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1200000032

第32章 散忆丹江口(节选)(1)

【黄晓捷】

Δ前言

北京人都知道武当山,但没有多少人知道武当山位于哪里。

丹江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境内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去处,中华太极圣地——武当山。武当山下有一个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的大水库,这个水库的名字叫丹江口水库。丹江口水库就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源头,2014年将向北京供水。2014年,当丹江口水库的水流进北京的那一刻起,丹江口将永远与北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丹江口人民为建设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几十年来作出了巨大牺牲和贡献。仅仅50多万人口的丹江口,就有25万移民。文化古城老均县县城和无数良田沉在丹江口水库水下。

知道这些的北京人就更少了,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绝不为过。

很巧,我就是凤毛麟角中的一个。

我不是丹江口人。但我在少年时代,也就是“文革”期间的1970年底至1972年跟随父母去过文化部湖北“五七”干校丹江分校。文化部湖北“五七”干校丹江分校是1969年中苏关系紧张时中央及国务院各部委向全国疏散时,国家文化部系统的老弱病残以及国家级文化名人的去处。文化部丹江分校的任务就是保护和照顾这些国家级文化名人和文化部的老弱病残。很多与我同龄或岁数差不多的孩子们跟随他们的父母也到过丹江分校。

我在丹江口一个名叫跃进门的小学学习过两年,并在那里毕业。在跃进门小学学习的两年是我小学生活中最稳定的两年,是收获最大的两年,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两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是从丹江口走出来的人。我去过很多地方,但称得上第二故乡的地方只有丹江口。

跃进门小学的老师们认真地教育了我们,在跃进门小学上过学的文化部丹江分校的子弟中,仅我目前还在联系的人,就有海外硕士、博士4人,教授、讲师4人,国家部委司局长4人,著名录音师1人,企业家1人,大型企业干部2人,导演1人,律师1人。

文化部丹江分校有很多名人。而文化部丹江分校的子弟如今也走出了许多名人,他们的成就或不亚于他们的父辈。他们呼吸过丹江口的空气,他们喝过丹江口的清清汉江水,他们吃过丹江口的五谷杂粮,他们在丹江口跃进门小学、前进中学(现丹江口市一中)接受过教育。他们至今怀念丹江口。

2010年的夏秋之际,我作了一副对联:

上联是:南水北调丹江口,

下联是:中华道圣武当山!

横批是:圣水之源!

谨以此联寄托我对丹江口的怀念!

Δ引子

1959年6月26日,唐山解放军625医院的产房里,随着一声啼哭,一个又黑又瘦无精打采的婴儿降生了。这个孩子就是我,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

父亲黄焰强,1924年生。1942年参加革命并入党。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1965年转业至文化部政治部工作。1971年11月担任文化部湖北“五七”干校丹江分校负责人。1974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政治部主任。1975年担任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1977年担任文化部平反小组副组长。1978年任文化部代表团团长赴云南工作。1980年被任命中国驻外大使馆文化参赞,因病未能成行。1984年离休。至今健在。

母亲罗会芬,1933年生。1949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上世纪50年代中期,响应党的号召,与10万女兵一起转业退伍。上世纪60年代初三年自然灾害时再次响应党的号召为减轻国家负担辞去小学教师工作。1965年作为临时工进入北京幻灯制片厂工作。“文革”开始后被解雇。1969年冬至1971年秋随夫黄焰强到文化部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和丹江分校。1975年担任北京地坛小学临时教师,1976年转正。1977年到北京五十四中工作。1988年退休。2007年2月7日去世。享年74岁。

1965年7月的一天,父亲奉调,离开生死与共的战友们和家一样的部队,进京到文化部政治部报到。从此我成了北京人,成了文化部子弟。至今我还认为自己是“文化部的人”,朋友们介绍时还说“他是文化部”的。偶尔去文化部部机关办事,觉得是“回老家办事”,为了方便,有时打出“我父亲是老政治部”的。还好,部机关里涵养好的精英们比较给面子,没把我轰出去。最有成效的一次是2010年6月,丹江口市委办公室的朱自欣到北京找到我,希望找些当年文化部丹江“五七”干校的资料和信息。我想都没想就陪着朱主任去了位于东二环东四十条的文化部部机关。“我父亲是老政治部的”还挺管用,档案处的几位处长特别给面子,立即签字,帮助查找。虽然最后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而且那时候的文化部是重灾区,很是混乱,所以没有找到有关信息。但他们的积极支持和关照,使花费了13年精力都不明所以的丹江口市委所进行的文化部丹江分校的信息查找工作有了一个着落,有了一个结果。这也许是我作为“文化部子弟”为社会作的一点有益的贡献吧。

1966年的春天,我刚满7岁。

就在那一年,神州大地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一切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都被打乱了。在无所事事游荡了两年之后,1968年1月,我进入了和平北路小学。1969年11月,在父亲与文化部部机关的叔叔阿姨们去了湖北咸宁“五七”干校两个月之后,母亲接到文化部通知,立即收拾行李,下放疏散,备战备荒。

1970年11月,父亲调任丹江分校一把手,我们一家人来到又一个新地方——湖北均县,那时丹江口还叫均县,丹江叫镇。那是我第一次踏上丹江口的土地,并从此与丹江口结下不解之缘。

“文化部丹江分校”的正式名称大约是“文化部湖北‘五七’干校丹江老弱病残留守处”(以下均称呼为“文化部丹江分校”,其他文章也有用“均县分校”表述)。

文化部丹江分校除了安置不能去咸宁干重体力活的老弱病残和文化名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文化部档案的地方保存基地。据原在文化部政治部工作、后到国家行政学院任党委书记的陈福今同志和夫人郭司长介绍,当时中央有规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的档案在北京要保存一份,另外还要在地方保存一份,以备不测。

2010年7月4日,我为文化部“五七”干校丹江口分校建立一事拜访了分校的第一任领导谢广仁谢老。

谢老80多岁了,疾病缠身,但精神还好。谢老与夫人看到我来访,打起精神,热情地接待了我。

告知丹江口市委、市政府正在整理文化部丹江分校的资料,想要写入丹江口市志。本来市委办公室的同志想来看望谢老,但考虑到谢老的年龄和健康还是忍住没来。转告了丹江口市对谢老的问候,然后请教当年的史实。

谢老说当年他与文化部的大队人马于1969年7月先去了湖北咸宁。1970年初(具体日子记不清了),奉命率领先遣工作小组赴均县文化部丹江基地打前站,腾房子。

60年代中期,在建设三线的高潮中,文化部为了保存档案就已经在丹江建设了大片的房屋。在谢老和先遣队去之前,是部队的一个炮团在那里驻扎。谢老率领先遣小组到达丹江后的第一件工作就是与部队商量炮团搬家的事。

谢老讲,丹江基地的功能非常简单,就是安置和保护文化部不能去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本部进行繁重体力劳动的老弱病残和国宝级的文化名人。先遣小组也就是日后工作小组的主要工作就是为他们安排好住,安排好吃,安排好看病等事宜。为了照顾好这些老弱病残和文化名人的日常生活,校部特地配备了几位大师傅专管做饭,配备了医生和护士专管看病和护理,还配备了一辆吉普车和一辆大卡车。

谢老讲,房子腾好后不久,第一批大约200多名文化部从北京疏散的老弱病残、文化名人和家属就到了,同时还有大批的文化部档案随车到达。谢老说40年了,太久远了,记不得那么多了。老人望着窗外,想了很久,慢慢地说:“胡闹!浪费了多少啊!”然后闭目沉思。老人家累了,我告辞而去。

丹江分校在一个东、南、北三面环山,东西狭长的小山坳里。山不高,有些灌木,很多地方裸露着千万年的灰褐色岩石。一条土路从中间穿过,往东到山边分南北岔道通向山里,往西穿过605厂通往城里江边。这条路是丹江分校里的核心区域,也是均县的一条生命路。每天就是在这条土路上,在山里隆隆的崩山炮过后不久,一辆辆装满巨大山石的排子车在强悍车夫们的操控下沿着山里的坡道飞驰而下,一路狂奔而来的车夫们高声喊着号子,提醒人们让路,然后迅速地穿过我们分校,继而穿过605厂,直奔江边大坝工地。一条小河从山里流出,沿着北山脚下向西流去。小河沟里的水很清澈,夏天时河边水草茂盛。

丹江分校的核心建筑是一座礼堂。那时候,每个新建群居的地方都会建一个这样的礼堂,开会、演出、放电影。礼堂的正南面是伙房和食堂。伙房南边是一排九间可住三家的平房。我家刚搬到丹江时就住在这排平房东边的第一套房子里。

礼堂正北面越过那条土路是一个没有篮球架子的篮球场。篮球场的正北面是三排平房,后来我家搬到第二排中间的三间房子住。西边是一片空地,空地的北面是六排平房。文化部电影局局长袁牧之老先生就住在第一排最西边的第一套房子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李可染老先生住在第二排西边起的第二套房子里。中国京剧板鼓演奏家白登云老先生一家住在第三排。

篮球场东面是四座盖得很精致很洋气的二层小楼。本来校部安排我们家住小楼里,但父亲说不要搞特殊,还是住平房好。很多人都住在小楼里,不知父亲为什么认为住小楼是搞特殊。著名翻译家金人老先生也在其中的一座小楼住过,并不幸在这里逝世。小楼二层的房子大多是封着的,因为里面放着文化部的档案。四座小楼的东边是一片菜地。

礼堂的东边、土路的南边并列着五六排平房。中央工艺美院院长、著名书法家陈述亮老先生就住在那里。我在跃进门小学的同班同学张浩、万小元、陈高、董京滨、尤国丰等都住在那片房子里。越过东边的小桥,还有一片房子。著名油画家许幸之老先生住在那里。后来陆陆续续来的人也都住在那里。礼堂的西边、路的南边有两三排房子。西南边山脚下是猪圈。猪圈西边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渠,是丹江分校与605厂的分界线。

房子是用红砖砌的,外表看上去光鲜亮丽,里面四面白墙,有电灯,但地面没有平整过,凹凸不平。这种房子在当地是上好的房子了。但对于离开北京被疏散到这里的文化部的人来说却又是另一番滋味在心头。除了参军的大哥,奔波分散一年多的我们终于又住到了一起。

大约1971年的夏秋之际,文化部咸宁干校总部决定将总部的一批老弱病残及家属、金口镇的部机关家属连和散居在其他地方的家属全部集中到丹江居住。为了迎接这些老弱病残和家属,丹江分校可着实忙了一阵子,全部空房子都用三合土铺好了地,门窗都进行了整修,墙壁都用石灰进行粉刷。我们本想跟着大客车到火车站去迎接。但被告知卡车和吉普都要接送身体非常不好的人,所以我们就在分校院子里等候新来的大队人马。不久卡车和吉普回来了,车上拉着的都是身体很弱、年纪很大的人。然后就是从火车站走着到分校的大队人马。

在丹江分校集结了许多名人。到底多有名,当时我并不太清楚,只知道他们有着特别的技艺和特别的经历。而我那十五六岁就参加革命的父母对他们则是十分敬重,佩服有加,经常拿他们做榜样,教育鼓励我们兄妹好好学习,长大作一个有技艺的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人,并时常提醒我们不要在院子里大呼小叫、追逐打闹,以免影响他们的休息和生活。告诫我们见着大人时要有礼貌,要站住主动打招呼,要让路,他们有事要主动去帮忙等等。

文化部电影局的袁牧之局长就在丹江分校。但我到丹江后,并没有见过他老人家。那时袁局长已年近六十,疾病缠身,健康状态很不好,所以一直在家卧床休养,基本足不出户,而且屋里的窗帘总是拉着的。那时最大的娱乐节目就是看电影。看电影给我带来了最大的快乐和享受,所以在我对世界的认识里,电影是最高级最复杂的,觉得能够拍出电影的人都不是凡人。在父母的日常谈话里,我知道了袁牧之局长不是一个凡人。早在二三十年代,他就是著名的电影演员,演了许多著名的电影,可惜当时不让放映了。母亲说袁局长年青时可英俊了,电影演得好得不得了,迷死了无数小姑娘。父亲说,袁局长去延安后,第一个给毛主席他们拍纪录片儿,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镜头。后来又去东北当电影厂长,拍了很多电影,是文化部第一任电影局长。袁局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说是我党电影工作者第一人绝不过分。我唐突地问:袁局长挨批斗了吗?父亲很生气地说:你才挨批斗,滚一边去。

我刚到丹江时,上四年级。袁局长的大女儿袁牧女是五年级的学生,二女儿袁小牧上三年级,小儿子还没上学。袁局长的夫人朱阿姨是著名昆曲演员。母亲对朱阿姨的昆曲技艺佩服得五体投地,可是对朱阿姨的管家能力却是大摇其头。袁家养过一条大花狗,跟元元、小不点儿、陈高他们好得很,因为我来得晚,所以对我的态度一般。后来大花狗生了一窝小狗,我家的母鸡们刚好下了几个蛋,于是我拿着几个鸡蛋钻到狗窝里贿赂大花狗。大花狗毫不客气地吃了我的鸡蛋,然后允许我逗她的小狗崽子们玩儿。后来来了一群人说是大花狗上山把他们的羊吓得掉下山崖摔死了,当众把大花狗杀了。我生气得很,但又惹不起他们,只能愤恨地看着他们胡作非为却又无能为力。“恶霸”两个字在头脑里久久挥之不去。

“文革”结束后,听说袁牧女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她妹妹袁小牧考入政法大学法律系。后来我出国,一去20年。2003年回国后才听说袁牧女当了导演。直到2010年秋天,受丹江口市委办之托才辗转找到袁导演的电话号码并与之取得了联系。这次通话好像是我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

同类推荐
  • 富兰克林揭示科学奥秘的故事

    富兰克林揭示科学奥秘的故事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发明家、财富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曾国藩全书(第七卷)

    曾国藩全书(第七卷)

    本书辑录古典文学语言的精华,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成语故事则让儿童在妙趣无穷的故事中熟知一定的成语。从而对学习语言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儿童丰富词汇、增长知识大有益处。科学研究表明儿童在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是知识启蒙,道德启蒙的最佳时期,这些内容健康,浅易显懂的成语故事,必将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 不是希尔顿,是帕丽斯

    不是希尔顿,是帕丽斯

    她的诸多“破格”行为早已使她跳脱出了著名家族的框框,“我不是希尔顿,我是帕丽斯”。她是让人们爱恨交织的问题名媛,酒驾入狱前,上百名粉丝向施瓦辛格请求赦免她的理由是:“因为她的美丽和激情,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 黄金荣全传

    黄金荣全传

    本书以民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奇闻轶事贯穿始终,从一个崭新的历史角度勾勒出了民国时期各种人物的众生百态。既而,使读者们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去认识和发觉那个动荡的年代的社会现实,同时也能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风云变幻的社会本质。本书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袁世凯、阎锡山、张作霖、毛人凤、黄金荣、孙中山、蒋介石等等一系列民国历史人物,再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变局,于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混乱中闪亮登场。无论在历史角度或者人物刻画方面,本书都做到了言辞鲜明,语意深远,从而引导人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逝去不久的风云年代。
  • QQ教父马化腾传奇

    QQ教父马化腾传奇

    "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当初成立公司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希望能亲手做一个软件,这个软件能得到别人的认可,能被广泛使用。我想这也是大多数程序员出身的CEO在创业初期的想法,非常朴素。想到了我们就去做了,没有风险投资,也没有吸引人的商业策划书。创造理想的过程总是充满艰辛的,所幸的是,有了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专业投资群体,今天的创业者并不孤独。与微软竞争,我们是特色优势。与MSN相比,QQ的用户群定位更偏重于中国本地化、年龄较轻的用户,这类人群具有一个特点,愿意去结交一些陌生用户群体。
热门推荐
  • 刀掌乾坤

    刀掌乾坤

    仙道渺茫,无尽真修!刀芒掠过,片甲不留!何谓正?何谓邪?被踩在脚下的便是邪!……此界只有两种人!鱼肉;刀俎!不想沦为鱼肉,那就拼了命去成为刀俎吧!PS:(恳请各位读者大大不要吝啬手中的收藏推荐,小弟叩谢!)
  • 神罪:命运之子

    神罪:命运之子

    在古老而神秘的原大陆,有一处被称为荒芜之地的地方。据说那是一处被诅咒的地方。就算被称之为冒险家和征服者的哈里兰一族也对这个地方敬而远之。就连人们谈论起他都显得小心翼翼,讳莫如深。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此时,却出现了一个稍显瘦而又稚嫩的身影!
  • 太妹要从良:超大牌完美男友

    太妹要从良:超大牌完美男友

    艾浅儿,名震四方的无良小太妹。她厚颜无耻又古灵精怪,将众人玩转于股掌之间。因为一怒之下,发誓自己要从良,变身成为一名淑女!并成功获得超完美男友一枚!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谁能告诉她!她能不能反悔啊!
  • 许我灵魂永生

    许我灵魂永生

    这世间的邪恶与贪婪,早就了属于灵魂的黑暗与怨恨。纵身一跃,美好少女落为模糊残骸。“有些东西没法选择,我们称它为:宿命。”洛纤月拥有了看见灵魂的眼睛,便注定她惊险的命运。通灵者的任务便是帮助灵魂,未来的路该如何走。“你好通灵者,我是你的守护灵。”樊夕辰的眼睛变成幽深的宝蓝色。通灵者与守护灵生死相连,但通灵者的秘密岂能让爱圆满。祖母的蓝宝石项链有辨别灵魂的作用,恶灵,怨灵,幽灵亦或是善灵,又该如何结束在今世的故事,重新来过。我祈祷天明,将我从黑暗里救起。
  • 灵想

    灵想

    灵想——灵魂的构想世间最玄妙的东西——所谓的灵魂异世界!通过修炼揭密灵魂、探索灵魂存在的道路。这里的人类跟我们没有太大的区别,不同是的他们掌握了一种让灵魂觉醒的方法,这里没有集天地之力的强横魔法,没有强化身体到巅峰的灭世斗气,没有那些令人迷惑的异能......唯有修炼灵魂的灵魂师......诉说灵魂,全新的领域。未知的灵魂觉醒,未知的灵魂境界,未知的灵兽之地,未知的生之力,为知的人死之谜,未知的存在之谜......新人!新书!请支持!以最大的努力来换去你们的支持与信任。路过,请看看!谢谢!
  • 美妙天堂之墨色之梦

    美妙天堂之墨色之梦

    百月端星的陷害,队友的背叛,只有音和桃乐丝相信她,她的复仇会成功吗?
  • 无敌宝典

    无敌宝典

    一挥手星河尽灭,一念间沧海桑田。天赋平凡刻苦修炼终成正果?你OUT了,这里有只有仰起头都望不到的恐怖天赋!躺着睡一年等于你苦修数万载!越一个级别打的要死要活艰难取胜?你OUT了,这里只用半成修为越N个级别虐到对手体无完肤!QQ交流群:160335535
  • 豪门私生女

    豪门私生女

    她是一出生就遭到遗弃的女孩,身世迷离,命运多舛。他是人见人爱花见花败的富二代。高大帅气,阳光健康。当王子爱上灰姑娘,高富帅遇到穷家女,他将如何摆脱家人安排的难缠女友?她又将如何躲过继母的层层阴谋诡计?
  • 都市农民

    都市农民

    三流大学毕业的古文,待业在家为找工作发愁,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枚可以种地的空间戒指,从此走上了农民之路。西瓜当成芝麻种,人参当成萝卜吃,猛虎当成土狗遛,凤凰当成野鸡养……都市小农民,天地任逍遥!
  •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

    本书总结了传统的国际新闻报道体裁在网络中的运用,重点阐述了Web2.0时代博客、微博客、播客和维客在国际新闻传播中所作的贡献,网络中这些新的传播手段带来了国际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化、报道领域的拓展以及报道速度上的革命。从人的角度出发,《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指出了目前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国外网络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人性化经验,以资借鉴。由于国际新闻报道一直面临解释的困境,所以追求沟通与理解成为其基本的追求,《中国网络国际新闻报道研究》提出,无论是对现存问题进行批判还是对美好未来进行规划,都应该坚持一种入学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