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尚幅梅,面对陈福成老师期盼的目光,并未往深处想也不可能往深处想——小小9岁的女孩儿,童心尚浓,觉得打球很好玩,一个劲地点头,满口答应,哪里知道,年幼童稚的承诺,竟然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命运:从此,她的身姿与心灵,将伴随精灵般的羽毛球,在人生赛场上腾飞飘舞……在那个年代,学生的课余时间顶多也就是跳皮筋、踢毽子,学校仅有的一个篮球一下课就被几十个男生抢来抢去,一人还拍不到一下,上课铃又响了,哪还有女孩子的份呢。有老师组织去打羽毛球,这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尚幅梅心里暗暗高兴。
回到家里,她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做了几十年工人的老俩口连羽毛球为何物都不知道。尚幅梅又是形容、又是比画地说了好一阵,他们还是弄不清楚那个像瓶盖的东西插上一圈鹅毛的物件为啥叫“球”。不过,夫妻俩都有一个极朴素的观念:老师总是为了学生好。
但真到了开始训练时却全然不是那么回事。下课了,同学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而她却要抓紧时间去完成作业。放学了,其他同学都回家去了,羽毛球队还要留下来练基本功。所谓基本功,便是在操场上练跑步、练压腿、练弹跳。好长时间也没有摸着羽毛球拍,更不用说去体会打球的乐趣了。
好不容易有一天,陈老师终于教大家打球了,他在操场上用粉笔画场地,就开始教大家练发球、接球,练正拍、反拍,一招一式都十分严格。几只破损了的羽毛球还像宝贝似的舍不得给她们用。尚幅梅感到从未有过的疲惫,但她却不好意思流露出来。也许是家庭环境的缘故,因为家中人口多,一家老小各忙各的事,向谁诉说也没用。因此,尚幅梅打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习性,凡是别人能做到的,她总是暗地里较劲,非做到不可,而且要做得更好。
从此,在大通巷这条古老的小巷里,就多了一个女球童,人们总是看见一个女球童在学校操场上挥拍击打羽毛球,不论寒暑,从未间断。
后来,球打坏了,球拍网绳也烂了,练球之余她和小队员们又多了一项任务,帮助师母织补球拍。正是这种特定的环境加上刻苦的训练,造就了她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性格。
梅香苦寒
由于尚幅梅的勤学苦练,球技提高得很快。不久,小幅梅被挑选进入业余体校训练。进入业校后,指导老师给她的运动量也越来越大,每天早起要跑完5000米,然后赶到业校去训练,8点钟后再回到学校去上课。放学后又回到业校训练,直到晚上9点钟才可回家。寒暑易节,周而复始,从未间断。为了既不让她迟到,又不影响她的训练,还能让她多睡一会儿,爸爸妈妈反复调整起床时间,在那几年里的一千多个凌晨4点半,轮流当起了她的“闹钟”,直到她进了省专业队。
几年的勤学苦练,终于有了成果:1978年,尚幅梅被选入湖北省羽毛球队;七个年头后的1985年,尚幅梅又被选人国家集训队。从此尚幅梅更是如鱼得水,球技提高更快了。
由于从小的勤学苦练,尚幅梅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她球路朴实,特别擅长于拉中突击,球锋锐不可当。早在1984年,其球技便已崭露头角,在圈内赢得不少喝彩。“梅花香自苦寒来”,多年的苦练终于结出硕果:1984年4月,尚幅梅在全国青少年羽毛球比赛中,获得女子甲组单打冠军;与辜家明合作,获得女子甲组双打亚军;1985年9月,尚幅梅在福州参加全国等级联赛,获得女子单打第三名。
训练成绩的不断进步,又让尚幅梅懂得了许多道理。懂得学无止境,懂得谦让,更懂得诚实守信和自勉。
尚幅梅是一个非常热爱学习的人,她并不因为自己参加了体育训练,就放松了文化知识的学习。起初,陈福成老师劝她加入校羽毛球队时跟他说的一番话,她始终牢记在心里——打球和学习一样重要。从小学到初中,她的文化课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她喜欢英语,除了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之外,她还自费购买一些成人英语教材和录音带,在学习训练之余反复跟读,学习英语成为她的独特爱好。后来到了国家队,她的英语成绩是队里最好的,出国比赛时,她也常常自告奋勇当起“小翻译”。
尚幅梅是一个具有谦逊善良品质的人。尚幅梅生长在清贫之家,父母都是极其普通的服装厂工人,上有老,下有小,哪里还顾得上孩子们的学习与成长。在父母的眼里,孩子的成长既要靠个人的天分,也要靠自己后天的勤奋。作为普通工人,含辛茹苦,与人为善,已经为孩子们树立了榜样,以后的路,自然要靠孩子们自己去闯荡、去开拓,做父母的又哪能陪着儿女们过一辈子呢?唯一能够给予的就是用自己的裁缝手艺,自己买布,自己设计,给孩子们做成既合适,又鲜亮的衣服。尚幅梅仿佛从小就能体会大人的感受,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热情爽朗的性格。读书时,她乐于助人,只要自己能够做到的,她尽量给人以一臂之力。长大了,加入国家队了,她的这种性格一度成为女队集体当中的主心骨。外出比赛,她总是为队友们联系住宿,安排就餐,清理行李,乐于管些婆婆妈妈的事,因而落得了一个“尚婆婆”的绰号。
尚幅梅还是一个具有诚实自勉品行的人。尚幅梅自小就有书写日记的习惯,记录成功的喜悦,也记录失败的原因。更多的是把记日记看作自己成长的一面镜子,时时对照,时时反省。一次她与丹麦选手那尔森比赛,负于了对方。回国后,她认真进行梳理归纳,揣摩克敌制胜的绝招,并把这一篇文章做上特殊的记号,时时翻阅警醒。第二年,她终于用自己的绝杀刺中了那尔森的软肋,战胜了对方。
在国家队的时候,一位国家领导人十分喜爱羽毛球运动,特邀请她和队友韩爱萍等到家中做客,问及她的名字的来历,以为她的父亲一定是个很有文化的知识分子,要不然怎么会取这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呢?尚幅梅十分自豪地回答说:父母都是极其普通的工人,只不过父亲的业余爱好是喜欢画画梅花。领导人听后连声说:不简单呀,啥时候也请你的父亲为我作一幅梅花图。
尚幅梅的优良品行,托起了她的羽毛球事业,她常把“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磁器活”、“不是猛龙就不要过江”当作警句来自勉。1985年5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团体锦标赛中,与队友合作,力挫群雄夺得冠军,使中国队第三次捧回“尤伯杯”。同年11月,尚幅梅与队友们赴波兰参加第十一届世界羽毛球锦标赛获女子单打和双打亚军;1987年在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日本、中国、马来西亚羽毛球公开赛中获1个女子单打第二、2个女子单打第五、1个女子双打第三、4个女子双打第五;1988年代表中国队参加第十二届“尤伯杯”羽毛球团体赛,为中国队蝉联冠军作出了贡献。
创业维艰
古语云: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
20世纪80年代,尚幅梅和她的队友,曾两次获取国际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尤伯杯”。“尤伯杯”是国际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竞技奖项的最高标志。尽管羽毛球运动是中国队的强项,但两次蝉联获取“尤伯杯”以后,如何保住这份荣誉,如何“守业”,就不是简单的事了。
1988年6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团体锦标赛,中国女队由主教练陈福寿带队,尚幅梅决心拼搏一场,实践一次“创业难,守业更难,知难不难”。
这的确是值得实践的啊!为了证明自己,更为了国家的荣誉,在这此之前,尚幅梅与她的教练及队友一道,付出了多少心血与汗水啊,苦练数年,不就是为此一搏么!
果然,在此次赛事中,她充分发挥自己拉中突击的特长,运用自己一贯朴实的球路,稳扎稳打,为中国队蝉联冠军尽了心力,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向祖国交出了一份圆满的答卷。
比赛结束了,1988年的6月,吉隆坡海风习习,艳阳高照,天水一色。第十二届国际羽毛球团体锦标赛的颁奖台上,中国女队主教练陈福寿高高举起“尤伯杯”,尚幅梅和她的队友们高兴地向场内观众挥手致意。鲜花和掌声,如潮水般向她们涌来。胜利地喜悦化作盈眶的热泪。
也难怪,尚幅梅在鲜花和掌声中,在欢呼和钦羡中要热泪盈眶了,要知道,这象征着羽坛最高荣誉的“尤伯杯”,已被尚幅梅和她的队友们第三次拥抱了!一已不易,再已很难,何况是接二连三呢!
这奖杯,已不单是竞技奖项的最高标志了,闪亮的奖杯里,似乎已盛满尚幅梅及中国羽毛球队所有教练、队员的心智与汗水,是她们数年含辛茹苦、团结奋斗、超常付出的结晶。
从颁奖台上下来后,尚幅梅急切地拨通了家里的电话,把这份喜悦传递给了自己的父母。她只感到自己的心因喜悦而狂跳着,说话也语无伦次。另一边爸爸妈妈及亲人们都说了些什么,她一时都没能听清。在先前的比赛中,她也曾取得过好的成绩,有过发自内心的喜悦,但从未像今天这样强烈。此时的尚幅梅,多么想立刻见到朴实的父母和那些给予她帮助的老师和教练啊!幸福,本质上是一种人类美好的感觉、感受,甚至是感情和感动,它应该像花瓣一样,将芬芳随风播出一个春的季节;应该像吉祥如意佛,乐呵呵地向世界撒出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当年,年轻的尚幅梅就是怀揣着这么一份情愫,急切地想将自己的胜利和荣誉化作更多的喜悦,让亲眷友朋一道品味,一道分享……也正是这一年,尚幅梅被批准为国际级运动健将。
这当然是一种荣誉,但在尚幅梅看来,更多的是对她知难而进、创新开拓且不断刷新人生座标值所作努力的肯定。
表达尚幅梅成功之路的五味杂陈,文字的力量总是苍白的,最有力的还是尚幅梅其人其事本身的魅力,把成功前的艰辛和成功背后的故事,化作人生奋斗的标杆,让人们去思索,人生的阶梯,竟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人生的滋味,竟然如此地余味悠长……(作者:王国斌)△高凌——在微笑中打败对手
寓杀人于不动声色之中,是一种境界;寓杀人于微笑之中,境界更高。
放卫星了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时候,华夏之中,并没有多少人知道湖北武汉有个高凌,即使是武汉跑体育报道的媒体工作者,也不见得很清楚。即使是专业人士,也没有人会预计高凌一战定江山,有这样一个场景可以证明,当高凌和张军在混双比赛中,战胜世界也是韩国第一混双高手金东文和罗景民时,李永波高喊:“放卫星了,放卫星了。”
金东民是上届奥运会的混双冠军,搭档吉永雅退役之后,他与上届奥运会混双亚军罗景民重新组成对子,并在1999年的丹麦世锦赛上获得冠军。在2000年的世界羽毛球大奖赛混双项目上,他们已经获得了4个冠军。高凌和张军在当年和他们打过两场比赛,均输了。
但是体育比赛,比的不是背景,比的不是既往,而是比的就是当下,是正在进行时,张军和高凌用了18分钟以15∶11赢了第一局,这期间他们曾经以6比10落后,然后连得5分扭转战局。
韩国组合这时看上去并不慌张,几年来,他们赢过太多的比赛,他们不相信这对中国年轻人能战胜自己。
当他们发现事态不妙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局的0∶11了,这个时候,经验和实力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大厦将倾的滋味,就是他们现在体会的味道。最终他们输了,高凌和张军打进了半决赛。
比赛结束后,总教练李永波激动地从看台上冲下来,高喊着“放卫星了!放卫星了!”在与张军、高凌轮流击掌相庆之后,他的激动心情仍然无法释放,又重重地捶了张军几拳。
卫星上了天,就会沿着轨道走下去,高凌和张军继续前进,他们对半决赛激烈程度是有心理准备的,但是,他们与丹麦索戈尔/奥尔森的比赛之惨烈,是打到决胜局的最后一分。
当时羽毛球的比赛,不是21分,而是15分,在比赛的最后时刻,比分定在16∶16的位置上,羽毛球场内一片沉寂,大家的心脏狂跳不止。最清醒的人大概是面带微笑准备发球的高凌。
这一局开局的局面多好啊,高凌和张军14∶7领先,只要再拿一分,他们就打进决赛了,黑马就一黑到底了,偏偏是这一分,怎么也拿不下,丹麦绝地反击,不仅追上了,反而以15∶14超出。
当地电视台的摄相机已经对准李永波,准备拍摄中国队总教练庆祝胜利的表情了,这时又移向了丹麦队的教练。
张军要求擦汗以稳定一下情绪,被裁判拒绝,张军又要求工作人员进场擦地,也被拒绝。这样的时候,高凌显示给世界人民的是什么,是微笑,是以后闻名华夏、闻名世界羽坛的招牌微笑,高凌以微笑面对一切,她冷静地揣摩到丹麦女将奥尔森的心理,发出了让对手最难受的一球。高凌说:“我还看了接发球的奥尔森一眼,看出她想抢网。当时我挺想发高球偷她一分,第二局我们最后一分就是发后场把他们抽死的。后来我又想,还是发短球吧,如果她抢网,我还可以继续抢,张军的攻击力那时还可以攻他们。打到第三局,肯定每个人都手紧。所以我坚持发了短球,结果她自己犯错误,回球下网。”
在微笑中打败对手,何等高手!但他们当时并不是高手,仅仅只是世界排名第九,是放卫星上来的。
2000年9月21日,第27届悉尼奥运会羽毛球混合双打,赛前并不被外界看好的羽毛球混双组合张军和高凌先后击败了韩国、丹麦和印尼等顶尖高手,一举走向争冠军的球场。
全世界的媒体传播着这样的消息,黑马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
这一天,笔者到位于汉阳郭茨口的高凌家里看球,比赛刚打一会,仅仅9分钟,高凌和张军就败下阵来。
是啊,这是可以理解的,高凌和张军配对训练刚一年多,在国际大赛中的成绩也未尽人意,是悉尼奥运会的第七号种子。但其对手却以第一号种子选手身份参加奥运会。在以往的赛事中,张军和高凌与特里库斯和许一敏有过两次交锋,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首局的惨败使很多人认为中国队大势已去,但经过调整的张军和高凌在第二局比赛中始进入状态,他们在先落后的情况下将比分扳成八比八平,当比分打成13平后,双方展开了激烈拼杀,比赛场上出现近两分钟没有死球的精彩场面。越战越勇的中国小将在全场的欢呼声赢得了最后两个球,以15∶13取得了第二局比赛的胜利。
决定胜负的第三局,冲着金牌而来的特里库斯和许一敏感到了极大的压力很快败比,“起死回生”的张军、高凌最终获得羽毛球混双金牌。
高家的高兴不必多述,但有一件事值得一说,高凌的父母说:“高凌的凌字并不是这样的,是一个山字旁。只是她那个“崚”字电脑打不出来,因此媒体写这个凌字。”高凌父母笑着说:“打出名堂,改了个名字,也值。”
无人不说是冷门,媒体均这样说:中国羽毛球队爆出一个较大的冷门:张军和高凌以2∶1淘汰印尼选手特里库斯和许一敏,夺得中国羽毛球运动历史上第一个奥运会混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