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45200000025

第25章 随想(8)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的大学里都是张中行这样的一堆“精神病”人,整日里想着要怎样“靠傻气”躲过“关节”,才能保全自己“画花画鸟”的安逸日子,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道义由谁来担呢?我们民族的气节由谁来扬呢?要工人?农民?商人?官人?他们也行,但他们不是主体,人家都有自己的专业,而知识分子的专业就是积极“入世”的参与意识,敢于批判当代主流文化的精神。

可悲的事实一再证明,只有像张中行这样的处世方法才能躲过一次次政治运动的风雨,而像陈寅恪、胡风、马寅初、梁漱溟那样自以为真理在自己手中,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装呆扮傻,总想用真理把别人从“糊涂”中弄明白,其结果是连“画花画鸟”的权利都被剥夺了。

长期以来,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就令他们琢磨不透,因为我们的表象与内心不一致,嘴上说的和做的不统一,这就是我们做人的哲学给定的型。就像张中行这样的人,如果不说他是教授,作为一般的游客自己到巴黎周游一圈与法兰西人玩几天装呆扮傻,人家若不把他当傻子才怪呢。不会有人说他是大智慧型人才。

如今的人们当然不用再装呆扮傻来躲避挨整的政治运动了,但也不是可以光明磊落做人的,比如不想举手的时候还要举手,不想鼓掌的时候还得鼓掌,否则你别参加:这个“游戏”。不是只有娱乐界才有潜规则的,我们的文化中的潜规则连小学生都无师自通,你说谁不知道装孙子比当大爷更容易立稳脚跟。

好在如今全世界在做人上的美丑价值观都能摆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也有鉴赏力了,如果你认可你的“傻子哲学”,你就把你的处世哲学“进行到底”。一个民族真正的强大不是向外输出航母和导弹,而是文化和做人的价值观,我们能输出我们的“装呆扮傻”吗?我看不行。套用杂文家闵良臣的一句话,我们不能把醉汉弄醒,我们就把醒汉弄醉吧。

原载《四川文学》2008年第5期

戒“红”

王 晖

戒烟、戒酒、戒赌之类的事,在世间都常常听说,或于书籍、报刊上读到。独有这戒“红”,过去还真是闻所未闻,今番写出,并非独创,乃是刚刚阅读一组忆叙俞平伯事迹的文章时获得的。

奇文共欣赏,何况这些文章又正在手边,姑且做回“文抄公”,也好让至今尚未听说过戒“红”一词的读者增广见识——在新加坡文化学术协会1989年10月版的俞平伯《重圆花烛歌》中,收载俞平伯的表弟并内弟许宝骙撰写的跋文,间有文字曰:

1954年平兄因其“红学”观点而横遭批判,余惶惑之余无以相慰,只劝其深自检讨而已。吾姊间接遭难,其心情沉重不亚于当事人。事后多年犹有余悸。平兄一不嗜酒,二少吸烟,均无足戒,吾姊唯劝其力戒谈“红”……这便是戒“红”一词的由来。而从中可见,力戒谈“红”,则是戒“红”的主要手段。

至于俞平伯及其家人如何力戒谈“红”,在1986年香港《明报月刊》第三期上,刊有唐琼所著《俞平伯往事如尘》一文,对此作了详细阐释:

(《红楼梦研究》)被批判之后,俞夫人怕极了。她爱《红楼梦》,但也恨《红楼梦》。而俞氏本人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红学家”,只说小时候读过这部书。他又说:“她(俞夫人)并不赞成我研究《红楼梦》,而且对我研究《红楼梦》本身就不太佩服。”

……

(于是,此后漫长的数十年间,)在俞府,可谈唐诗宋词、论语左传,甚至古今中外,惟独禁谈《红楼梦》。

明明是曾下苦功研究《红楼梦》,并对“红学”发展起过积极推动作用的人,却偏偏要轻描淡写地对人说只是“小时候读过这部书”;明明是在《红楼梦》研究领域取得开拓性成果,被世人公认为一派红学宗师,却偏偏要对人说连最知己的妻子也不太佩服自己的研究成果。一个将“太虚幻境”阐释得头头是道的人,面对现实世界却一筹莫展。既然这场批判运动初始已明确了斗争基调:“俞平伯这一类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当然是应当对他们采取团结态度的,但应当批评他们的毒害青年的错误思想,不应当对他们投降”,那么,俞平伯只好“举手投降”了。《红楼梦》一书于乾隆年间先以抄本形式流传,继而付梓刊印,传布极速:乾隆朝时“几于家置一集”,嘉庆朝时则是“家家喜阅,处处争购”,竟至形成“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世风。对这部被称为“天地间最奇最妙之文”的研究,这时也成了一门淹博高雅的学问:“红学”。孰料此书问世两百年后,我们这泱泱文明古国内尚有一个挚爱《红楼梦》的家庭,只因不堪社会政治压力的重负,竟然举家禁谈《红楼梦》——因此,亦可见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这个反对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斗争”,对俞氏及家人精神压抑之巨且深。

作家张贤亮之母与俞平伯之女情分昵近,曾长期住在俞家。张“平反”后,每抵京华,亦喜投宿俞宅。深更半夜,睡在俞平伯隔壁房里的他,总听见老人大声说一些听不清的话语,有时几达狂吼的地步。俞平伯归道山后,张贤亮著文悼念,对“外公”俞平伯屡屡出现的严重梦呓症状,曾大发感慨:“读平伯公过去的文章,潇洒悠远而富朝气。后来正如众人所知的,竟也被磨损得和一个普通老头没有两样。外公平伯公深夜的狂吼,是不是也表现了一点点自己尚余下的不平之气与不甘心呢?”

呜呼,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而士林噤声,纵然心头郁积万语千言,也惟有留在梦中呐喊了。

原载《湘声报》2008年10月10日

谁是地产界的“猪坚强”?

徐 冰

据说,地产界正在掀起向“猪坚强”学习的热潮。该热潮发端于在无锡举办的2008中国房地产高峰论坛,地产界的大腕冯仑表示,目前的情势下,地产大腕们都要学习地震中被埋36天奇迹存活的“猪坚强”,即便瘦身也要顽强地存活下来。

在我等看客的眼中,地产界发出向“猪坚强”学习的号召,相当具有娱乐性,恰似让人极度厌恶的黄世仁或者南霸天,终于遭到了报应。当然,学习“猪坚强”这个好榜样,也的确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宏观调控中,地产企业面临的困境。生存还是毁灭,在某些地产企业那里,实在并不是一个艰深的哲学问题。

当前中国房地产业面临的境况究竟如何?从不断传出的房价走低以及炒房者破产的消息看,中国的楼市,似乎正在扭扭捏捏地走向下行通道。关于深圳房价那个著名人物之间的著名对赌,其结果,尽管当事一方虽道歉却并不认为自己错了,但观众得到的感受显然是房价在下降。

这自然是普通公众所乐意看到的结果,从一定程度上,也未尝不可将之看作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所希望得到的阶段性成果。但决策层的意图以及现实事实是否真的如此,目前下结论,显然太早。不妨设问,中国的地产企业,在当前政策高压之下,究竟谁可以做成“猪坚强”?

自然,这个设问也可以这样提出——房地产调控的指向,必然导致一批地产企业破产吗?

高压之下,这种结果似乎并不是戏言。资金链吃紧,已经是许多地产企业必须面临的实际困境。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发布的报告称,2008年房地产行业资金缺口达7100亿元,相当于行业最高峰的2007年新增房地产中长期贷款的两倍。平均下来,每家内资开发商资金缺口达1201万元,相当于去年年销售收入的24%。

该报告同时指出,由于去年高价拿地的企业面临着付清土地出让金的压力,7—9月将是开发商资金链最紧张的时候。一些中小开发商可能将面临生死大限,房地产金融危机已初露端倪。

尽管地产企业先死还是银行先死的争论,在部分人看来近乎转移视线的忽悠,但银行显然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无法处之泰然。许多银行发出了房贷风险的提示,有关方面也在强调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要求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建设部年初就曾提出,要防止房价出现大起大落的情况。

现实的情况可能是,一方面,政策高压以及融资环境的改变,的确使得许多房地产企业进入寒冬,这不仅表现在中小房地产企业身上,也深刻地体现于那些大型的标杆式的地产企业。冯仑所发出的向“猪坚强”学习的号召,比较形象地反映了企业所面临的尴尬。但另一方面,正如同人们很难相信,我国的银行在地产金融危机面前会破产一样,人们也很难相信,那些大型的、标杆式的地产企业,会在宏观调控之中倒下——就所谓的连锁反应而言,著名企业倒掉所引发的危机,未必就比银行的信贷危机小到哪里去。

瘦身以及像“猪坚强”那样顽强地坚持生存下去,似乎是在当前宏观环境中地产企业惟一的现实应对。但随后的问题也已提出:坚持的希望,会否比“猪坚强”更加渺茫?

即便我们认同,房价因政策高压而出现了下行的“拐点”,却也必须看到,这种高压之下的拐点,同样存在因政策松动而拐头上行的可能。不必讳言,这正是宏观调控的风险焦点。而调控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则是,金融收紧和政策高压,一定程度上萎缩了市场的供应量,持币观望自然代表了人们对政策影响市场的预期,但房价拐头向上的预期,是否真的就彻底破灭呢?也许更有意味的权衡在于,向上和向下的预期,究竟谁更能反映市场的真实。

原载《成都商报》2008年7月8日

同类推荐
  • 赤色诗屋

    赤色诗屋

    你擦着那把老枪,就像擦着过去的岁月,你把它擦得乌黑发亮,使我们对用枪的年代充满神秘,那老枪成为你一生中,最得意的一句格言。
  •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入骨相思知不知:醉倒在中国古代的情诗里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以诗为食粮果腹,以诗为空气呼吸,以诗下酒,以诗会友,以诗传情,最后以诗殒命,以诗殉葬。作者以文字传递一种温柔的、唯美的、无际涯的细微知觉。深信:每个人内心的曲折宛转,如若不断,终会触及那些遥远的相同的灵魂深处。
  •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

    中国十大喜剧故事

    为了让广大读者增进对这份优秀的文化遗产和艺术遗产的了解,我们从元明清杂剧中选取了十部具有代表性和较高艺术性的喜剧名篇,分别为关汉卿的《救风尘》、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康进之的《李逵负荆》、郑廷玉的《看钱奴》、施惠的《拜月记》、高濂的《玉簪记》、康海的《中山狼》、李渔的《风筝误》、吴炳的《绿牡丹》等以飨读者。
  • 鲁迅论

    鲁迅论

    《鲁迅论:兼与李泽厚、林岗共悟鲁迅》乃刘再复先牛多年以来鲁迅研究的最新成果。《鲁迅论:兼与李泽厚、林岗共悟鲁迅》既收录了自八十年代至今其个人关于鲁迅研究的重要探索和最新思考,也收录了他与李泽厚先生、林岗先生共论鲁迅的精彩对话与篇章。
  •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毛泽东品国学(超值金版)

    在毛泽东的笔下和口中,古老的国学被赋予了全新的灵魂:它能为现实的革命斗争提供方针政策的指导,它能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贡献力量,更奇妙的是,它能与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水乳交融,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原理呈现出大中华气派!对于国学典籍中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甚至神话传说,毛泽东能信手拈来,随意驱驰。他能以古典小说中的一个情节来说明一个革命道理,令听者拨云见日:他能从初见者的姓名中寻找到楚辞唐诗,让对办惊叹不已……
热门推荐
  • 异世崛起:毒妃太傲娇

    异世崛起:毒妃太傲娇

    作为21世纪人见人怕,鬼见鬼嚎的天才毒医及杀手之王,沐瑾鸢怎么也没有想到过自己居然会被一颗小小的石头砸死!特么死相太惨,不忍直视啊!然而,殊不知因为一颗小小的石头,她魂穿异世,沦为沐家废柴!即便是异世,她照样可以风华具现,再度崛起!除去污渍,丑陋之颜立变倾城之姿;疏通经脉,绝世天才,手到擒来!对待朋友,她热情慷慨,为其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对待敌人,她冷血无情,可以使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曾经我所受到的痛苦,我会一件一件讨回来,你们怎样对我,我定会千倍万倍的奉还!欺我者,必诛之!”
  • 冷暖光影

    冷暖光影

    不要碰我,你是肮脏的……一个人的心里究竟可以藏下多少秘密?一个人又能够拥有几种颜色?冷、暖、光、影层层重叠,拼凑出的那个人,是谁……
  • 初见葵色日光

    初见葵色日光

    狭小的空间里,少年蠕动了一下蜷缩着的身体。湿漉漉的黑色绒毛细密地保护着尚未破壳诞生的他,一如妈妈最温柔舔舐。他伸出苍白的指尖触碰那些可怖的小触须,头顶缓缓长出一对缠绕着黑紫色瘴雾的角,它们是恶魔的象征。
  • 发现孩子的潜能

    发现孩子的潜能

    蒙台梭利在总结了卢梭等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手观察资料和“儿童之家”的实验,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儿童发展的规律。她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具有无穷无尽的潜能。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
  • 无双大领主

    无双大领主

    顺天则悲逆天则亡,这是他的命,前世他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小人物。意外重生得到上古战神的传承,从此他不再沉默,一息尚存战斗不止,游戏人生玩世不恭,不求结果无悔即可……切看他如何在这个弱肉强食强者为尊的仙侠世界睥睨天下,怎样在这个妖兽横行的鸿荒大陆纵横驰骋,演绎一场王者归来神话降临的传奇。
  • 大叔,谈个爱吧

    大叔,谈个爱吧

    五年前她拿枪对准他,五年后她主动送上门。白天他和女人成双入对,晚上对她索欢无度。他恨她入骨,却舍不得放开,直到红本子将他们关系捆绑在一块。她要演戏,演技不够他砸钱来凑,只是……为毛他挡住了她的吻戏,把男演员替换了不说还要上位,硬生生将不染纤尘的仙姿演成了冷酷霸道的总裁……后来她若有所思:“大叔,你娶我除了因为我太漂亮还有其他原因吗?”关爷:“……自恋算吗?”“我认真的,你为什么喜欢我呢?”关爷一本正经:“日,久生情。”
  • 圣武绝神

    圣武绝神

    三载为奴少年,一朝逆天崛起。觉醒至尊元灵,横扫诸天万界。开启一场与当世天才争锋角逐的逆天之旅!一四书友群:323877994,欢迎加入
  • 拯救男孩

    拯救男孩

    本书是中国著名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风云人物孙云晓最新力作。该书以独特的视角论述了男孩成长中的问题,深刻详尽的揭示了男孩成长与教育的四大危机:学业危机、心理危机、体质危机、社会危机,并尖锐地指出:“应试教育是男孩成长危机中最为凶猛的杀手”。书中强调:教育应尊重男孩的性别差异、父亲对男孩教育的影响、捍卫童年还是摧残童年以及男孩怎样承担压力和责任等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男孩教育的必读作品。
  • 沐落寒阳

    沐落寒阳

    对于安沐倾,穆瑾寒在她心里的印象是这样的。三岁,“瑾寒哥哥,我喜欢你就像喜欢棒棒糖一样!”十岁,“瑾寒哥哥?我认识?”二十岁,“这就是瑾寒哥哥吗?一般般。”终于,某男忍不住了,翻身扑倒,“现在想起来了吗?”
  • 天道千机

    天道千机

    相传,破落修真宗门千机门的唯一传人墨尘其实是一个穿越者,他来自一个名叫地球的邪恶域外世界,妄图统治整个斗斗大陆的修真界……小男孩抱着手中的《大陆秘史》眨巴着天真无邪的大眼睛问道:“爷爷,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片大地要叫斗斗大陆呀?”老者抚须沉思道:“这要从一千多年前说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