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91500000002

第2章 年节风俗(2)

谁也不会愿意让人把自己抹成大黑脸。可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人们都可以随便往对方脸上抹黑,这样做是为了祝愿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相传有一年冬天里老天没有给森林里降下一片雪花。这一天,山神乘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就像只黑色的鸭子,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子和叔公救火回来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障子上,俊媳妇上前问:“乌鸦,你叼串草珠子做什么?”乌鸦说:“猎神叫我送给那些救火的人,谁戴上这念珠谁就是救火有功的人,他就可以免受灾祸。”俊媳妇又问:“这么多人,你能记清谁去了,谁没去吗?”乌鸦说:“猎神告诉我,凡是救过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一听这话,俊媳妇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飞走了。

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她后悔了,早知这样,何必让他们洗脸呢!忽然她有了主意。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跟前。按照他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然后,她又来到大伯子跟前,刚想伸手抹,又急忙把手缩回来了,她平时对大伯子毕恭毕敬的,怎么好往他脸上抹黑呢!可是想到乌鸦就要给救火的人们送念珠了,为了亲人免遭灾祸,她只好给大伯子和叔公抹了个黑脸儿。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他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子和叔公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想要一串珠子给俊媳妇。乌鸦说:“念珠已经没有了。只要她脸上有救火的痕迹,猎神就会免除她的灾难。”大伯子和叔公一听,赶紧进屋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仿效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求得神灵的保护。

元宵节的由来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泰一神”。

汉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设立了个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宫修建泰一神祠坛。正月十五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通宵达旦,从此,就有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风俗。

东汉时,明帝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礼仪便演变为民间节日。

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放灯时间,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

节日里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

元宵节,除吃元宵外,各地还有许多不同的饮食习俗。陕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汤里放进各种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吃枣糕;云南昆明人多吃豆面团。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泰一”的神。“泰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们燃放灯火祭祀“泰一”,是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十五闹花灯最盛大的场面起始于隋炀帝时代。唐玄宗时,紫禁城内开灯节,设灯楼,“百里皆见”。到了北宋,灯会从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增为六夜,万盏彩灯垒成灯山,“乐声嘈杂十余里”。灯节最长的是明朝,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灯会伴着烟火,还有鼓吹杂耍弦乐,光影五色,通宵达旦。观灯,也就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4月5日前后。这一天,人们有扫墓、踏青之俗。

扫墓时,剪除荆草,供上祭品,焚化纸钱。都市人们出郊踏青,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抵暮而归。秦以前已有祭墓事,唐时始盛行。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封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三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明日。

也有人说这个节日源于清明风。春分后加十五日,清明风至。此时,万物生长,清洁而明净,称之清明。

还有人说是民俗积渐而成。清明节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节气,二是指节日。在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只有清明。

踏青的风俗

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之句,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游踏青时留下的名诗丽章。

我国土地辽阔,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各地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最早踏青的时间根据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中记载:“蜀俗于正月初三日,踏青游春日。”在岭南广东、福建一带,人们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踏青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清明作为踏青扫墓之日,在北方辽东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端午节的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民间三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女儿节、天中节等。端午中的“端”是开始、起初的意,午是农历地支纪月五月的称呼,“五”与“午”既音同又通用,因此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

端午有吃粽子、躲午、赛龙舟、戴艾蒿、带香包、驱五毒、饮雄黄酒、挂长命锁、挂老虎素等习俗。各地饮食习惯也有不同。江西萍乡人吃包子和蒸蒜;山东泰安一带吃薄饼卷鸡蛋;河南汲县一带吃粽子和油果。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曾为楚国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由于楚王宠信奸佞,听信谗言,政治腐败,当楚国首都为秦攻破时,屈原无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就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尸体始终未浮上来,当地渔民为了使尸身免遭鱼龙虾蟹的侵害,便包了许多粽子扔进江里。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习俗。

也有的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此外,一说是纪念伍子胥;一说是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端午节吃粽子

在端午节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包粽子。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驾着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名叫欧回的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竹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欧回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节日这天,有拜月、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俗。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娑罗。”

关于中秋节风俗的由来有各种说法:①据史籍记载,在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并将农历每季中的每个月的十五日,分别称为“孟”、“仲”、“季”。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故称为“仲秋”或“中秋”节。②古代,由于长期战火绵绵不息,造成了国破民穷,妻离子散。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常常以月寄情,望月思乡,怀念亲人。③古时候,由于人们对宇宙间的自然科学缺乏了解。便将“月缺月圆”作为“悲欢离合”的象征,由此幻想到月宫里,一定有什么神仙菩萨,祭拜他们可以保佑自己。所以,在民间逐渐形成了祭月、拜月的仪式和赏月吃团圆月饼的风俗习惯了。

中秋节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贺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正值金秋,古人赏菊花、佩茱萸(一种浓香的药草),所以亦叫茱萸节、菊花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日并阳,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至唐代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实际上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因“九”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之意。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京师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历代文人多有咏重阳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诗家佳作,万家传诵。

我国政府于1988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艺演出等。

重阳节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风俗。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人是个为人忠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

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么还有大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脚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惟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处搬家,登高避灾。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高”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重阳节赏菊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笑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词,令人心醉,都夸菊有情,不负陶公心。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俗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重阳节采茱萸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走向野外,到山里去采茱萸。采茱萸的习俗可能源于汉代。据说,采茱萸能够消灾避邪,保佑平安。

据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汝河一带流行瘟疫,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个叫桓景的人历尽艰险入山,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赶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九月九日这天要人们登高,把茱萸装在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祸。”桓景回到家乡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顿觉菊花气味刺鼻,茱萸异香刺心而不能靠近。这时,桓景挥剑激战,把瘟魔斩死在山下,为百姓消除了祸害。傍晚,人们返回家里,发现家里的鸡、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而人免除了灾祸。从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祸,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这个习俗还有些科学根据呢!因为茱萸是一种散发着浓重香气的药用植物,能驱蚊杀虫,而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这一习俗有防止秋季疫病的作用。

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俗称“腊月”。腊月这一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距今一两千年的古代。

据《说文解字》注云:“腊,合也,合祭诸神者。”《玉烛宝典》说:“腊者祭先祖,腊者报百神,山日异祭也。”可见腊是古代人们祭祀百神及祖先的一种活动。因为腊祭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因此从周代开始,便把农历十二月叫腊月。到了汉代,又按“干支纪日”的方法,把“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定为“腊日”,就是“腊八”。

腊月初八喝粥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叫做腊日。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连天地神灵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也有的说腊是猎的意思,腊祭即子孙们猎取了野兽,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这是原始社会对祖先崇拜的遗风。

同类推荐
  • 中西合俎集

    中西合俎集

    本丛书体现了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如是学术旨趣——静虑澄心,“虚怀若谷,静一至道”。于学科建设而言,此为根本,当有深意焉。“大学,乃大师之谓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全体同仁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同时“皓首穷经”,不断提升理论素养,拓展学术境界,提高专业能力。我们高悬起“学术境界”这把标尺作为理想的目标去衡量、读解与阐释外语教学生动的现实实践,试图以求“道”之旨“月印万川”,鉴照理论与教学实际,使其呈现“有我之境”。丛书的核心理论追求就是“求道”,并将其悬为映照万川之“月”,作为价值尺度,以求“学理”。
  •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阿拉伯人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是一本有关阿拉伯历史文化方面的综合性普及读物,包括阿拉伯人的起源、个个民族部落的历史传说、民族分合演变、宗教信仰、王朝兴替、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诸多方面,以历史时间为先后顺序,选择了阿拉伯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独立成篇,且配以适当图片,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 中国神秘文化

    中国神秘文化

    本书是在大量参考前人著述和当代许多学者著作基础上完成的,它仅是对“中国神秘文化”进行介绍和探讨的一个初步的尝试。读者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若能细心体察,精心鉴别,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就可采撷中国几千年沉积下来的生存智慧,陶冶博大的文化胸襟,充实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获取事业的巨大成功。
  • 原型批判与重释

    原型批判与重释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了考察,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了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辨析和批判;认为要使这一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获得新生,推进对人类心灵世界的探索,需要对原型进行重释。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进行了阐述;首次提出了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雏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概念,结合现代哲学、人类学等新的理论,对其分剐进行了论证,深入地阐述了作者的原型观。
  • 重阳节

    重阳节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热门推荐
  • 斩芒

    斩芒

    五块界之痕,揭开成仙的迷局。正道与魔道,东道主与外来异族,恩怨纠葛,战火纷飞,哀鸿遍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遥望未来,谁主浮沉????
  • 凌冰天神将

    凌冰天神将

    神界,掌管着52个位面,分为四大块:魔界,冥界,魔法界和人间。神界聚集着宇宙中各个星球的圣者。【魔界和冥界的圣者加起来才是神界人数的0.00000000000000012%,其他星球平均0.0000000000231%,还有一些星球都没有圣者出现过。】成为圣者,必须有“三好”:脸好、心好、做饭好加实力强……
  • 丫头你被戏耍了

    丫头你被戏耍了

    五岁那年,她被赶出了封家,因母亲的离开,成为韩家的养女,却没想到自己是进入狼口,虽然和恶魔少爷吵的不可开交,但是他们还是恩恩爱爱。本以为他们将会永远辛福的在一起,可没想到这一切都因为一场误会而结束了。十年后,她回来了,可她的心是冰的,而且她的身边还跟了一位“骑士”。
  • 倾世帝妃:莲魅天下

    倾世帝妃:莲魅天下

    简介:她是华夏特工界的绝杀仙乐,一个传奇。一把玉白竖琴,一双稀世紫眸。纵横黑白两道,傲华倾世。一朝穿越,降临异世,踏入苍茫。看强悍腹黑无敌的她,如何以纤纤素手谱写如画江山;看俏皮淡然无比的她,如何以铮铮傲骨颠覆十方九界。白衣凌然舞穹宇,紫眸淡然傲天下。莲绽仙尘梦千年,幻樱一动执手愿。一生一世一双人,半梦半醒半浮生。
  • 禁忌遮天

    禁忌遮天

    人有人的寿命,世界有世界的寿命,天有天的寿命。天若有情天亦老!为了延缓衰老,增加寿命,天道‘上苍’愈加变得无情起来,先后制造出许多伪禁之体,为祸诸天万界,采纳万界之生灵气。最终更是欲要吞噬下这些所制造出来的伪禁之体,企图再活一个纪元。然而,主角杨天,是为真正的禁忌之体,最终破灭了上苍的计划,待到天道死,宇宙崩灭之际,杨天取而代天,成为了新一个纪元的天道,是为‘杨天’。
  • 玄界战纪

    玄界战纪

    万古不灭我唯仙,千年修行倒是颠。百岁作春寻道纪,十方神器风云现!玄界,因为一个从地球飞升而来的道士玄玄子而风起云涌,上古十大神器纷纷现世,妖魔鬼怪也趁机进犯玄天大陆。一时间各大势力鬼影频现,争伐不断!
  • 禁忌之纸牌游戏

    禁忌之纸牌游戏

    明川大学,延氏家族,商泉意外被卷入一场离奇的自杀事件,有人用纸牌一步步指引她,前方是真相还是危险的陷阱?……又是谁可以守护她到达光明的彼岸?……
  • 蜜恋1314:傲娇总裁说爱你

    蜜恋1314:傲娇总裁说爱你

    他等待了她6年,只为博得她的一抹微笑。他寻找了她6年,却在一个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超市相见。她说,他是她心中的太阳。他说,她是他永远的光芒。她说,她这一辈子只愿意嫁给他。他说,他这一辈子除了她谁都不嫁。[欢迎大家来观看嗷~]
  • 污力青梅:小竹马说爱我

    污力青梅:小竹马说爱我

    有一天晚上。安漓夏对顾以轩说:“轩轩,小轩轩!”顾以轩说:“我亲爱的夏夏老婆^ω^干嘛呀!~”安漓夏说:“我累了!”顾以轩说:“我给你捏腿~”安漓夏说:”我渴了!”顾以轩说:“我给你倒水~”安漓夏说:“我困了~”顾以轩说:“走咱们造娃去”……
  • 江小南的童年

    江小南的童年

    平静的山村有很多的乐趣这是江小南所知道的但是也有很多的困难是江小南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