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1200000039

第39章 在丹江口的日子(2)

记得那时我母亲侯焕良因身体不好和北京电影学院的刘兰阿姨、中央戏剧学院的顾平阿姨分在一个小组,白天她们在房后北山坡下的菜地里劳动,比如种菜、拔草、割韭菜等等,有时还要值班看菜地,防止大家的劳动成果遭到破坏。顾平阿姨眼睛不好,自己无法看报,我母亲和刘兰阿姨就每天晚饭后去给她读报,她们每次都多读一些,让顾平阿姨多听一些,不厌其烦。要是读到一些有趣的事件,还免不了要议论议论,逗逗笑笑,日子过的也很开心。刘兰阿姨患有相当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有可能发作,有一次她正要出门去顾平阿姨家读报,忽然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还是准时出了门,可没走多远就犯病摔倒了,我母亲刚好走到她家附近,马上招呼住在旁边的同志们把她抬回屋里,那时她连从衣兜里取出急救药的力气都没有了,亏得大夫很快赶来,采取措施才没有酿成危险。有一段时间,我母亲发现房前屋后的地里生长着一些可以当作草药的植物,比如薄荷等,于是就对照着书本上的彩图,把它们采集起来,交给医务室张大夫。

我的母亲是烈士的遗孤,七岁时父亲就为革命牺牲了,抗战时她随大人们逃难到上海,靠着当家庭教师和翻译短篇文章挣钱上了大学,她会英语、俄语和德语等多国语言,解放后在北京出版总署工作,1952年被国家派往苏联,1957年回国后分配到文化部出版局,一直工作到去丹江。1972年从丹江回京后,被安排在人民出版社工作直到离休,翻译有《马克思传》、《恩格斯传》(德译中)及《最精彩的外国童话传说》(英译中)等作品,她是一个正直的人,从小教育我们要诚实,不要占别人的便宜。记得我刚参加工作时,曾把单位的信封信纸拿回家里,受到她的批评,告诉我公家的东西不可以私用,一定要我送回去。

我的父亲尤开元是个开朗健谈的人,我爷爷死得早,他16岁时就离家外出谋生,1945年奔赴延安的途中在重庆参加了革命,曾在重庆、武汉和上海的新知书店工作,三次遭特务逮捕,幸得革命友人营救出狱,但他一如既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1949年进入苏联主办的上海时代出版社,1950年调北京出版总署翻译局翻译组任组长,同年入党。1952年作为中国专家组组长由国务院派往苏联,先后在莫斯科外文出版局、莫斯科马列主义大学和莫斯科广播电台工作学习,1960年奉调回国。组织上给他安排了很好的工作以及舒适的公寓,但他选择了人民出版社,放弃了优厚的待遇。他在“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冠以叛徒特务的罪名进行批斗并下放到湖北咸宁文化部“五七”干校13连烧炭,但他逢年过节总会来到丹江,和我们一起生活几天,1971年春他被宣布平反并第一批被国务院调回北京,重新开始他挚爱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基本理论及经典作家回忆录和传记的翻译和编辑工作。他从事编辑出版工作六十余年,为马列主义经典原著的编辑出版和马列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对马列主义理论和经典著作版本的研究成果备受关注,由他编译出版的书籍有的被改变成电视专题片或广播节目播出。他是新闻出版署的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获得第七届中国出版韬奋奖。他坚持原则,正派正直,谦虚谨慎,与人为善,待人宽容,严于律己,勤劳节俭,公而忘私,只求奉献,不思索取。1994年起,他以七十高龄出任东方出版服务公司总经理,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顾年迈体弱,为党和国家的出版事业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2006年8月5日因黄疸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住进医院,一周后病情恶化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期间多次抢救,2006年10月11日晚,他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81岁。

我的外婆是知名烈属,我外公侯绍裘在19世纪20年代初与人在上海松江合办了一所新型学校——松江景贤女子学校,学校的宗旨是:打倒封建主义,解放妇女。他们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新型妇女,改革落后的社会。办学方针是艰苦奋斗,宣传马列主义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他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时期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执行委员,1927年时曾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叛变革命发动反革命政变前夕,将他秘密逮捕并残忍地杀害后装入麻袋抛入南京秦淮河,当时他才32岁。如今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还保存并展出他的部分遗物。外公牺牲后外婆含辛茹苦地拉扯着三个儿女,使他们健康成长。她勤劳能干,为人谦恭,是位有知识懂事理的女性。解放后她来到北京和我们住在一起,照料我们的生活。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她,按月发放生活费并让她享受干部医疗,逢年过节还会派人来看望她,并送来慰问品,在她去世前两年,她从政府给她的生活费中拿出几百元捐助希望工程,受到政府的褒奖。1993年12月18日凌晨,她因心肌梗死离开我们,享年99岁。

我的奶奶也是个家庭妇女,据说爷爷毕业于黄埔军校,早年军阀混战时战死疆场,她除了我这个孙子外,还有一个大孙子,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不是奶奶生的(她是继母),但奶奶很疼爱他,带着他们(他和母亲)一起在上海生活。她让儿媳在家照看小孩,自己不顾体弱多病,出门做小生意,辛辛苦苦挣钱供三个人吃饭,这样度过了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一个没有文化的老太太,能够这样爱护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辈,可见她的心胸是相当宽大的。从“文革”开始时起,她从上海迁到北京,和我们一起生活。1984年9月25日在我出差去上海后几个小时,她老人家辞世,享年100岁。

和我们一起到丹江的还有我的妹妹小妹(大名尤国丰),她是个天真活泼的小女孩,恢复高考后于1979年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朝阳医院,1986年初被美国克拉克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五年后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做了三年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终身教授。

在丹江的日子里,我们自己基本不开伙,都是在大食堂打饭,我的妹妹承担了一日三餐打饭的任务。记得开始时我们吃不到肉,大家纷纷托外地的亲友买罐头肉寄来,一时间丹江小小的邮局里充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包装罐头的邮包,后来办事处为了改善大家的生活,就自己养起猪来,这样就可以经常吃到新鲜的猪肉了。吃肉的问题解决了,但要吃到完整的鸡蛋也不容易,据说蛋白都用于国防了,所以我们只能吃到炒蛋黄,即便如此,大家也还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食堂改善生活,品种还是蛮丰富的。说起吃猪肉,不能不提起中央音乐学院著名的音乐教授曹安和老人,因她一直没有结婚人们都尊称她为曹姑姑,当时她也有六十多岁了,但她承担了养猪的任务,大家都佩服她吃苦耐劳的精神。这项工作是很累人的,首先得收集食堂及各家的残羹剩饭和择菜时丢弃的残帮老叶,还得剁碎煮熟,然后装桶挑到猪槽,她认为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所以她劳动特别认真,累了也要求自己忍受。但是食堂挑猪食的木桶很大,她挑不动,于是自费托人买来了一对小号的木桶,这样她就挑得动了,一项本来不能胜任的工作变得可以胜任,她的心情非常愉快,干劲也随之增长。对于其他的劳动,她也是自觉参加,真叫人佩服。

在丹江的日子里,虽然物质生活比较艰苦,但大家还是很愉快的,办事处经常在大礼堂组织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记得在演现代京剧《沙家浜》时,还把我家的八仙桌借去作过道具。老少同台演出,是那样的亲切。

记忆最深刻的是吃忆苦饭。为了不让我们这一代忘记旧社会的苦日子,在到丹江一年左右时,有一次办事处组织我们吃忆苦饭,那天把丹江所有的孩子都集中到大礼堂,关上大门,每个人都发给两个用麸子和野菜做的窝头,对于吃惯了白面馒头的我们,忆苦饭是那么地难以下咽,军代表看着我们,不许吐出来,逼着我们咽下去。当时是不能理解大人们的良苦用心,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还是必要的。

1972年春,我们全家和众多家庭陆续回到了北京,结束了两年多的丹江干校生活。这段经历大多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仿佛仍在眼前……回北京后,由于种种原因和大多数人失去了联系,2007年夏天我妹妹从美国回家,有机会和张浩、滨滨和元元重逢,心中感慨万千。弹指一挥间,我们都已进入中年,但回忆起在丹江的日子,依然是那么亲切。感谢丹江口市给我一个回忆往昔的机会,值得书写的很多很多,宥于时间,限于篇幅,不再展开。希望有一天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字辈能有机会全体集合,重返故地。

2011年8月1日于北京

同类推荐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4)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企业家(4)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

    红尘大梦,浮世成伤:萧红传

    在张爱玲热之前,最被中国人瞩目的女作家是“文学洛神”萧红。她23岁写出《生死场》,立刻蜚声文坛;30岁写出《呼兰河传》,首开中国“散文化小说”之先河,迅即成为一代文学经典。她的文学天才,正如自己后院里那些花草,恣意纵横,烂漫自然。而天才如她,却有着惊人坎坷的一生。她少年丧母,18岁又失去了最疼爱自己的爷爷。一生与汪恩甲、萧军、端木蕻良等三个男人有过情感纠结,而每一次跟新的恋人在一起时,都怀着上一个恋人的孩子;在文学之路上受到鲁迅的大力提携,成为鲁迅家的常客,却浑然不知许广平对自己的真实感受;32岁,她病死于香港,死前,病床前没有一个亲人……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谋略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跟邓小平学领导方法

    本书剖析了邓小平领导工作中,在决策、用人、管理、调研、协调、做思想政治工作、获取民心、进行人际交往和领导讲话等方面高超的方法和杰出的智慧。
  •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谭嗣同

    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谭嗣同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华相众生、东海褰冥氏。他的祖辈从明朝末年起定居湖南浏阳,世代为官。祖父谭学琴,是清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父亲谭继洵,在进士考试中遥遥领先,获得一甲第二名,因此担任了户部主事,后升任户部郎中。父亲37岁那年(1865年),谭嗣同出生在北京宣武门外斓眠胡同一座大宅第中。这个小生命的诞生,给谭家带来了无限的欢乐。然而,谭嗣同却生不逢时,大清王朝康熙乾隆时期的太平盛世景象,到这时已荡然无存,日益深重的内忧外患却接踵而来,从士绅到百姓,他们都感到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热门推荐
  • 爱的相随:逆天神女

    爱的相随:逆天神女

    三生河畔,他为她同入轮回。乱世红尘,他与她再度相逢。千年前的爱恨纠葛,今生该何去何从?面对妖、神两界的阻拦,暗中情敌的破坏,爱之路将走向何方?——天赋?有谁见过这种逆天的修炼!兽宠?连世间独有的魂蛇都收了!神器?诛仙琴是比神器还要顶级的存在!师傅?谁能比的上神级天尊这个活了几百年的老家伙!——妖之子与神之女,幻妖笛与诛仙琴,强强结合,为爱而战。——友情提示:神女不是单纯的古文,也不是穿越文哈!是个特殊的空间时代,既有古代元素,又有现代小清新,还有n多个省略号,欢迎入坑!
  • 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运筹帷幄(中华美德)

    运筹帷幄,语出《史记·太史公自序》,在军帐内对军略做全面计划。常指在后方决定作战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计,考虑决策。本书收录了“失败者、小马过河之后的猜想、坚守责任的力量、天堂有棵枇杷树、一个女人的爱情观”等数十个关于运筹帷幄的故事,愿读者能从这些故事中获得启发,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人生观。
  • 养血美少年

    养血美少年

    我们都拥有红色的血液,我们是一类人。当红色血液的我们,遇到拥有蓝、绿、黑等颜色血液的人,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他们来自哪里,为何凭空闯入我们的世界?故事没结束之前,我都不得而知。你愿意和我边走边看吗?
  • 砸个皇帝来PK:魅惑龙颜

    砸个皇帝来PK:魅惑龙颜

    <慢热,美男,小虐>他,是权倾天下不爱女人的冷血君王;她,却是来自21世纪的普通高中生。她从天而降砸晕了君王,于是拜他所赐,她便一次次和死神擦肩而过。终于,她有机会举起手中的剑指向他的喉咙:“宣墨颜,我要杀了你!”他却只是微微一笑:“魅儿,你终究不明白,被我缠上的人,她的每一步行动都受我指挥。所以,不如你乖乖的嫁给我?”她,开始回想,原来从一开始,他就设好了局,而局中的每一步棋,他早已经规划好!
  • 都市逍遥高手

    都市逍遥高手

    一次意外诞生了一次传奇,一次传奇铸就了一段神话。因不忍美女被损,舍命相救,因而脱胎换骨,却不曾想引火烧身,就此展开了一场游戏花都的行迹……
  • 阴灵境

    阴灵境

    中国国教道教创立于东汉时期,经过近数千年的发展到了现代,由最早的大家所熟知的五斗米、正一、全真、茅山等等逐渐演化成为道门72宗派!在这个科技昌明的现代,道家72宗混元宗的传人、一个27岁的小伙子高瑞带着一身绝技和各路妖魔鬼怪决战于都市,给大家带来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随着故事的发展,一个个身怀绝技的修道伙伴加入了高瑞的团体,大家同心协力破获了一起起令人胆寒心惊的恐怖案件后,一个回归本源的问题产生了,既修道,何谓道...
  • 将门枭女:霸上妖孽魔尊

    将门枭女:霸上妖孽魔尊

    她,二十二世纪的金牌杀手,一朝穿越,竟成了家破人亡的将门孤女,不仅如此,她这个孤女还是个废物!没有武魂,没有武脉,除了美貌一无是处!真的是这样吗?各种冷嘲热讽,各种明枪暗箭都喜欢冲着她来!很好!你们这群愚蠢的人类很快就会知道什么叫做逆天的强大!武魂算什么?她有一双!武脉算什么?十阶武脉对她来说是分分钟的事情!各种神兽、魔兽、妖兽围着她转,各种美男、妖男、萌男伴她身侧,真的不要再多了!某逆天妖孽对着她咬牙切齿:“我才离开几天?你身边怎么又多了这些奇怪的东西?”某女无言,魔尊大人,在您眼里这些可爱的人儿们只能叫做奇怪的东西?……
  • 中国经济思想史

    中国经济思想史

    本教材通过对古代、近代经济思想的深入研究,对现代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及时总结和分析评述,对国外经济思想的融会贯通以及联系实际的比较分析,了解中国古代及近现代经济思想、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使广大师生认识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演化、对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相互关系有深入的认识,有助于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发展。
  • 小小土地爷

    小小土地爷

    当孟云悠悠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土地爷,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那枚土地令牌。谁也没想到,孟云说的第一句话居然是:“爷,也是有土地的人了,哈哈哈哈…”孟云的心里,突然想到了有这么几副对联。第一副如下上联:黄酒白酒都不论。下联:公鸡母鸡总要肥。横批:尽管端来所谓礼多人不怪,求人办事,你不拿点东西,如何开口,就算是神仙,也不能免俗在看第二副对子上联: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下联: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横批:我的地盘我做主有道是县官不如现管,别拿土地不当神仙,小心他给你穿小鞋。第三副对子,孟云深有体会。上联:土产无多,生一物载培一物下联:地方不大,住几家保佑几家横批:责任重大
  • 偏执的爱

    偏执的爱

    叶炜彤坐在卧室的落地窗边,眺望着远方,目光却不知道落在了哪里。一动也不动的坐着。脚边趴着在这里唯一可以带给她欢乐的哈士奇。突然,她幽幽地开口说道,“你要把我关到什么时候。”在他身后的江其琛听到后,放下手里的文件,揉了揉眉心,走到她面前,单膝跪地牵起她的手放在嘴边亲吻了一下,深情的开口道,“如果有可能我想我会把你一直关在这里,你哪儿也别想去,你只能是我的。你知道的我爱你。”叶炜彤没有任何表情的看着他说道,“我恨你。”江其琛像没有听到似的,起身亲吻了叶炜彤的额头,便又去工作了。叶炜彤被江其琛囚禁了起来,她不知道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江其琛对叶炜彤的爱是爱到了极致才会如此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