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83000000002

第2章 传统和谐社会理想的传承(1)

从社会观方面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和谐社会理想的继承和发扬。“和为贵”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千古不朽的格言,“和合”文化是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文化。但是,历史不是铁板一块,它往往是在阶级对抗和社会对抗的过程中演进的。反映这种对抗和矛盾斗争的还有另外一种文化,可称之为“非和谐文化”或“对抗文化”。今天,我们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既研究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和谐社会理想,同时也关注我国历史上非和谐文化产生的原因和表现形式,从而使我们在有选择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和谐社会理想的同时,创造条件避免社会对抗和不和谐现象的发生,在传承中华和谐文化优良传统的过程中,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中华和谐文化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文化是主流文化。自有中国汉字以来,“和”字成为调节人际关系,包括君臣关系、臣民关系和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主导概念。

中国古代有人提出天、君、民的协调思想。《左传·文公十三年》有言:“天生民而树之君,以利之也。”《左传·襄公十四年》又说:“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这里的“天”是指有人格意识的最高神,天生万物,天也制造了人,为了牧养百姓,又设立了君主,君主是天授的,以牧民的方式维持人间秩序。社会的秩序与和谐是建立在天定之上的。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既讲矛盾的多样性,又讲矛盾的统一性,包含着金、木、水、火、土相辅相成的和合思想。《周易·说卦》认为:“说万物者莫说乎泽,润万物者莫润乎水,终万物者莫盛乎艮。故水火相逮,风雷不相悖,山泽通气,然后能变化,既成万物也。”《国语》阐述了事物和合中存在差异的思想:“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二者相合产生完整的物质,同一个东西不会产生物质。古代的一些政治家曾提出和则治、同则亡的观点。西周末年(约公元前7世纪),伯阳父(史伯)同郑桓公谈论西周末年的政局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思想。他指出西周将灭,就是因为周王“去和而取同”,去直言进谏的正人,而信与自己苟同的小人。他第一次区别了“和”与“同”的概念,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②这里的中心意思是强调治理社会必须坚持“和”。

儒家学派是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主流传统文化,儒家学派的伟大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了“贵和”思想。他从和为贵的价值观出发,创造了和谐价值的基本原则,这就是“中庸”之道。儒家主张,施政使民,贵乎“执中”;天地万物,贵乎“中和”;君子言行,贵乎“中庸”。《周易》对“中庸”解释得十分到家。《周易·乾·彖辞》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意思是说,天体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运动变化,公正无私地对待各种事物和生命,保持着世界完满的和谐,这一切都是以有利万物的正常生长为前提的。天道超然于万物之上,保证大自然的和谐和万国的安宁。“中和”是天下万物存在的依据,是天下万物运行规律的体现。

孔子为了深化他的“贵和”思想,还提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忠恕”道德观。他的弟子曾子在解释他的“一贯之道”时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和、忠和之心;恕则是推己及人,容纳和宽恕他人。子贡有一次问孔子什么是“恕”,孔子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道学思想里充满着辩证统一的和谐观。他把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宇宙产生于道、万物产生于道的思想,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他总是从阴阳两极对立统一的角度解释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方式。他认为事物存在两个方面,有软的方面,有硬的方面;有对抗的方面,有和谐的方面。事物要力求永生、长存,必须是软的方面、和谐的方面占主导地位。他曾经举例说,人的牙齿很硬,到了中年就破损,到了老年就脱落,但人的舌头很软,终生都是生机勃勃的。他的后继者庄子更是主张事物对立两极的转化和共存,他认为阴阳、上下、左右、生死都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他提出了“齐生死”的观点,认为人的生和死处在一个统一状态。

儒家学派的杰出继承人,人们称为“亚圣”的孟子,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和谐社会思想。他在分析了人的生理、心理和器官的情况之后,提出了关于人的“同然”说,认为人的感觉器官有共同点、相通点,人的心也可“同然”。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

阐述和谐社会理想最完备的古代典籍,要数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礼运》篇。它通过把古代社会理想化来表现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憧憬,在谈到古代和谐社会的状态时写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近代以来,我国的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在继承先哲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的和谐社会作了充分的表述。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大同书》可以看作近代思想家描述和谐社会最杰出的著作。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列举了大量事实论证世人遭受苦难的客观存在,他用如下的语言描述了民贼争国、普天下遭殃的状况:

若夫民贼国争,杀人盈城,流血塞河,于万斯年,大剧惨瘥,呜呼痛哉,生民之祸烈而救之之无术也!人患无国,而有国之害如此哉!若夫烹羊宰牛,杀鸡屠豕,众生熙熙,与我同气,刳肠食肉,以寝以处,盖全世界皆忧患之世而已,普天下人皆忧患而已,普天下众生皆戕杀之众生而已。苍苍者天,持持者地,不过一大杀场大牢狱而已。诸圣依依,入病室牢狱中,划烛以照之,煮糜而食之,裹药而医之,号为仁人,少救须臾,而何补于苦悲。

针对人类的苦难,康有为全面设计了人类未来的“大同”和谐社会,从各个方面设计了消除人类对抗不和的方案。为了消除国家之间的侵吞和战争,他提出了“去国界合大地”的思想,也就是把世界现存的主权国家,通过和平方式消除国家之间的疆域界限,建立一个“公议”政府,对全世界原来的各个国家实行统一的治理,这样就消除了国家之间的纷争。为了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他提出了“去级界平民族”的思想,也就是消除民族之间的差别,使世界的各个民族最终变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他还提出了消除种族差异,实现男女平等的详细方案。特别是他设计了一个消灭私有制下的家庭,建立共产主义新生活的方案。他设想,人一出生就可以进“育婴院”,到上学时可以进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都是免费教育;困难的人进“恤贫院”,有了病进“医疾院”,年老了进“养老院”,寿终正寝时进“考终院”。他用如下一段话描述了大同社会的和谐幸福:

太平世人无国争、兵争之苦,无仰事俯畜之忧,无祭祀、祠墓之事,无疾病之虞,无身后之计,每日作工数时之暇皆是余闲,魂清体健,比之今人,思精虑密,神闲气足,何止千万亿倍,而又有荣名巨金以驱策之,当是时之人,惟有日思创新而已。夫以其人境遇、神明之优饱,又当图书、器质之精备,而又有巨金、荣名驱策,则全地聪明睿智之士,日尽其心思才力以思创新,其新理、新器、新术日出而无可涯量,精奇而不可思议,其视今者之制作,何止极恒河沙倍也,盖犹天人之视五浊世也,岂复今乱世之人所能思议哉!其进化之速,一日千里,岂犹患其退化哉!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他一生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封建制度,他的最终目的还是希望建立一个理想的中华和谐社会。他在东京《民报》周年大会上的演说中说,不是“杀四万万人之半”,不是“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而是为了全民族的福祉。他说:“总之,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众生谋幸福,因为不愿满洲少数人专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利,故要社会革命。这三样有一样做不到,也不是我们的本意。达到了这三样目的之后,我们中国当成为至完善的国家。”

孙中山用“三民主义”学说系统构想中国未来和谐社会。三民主义思想充满着对社会、民族、大众和谐的憧憬。他在解释民权主义时说:“民权者,民生之主权也。”他称赞古代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民主贵,君为轻”。他崇尚林肯的“为民而有,为民而治,为民而享者,斯乃人民之政府也”。他的民族主义,就是创“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要汉族牺牲其血统,与满、蒙、回、藏之人民开诚相见,“合为一炉而治之”,最后达到“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目标。他在解释民生主义时,指出民生主义即社会主义,要消除“贫富不均,豪强侵夺”现象。民生主义要通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使民众都占有一定生产资料,消除地主用土地垄断权、资本家用资本垄断权剥削劳动者的现象,使全民过上幸福和富裕的生活。他还对国民党提出了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他曾说:“常人欲个人发财,我党欲人人发财”,要求国民党员除去私心,要为“人人发财”而流血奋斗。他在讲到中国经济建设时,提出各种物质要素和谐共处、竞相发挥作用的要旨,他要求社会要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这是一种科学的全面协调发展的经济观。

由于孙中山所处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和谐社会理想在他生前尚未实现。然而,他关于中国社会必走“天下为公”之大道,中华民族必须和谐相处,中国人民必须过平等、富裕生活的思想是光照千古的。

纵观我国历史,古代思想家、近代革命家和学者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在人际关系上,主张等级有序、相辅相成

儒家学派从人性论出发,提出“人之初,性本善”。指出人类社会各阶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他人的作用。孟子有一句话叫“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为备”,就是说一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有一百人为他劳作。社会是有分工的,一个人不能做到完全的自给,只有通过分工和劳动交换,才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是,儒家认为社会应当是一个有等级、有秩序的社会。儒家提出“三纲”之说,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为“纲”的一方是对立双方的主体,另一方要绝对服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双方应是协调的,相互关爱的。占统治地位的君、父、夫都应当“仁慈”,以仁义对待另一方。过去有人夸大儒家在人际关系上的等级观,认为儒家是极端的等级派,君叫臣死,臣不能不死,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其实,这是把封建社会的极端行为误解为儒家主张的普遍行为。事实上,儒家的思想家在承认等级制度存在的同时,非常强调不同等级之间的“宽恕”。孟子曾猛烈抨击王朝时期的暴政,指责“苛政猛于虎”。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观点,言外之意,就是在君民关系上,君要自律,要着眼于民的生存,否则君就不是好君,君要对民慈,民才对君忠。可见,中国传统的等级文化,倡导的是不同等级间的合作、和谐,而不是等级之间的对抗。

2.在物质利益上,主张分配公平、利益均等

在整个封建社会,地产集中在封建领主手中,劳动者多数处于赤贫状态,社会是一个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由于这种物质利益的不均衡,形成了社会的尖锐对抗。儒家学派认为物质利益的分配不公、生产资料和财富占有的极端不合理,是社会动乱的根源。从而儒家提出了“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财富虽少,但如果分配公平,这个社会就可能稳定,而一旦财富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富者田连千亩,贫者无立锥之地。那这个社会可能要崩溃。太平天国起义军主张“天下一家,共享太平”,洪秀全等人都力图建立一个“普天之下皆兄弟”的社会,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设想。康有为的“至平”、“至公”的“大同之道”,孙中山的“耕者有其田”和“平均地权”的主张,都是主张物质占有的均等、分配的公平。

3.在社会矛盾的处理上,主张中庸、消除暴力

中国古代和近代思想家所处的社会存在着尖锐的阶级对抗和政治斗争,是一个鸡犬不宁的社会。这些思想家面对这些社会现实,提出了中庸的处事态度和应对方法。中国的古代典籍《周易》认为,卦词出现了“中”,为吉卦,越过中位,或左或右,则为凶卦。《国语。周语上》提出:“忠分则均……分均无怨。”也就是遇事要忠道,处中庸。孔子之孙子思在《中庸》中把守忠道提到了哲学的高度,提出了“从容中道,圣人也”。认为只要守忠道,一切东西可以不思而得。

中庸的人生观从古至今贯穿于中华民族处事行为的各个方面。这种中庸的人生观表现在处理国际事务上,就是主张和平,反对武力。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等人就提出了兼爱非攻,主张以游说和外交对话处理诸侯之间的争端。汉唐以来,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边境冲突和民族矛盾时,都提出过和亲政策,反对诉诸武力。中庸的处事方法,从社会和谐的方面看有积极的意义。但是,中庸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积极的。因为面对恶势力而放弃抗争,往往会带来后患无穷的结局。

二、中华非和谐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和谐社会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那么,在中国历史上,有没有真正和谐的历史时期呢?我们的回答是有,短期的、局部的和谐是存在过的。例如,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都是短暂的相对太平和谐的盛世。此外,在民间生活的某些方面,也显示过社会的和谐。例如,《诗经》中的开篇《关雎》就描绘了一幅人与自然天然和谐的图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窕窈淑女,君子好逑。”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是那么和谐,雎鸠鸟在河心岛上自由自在地觅食呜叫,在人世间,则有青年男女深厚爱情的表达,生活充满着情和爱。

我国社会历史的和谐是短暂的、局部的,而社会矛盾的冲突和社会阶级的对抗则是长期的、普遍的。

同类推荐
  • 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第一辑)

    罗山思踪——温州大学学术沙龙(第一辑)

    书稿以场记的形式记录温州大学近两年举办的学术沙龙内容。主题有:1.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性。2.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地方治理模式追寻;3.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温商的机遇与挑战;4.当代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漫谈;5.社会进步与体育发展;6.:道德力与社会进步;7.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上好公开课

    公开课,简单地讲,就是在公开场合上课。它是我国中小学校沿袭了多年的一种教研活动方式,是教研的一种课型,也是评价业务水平的一个“硬指标”。
  • 公民道德建设(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公民道德建设(教师继续教育丛书)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分析、研究性学习的理论要点、发展性教育评价的理论要点、进一步普及“义务教育”、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学校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与规范办学、推进九年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新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基础教育中的师德建设等。
  •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行政文书写作大全

    现代常用文体写作全书:实用行政文书写作大全

    本书内容包含:公文的起草、校核和签发;办公文书的写作,会议文书的写作,行政公文的写作,规章文体的写作、其他公文写作八章。
  • 社会文明学导论

    社会文明学导论

    本书试图在对人类社会文明进行总体统观、系统反思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构建社会文明学的理论体系,决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社会文明实践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特别是消解一系列文明危机和矛盾的学理呼唤。从研究难度来看,本书所涉及的社会文明的本质与特征问题,社会文明结构及其运行机制问题,社会文明的形态及其转型问题,社会文明主体及其构建问题,社会文明交往与借鉴问题,社会文明的规律与趋势问题,社会文明的范式与走向问题等,都是哲学研究的前沿性问题,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热门推荐
  • 如何建设网站

    如何建设网站

    本书以问答的方式介绍了建设网站的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网站设计的八个步骤、建设网站需要掌握的工具软件、网页中插入图像、在网页中隐藏内容等。
  • 御武帝

    御武帝

    我叫安枭,喜欢的东西没有,讨厌的却有很多。没有心愿……只有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完成对一个男人的复仇!
  • 水之劫

    水之劫

    三万年前,这片大陆的水元素逐渐消失,没有水,万物终将死去,一万年前水神留下了希望的种子千岁湖,历代大能都有千岁湖中的仙子帮助,从而使这片大陆一次又一次免于灭亡,然而,这一代的仙子竟出了问题…………
  • 序摇光

    序摇光

    主人公每到十五就会做一个奇怪的梦,一个古老的短笛,一个六边形,一个圆,音符-2,一滴水。到底预示着什么!《劫》落絮游丝飘香榭,鲜妍寻觅几只蝶,侬家红袖藏一抔,未若锦囊红颜劫!是否每个劫都有不同的经历“故事还没有开始,我已远离你的世界,你说这只是个序,每个人的出场顺序也许不同,一个相忘于江湖却怀恋到哭,一个相濡以沫却厌倦到终老!没有猜到开头,也没猜中结果!有多少人爱的是刚刚好?!在序里开始也在序里结束,至少红尘不会控诉我年少,如此甚好……”
  • 貂蝉拜月

    貂蝉拜月

    一个24岁的青年被挑选成为人类第一个时光旅行试验者穿越到汉末旅行。在旅行期间,虽然他遇到许多绝色美女,认识很多汉末英雄,目睹了动荡年代的血腥和屠杀。但是,他只希望自己能够尽快平安回到21世纪。然而,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回去不21世纪,只能永远生活在这个动荡黑暗的时代之后,他一步步被卷入波诡云谲的汉末群雄争霸之中……欢迎关注新书《带着网购系统混三国》。
  • 天将门神

    天将门神

    星宫四方二十八星宿,民间两界八百万神明。拥有上位神明力量的钟擎甘做小小门神,竟然只是因为每年都有贡品。女娲后人、上古神兽、二十八星宿、八百万神明都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钟擎身边……
  • 六宫:新月记

    六宫:新月记

    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连性命都一并是皇家的了。后宫风云起,太子燕西真的是良人吗?还是几次救她于危难的燕昭呢?波诡云谲,明争暗斗,冷江月披荆斩棘,最终又能否登上权力的巅峰,与心爱的人一起笑看风云呢?各位喜欢并支持这部作品的朋友们,小斐要跟大家请个假,由于个人工作的关系,可能要暂停一段时间的更新,等待小斐工作稳定了,立马会恢复的,希望大家理解,并且继续支持小斐,小斐会不断地努力写下去的,谢谢。
  • 鲁迅的鼻子

    鲁迅的鼻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价买草、有这样一位总经理、防盗绝招、我的朋友杨金远、吹牛的雅与俗、致北京交警一把手、我是这样变俗的、作序与穿超短裙、南湖公园、妈祖作证:钓鱼岛自古是我们的、春天的期待、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等。
  • 傲视仙魂

    傲视仙魂

    转世重修的叶玄如何开启属于他的巅峰道路呢……
  • 暗黑恶魔王子:小子,初吻献给你

    暗黑恶魔王子:小子,初吻献给你

    怪胎美少女转个学就阴差阳错成了校花?还是史上第一黑暗高中的校花?歹势啊!人家对什么花的头衔没兴趣,倒是那个臭屁的小子,本小姐看着超不顺眼哎。不就是什么黑道少主么?看那张冷峻漂亮的脸,就知道徒有虚名啦!不信?那我们比试下好了。唔,什么东西软软的……卑鄙啊!这是我的初吻啊!你还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