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11100000059

第59章 恶到何时才是休

——《道德经》批判之五十八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好了堂主人今译之曰:

政治宽松,民风就淳朴;政治严明,民心便狡诈。灾祸啊,是幸福的凭据;幸福啊,是灾祸的先兆。谁知道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它的变化没有一定之规,因此任谁都无法把握。正常会成为怪异,善良会造成损害。人们被其迷惑已经很久了。因此圣明的人做事的原则是:公正而不毁物,威猛而不损人,直率而不伤风,显赫而不败俗。

现在是民主与法制的社会,民主的宽松和法制的严明相互结合,正是构建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不论是谁,只要有身体和头脑,就都有一份当家做主的权利。但也无论是谁,只要触犯了法律和制度,就都要受到相应的惩罚。正所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昨天还高高在上,今天却被押赴刑场。也不用问什么“孰知其极?”也不用大叫什么“其无正!”理由就在判决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没有什么迷惑可言。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事物,这复杂集中的体现在人心善于变化上。只要条件具备,刚才还是正人君子,此刻就可以比小人还小人。尤其是没有条件人还可以创造出条件来,让能七十二般变化的孙大圣都甘拜下风。正所谓“七十二变如嫌少,瞬息万变安足辞”。善变的人类让世界如万花筒一样美丽,外星人来了也会眼花缭乱。

小偷小摸是最低层次的邪恶,这毛病几乎人人都有,有些人成了大富翁,但也还是会时常地出手,将其当成了一种雅好。但即便是大偷大摸的盗贼的存在也不是没有好处,至少会让人们对邪恶保持住应有的警惕。而各种安全技术的发展更有着他们的一份功劳。否则,如果总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外星人将地球偷走了,人类也许还帮着去搬运也说不定。

流氓据说也可以被解释成人的一种生存状态。比如人没了信仰、没了目标、没了资产、没了家业等等,因此便什么也不怕而胡作非为起来。但在“民风淳朴”的社会里,流氓一词却专指以强暴的手段乱搞异性的人。人非野兽,对异性是有选择地接受的,而且大多是喜欢来得温柔一些的。但也有变态者喜欢被强暴,在有的时候还会饥不择食。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生活在一起也许一点感觉也没有,遇到个流氓就跟着走了。一个女人结婚八年也不怀孕,被一群流氓轮奸之后却抱上了个大胖小子。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将别人的东西抢来归自己所有的是强盗,占山为王的强盗是土匪。在过去,昨天还是土匪今天就做了皇帝的事也是常有的。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改变的只是个称呼而已。因为这样的事是发生在世界上的某一个局部,所以随之而来的社会变革时常会推动文明的进步也说不定。

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时间长了什么事都会发生;历史是一条顺势而流的河,社会的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便有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说法。所谓的圣人都只好“方而不割”,普通人为之所惑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果总是“祸兮福所倚”该多好,比如不孕妇被轮奸后生个大胖小子或走路摔个跟头却拾了个钱包,但不幸的是这样的事并不是经常发生的。经常发生的是不但大胖小子没生出来还被丈夫赶出了家门或不仅没拾到钱包还摔出了个半身不遂来。

又比如当今横行于世界的恐怖主义正是已往的强盗与土匪的变种,我们绝不能期待着让他们给人类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末日也许会让基督徒因此而复活,也许会让佛教徒因此而升天;但人类却会因此而灭绝,文明也将因此而消失。

一切的邪恶在本质上都是对文明的破坏。虽然有道是“不破不立”且“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但人类最终的幸福一定是靠善良的力量创造出来的。有了民主与法制的保护,有了科学的帮助,这样的幸福就永不会对我们翻脸。当一切的担忧都没有了必要,对这幸福,我们只要尽情地享受就可以了。

同类推荐
  •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老的密码:破译远古文明的方法

    古生物学家推论:在地球诞生以来的45亿年中,地球生物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经历了5次大灭绝,时间大约分别是5亿年前,3.5亿年前,2.3亿年前,1.8亿年前,6500万年前。这就是地球文明循环说。在20亿年前,地球上就出现过高度文明的生物,然而,全球性毁灭以及亿万年的自然变迁,抹掉了一切痕迹。我们现在迷惑不解的许多遗址、遗物,只不过是有幸保存下来的远古文明的残存物而已。即使是现代文明,也是几经毁灭性的劫难,当代人类也只是那些幸存者的后裔而已!
  • 孟子原来这样说

    孟子原来这样说

    经典本是前人鲜活的生命体验,虽经历了千百年,对今天的生活仍具指导意义。《孟子原来这样说》分孟子的经典名句、注释以及对后人的启发三个部分解读孟子,为读者生动地解读了孟子关于王道、用人、仁爱、伦理、挫折、气节、谋略、创新、变通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思想,帮助读者轻松品味经典的魅力,也为读者深人思考人生指引了一条门径。《孟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美学思考力——释放灵感的配色法则

    在色彩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被一个问题所困扰——什么样的色彩才是最美的?或许,这个问题就连享誉盛名的绘画大师都无法确切地回答。实际上,色彩的搭配没有绝对性,何为美的配色也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搭配出的色彩具有象征意义、能够深入人心,那么就是优秀的色彩作品。为了帮助读者体会大师作品中的色彩运用,本书不仅挑选了众多西方绘画作品,还从图例的鉴赏和分析中,提炼出经典的配色技巧,帮助读者抓住色彩的特性,从而增长对色彩的领悟和运用能力。
  • 笛卡尔的智慧

    笛卡尔的智慧

    而在本书中,我们将对笛卡尔在哲学研究上所取得的硕果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方法论,笛卡尔认为,方法论本身就是一门具体的科学,并提出了笛卡尔“方法论”里的第一个内容——“普遍怀疑”。在“普遍怀疑”的基础上,笛卡尔进一步叙述了“直观与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归纳与枚举”等具体的方法论原则。
  •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的成事之道

    李鸿章是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业。李鸿章不仅是一位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
热门推荐
  • 天生无赖

    天生无赖

    这是一个可爱的世界,本书的主人公秦阳正是这样可爱的世界中的一个可爱男人,秦阳出生于Z国最大的一个组织,华清会,父亲是华清会的会长,因为华清会属于正规组织,所以许多政界商界人士都与之相关,由此秦阳的父亲有意将秦阳培养成为下一代接班人,所以家庭教育非常严格,秦阳基本上什么都学。年六岁,因为世家背景,被郑溟收为徒弟,学习一些特殊技能,极为残酷,暴力。早就想摆脱这种枯燥而又血腥的生活,秦阳决定离家出走,大改自己的生活与命运,但是,拥有不寻常的身份,从不寻常的人家走出来的孩子又怎么能得到平凡呢?
  • 孤城倾雪

    孤城倾雪

    因为一次意外,她来到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王朝,也因为这次意外,她遇见了他----
  • 云梦笈

    云梦笈

    《钗头凤》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 瑶心所向

    瑶心所向

    初遇,他和她是同桌,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照进她的心房;再见,她不认识他,可他却一直在想她......
  • 众生本无相

    众生本无相

    生前每天在都市里变脸伪装,穿越后依然要带着面具生活的易容扮演着不同的人生,掩饰着自己那颗逐渐冷血的心,只是,面具戴多了真实的自己还存在吗?
  • 末世纪终

    末世纪终

    末日....2012年12月21日病毒席卷全球!人间惨剧!幸存人类活下来并获得了异能!而以往的动物也变强大了而且拥有智慧!末日.....星系的毁灭,宇宙的崩溃,魔魂王吞五神兽,并复活四大恶兽毁灭五大时空,看主角如何逆转五个时空的毁灭...
  • 在圆明园作渔夫

    在圆明园作渔夫

    进城给母亲买药,路遇一个身患重病的女人摔倒,白蒹把女人送到医院,女人不幸死亡,其丈夫是个赌徒,带人殴打胁迫敲诈白蒹。白蒹从此陷入人生噩梦,实在无奈,逃离家乡,躲进圆明园。大半年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 宦官大人:这个毒妻有点冷

    宦官大人:这个毒妻有点冷

    洛君鸾前世信错了人,庶妹阴毒,姨娘狠辣,害得她一世不安宁。等她踏着地狱烈火重生,风云幻变,斗姨娘,惩庶妹,治渣男,一切从头再来。然而她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媳妇,孩子在踢我!”“姬千洛,你给我正常点!”
  • 教我妖术的女孩

    教我妖术的女孩

    屌丝青年机缘巧合下邂逅御萌合一的妖怪妹子,作为被选定的妖界救世者,从此踏上了修妖之路。
  • 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通过对心身健康平衡与否的理解,引导青年朋友正确认识自我健康的要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重要人格特点的把握,告诉青年朋友个人心理活动与文化传承的家庭亲情、社会宗法以及人际信用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网络青年心理分析》的核心在于提出并论证新的个性五要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创的心理咨询诊断方法,经过多年咨询实践比对和检验,证明其简明、实用。适读对象:新闻传播、心理、教育等专业的师生、研究者及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