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面,万物复苏。阡陌纵横处,一台台挖掘机正在长满杂草的低洼地、塘堰、沟渠里大展“拳脚”,一个个桂乡人顶着寒风冷雨在塘堰建设现场紧张地施工,一口口高标准的塘堰满载着甘甜的流水淌进了农家急待浇灌的农田。淤泥清除了、堰塘挖深了、沟渠通畅了……在新一轮“三万”活动中,咸宁市咸安区干部群众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空前的干劲在村湾塘堰旁摆起了战场,打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挖塘大会战。
不能忘记:那些不堪回首的岁月
咸安是湖北的南大门,辖14个乡(镇、办、场)、138个村、2301个村民小组、9.88万农户。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秀美的山川,旖旎的风光,使咸安享有中国桂花之乡、楠竹之乡、茶叶之乡、苎麻之乡、嫦娥之乡、温泉之都的美誉。
摘掉美丽的花环,把日历翻到去年、前年、前些年,桂乡人其实也有着很多痛楚的经历。任何一个桂乡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这样一片让他们为之热爱的土地,却因为频发的水灾、旱灾,而在人们心头上烙下了一道道伤痛的印痕。
1998年,咸安暴发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滏河两岸及温泉至咸安城区地段大面积被淹没,一夜之间,河水暴涨,良田被冲,家园被毁,洪水滔滔的情景,令人触目惊心。
2009,2010,2011,连续三年,咸安遭受罕见的洪水洗劫。洪水所到之处,到处一片汪洋,房屋倒坍,良田被淹,人畜遭围困。
2011年,咸安人民再次遭受洪水的洗劫。尔后又倍受旱魔的折磨,一连几个月,滴雨未降,沟渠断流,稻田龟裂,大地冒烟……面对洪水和旱魔的肆虐,老百姓痛心疾首地问:“老天爷怎么了?养育我们的土地怎么了?”政府在痛定思痛的同时,也在反思。
务必找到:那副治疗百姓心病的“药方”
2011年省委书记李鸿忠下到县市走了一圈,在充分听取百姓的呼声后大胆地作出了一个决定:要在全省开展“三万”活动。在发放的50万份问卷调查中,发现全省约100万口小型塘堰由于多年没有整治,发挥灌溉作用的仅为20%。其中当家塘堰80万口,由于缺乏投入、年久失修、疏于管理,淤积毁损严重,全省塘堰现蓄水量不足原来的60%,大部分塘堰成为“碟子堰”、“筛子塘”。
农村塘堰淤积,成为群众集中反映的最大问题。
全省各地反映出来的问题,也是咸安存在的问题。异常的天气环境固然是一个病因,塘堰失修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整修塘堰迫在眉睫!
“病因”找到了,“药方”配好了,省委果断决策,从2011年12月5日起,利用三个月时间,在继年初“三万”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这犹如一记重拳击中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回应了群众的期盼,得到了群众的拥护。
修塘如修仓,蓄水如储粮。“三万”给力,高位推动,鼓信心,聚力量,咸安区响应省、市的号召,把一个个战场摆到了村湾的塘堰上。挖万塘活动点亮了乡村,照亮了希望,吹响了向水患、旱魔决战的号角。
2011年12月3日,咸安召开“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动员大会,区委书记谭海华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大声宣布:塘堰整治一日未完工,工作队员一日不得回城,整治活动一日未验收,工作队员一日不得撤兵。这是一次动员大会,更是一次誓师大会。
2011年12月5日,全区106支工作队、400多名工作队员整装出发,进村入组,与群众一起同吃同住,同挖塘堰。
省委副书记张昌尔来了。
省政法委书记、公安厅厅长吴永文带着工作队来了。
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率市“四大家”领导来了。
他们来做什么?他们来挖塘,来鼓劲,来加油!
身负使命,脚印泥土。在领导们的率先垂范下,咸安工作队仅用一周的时间,便摸清了“家底”,落实了每组1口塘堰的整治计划,商定了塘堰整治方案,敲定了2301处塘堰整治项目(其中塘堰2039处,泵站93座,沟渠169处191公里)。
必须摄下:那些难能可贵的镜头
生命是由一个一个的片断连接起来的,很多的片断不必在意,但咸安干群挖塘的很多片断必须摄下来,并作为资料永远保存。因为有些片断实在是让人感动,弥足珍贵。让我们把镜头回放一下,看看近几个月来咸安各个村湾的塘堰旁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
镜头一:市区领导带头挖塘。2011年11月29日下午,细雨纷飞,当一些人撑着花伞优哉游哉地在雨中漫步时,咸安区横沟桥镇群力村10组徐家塘,却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市委书记黄楚平、市长任振鹤,区委书记谭海华、区长李文波正带领百余干群冒雨奋战,清淤疏塘。尽管他们挥锹铲土、挑泥担土的姿势不够标准,甚至看起来有些滑稽,但他们那种冲天的干劲、那种表率精神却定格成了一幅永恒的风景,深深地烙在了百姓的心中。
镜头二:军民合力一起挖塘。2011年12月13日早上,区武装部和奶牛场机关干部80余人在区武装部政委程小雄和奶牛场党委书记陈斌洋的带领下,手拿铁锹,肩挑土筐,来到奶牛场杨排洲参加渠道清淤活动。经过一上午的努力,杨排洲1000多米长的渠道被清理一新。
镜头三:青年突击队上阵挖塘。2011年12月13日上午,团区委组织120名青年突击队员,到桂花镇明星村15组开展“挖塘堰惠民生”活动,为该村魏家新修的塘堰清淤回填。青年突击队员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精神,人人争先,当日清除河道淤泥230米。
镜头四:八旬老太太义务挖塘。在贺胜桥黄祠村一组当家塘整治现场,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位白发苍苍的叫丹金荣的老太太,她是一名党员,是当地一组的村民。老太太年近八十岁,身材不高,身板却很硬朗,与人交谈思维敏捷,显得神采奕奕。据村民介绍,在她的鼓动下,大家自发筹资筹劳,在外人员捐资,在家人员捐工,筹资1.8万元,筹劳300个义务工。
这只是我们在塘堰旁随意摄取的几个镜头,还有无数的镜头没有来得及摄下。透过这一幅幅画面,我们可以窥见一颗颗美好的心灵,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火热年代,那个“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年代,仿佛听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发出的“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
永远记取:那些令人流泪的故事
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就是挖几口塘嘛,怎么会有那么多令人流泪的故事?是不是有点夸张了?实际上,只要深入那些塘堰的旁边走一走,瞧一瞧,听一听,随手都会拈来一大串故事。这些故事不是捕风捉影听来的,不是凭空捏造的,它真实得令人感慨,令人流泪。
咸安籍老板、深圳市路浩安全设备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茂辉,得知家乡贺胜桥镇贺胜村正在开展挖万塘活动时,主动与镇村联系,带头捐资20万元,带领同乡捐资40万元,修建高规格的家乡门口塘。
咸宁市成美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籍老板林传华得知“三万”活动开展的信息后,专程赶到向阳湖镇甘棠村,为整治塘堰捐资2万元。
金城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汪洪、金石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勇,从电视上看到“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的消息后,立即赶到东门村将2万元现金送到村支书手中。
高桥镇高桥村二组,村民集体通过决议从组级经济中拿出3.2万元,组织群众自发出义务工126个,高标准整修当家塘。
贺胜桥镇桃林村从集体经济中挤出资金8万元,用于补助重点塘堰整治。
向阳湖镇斩关村七组鲁家生产组为争取区级重点支持,召开群众会筹集1万元资金交到村委会。
汀泗桥镇程益桥村群众自发行动,通过汀泗籍在外地的老板、本地退休干部和村民等多方渠道,共筹集到30万元修塘资金,他们没有找当地政府要一分钱。
桂花镇石城村石和尚十组,听说工作队来整修麦窝塘,为了让挖机能开进去,石料、水泥能运进去,村民不惜移栽自家桂花树400余株、松树100余株,把小路改成大路。
横沟桥镇杨畈村一组60多岁的老组长熊兴发,从塘堰施工开始就天天督在工地上。老熊说:“这口塘就是群众的命,我不但今天要把好建设质量关,以后还要用心管好它,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永远要记取的还有:省公安厅驻桂花镇苏家坊村工作组,他们把开展“三万”活动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整治河道,将清理的塘泥集中堆放平整,在河滩上开垦出近150亩良田;区委办、区政府办、区委组织部工作队,他们自备行李住在驻点村委会,白天忙着督工程,晚上和村组干部一起谋筹资;区委党校、区妇联驻温泉办事处工作队,几乎天天蹲在塘堰旁与村民一起挖塘,并从不宽裕的工作经费中各拿出2万元资助村组挖塘。还有……这些令人感慨令人流泪的故事真是太多太多……让我们再来听一听老百姓的心声:
“‘万名干部进万村挖万塘’活动太好了,挖到了我们老百姓的心坎上,挖到我们最需要的地方,老百姓太拥护了,太高兴了。我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我一定要给省委、省政府送锦旗,给李鸿忠书记、王国生省长送锦旗。”
这是一位普通老百姓——桂花镇柏墩村58岁农民顾明辉拉着省委副书记张昌尔的手发出的肺腑之言,同时,也是千千万百姓正想表达的心声呵!
齐心修水利,挖塘迎春归。历史翻过盖满尘土的沧桑一页,将崭新而辉煌的新篇章呈现给我们。咸安人用3个月的心血和汗水,投入6265万元,整修当家塘堰2039处,维修泵站93座,疏浚沟渠169处,清运土石方691万方,新增塘堰修整758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0万多亩,解决4000多户1.78万人生产生活用水和牲畜饮水困难问题。过去的“碟子”塘、“筛子”堰、“草荒”渠,如今都脱胎换骨,纷纷变样。新建扩建的堰塘,个个“肚大腰圆”,整治后的塘堰像一颗颗珍珠串在纵横的阡陌上,形成了桂乡一道独特的田园景观,在农耕文明的源头,在广袤的田野,在农家的心中,绽放异彩。
姓名并不重要,立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忘记,湛蓝的水波里荡漾着的那些挖塘人的身影!
苦水塘,甜水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