的农业大村,也是赤壁市的重要产粮区。随着农业的增产增收,农民们普遍不再种植双季稻,但安芬村依然保持着种植双季稻的传统。由于当家塘堰自田产到户后就缺乏维修,当初依靠人工修建的当家塘,早已丧失了蓄水功能。长期以来,安芬村的村民只能从千米外的水塘抽水,以暂时缓解干旱。赤壁民政局驻村干部第一时间掌握了这个情况,立即送来了两万元的启动资金。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口面积20余亩的大塘在乡亲们的期盼中现出了雏形。
茶庵岭镇为了给群众谋福利,另辟蹊径。八王庙村充分利用武广铁路穿村而过占用农村土地资源的条件,向武广铁路申请水利建设援助资金,获得扶助款几万元,修建了景观养殖塘——七斗塘。八王庙村还依托茶园开发,在茶叶加工园区修建了景观养殖塘,既为茶叶园区增添水的灵动,又为村民的休闲娱乐提供好的去处。赵李桥镇羊楼司村民营老板无偿捐资20多万元修建了2座水塔,为村民提供生活用水。在外工作的赤壁籍人士黄俊为家乡中伙铺镇杨家岭村十六组捐资20万元;华新包装袋厂和赤壁万通驾校陈夷平分别为中伙村五组捐资5万元;安咀村方敬贤捐资3万元;鄂南医用氧化站宋世光为汤家咀村捐资5万元……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挖万塘”活动才得以成功,广大群众才得到了实惠,让我们用心铭记他们的功劳吧!
位于鄂南平原的新店镇,早在明清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繁华集镇。那里至今仍然保留着完整的长达千余米的悠悠青石板街,青石板街两旁保存有明清时代商铺的原貌,与街平行的是一条长长的连通长江的名曰潘河的河流。
关于这条河,这里有太多的历史传说。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个盛极一时的鱼米之乡,没赶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经济发展日益萎缩,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这里的塘堰常年缺乏维修,日渐荒废了。
“三万”活动在这里开展后,水利建设被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村民们一下子都欢呼起来。在驻村干部的带领和村民们的紧密配合下,益阳桥村的水利事业开始大张旗鼓地进行,但摆在眼前的资金问题又让他们不免灰心。
段昭福,是一名普通的老百姓、老党员、老支书,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抠门的老头,平时穿的衣服还打了补丁。得知挖塘有国家补贴时,他激动得一整晚睡不着觉,第二天就参加了村委会召开的党员干部会议,第一个领了任务回到村组,立即组织人员对当家塘进行了规划测算,当下定出修建计划,测算出修建成本,除去国家补助的1.5万元外,还差3万元。当他把这个情况说明的时候,大家都沉默了。确实,3万元对于这个收入微薄的村子来说,确实是一座大山。
老支书殷昭福是这里土生土长的,非常了解群众的难处。于是,他带头将自己在外地打工的子女都召集回来,先在自己家里开了个家庭会议,向家人解释挖塘的重要性。在他的号召下,一双子女各自捐助了2000元,他自己也拿出攒了多年的2000元。听说老支书家里拿出6000元挖塘,群众也主动送来了100元、200元,终于凑足了3万块钱。从2011年11月到2012年2月,历时整整三个月,一个集灌溉养殖于一体的、面积达30亩的当家塘终于建成。在那里,村民可以洗衣服,牛可以喝水,雨天可以蓄水,旱季可以灌溉,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每当提到这件事情,老百姓没有一个不竖起大拇指称赞老支书的。而且,老支书段昭福的豁达和热忱,对自己村的事是这样,对邻村的事也同样如此。为了给隔壁土城村挖塘腾地堆塘泥,他毫不犹豫地砍掉了近五亩长了两年的树苗。
在挖塘活动中,赤壁市共筹措塘堰建设资金6373万元,共完成小农水整治1908处,其中整治塘堰1794口,清淤渠道40.5公里,护砌2600米,铺U型槽8600米,新建机泵站12座,维修机泵站53处,新建水塔2座,新增蓄水量753万立方米。昔日的古战场,到处都流淌着凝聚广大驻村干部心血的甘泉,滋润着江南鱼米之乡的肥沃土地;到处涌现的感人事迹,更是以塘堰为纽带架起了连接干部群众感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