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5200000001

第1章 世相(1)

混子

王国华

三个朋友,小时候常在一起玩耍。一个胆子特别大,喜欢和老虎、狮子混在一起;一个身体柔软,可以在绳子上走来走去。另外一个什么都不会。大家都夸前两个孩子,认为后者无一技之长,不会有出息。后来,其中一个成了驯兽师,进了马戏团;一个成了杂技演员,也进了马戏团。什么都不会的那个人,则成了马戏团的团长。

越专业的越得不到提拔的机会,半瓶子醋反而左右逢源。在理性社会里,其实这是合理的,真正的专业人才,并不愿意去做官,他们通过自己的技艺就可以赢得应该得到的掌声跟物质利益。恰恰在官本位盛行的社会中,人们才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因为他们失去了官位,就失去了所有利益,即便你的业务再精通,也要听任外行的人指手画脚,并不得不服从。

有位领导,据说是个画家,我也看过他的画,没看出什么门道来。问那些业内人士,都撇嘴。他们的态度里,或许有嫉妒的成分,但也不能全部怀有嫉妒心理吧?后来有人给我分析,这个人的升迁之道恰在于此。在高官眼中,他是个文人,放心让他来做文化人的头儿;在文人眼中,他是个政客,安于听从他的管理。如果文人们把他当作文化人,反而不好相处了。同是文人,谁服谁啊?

这些人凭什么青云直上,一路混上来的?很简单,厚黑而已。曾经有位同事,搞摄影的,五十来岁了,有点为老不尊,失掉了工作。知道我在目前的单位当个小头目,且跟我有过点头之交,便向我求助。其时,我跟他几年没联系了。接到他一个又一个电话,动了恻隐之心,跑到领导那里为他说好话。领导说,那就来试试吧。于是,该人到我们单位重新就业。大概三个月后,整个单位的人都知道了这样一个消息:该人是特殊人才,我们单位的一把手和二把手亲自把他请来的。我暗笑,却也没有揭穿他,寻思他不过混口饭吃,这么大岁数了,给他留点面子吧。此后,我眼看着此人越吹越玄,每天以大师的身份教训这个教训那个,跟周围的同事几乎天天吵架,才明白自己犯了多大的错。后来,他终于呆不下去,灰溜溜地走路了。据说,现在又跑到另外一个地方,混个小官当。

还有另外一种人,整天跟这个明星熟悉,跟那个大腕儿喝酒,把自己打扮成呼风唤雨的土地神。明眼人都知道他的底细,但又无意跟他计较,或者完全不屑于那种方式。厚黑学家们恰恰利用了人们的最后一点底线,明目张胆地抬高自己,贬低别人。在圈内人那里,以神通广大自居;在官僚那里,以精通专业自居。即使圈内人了解他,鄙视他,也没什么关系,只要唬住少数几个决策者,他就会官运亨通。

人们见面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你混得怎么样?”这是一句十分贴心的话。要想混得好,必须依赖外物,寻机会找路子,见缝插针,闻味而上,善于借力打力,见什么人说什么话。随时能拉下脸来,一边扮红脸一边扮白脸。

一个人本来不会什么,但当官以后,就要赶紧蜻蜓点水地学点东西,以便显得万事皆通,指点江山,对什么事都去发表意见。这才是混子的最大危害。混子们逼得专业人士不得不跟他们虚与委蛇,以“混”自保。

原载《羊城晚报》2008年4月9日

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徐迅雷

生者与死者,中间隔着一层薄薄的什么呢?

这是一个让人无比唏嘘的案件:在北京通州,身体羸弱、年届74岁的胡老汉,因杀妻而出庭受审。

妻子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因脑溢血又半身不遂,加上肾衰竭导致大小便失禁……为了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伴,胡老汉“三年了,我没睡过一个好觉,非常疲惫”;终于在一天夜里他情绪失控,拿菜刀杀死了老伴,“帮她解脱”。那血腥的“杀妻”,使我立刻想起李昂的著名小说《杀夫》,尽管都很极端,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本质区别是多么不同!胡老汉杀老伴事件,让我感到分外辛酸的是,俩老夫妻从小青梅竹马,恩爱了数十载,感情一直很好;不仅邻居、居委会证实,而且检察院也这样认定。若不是万般无奈,怎会下这样的手?

对于个人来说,在生老病死面前,是不能狭义理解“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的。生,需要外力的帮助;老,需要外力的帮助;病,需要外力的帮助;死,需要外力的帮助。这外力就是社会之力。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胡老汉三年时光照顾瘫痪卧床的老伴,这多么不容易,但只靠“自我帮助”是有严重缺陷的。人类能结成社会,那么,“社会”的价值是什么?最重要的,不就是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一起战胜困难吗?

一个人的临终,正是最艰难的时候。著名作家夏衍临终前,感到十分难受,秘书说:“我去叫大夫。”他开门欲出时,夏衍突然睁开眼睛,艰难地说:“不是叫,是请。”随后就昏迷过去,再也没有醒来。“不是叫,是请”,这成了老人临终的最后一句话。夏老的涵养是不言而喻的,从这一细节也看出,病人临终多么苦痛,外来帮助多么紧要;而一个社会机构能对得起一个“请”字,这多么重要。

如今无比后悔的胡老汉说:“我做蠢了,她解脱了,我和孩子也解脱了,但人没了!”人没了,那还有什么?然而,他当初想的是:“死了比活受罪好!”这句话我想起了网络评选的2006中国十大真话中的第一句:“活着那么苦,拉她干什么?”说这话的7岁男孩刘辉,住在苏州庙港渔船上,一天他5岁的妹妹不小心掉进河里,他没有去救;事后,人们问他为什么不救和不呼救,刘辉平静地说出了这句话。随打工之家自山东而来的刘辉,母改嫁、父劳教,兄妹只靠年迈的祖父母一点可怜收入维持生存,妹妹有时还得上街捡东西填肚子,刘辉小小年纪就感受到了世间冷暖,他看到了“死”是一种解脱。胡老汉与小刘辉,一老一少,人生最集中、最深刻、最无奈的感受,竟然如此相同、这般一样。什么叫“幸福感”?那属于“都是相似的幸福家庭”的感受。

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老人在抵达人生终点时,有尊严地告别人生?看来仅有“临终关怀”是不够的。“临终关怀”这一始于中世纪的名词,原本是指朝圣者或旅客中途休息的驿站,现在是指对生存时间少于6个月或更少的患者,进行医疗及护理,以使患者在余下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与狭义的“临终关怀”相比,广义的“准临终关怀”时间更漫长,对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考验更严峻。在许多发达国家,“养老——后养老——准临终关怀——临终关怀”的服务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一条龙”服务,有的让宠物狗都派上了用场,为老人带来许多温暖与快乐。

如何才能有尊严地告别人生?这不是一个医疗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思考并践行。

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2月1日

我们喜欢“彩排”

陈学勇

不知古代演戏的情形如何,现代戏剧公演之前要彩排的。每年的春节电视晚会,彩排何止一次两次,已家喻户晓。彩排是艺人敬业的表现,对观众,也是对事业的认真负责。戏剧外的社会活动,凡大型一点的,重要一点的,特别一点的,为认真起见,往往仿效艺人先来彩排一下。

听说,抗战时期有人拍马,发动向蒋介石献九鼎活动。那是个大场面,又事关委员长,于是事先彩排。某人代替委员长,众人按拟定的程序,走台,行礼,诵词,鼓掌。国运尚未现出曙光,此举颇引起上下内外的不满,本来默许献鼎的蒋介石突然变脸,叫来正在彩排的主持人斥责一顿,彩排中途收场,遗下一个历史笑柄。不过嘲笑的是蒋介石狡诈和下属拍马,并非办事人的认真。

我们是认真的民族,自然也是喜欢彩排的民族。虽然从民国到共和国时代大变,但喜欢彩排的传统未变。我们更加认真,也就更加喜欢彩排了。何况我们的活动多而又多,欢迎贵宾,接受评估,揭幕展览,庆贺工程的奠基、竣工、挂牌、获奖,于是彩排不绝。所谓的预展、初评云云,乃彩排的变体。

日前科学家黄昆逝世,读悼念他的文章才知道,这位物理学界泰斗竟也参加过彩排,时在2002年,他得了500万元大奖那次。国家领导人将亲临颁奖大会,当天中央电视台直播实况,这事非同小可,更得彩排一番。颁奖前一天还是两天,不详,反正是北方的寒冬,黄昆患上帕金森病不久,连扣衣服扣子都有点困难。他的“比中国的贤妻良母还贤妻良母”的洋太太不放心,陪着从中关村同往数十里远的人民大会堂,两位老人“穿着厚厚长长的羽绒服,帽子下露出几缕白发”。我对黄昆夫妇起敬之余,不免生出问号。这样的彩排必须召黄昆而来么?(当然是“请”的,但我仍固执用这“召”字,他别无选择。)黄昆是世界级的大科学家,据说,“除了诺贝尔奖,几乎得到了所能得到的一切荣誉。”这些荣誉来自于他智慧、进取和时间的付出,这里只说他何其珍贵的时间,我们把黄昆的时间慷慨地虚掷在彩排上,却并未意识到虚掷掉的是多大价值。何况他年老,何况他有病,我们也忽略了起码的关怀。或问,主角不到场怎么彩排?答曰,非彩排不可么?百姓看的是颁奖新闻,决非演出。到时候该授奖时授奖,该致辞时致辞,该握手时握手。即使奖牌举得稍微歪了,致辞乡音稍微重了,握手稍微慢了,又何伤大雅,丝毫无损开会目的,说不定反添新闻花絮。若大家知道事先经过彩排,或许真有看戏的错觉,看黄昆走台步,看黄昆“作秀”,岂不亵渎了德高望重的科学家,亵渎了庄严隆重的颁奖大会。

我们每年有多少彩排?我们的彩排是否都必不可少?仿一句灾害报道的新闻用语,我们为彩排耗去的直接经济代价达多少个亿?如果彩排之风愈演愈烈,其滋长形式主义的危害则不是数字能表达的了。喜欢彩排固然表明我们认真,我们是否很可再认真地反思一下“彩排”现象?

原载《杂文月刊(选刊版)》2008年第3期

怎还拾荒养母

闵良臣

所谓拾荒,即捡垃圾,虽实在算不上一个行当,可即使在人类社会出现了“政府”这样的统治机构之后,不论小国大国还是穷国富国,也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像美国这样的西方发达社会,都不乏这种现象。

这几天虽也看了不少新闻报道,可不知是大脑麻木还是别的什么缘故,总提不起加以评说的兴致,直至日前在互联网上读到《重庆晚报》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82岁老太夏淑清依靠在城市里捡垃圾赡养百余岁老母,尤其是读了其中的辛酸,比如她们月收入不足百元,10年没有真正炒过菜——终于忍不住要说几句。

尚未开口就已想到有人可能会说,此乃个别现象,实在难免。我当然能理解。但如果到处都是这种现象,不说我们的社会不成其为社会,至少可以说:那还像个什么话。

我不知道这母女俩是否也为我们的社会做过贡献——想来应该有吧。既然承认人的能力有大小,当然也应该允许人的贡献有大小。从报道中我们看到夏淑清上世纪60年代初就来到她们现在生活的城市,先是做保姆,后来在餐馆干活。可见她年轻时也是依靠自己的劳动生活,客观上为我们的社会为改革开放做过贡献。

是的,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也的确还算不上富裕。再说,这么大一个国家,又有十几亿人口,要花钱的地方多得很。可我也还知道,我们过去一年的财政收入已经有了5万亿。5万亿是个多大的数目,对我们这个国家又意味着什么,如果说有些百姓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政府不会不明白。难怪不久前还有位有头有脸的人曾向政府提建议,说是为了真正让国民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好给每位国民发一笔钱。

这当然如同玩笑,也不知在世界上是否已有先例,可无论如何,有了一年5万亿财政收入的政府不能不去养活一位82岁的老太太以及她那在有些国家大概要当作“宝贝”的百余岁老母。换而言之,如果一个国家有了这么一大笔近乎天文数字的财政年收入,却不能格外照顾它那年老体迈的国民“安享晚年”,那么就让人不知道还应该说什么好了。

当然,就算政府实在有困难,也还应该有社会。我们这个社会中已有成千上万的大富翁。如果这些大富翁能发一点点慈悲,各自拔下他们的“九牛一毛”,政府再将这“九牛一毛”集中一起,设立慈善机构,办好慈善事业,也不至于让无数网民在上面提到的报道后面跟帖唏嘘感叹。

现在看来,不论我们的政府还是我们这个社会,好像都不是缺钱,也更不是养不起这位82岁的老太太和她那百余岁的老母,而是社会机制、社会道德以及“人心”出了问题。特别是如果社会机制不能起作用,别说一年财政收入5万亿,就是10万亿,也未必不会发生这种令社会耻辱之事。

原载《长江日报》2008年4月17日

一位乡镇中心校长的记账单

扬 健

这是一位普通的乡中心校长在2004~2005学年度的个人收入的记账单的摘要:

一、2004年8月22日:各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陆续来看我,每个学校都是300元礼金,全乡15个小学共进献来4500元。个人想调动工作的教师一部分开窍的拿的是现金,一般每人次200元,共计收入4000余元;另一部分仍然拿的是烟酒,没法统计价值。还有个别是通过上面的领导写条子的,不得不办,也就分文不进。

二、8月26日:熟人来推销教师节物品皮鞋。每个教师发一双算,共计可以发放355双。每双回扣15元,此项收入是5325元。

三、9月2日,熟人来推销月饼。给各个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每人4斤,共计得回扣1000元。

四、9月5日,教育局配发的学校教辅资料、学习用品和办公用品到位,总计价值7万余元。按百分之十回扣率,共计得7000元。

五、9月8日:新华书店为感谢配合他们推销了两种教辅资料,按事先说好的百分之十五的回扣率,毛经理送来8000元现金。

六、9月11日。每年一度的职称评审工作马上开始,共有5个学校校长找来寻求帮助,每人送来2000元活动经费。这些钱需要拿出一半来做打点的,因此只能总计收入了5000元。另有4个教师找到我帮助购买指标,每人送来礼金1000元,总计4000元。

七、9月18日: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动工,包工头托熟人送来现金两万元支票,要求帮助中标。事情办好之后,遂将现金取出转存在妻子的账户上。

八、9月25日:为三所学校添购课桌凳100套,得回扣1000元。

九、9月30日:与市旅行社达成协议,组织校长北京旅游。得到回扣共计5000元。

十、10月10日:响应县工会号召,组织师生为下岗工人捐款,教师每人×××元,学生每人一元。按百分之八十的上缴,共计得零头3350元。给会计1350元,我得2000元整。

十一、10月20日:参加教育局组织的赴沿海开放地区考察团。每人按照标准需报销5000元,我实际开销2850元,此项又收入2150元。

十二、11月15日:期中考试,县里统一印刷试卷,我乡购买总价值为6200元,回扣为百分之二十五,共计得款1550元。

同类推荐
  •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重建中文之美书系立场

    精选近几年《百花洲》杂志“领衔”“立场”“虚构”“叙事”“重建”“前世”栏目中刊发的短篇小说作品,汇编成册,总结了近几年中国各类文体的文学创作成就与风貌。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创作中,编者们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碰撞,判断,从而披沙炼金,把或感人肺腑或引人深思的,现实中受到普遍好评、具有广泛影响的,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富有艺术魅力特质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 美文雅句染年华: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哲理句集

    美文雅句染年华:那些美得令人心醉的哲理句集

    人有时候就像藤萝,要生存就得靠别的东西支持,在拥抱别人中获得向上的力量。《美文雅句染年华》犹如一个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展厅,让你与世界上最睿智的洞见零距离接触,让你醍醐灌顶,让你感悟年华。
  •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散文全集

    鲁迅先生一生创作了两部散文集,《朝花夕拾》和《野草》。这是公认的。从情感和诗性的意义上说,还应该算上《两地书》。这是一册特殊的文本,它记录了鲁迅先生和他的女学生许广平从相敬到相知的心灵历程。
  • 凝碧贤湖

    凝碧贤湖

    全书共304页,收录了各类文章177篇,均为信阳高中学生的优秀作品。
  • 世界名人成功密码

    世界名人成功密码

    本书讲述了感动千万人的世界名人成长故事,包括荷马、亚历山大大帝、但丁、哥伦布、达·芬奇、哥白尼、米开朗琪罗、麦哲伦、塞万提斯、培根等。
热门推荐
  • 诸神之心

    诸神之心

    本书又名超级诸神分身一次偶然的机遇,让一个平凡少年得到了神奇的混沌之球。继承了无数强者的魂魄,武仙,术皇,武王,术神这些修炼界的奇才汇聚于一人之上。时间之门,一个,两个,三个...十个,百个,千个时辰,别人一个月修炼所得,我一天便已经做到!术法,修炼界唯一一个赶魂宗的传人,魂为己用,不论生前多么强悍,多么知识渊博,精魂落于我的手上,生前所学所长,全为我所用...武道,金刚不坏之身,肉身强如千年冰山,不管你怎么打,怎么砸,怎么轰,我就是不倒!苍穹之下,武道的肉身练体,术道的神通绝技,破碎虚空的力量,飞升天道的信仰,不死的梦想,人世间的恩怨情仇,尽在其中。
  • 昼魔

    昼魔

    等级分化后天-先天-凝气-金丹-元婴-渡劫!一个在21世纪默默无为的青年,不幸去世,再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的一切都变了……降临在一个修真世界,通过探寻轮回,最终解开身世!
  • 虚空残梦录

    虚空残梦录

    青锋浸酒狂亦欢,短歌低吟夜微寒。马蹄踏碎虚空影,谁人幽幽叹梦残。
  • 三界之魔法者

    三界之魔法者

    三界界壁变薄,妖、魔、神三界生灵将会再降临地球。人类魔法者已出现。而且越来越多。地球将会打破有人类几千年以来的平静。万雄林立,各施各法,谁可以独领风骚。谁能掌控轮回,主宰万物生死;谁又可以眨眼之间,令万世浮沉。不求生生世世,只求奈何桥上等我一回。儿女情长,金言玉誓,谁又能守到天荒地老,三界毀灭……
  • 狗男猫女之同食记

    狗男猫女之同食记

    作为一名阴暗的都市小白领,徐峥嵘平淡无奇的人生在新舍友搬来后突然有了光辉的一面,同居的舍友像忠犬一样,小忠犬却带来了狼一样的朋友。渐渐开始卷入阴谋家的人生,波澜起伏,自己人生的疤痕被一点点揭开裸露无遗,丑恶与美好涌现,最后在这人世中又可以得到什么.......
  • 帝后:大龄皇帝追妻路

    帝后:大龄皇帝追妻路

    从十二岁开始,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讨她做老婆,结果一直到二十二岁也没能实现。大楚皇帝表示,看着空无一人的后宫,觉得自己真是把古今中外历朝历代所有皇帝的脸,都给丢光了。大楚(疑似准)皇后表示,我这大龄剩女又是谁造成的?!
  • 太阳暖男你别跑

    太阳暖男你别跑

    坚强独立的女主为了逃避暗恋两年已有女友的简晟学长而出国却无意结识了阳光体贴的尹晗彬和霸道邪魅的金珉秀而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大家可以猜猜男主是以哪位小鲜肉为原型的哦)
  • 荥阳外史集

    荥阳外史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金灯三生

    金灯三生

    一封神秘的信犹如一支改写命运的笔,虚空开启之时便是这平凡命运的转折点。一朵被诅咒的血色彼岸花在三途河中分裂出纯洁的灵魂,从此默默守护着她。而那纯洁的灵魂被传说中万灵之主找到,灵魂化为三粒种子名为:前生,今生和来生,并赋予坎坷命运。前生魂飞魄散,今生永无宁日,来生是改写悲剧的命运还是彻底消散。
  • 幻汐

    幻汐

    萧幻悠你的生活对我而言是一场游戏,玩得好不好,都只是一场游戏,我却陷入了这场游戏中。————by简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