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87500000043

第43章 弗雷德里奇·哈耶克

1899年5月8日,弗雷德里奇·哈耶克出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

哈耶克勤奋好学,早在中学时代就对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在大学里,他是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维塞尔的得意门生。1921年,仅22岁的他就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一面在奥地利的行政机关工作,一面继续在大学玫读,决心拿下第二个博士学位。两年后,哈耶克获得了政治学博士学位。

不久,他获准离职前往美国继续研究经济学。在美国,这个赢得了两个博士头衔的年轻学者放下架子,虚心求教。为了获得真知,他甘愿从事一些辅助性的工作。他曾在纽约大学当过杰里亚迈·W·詹克斯的研究助手,曾协助过威拉德·索普为《商业分析》一书搜集和整理材料,他还到过哥伦比亚大学旁听著名经济学家约翰·贝茨·克拉克和韦斯利·C·马歇尔的演讲和讨论会。

哈耶克回国后继续在奥地利行政机关供职,同时进行经济学的研究。1929年,他任维也纳大学经济学讲师兼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所长。1931年,他离开奥地利前往伦敦大学担任托克讲座的经济学和统计学教授。1938年,他入英国籍。1950年后,他曾先后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国弗赖堡大学和塞尔茨堡大学执教多年,最后于1977年回到弗赖堡大学。

哈耶克属于庸俗经济学的奥地利学派,该派理论的核心是边际效用价值论。他继承奥地利学派的基本理论,并对该学派的传统理论做了重要补充,从而成为新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哈耶克运用“迂回生产”和“投资期间”等概念来考察经济周期问题,把经济危机的根源归之于银行体系的信用扩张超过了人们的自愿储蓄,这引起投资期间的不适当延长,因而破坏了生产结构的均衡状态。他说:“商业周期的原因并不是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是货币数量的变动。”为了根治国家通货流通量过大,哈耶克建议在银行法中增加一条,即银行发行的纸币应当有百分之百的准备金。他医治通货膨胀的药方是取消政府对“创造货币”的垄断,实行“货币非国有化”。另外,哈耶克还提出了不同经济制度运转的效率问题,提出“信息分散”的概念,认为经济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和知识,都分散在千万人的头脑中,集中计划的决策人根本无法掌握,因而他极力鼓吹自由主义,强烈反对集中计划和国家干预。

哈耶克喜欢争论,他几次在国际上挑起大论战,其好斗精神久已闻名。他属于保守经济学派,他的自由放任的主张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针锋相对。1931年,哈耶克刚踏进伦敦大学的大门,即同凯恩斯发生了一场激烈的冲突。他应伦敦大学经济学家罗宾斯·莱昂内尔的邀请,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凯恩斯货币理论的文章。凯恩斯毫不相让,马上指使人对他的《价格和生产》一书进行评论。紧接着,他和凯恩斯直接展开了唇枪舌战,其他经济学家也纷纷卷入。从1932年到1937年,哈耶克就货币理论、贮蓄和投资的关系以及工业的波动等问题又发表了10篇文章,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驳。凯恩斯起而反击,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时,大多数经济学家倒向凯恩斯一边。他们认为凯恩斯的扩张经济理论较之哈耶克的货币节制论,更适用于通货紧缩和大规模失业时期。这样,他和凯恩斯之间持续了五六年之久的“这场戏”暂时告一段落,他败在凯恩斯手下。

哈耶克并未认输。1944年,发表了《通向奴役的道路》,在国际上又挑起了一场争论。这一次,他的剑不仅刺向了凯恩斯主义,而且还对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他极力鼓吹自由主义,猛烈攻击国家干预和计划经济。他说,“中央计划经济不仅是潜在的危险武器,而且也是一个没有什么效率和难以应用的工具”,甚至会导致“专制”、“独裁”。实际上,这本书是他的反共檄文。该书一问世,马上在国际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保守派狂热地赞扬它,称它是“我们这一代最重要的图书之一”,新政派和进步人士猛烈地抨击它,认为这本书是“不现实的和非历史的,可怜而无效地想恢复19世纪80年代的经济理论”,并强烈批评他的顽固反共政治态度。这本书适应国际上保守势力的需要,成了风靡一时的畅销书,不仅在报纸上连载,在电台上广播,甚至还改编成戏剧在无线电节目中播放。他踌躇满志,沉浸在“胜利”之中哈耶克认为,社会科学家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1975年,哈耶克在诺贝尔奖金授奖仪式后作《知识的虚伪》的演讲时,对经济学家们“在极其狭窄知识的基础上对扩张性经济的宏观效果进行预测的倾向”大加讨伐。他的这一见解是深刻的。他不仅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还从事科学方法论、社会学、法学、政治哲学、心理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较高的造诣。哈耶克既是知名的经济学家,还是出色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法学家、教育家和演说家。哈耶克虚心向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学习,获益匪浅。例如,奥地利哲学家波珀和英国学者普兰特人在哲学、思想史的法学方面对哈耶克都有良好的启发。

哈耶克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继承了北欧学派威克塞尔的中性货币学说和维也纳学派米塞斯的信用周期学说。他的货币理论是关于货币对各种商品之间不同交换比例的影响的理论。哈耶克认为,货币的一般价值问题无关重要,和其他商品不同,货币没有什么客观价值。他的货币理论就在于说明货币在什么时候对商品的相对价格发生影响,在什么时候对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发生影响,即保持“中性”或“中立”,以及货币保持中性的条件。哈耶克认为,“资本化生产体系”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采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即奥地利学派的“迂回生产”的方法。就是指大部分原始生产资料不是用来满足目前的需要,而是用来生产比较长远的未来的消费品的生产方法。如果生产过程更长,就是“更加资本化的生产方法”,即是更加迂回的生产方法。这样,就会出现新的生产阶段,使生产的纵向结构不断扩张,生产过程不断延长。这种方法意味着生产阶段越来越多,生产越来越间接,越来越迂回。为生产消费者物品的中间物品与消费者物品的比例同迂回生产过程的长度成正比。从一种迂回生产过程长度到另一种迂回生产过程长度的变化就是“生产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对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具有重大的关系。它一方面取决于各生产阶段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取决于原始生产资料和来自上一生产阶段的中间产品的成本。因此,价格是决定生产方向的最现实和最重要的因素。是否会发生生产结构的变化,关键就看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者物品需求总量同消费者物品需求总量之比。如果这种比例增加时,就会发生生产结构的延长;相反,这种比例减少时,就会发生生产结构的缩短。其原因,或者是储蓄数量变化的结果,或者是货币数量变化的结果。当生产结构的变化起因于储蓄数量变化时,经济体系会自动建立起新的均衡。当生产结构的变化起因于货币数量时,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失衡并爆发经济危机。理想的状态是,生产结构应当完全适应消费者物品和生产者物品之间的,由自愿储蓄和自愿消费决定的需求比例。为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必须使货币保持中性,即必须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生产迂回长度不发生影响。为此,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货币总流量固定不变;第二,一切价格都完全伸缩自如;第三,一切长期契约都建立在对未来价格变动的准确预测基础之上。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他在其《货币的非国有化》(1976)一书中,也对停滞膨胀的原因做出了独特解释,并提出了旨在解决停滞膨胀的自由货币政策的主张。他认为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现象是国家干预造成的。市场经济是一种私人经济,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如果有一个良好的货币制度,生产者和消费者就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从而能够合理地和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经济资源。他认为,货币并非一定是政府“创造的”法币,而是可以自由形成。一个良好的货币制度,就能够使货币的供给量等于市场的实际需要量。因此,萧条、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根源在于国家对货币的垄断权,解决的办法是实行“货币的非国家化”,即自由货币政策。这是他的主张。

为了表彰他在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方面的首创性研究工作,1974年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

哈耶克先后获得十几个国家的几十个名牌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名誉教授和名誉会员称号。1947年,他与多人发起组织一个国际性学术团体--佩勒林山学会,他曾先后任该学会的会长和名誉会长。

同类推荐
  •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定三国

    司马昭随父司马懿抗蜀,多有军识。继而逐步取代曹魏家族,专揽国政,后分兵三路伐蜀,成立晋朝,成了司马家族一个新的传奇人物。本书采用通俗历史的写法,梳理司马昭的一生经历。重点表现了司马昭为官为政的智慧:如何平衡与父亲司马懿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司马家族内部的矛盾,如何对抗曹魏家族并逐步取而代之。
  • 李自成第四卷:李信与红娘子

    李自成第四卷:李信与红娘子

    明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崇祯三年(1630),李自成辍业,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后与农民军首领张献忠等合兵,在河南林县(今林州)击败明总兵邓玘,杀其部将杨遇春,随后转战山西、陕西各地。七年,连克陕西澄城、甘肃乾州(今乾县)等地,后于高陵、富平间为明总兵左光先击败。
  • 漂泊者萧红

    漂泊者萧红

    本书是一本关于中国天才女作家萧红的最新传记。萧红一生追求爱与自由,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南方孤岛香港,年仅三十岁。
  • 李大钊传

    李大钊传

    生活是现实的。芸芸众生之中,很少有人不为自己的衣食饱暖奔波。现实是实在的。即使是关心国事民瘼的知识分子,也无不同国家各级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其他劳动者一样,立足于现实,为解决国家的、社会的和自己的现实问题,去从事各自的工作。然而,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历史。一个温饱需求得到满足的,愿意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人应当了解历史。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了解现实。
  • 李鸿章发迹史下册

    李鸿章发迹史下册

    从政40年,遭遇创纪录的800多次弹劾,有小人告密,有上司打压,有亲信背叛,有政敌陷害,有捕风捉影,有证据确凿,面对无数或明或暗的对手,一次又一次的政治风暴,李鸿章总能从容地走到最安全的地方,一直被弹劾,谁也扳不倒;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宝座上一坐25年,呼风唤雨,权倾天下。
热门推荐
  • 他的城是我死亡的地方

    他的城是我死亡的地方

    她在太平洋上拥有一个孤岛,但她偏爱种花。他是在狂风暴雨中被海浪冲到花园中的神秘男子。在一番爱恨纠葛中,又会发生什么呢?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漫步榕城

    漫步榕城

    九零后男生周锦康因高考失利,致使填报志愿的范围受限,再加上过敏体质,尤其是在每年的白露期间对家乡北方的蒿草过敏,不得不填报考了南方城市福州的大学。六零后妈妈金雪莉不放心儿子独自南下,于是陪儿子周锦康来福州读大学。对于母亲的陪伴,儿子锦康从始至终都是反对的,在此期间母子俩冲突不断,令母亲金雪莉心力交瘁疲惫不堪。虽然身旁有妹妹金雪莹温情陪伴,可是没想到妹妹雪莹的个人感情因来福州后有了更大的变故……
  • 武夺轮回

    武夺轮回

    武者,撼日月,破苍穹。修灵者,御剑飞行,千里诛杀。是从练体到圣皇?还是从灵境到飞升?敬请关注《武夺轮回》
  • 初沉月

    初沉月

    她以为,自己终将如所有的平凡女子般拥有一个白首之人,相濡以沫,相扶到老。却没料到风雨骤来,命运的河流将她卷起,沉入永不见底的未知。而她将这一切,都怪到了他的头上。如果不是他,她不会诀别亲人,哀伤自怜;如果不是他,她不会背叛誓言,成为罪人……
  • 随风摇曳

    随风摇曳

    这个城市,人来人往,有些注定是陌生人,有些注定是朋友,有些注定不会错过。
  • 异界的镜中人

    异界的镜中人

    逾越主次之界,挣脱模仿的束缚,原本想安稳生活,却引来一系列的争端,和痛心疾首的别离。一个小小的中学,一个小小的班级,能否创造奇迹,披荆斩棘。虽然题目可能不太看得懂,但这确实是在讲校园。请关注鬼影丶迷踪的最新创作《异界的镜中人》,谢谢!======================各位大大,动一动你们发财的小手,给个收藏推荐评论呗!?【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衣香鬓影1:回首已是百年身

    衣香鬓影1:回首已是百年身

    一个女人的风华绝代史!《帝王业》作者、“四小言情天后”之一寐语者《衣香鬓影》三部曲第一部。1919年,自幼飘零海外的孤女沈念卿回到中国,找回失散的妹妹,白日以报馆女编辑身份为掩饰,夜晚化身倾城红伶,周旋在南北军阀、日本人、复辟党之间,身不由己陷入复辟势力控制下的风月迷局。她以柔韧之身,求生存于颠沛,全风骨于红尘。志在家国的五省督军霍仲亨,翩翩世家公子薛晋铭,与她纠缠一生的情缘,也从这亦戏亦真的乱世风云里展开……
  • 九龙之风者

    九龙之风者

    本是大陆之上最强大的两大家族一员,却因为生来就拥有的一只奇异的左手,而在出生的一刻被定为必须将之除去的不祥之物。其父以己之命,换来八年短暂的寿命。八年之命,终究扛不住被强加的宿命。八年之寿,终究消磨不掉身为不祥之物的咒印。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吾意欲何为……
  • 弃妃不下堂

    弃妃不下堂

    她风光嫁给庆王爷楚渊,新婚之夜,却只等到一巴掌!他说:贱人,你永远也别想爬上我的床!她皱皱眉,心想:反正我也不想跟你有进一步接触。他说:贱人,你就住柴房里。她攥紧拳头,心想:没关系,就当体验生活了。他说:贱人,还没说完,她当场发飙:贱!贱!贱你大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