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11100000039

第39章 当年鏖战急

——《道德经》批判之三十八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云: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下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好了堂主人今译之曰:

道是事物的本原。德、仁、义、礼都是人的品性,分属于高低不同的层次。品性高尚者是能把握住道的人,对德不做刻意的追求,德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是表面上的无德实际上的有德。品性低劣者是失去了道的人,口中说的是积德的话手里干的却是缺德的事,是表面上的有德实际上的无德。高层次的德不去主动地做什么,因此即便顺从自然地做了事也不以为是自己做了事。高层次的仁会主动地做一些事,却并不一定非要取得成功。高层次的义会努力地做事但做每一件事都怀有一定的企图。高层次的礼做事不仅有一定企图而且还要得到相应的回报,否则便会采取强硬的手段来迫使他人就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人在失去了道之后才会去追求德,失去了德之后才会去追求仁,失去了仁之后才会去追求义,失去了义之后才会去追求礼。礼是人的最低层次的品性,是人的诚信已丧失殆尽之后的产物,是对人之诚信的补充和对人之行为人为的约束;因此礼的出现也正意味着社会动乱的开始。那些自以为有着先见之明的人所制定的礼法,是对道的虚饰,因此也正是邪恶得以产生的温床。因此一个好的君王会舍弃轻薄与浮华而追求敦厚与朴实,即能牢固地把握住作为事物本原的道,也就因此可以将自己的国家延续得更为长久了。

德、仁、义、礼等等,对于一个现代人来说都已经不是很重要的事了,因为它们都是事物产生过程中的事。现代人所关注的是事物的结果,那过程是怎样都可以的;甚至都不明不白也无所谓,只要所得到的结果是人们所预期的样子就好。

而且有许多事物不仅是无法弄明白也是没有必要弄明白的,如果非要将这些事物弄明白不可,那其实正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比如为了能用机器代替人脑来工作就要弄清人脑的工作原理,因此人脑到底是怎样工作的这一问题曾经让许多人绞尽了脑汁,而且直到现在也还是弄不明白。后来人们终于觉悟到只要知道了大脑的功能而制造出同样具备这种功能的机器就行了,于是就有了电脑。我们的大脑对于我们正相当于一个“黑箱”。我们利用感觉来输入,通过行为来输出,至于那由我们的智慧来完成的过程却是连我们的智慧也弄不明白的。电脑对于我们这些只会使用的人来说又是一个“黑箱”,由于社会分工愈来愈细,我们所面对的这样的“黑箱”会愈来愈多,这正是人类变得愈来愈聪明的结果。

现代人之所以对道还有那么一点兴趣是因为它曾被看作成事物的本原,就如同我们对宇宙的起源会有很大的兴趣一样。如果我们将整个的宇宙也看成是一个“黑箱”,它所有的运行过程我们就都可以不管;但对它相当于“输入”的开始和相当于“输出”的结果却不能不知道,因为那直接关系着生存于其间的人类未来之命运。但我们研究宇宙的开始却绝不是为了要回归它,而是要由此而更明白地去了解宇宙的结局。我们之所以要了解宇宙的结局也并不是为了去适应它,而是要去努力地战胜和超越它。而宇宙的开始和结局当然也可以是一对更黑的黑箱,但由于我们的着眼点还只能是这个宇宙,所以它们的是否更黑对于我们也就失去了的意义。尤其是因为我们或许永远都绕不到它们的后面去,即永远都不可能了解那开始的开始和结局的结局是什么,所以这两个“黑箱”就永远都是不完整的。也因此,如果我们将道看成是世界之本原并加以绝对化,那它对于我们来说也同样就永远都是不完整的,除非我们能使之逐渐地相对起来。所以,不论是古代的先贤们还是今天的后贤们,他们对道的拥抱和守候就都无异于抱残守缺,好在也并没有谁会真的那么做,大多也都是摆一摆样子而已。

相比之下,德、仁、义、礼就可爱得多了。孔子提倡仁政,要恢复周礼,正是对道的相对的背弃;而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又正是对道的温和的否定。因为要吃饭,而且还要“脍不厌细”,还要去养女人,因此便说“食色,性也”;因为需要钱所以好为人师,而且还要好师于人,还要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还要去“不耻下问”,以此表明学的重要性不亚于思;这又都无不是在与老子唱对台。孔子拜过许多老师,老子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明知道老子最讨厌的是礼却要去以礼问之,正是“哪壶不开提哪壶”。被老子骂了一顿不但不反驳还要以龙喻之,回去后却依然是我行我素,这或许正是所谓的“君子和而不同”。

但在交往中的相互尊重并不意味着在思想上的相互退让,这或许又是古人高于今人之处。《道德经》对孔子所追求的仁和礼的批判更称得上是毫不留情。在中国历史上,道儒之争虽然没有像儒墨之争来得那么扎眼,但结果却要惨烈得多:一个是被另一个骂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正可谓“棒杀”;一个是被另一个吹得去大沙漠里晒了干尸正可谓“捧杀”。在中国的历史上除了炎黄之战在层次上可与之媲美之外,在形式上还没有哪一次战争可以与之并列呢。

同类推荐
  • 大学的精神尺度

    大学的精神尺度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对于大学精神、大学理念等问题进行思考的结集,作者首先对大学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理念进行论述,重点探讨了教授治校、思想自由、学术独立、大学的社会责任等基本问题,并介绍了现代大学起源——德国大学的精神和理念,最后对中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制度等进行了分析与阐释。本书学术性、人文性较强,语言流畅,观点鲜明,可读性强,对于当下颇受人们关注的大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易经的智慧:易经大全会解

    本书的目的,正在于解析易经智慧对于成就人生事业的重要意义。本书对照易经中的卦象、卦辞、爻辞、彖传、象传等内容,将易学家的代表性阐释集在一处,可以说是一本易经智慧解读大全,十分便于读者阅读和了解易经全貌。
  • 边读边悟论语

    边读边悟论语

    阅读经典似乎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种潮流。这既是时代发展形势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需求。因为经典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先哲留给后人的经验和训诫,更是一种能够启悟未来的预言和指示。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却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适应社会变换不定的节奏和规律,在物质飞速更新和精神停滞摇摆的矛盾中无所适从,因而产生一种无可名状的不安和焦虑。
  • 沉思录(1)

    沉思录(1)

    在将近两千年前的古罗马,有一位叫马可·奥勒留、的皇帝,在鞍马劳顿之中写成了一部《沉思录》,可以说是个人对人生思考的最好注解。我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思考,都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并不是要每个人都像马可·奥勒留那样写一本思考人生的书——这也是不可能的。在这里,我们可以走一条捷径,那就是吸取先哲的智慧,从而达到引领自己人生的目的。为了方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进行思考,我们在这本书中采用了《沉思录》中自己对自己谈话的形式,同时,为了表达对马可·奥勒留的敬仰,我们将本书命名为《沉思录》。
热门推荐
  • 孽恋错与对

    孽恋错与对

    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素颜美女。表面看起来很柔弱,但是内心却是十分强大的。他是大家公认的校草。父亲是s市的首富。身边的女人很多,但是从来没有喜欢过谁。直到若欣出现……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呢?花花公子的他又是怎样如何倾心给她,他们的爱情又遇到了怎样的挫折,面对错过的爱情,他们能否重新来过,要有多坚强,他们才敢念念不忘。或许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再续他们之间遗失的美好呢……
  • 都市笑面天才

    都市笑面天才

    他是少年;一名少年;一名笑口常开的少年;一名笑口常开苦中作乐的少年。他是天才;一名天才;一名专心学习的天才;一名专心学习厕所讲道的天才。他要笑,他要学习,他也要赚钱,他还要休息....休息.....
  • 带着外挂闯异界

    带着外挂闯异界

    胖子带着外挂,勇敢的穿了。前面有些慢热,后面会越来越热……
  • 通关基地

    通关基地

    穿梭万千位面,掠夺无数资源!打通任务关卡,获得非凡能力,纵横宇宙星空,登上无上王者之位!
  • 绝宠惊世王妃

    绝宠惊世王妃

    她和他交易,换得一年的夫妻,一夜缠绵恩情全无。他和她交易,换得成功的机会,君临天下,傲视绝顶。只是交易,能不能换到一颗真心?当利剑穿心之时,她苦笑,“一年夫妻,你是否有一瞬间是爱过我的?”他邪魅笑道,“你已没有利用价值了。”她垂眸下,“利用……价值啊……呵,价值啊……”此时此刻,她却已然发现那颗心已经没有跳动。心死后,情归何处?
  • 斗破七重天

    斗破七重天

    “我命由我不由天,天若灭我,我必灭天!”“天若嫉我,天亦可灭,人若嫉我,人亦可灭”
  • 再现校园兵王

    再现校园兵王

    入学第一天军训的教官居然是自己的哥哥。和哥哥团聚,被发现后还受人欺负,一年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的亲哥哥,转眼变成老公。天啊,我的人生是多么惨淡。
  • 禁符

    禁符

    千万年间修炼至破碎虚空的方法有很多种修斗气,修剑意,修灵魂,修肉体,修奇毒等等。看主角如何在无法破碎虚空的一方符纸之上,创造自己的修符之路
  • 穿越:腹黑殿下异能妃

    穿越:腹黑殿下异能妃

    啥?穿越了?变成不受宠的王妃?没事,咱逃出来就好。好不容易逃了出来,却不小心看光了一个暴露狂?还被要求负责?“美人,既然你把本殿看光了,那你就对本殿负责可好?”“呵呵哒,老娘对暴露狂不敢兴趣。”“没事,本殿对你非常有性趣。”坑蒙拐骗把美人抱回家洞房去!
  • 阿房乱

    阿房乱

    当岁月苍老了他们的容颜,他们是否还会爱,是否还有伤痛。那是她们和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