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89900000013

第13章 (12)

是的,豫让可悲,可悲点在于豫让从没有想到后退一步。郗疵和豫让的妻子都劝豫让后退一步。但豫让想都不想。也许退一步,在赵襄子那里你完全可以得到你“表演的舞台”,赵襄子也有可能成为你的“知己”。似乎,这种思路豫让从来就没有过。这是他的鼠目寸光,是他的可悲之处。也许有人会说:豫让身上是否有崇高的民族情结?否,剧情没有这种提示,也没有这种氛围。因为编剧有言在先:我并无意召唤“义”的回归,我只是想表达一份内心的感动。与此同时,能够借助豫让的一份纯粹,让我们的戏剧也纯粹一次,是那些进入剧场观看此剧的观众获得一个被豫让人格力量与戏剧的文学魅力所感动的机会,在一个半小时内暂离时尚娱乐带来的麻木与喧嚣世界带来的浮躁,洗涤一下被污染的灵魂。如果编剧在这一点认为豫让的纯粹也是无可厚非,但它是一个镜子的两面,另一面是豫让的狭隘和“愚忠”,这是统治者最喜欢的东西。当豫让知道自己无能为力杀掉赵襄子的时候,他哀求赵襄子脱下衣服让他刺上三剑,以满足他的至死的理想。他的愚忠达到了顶点。从这一点上讲他是自私的。如果按他的思路推论,刺杀“龙袍”就等于刺杀了赵襄子,那么等于赵襄子敞开自己的胸膛让你挥剑的。幸亏赵襄子是一个开明的人,否则你豫让永远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永远不能带着自己的满足去另一个世界去见你的主子。在这里我恰恰看到了豫让的利己主义。

正如编剧所说,我确实近两个小时沉浸在剧情当中,远离了世俗的现实和现实的喧嚣与浮躁,我静静地、聚精会神地享受着剧情带给我的审美乐趣和艺术感受,甚至是每一句台词我都不放过,但遗憾的是我没有被豫让的人格力量所感染,我看到的是一个异样的、愚昧的、狭隘的、被统治者所喜好、所追捧的一个士大夫。当然我惊叹豫让面对死亡的勇气和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一点被何冰演绎得恰到好处。

而在我看来,豫让并不光有纯粹。在貌似纯粹的外表掩盖下还有一份狭隘和愚昧。也许这是现代人的观念。

濮存昕和何冰的表演是吸引我看该剧的理由。自始至终濮存昕的眼睛里散发着一种“王者”的目光,是犀利的带有刺感的。何冰的表演应该是非常投入的,只是偶尔的有种游离感,也许是我的错觉。谭盾的音乐别具一格,为刺客豫让营造了一种压抑、恐惧、紧张的氛围,让我感觉到另类中的前卫和大气。

2007年8月18日星期六

“色”如何能戒

张爱玲的名声很大,但她的小说我读得不多。因为那时候我知道张爱玲喜欢过汉奸胡兰成,不是一个革命者,但我还是曾抑制不住地找过她的小说来读。那时候我好像上初中,找到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

除了《倾城之恋》以外,其他看过后感觉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当然这是往事,但令我汗颜的是我不曾知道她发表过《色·戒》。《色·戒》是在李安的电影获奖后知道的,问一位朋友《色·戒》是谁写的。答,张爱玲。她的个人经历最使我记忆颇深的是她孤独地客死异乡。我清晰地记得是在教室里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在一篇报纸还是杂志上报道了这个女人死在美国的一幢公寓里,几天后才被警察发现,似有嘘唏之感。至此后我再没接触过张爱玲的小说。知道李安的影片获奖,才匆匆看了一遍《色·戒》,看后,仿佛雾里看花,不得要领。直到看了李安的电影。

我才如梦方醒,这位前辈实在是太“高”了。须仰视才“见”得真切。

无疑,李安读懂了张爱玲。李安读懂了张爱玲《色·戒》的灵魂,张爱玲则把女人写到了骨子里。

张爱玲是一个单纯、坦诚的女人。

单纯是指感情的专一。《色·戒》多少能露出她内心的隐秘,让我们窥探到她自己对于男人的内心世界的感情风暴留下的痕迹,有如一个经历过一场海啸的人,即使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残留在其内心的印痕是不会轻易抹去的。

李安用他的智慧极端地阐述了张爱玲的《色·戒》。易先生阴鸷、诡谲的内心世界终于让麦太太的灵魂上撕开了一道带血的口子。有人说张爱玲的《色·戒》重在讲戒色,色如何好戒?只有当色演绎到极端的时候,人们才想到戒,然为时已晚。我分明看到张爱玲对戒色的无奈。不光她,有多少个英雄好汉没在色面前低头?色戒得了吗?

哪怕是杀人魔王,对于色、性的渴望无异于常人,甚至是有过之无不及。易先生的阴鸷、冰冷、谨慎、诡谲的外表下竟然也隐藏着那么多的炙热的岩浆,这个易先生的职业特点被梁朝伟演绎的出神入化,令人拍案叫绝。过分的压抑是导致易先生遇到麦太太有了如此的爆发?还是易先生人性中固有的东西?不巧的是易先生释放的对象恰恰是要毁灭他的人。我不知道在麦太太死亡的那一刻会想到些什么,是恨是爱?我想张爱玲也无法知道。

张爱玲在小说里这样写道:她临终前一定恨他。不过无毒不丈夫。

不是这样的男子汉,她也不会爱他。

在这一点上张爱玲似乎没有李安导演来得深刻。易先生和麦太太是由色生情。当易先生用近乎于性虐、强暴的方式掳掠了麦太太色的时候,在某种程度上,王佳芝的灵魂已被易先生一并地掳掠了,只是王佳芝此时还没有认识到。女人是水做的,对,在生死关头,王佳芝被感动了,她不是被那六克拉“鸽蛋”俘虏了,她被易先生的色俘虏了。我想李安一定无数次反刍过张爱玲那句话,“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张爱玲的这句话说到了极处。这句话在小说里的出现是含蓄的,张爱玲是有顾忌的,借别人之口说出的,好像是一句谚语。然而就是这句话是张爱玲《色·戒》这部小说的灵魂所在。有人说女人是容易感动的,男人不也是吗?当易先生把麦太太处死后回到他住的房间的时候,易先生泪眼迷离。

谁说男人的心硬?何况易先生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鬼”。

到底麦太太死的时候怎想,张爱玲也不知道。上面的那句话是张爱玲一不留心的谬误?还是张爱玲对男人的判断?也许麦太太什么都没想,也许人家麦太太内心满足,因为女人的心有时容易满足,尤其碰上易先生这样的男人,只是我们活着的人太想知道麦太太是怎么想的了。

其实我们不必费心的去寻找答案,张爱玲已经告诉我们,爱是不能说值不值得的。

情和色有时真的难于区分。因情生色的少,倒是因色生情的多。易先生和王佳芝一定是因色生情的。常人说,男人色胆包天,女人呢?有人说张爱玲是在劝人戒色,色由心生,戒色无疑在戒心,心如何戒,戒得了吗?我以为,那样的说法是“革命者”的观点。张爱玲是女人,她写出了女人灵魂深处的东西。王佳芝曾问邝裕民你为什么三年前不做?

是邝裕民是一个革命同志、热血青年,还是少不更事,难于启齿?还是缺少易先生的暴虐?还是缺少易先生的“色”?而让位于梁润生?

起初,王佳芝是单纯的,遇到易先生后,此时的王佳芝成了双面人。

在易先生面前是麦太太,在邝裕民面前是王佳芝。王佳芝一开始是靠着信念和冲动进入到麦太太内心的。然而当她进入麦太太角色的时候、而当麦太太进入到易先生内心的时候,她还原了一个女人的真实,所以王佳芝最终没有走出来。她永远成了一个麦太太,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女人。

当邝裕民和他的“战友”们死到临头用仇视、厌恨的目光怒目王佳芝的时候,我心生怜悯,我为王佳芝鸣不平。你们没有权利鄙视王佳芝。

王佳芝用心灵和肉体、灵魂和尊严完成了一个女人的转换。这是一个女人难以抗拒的,我们无需苛责。就像人们用“革命者”的眼光苛责张爱玲一样。因为张爱玲写了一个人类生活中一个永恒的故事。在什么时代都可以存在的故事。这就是张爱玲能“居高”的原因。

面临死亡的时候,我看到王佳芝和她的那几位同学相比,神色是坦然的。显然这样的镜头处理,李安一定是花了一番心思的。我也以为这样的细节处理符合人物在规定情境下内心的真实。

李安的电影放大了张爱玲的“色”,使我更清楚张爱玲要表达的东西。

因为小说的独特背景,张爱玲的小说过多地用了蒙太奇,使你无法触摸到小说的真实脉搏。因为她要从自己的内心偷渡到麦太太的内心,还是有所顾忌的。李安的电影则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对《色·戒》的理解和《色·戒》的灵魂。李安通过王佳芝的表述告诉人们:易先生不光像一条蛇一样钻进我的躯体,还像一条蛇一样缠绕着我的内心。这是李安在张爱玲小说上的延伸。李安和张爱玲的不同在于:张爱玲的结尾,易先生处理完王佳芝后没有一点儿的惭愧或愧疚,仿佛自己完成了一件漂亮的工作而自得;李安的处理似乎更耐人寻味:王桂芝和几个大学生一字排开,前面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沟壑,在逐渐地走向黑暗。而易先生回到家的时候,望着空空的房间,下面的麻将声、喧哗声依旧,只是易先生泪眼婆娑……我更喜欢这个结尾,这是李安的残酷与决绝,影片更令人思索。李安借张爱玲的《色·戒》完成了自己对男性的解读。他们的不同在于张爱玲是一个女人,对男人从不抱任何希望,所以有了那样的结局。而李安是个男人,他用男人的视角来解读张爱玲笔下的易先生。看来,张爱玲懂得女人,李安更懂得男人,所以对易先生的认识有了不同的解读。我更喜欢李安的结尾。情节的布局让人压抑、沉闷而喘息,两位大师三十年后灵魂的碰撞竟让人无比的惊悚而窒息。

我看的是大陆版的《色·戒》,虽然我没有看全版的《色·戒》,据说人们对影片的大胆颇有微词,但我明白了李安的良苦用心。因为电影和小说不同,电影是视觉艺术,李安之所以用那样多的镜头完全是为了准确演绎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和自己对人的理解。如果没有足够的“色”,难于完成人物的“魂”。反倒是我看完全片全然没有“色情”的感觉。

通过李安的电影,我越发清晰看到了午夜的阳光照亮了我通往“色”

的那条隧道;戒色的路并不很远,因为你无法抗拒色的诱惑,因为那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古人云:色易守,情难防。其实色比情更难防。

用《色·戒》作为小说的题目,据说张爱玲是换了几次后的结果。色,我明白,戒呢?戒是指:戒指、钻戒、戒备、戒惧、戒律、戒心。在小说里开始就有对戒指的描写,戒指隐含着什么?戒指是圆的,是用来戴的。而开始王佳芝是没有戒指的。当她有了一枚戒指的时候,而她自己却把自己葬送了。仿佛葬送她的是这枚戒指。因为这枚戒指易先生连老婆都舍不得给她买,当王佳芝得到这枚戒指的时候,她的心轰然倒塌了。

她一瞬间放掉了易先生,却把自己置于死地。女人啊!这才是女人的本质!但那时候王佳芝是根本不会想那么多的。这个“戒”字用得太好了,当然这绝不是张爱玲修改《色·戒》二十多年的原因。

李安说过这样一句话:她是勇敢的女子,敢于把女性生理上的享受写入以如此父权、如此男性化的战争为背景的故事里。她是怎么能把这样一个主题放在如此巨大的画布上的?——那么小的一滴水,可它激起的涟漪却大得惊人。

我觉得这是对张爱玲最好的评价。

我以为:张爱玲写透了女人,李安看透了男人,因为在《色·戒》

里他演绎的男人比张爱玲更深刻更彻底!

在小说里,张爱玲对有关易先生和王佳芝的性爱描写着墨不多,倒是李安渲染的热烈,这使李安走得很远,我知道这才是李安的智慧所在。

向张爱玲、李安致敬!

2007年11月1日草于新侨诺富特323

2007年11月2日修改于长平一笑屋

关乎人性……

——再谈《色·戒》

雷颐先生说,按文艺修养划分,世界上人分七等:一等人吟词,二等人听音乐(当然是古典而非流行),三等人读小说,四等人看报,五等人看电影,六等人看电视,七等人看文件。

我开始对这种分法不以为然,内心有所抵制,但他后面又说,让以上几类人看《色·戒》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看文件的人会说是汉奸电影,因为女主角变节投敌。看电视的人会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看电影的人会说,女人过不了钻戒关。看报纸的人会说,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

单说第七等人。说绝了,第七等人是什么群体?值得玩味。

《色·戒》的上映毁誉参半,沸沸扬扬。我以为,千万别站在某种立场上看《色·戒》。七等人之所以会有那样的结论,就是因为有了立场。

《色·戒》的小说和电影是不完全相似的两件艺术品。小说似乎没有电影来得彻底,赤裸裸直抵人的灵魂深处。这是因为张爱玲女士在写《色·戒》的时候下笔有所顾虑,因为她和那位胡先生有过恋情的缘故,还是因为好的小说需要留有咀嚼的余地。总之,电影表现的更为酣畅淋漓。据说,李安在拍床戏的时候反反复复,精神接近崩溃。这是第七等人无法理解的,也是大多数人无法理解的。

窦文涛做的那期有关《色·戒》的《三人锵锵行》节目,讨论了一个问题。

就是关于梁朝伟和汤唯的激情戏,有人认为是真的在“做”。那位香港的导演嘉宾说,即使是真的在做,他们的身体就此时而言已成为电影的道具。

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为艺术献身,在这儿不是虚言。但这话有几人能信?

王佳芝的悲剧。

王佳芝的悲剧是谁造成的?是邝裕民?是易先生?还是她本人?或许都是,或许都不是。是大的环境。我们不能游离于大的环境去苛求任何人。王佳芝是一介书生,拼着自己的热血和冲动参加了刺杀行动,甚至献出了自己最宝贵的贞操。决心不能说不大,精神不能说不让人感动。

当她献出自己的贞操的时候,易先生回上海了。无异于生活和她开了一次玩笑,只是有些残酷。这是无人能够掌控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人脱离了环境也就无从谈起。当一个少女在经受长期的心灵煎熬时,有谁能保证她的灵魂不会发生变化?本身王佳芝和邝裕民的行动就是荒唐而幼稚的。虽然上级的吴先生精明而老练,但又过于冷酷。他不会对王佳芝负责。你想王佳芝留给父亲的一封遗书,一转脸他会付之一炬,他们还会为王佳芝负责吗?他们用王佳芝的灵魂和肉体来换取自己的果实。这悲剧的制造者是谁?当刺杀行动失败的时候,溜之大吉的是吴先生,像一阵风不见踪影。可谓专业。王佳芝还能指望谁。谁还忍心谴责这个孤独无助的女子。在那险恶的环境中,恰恰是她的对手易先生给予了她灵魂的安抚和肉体的欢愉。王佳芝由此从一个女人转变成了另外一个女人。

再说易先生。易先生是一个杀人魔王。因为他干着那样一份儿职业。

同类推荐
  • 北大故事

    北大故事

    北大有属于自己的传奇。可是要为北大的传奇做出完整的定义。却显得十分困难。因为你翻拣不出一个固定的词。对那段美丽悲壮的岁月,做出确切的描摹。所以,我们只能退居一隅。为大家奉上一篇篇凝结岁月的文字。是嗟叹、还是神伤。留待您细细地“品尝”。在风雨飘摇的年代。有这样一所大学,有这样一群人物。他们执著地想着,坦然地活着。他们的个性或迂或狷或痴或狂,但内里全不失风骨与风趣。重读那所大学。重读那些人物。唤醒一段正在消逝的历史。让已经模糊的身影重新变得清晰。
  • 狗吃羊

    狗吃羊

    坐火车的朋友,现在是个注重隐私的年代啊!你丢弃了车票,一来暴露了自己的信息,二来如被不法分子利用,损失的也许不仅仅是金钱了。还有,你好歹也是一坐过火车的人,出站就随便扔废物啊?不信,你问问我从未坐过火车的奶奶,她都不会干这样的事,我想说的是:活该!
  • 城市呓语

    城市呓语

    《城市呓语》为作家潘小平的散文集。从《北方驿站》到《城市呓语》,潘小平的散文明显受到了商业化与大众传媒的影响。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在适应文化转型的大环境,另一方面在认真地做出努力,“试图以快节奏、大信息量和有切近感的叙事”,来完成自己的写作转向。
  •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唐诗三百首译注评

    中国诗歌有三千多年历史,唐诗为诗歌之高峰,许多唐诗至今仍盛传不衰,脍炙人口。唐诗选本众多,至今最流行者乃蘅塘退士所编之《唐诗三百首》,其后无论如何翻新重选,均无出其右者。
  • 不经意中的成长

    不经意中的成长

    本书是个人散文集,收录了作者近几年创作的部分散文与诗词作品,分“茶乡孺子牛”“亲情永驻”“不经意中的成长”“旅行漫笔”“闲情逸致”“家乡美”和“诗词拾零”七辑,这些有关茶乡历史文化、风俗人情以及人生哲理的温良铺陈和委婉叙说,来自一位语调平和的茶乡中年男子,阅读他这些散淡的文字,让人有余香盈口之感。
热门推荐
  • 瓶邪之十年因缘

    瓶邪之十年因缘

    “如果十年前我没有再回去寻找他,那么我就是不知道事情的真相了吗,陌。”“吴邪,没事,有我在你身边………”新创的群号:285865434
  • 教皇的自我修养

    教皇的自我修养

    林凡不是一个普通人,他是一个穿越者,从异世界穿越回来本打算靠着一手搓火球的本事吊打各路英豪,走上人生巅峰,却不想现实残酷的让他想要穿回去。天上飞的那群猴子,莫不是传说中的齐天大圣?什么,初音和洛天依在上海举办演唱会?……莫名其妙的从电视中钻出个妹子自称真神,却是个地地道道的腐女,半强迫性质的签订了神明代理人合同,林凡就这样成了上帝名下的唯一教皇。教皇不是那么好当的,尤其是当一个要帮自己的主神代考的教皇,林凡看着坐在沙发上津津有味的看耽美小说的某神,苦逼的继续开始做卷子……主神的自我修养包括几大类别?创世十二准则……
  • 核武威猛

    核武威猛

    他有了一个完成自己教练梦想的机会,有着前世的经历,他必能呼风唤雨。最主要的,他有了一个无所不能的核武器……
  • 悟妖

    悟妖

    寒风依旧,夜幕下的黑暗,欢笑,挣扎。“哼,我是蝼蚁?呵呵的确是。”阴暗角落中,少年轻轻擦拭嘴角的鲜血,慢慢抬起头,因为淤血已经无法看清原本的少年的模样,唯一明显的是那双即使黑夜也无法掩盖的双眼,明亮的光芒,是不屈与坚毅,如果仔细品味,竟还夹杂着嘲笑与怜悯?????
  • 夜夜笙歌

    夜夜笙歌

    25岁的我荣登财富榜首,却被人当众揭穿当小姐发男人财的秘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谁想听?
  • 女同志

    女同志

    大学中文系毕业想留校的万丽没能留校,与男友康季平分手,因为恰恰是康季平占了唯一的留校名额。随后,万丽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进入市妇联宣传科当了一名干部。这位年轻漂亮有才华的女大学生从踏进机关的第一天开始,就陷入了一座围城。面对剧烈残酷的“进步”竞争,万丽在良心与升职、进步与反叛、正直与卑鄙之间不停地做出协调和选择,跌爬滚打,尝尽个中滋味,几度升降,慢慢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市旧城改造指挥部副总指挥,一直做到区长、市属房产公司老总,小说结尾时她终于成为了副市长候选人。
  • 御剑九重天

    御剑九重天

    上古,一仙一魔决战峰之巅,惊天泣鬼,最后双双都被封印在一把神剑之内。几百年后,一位(吃货)少年偶得此剑——“哎!这剑生锈长这般,我拿去当烤乳猪铁叉算了。
  • 重瞳劫

    重瞳劫

    一个拖着残破身体求医的私生皇女。拥有不祥重瞳之眼,能看见所有人的过往却唯独看不见他。他出身不祥,年纪不祥,连身份证明都没有。他命中注定辅佐帝王,寻得天下正主。这二人相遇,相辅相成。有人靠一个女子使历史走上正轨。有人手握江山却甘愿为一人放弃。这世界孤寂的人那么多,能遇见已经那么不容易。放弃本不想要的,换得每日听美人讲故事又有何亏损?
  • 医生杜明

    医生杜明

    二十岁那年,杜明遇见了师姐。白衣胜雪,翩翩少年;午后的阳台有风,暖暖的眼神是唯一救赎……我们原以为这是个故事的开始,却原来早就注定是一场劫数,纯净是心理的颜色,可是世界执著地要将它玷污;他没有哭,拿起手术刀,他成了医生杜明。这是一个人格分裂者的故事,带着手术刀一般的冰冷和麻醉剂一般的阴郁。从天台上望过去,她光彩夺目;他明亮单纯。可是转过身去,她坐在地上打开双腿,极尽挑逗之能事;而他,在转瞬间将女人的身体肢解,熟练,且不动声色。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是干净的。——这句散失在风中的对白,成为整篇小说抑郁的基调和预示结局的谶语。
  • 我怀念的那片天

    我怀念的那片天

    我怀念的那片天,是否还有你这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每两个人相遇的几率是十二万分之一能在一起又是渺茫的几率想来,这世界也是公平的就让我用文字来化解心中的烦闷来记录人生中所遇到的故事,所无法诉说的心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