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孩子打网球,启蒙很早,有的甚至到了四五岁,潘兵打球的年代,是小学毕业,1981年暑假,父亲给11岁的潘兵报了网球班,教练是刘绍芬,就这样一拿起球拍就再也没放下来。
只练了4年,潘兵就拿到了1985年全国青少年14—16岁组冠军。当时的青少年比赛竞争激烈又艰苦,决赛都是5盘3胜制,每年8月在秦皇岛开战。那时候,比潘兵大1岁的张九华和夏嘉平也是小有名气的青少年选手,两人分别在1984和1986年夺冠。
亚运
普通人成长需要机遇,世人说需要贵人相助,对于运动员而言,同样如此,16岁的潘兵得到了一次去日本深造的机会。当时国家体委适应改革开放浪潮成立了中国体育服务公司,日本一个财团来中国访问,想找一个网球希望之星,潘兵被选中,在服务公司的操作下去了日本。
潘兵在日本的一个俱乐部练了一年,经常独自一人四处参赛,年纪小,除了武汉话说得纯熟以外,日语英语都不怎么样,但是,他照样参赛,成绩也不错,除了网球上的收获以外,他竟然奇迹般长高了8厘米,身高达到1米83。发球和底线正反手攻击的威力已经日趋成型。
说是日本财团相助,但是也需要自己打些工,潘兵上午都要去上班,干一些做箱子、递箱子的活,算是勤工俭学。回国一年后,18岁的潘兵作为新秀顺利进入国家队。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让不少中国人记得奥运忘记了亚运。事实上,体育和任何一个事情一样,都是一层层上台阶的,中国体育1984年重返奥运会以后,1990年便在北京举办了亚运会,这是一个标志之举。
为了备战家门口的亚运会,1988年国家网球队正式成立,国手们经过一段时间苦练,信誓旦旦要在家门口的亚运会上实现男子网球金牌零的突破。
网球,欧美强势,在亚洲,日韩受美风之熏,网球水平高于中国人。所以赛前有媒体预测本届亚运会网球的7块金牌,日本4枚、韩国3枚。没有中国什么事。率先进行的男团项目,潘兵在自己出战的所有单打场次保持不败。男团中国队夺冠。
男单半决赛就上演了潘兵对阵韩国金载堤的恶仗,第一分多拍回合,当时看台上有人从十几板开始数,打了56板,那场鏖战打满了3盘,决胜盘4∶5时潘兵几乎抽筋了,最终8∶6获胜。继男团决赛之后,潘兵又一次驯服了金载堤。
男单决赛在两位湖北人之间进行,潘兵说:“单双打决赛阵容都是中国运动员,金牌已经落袋了,我的气一下子就松了,整个人感觉特别疲劳,结果我的双打一上来就稀里糊涂输了。到了单打打张九华时也差不多,第一盘1∶6输,第2盘2∶5落后,他40∶30拿到了赛点!你猜怎么着?”
潘兵回忆道,“当时吕正操(中国网协主席)、万里(中国网协名誉主席)、李瑞环等很多领导都在主席台上看我们打。李瑞环说,这球不好看,应该来点激烈的。万里说,要不我们给加加油?于是吕老开始喊——潘兵!大家跟着喊加油,我一听立马精神大作,挽救了4个赛点,第2盘抢7拿下,第3盘6∶1,把张九华打崩溃了!”
到了1994年广岛亚运会,中国男子网球队压力巨大,团体、男双接连卫冕失利,潘兵力挽狂澜杀进决赛,6∶2、6∶1击败韩国的尹勇义,成功卫冕。光看比分,以为潘兵是一边倒,不过,两人在开赛的前3局就耗费了整场比赛的一半时间,每一分都咬得很紧,潘兵3∶0让对手提前泄了气。
潘兵说:“我这人性格稍稍有些内向,但是上了赛场,我劲头就来了。比赛就是这样,有人说是两军相遇勇者胜,不过,从我们的网球术语讲,对手进攻狠,你比他更狠,直挫他的勇气,自然比赛的赢面就大。如果对手防守比较好,你则应该耐心一点,你进攻比对手好,防守耐心不输给对手,同样赢面也大。”
如今已经成教练的潘兵谈起网球来,自然有他独到的见解。
经历
潘兵是在1997年上海全运会后退役的。这些年来,潘兵在国家队和湖北队上上下下,一直担任着女队的教练,找寻和培养网球的后备人才。
2010年,笔者等一群人在广州奥体中心网球场的中心球场和潘兵聊天时,赛场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们纷纷以李娜为“背景”,拍照留念。没有多少人认识潘兵,对此,这位曾经的中国男网一哥“毫不吃醋”,“现在,我们就是‘绿叶’,她们受欢迎,我们更开心。”
20年后,亚运重回中国,对于两度参与其中的潘兵而言,感受颇深。他说:“北京亚运,网球在中国还属于非奥项目,能够跻身北京亚运会,我们这个项目的所有选手都非常兴奋。还有就是,谁要是能够成为一名亚运会选手,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荣耀,家人、亲戚包括朋友,都觉得特别有面子,一说起来,就是那个谁谁谁,马上要参加亚运会了。”
现如今,随着网球越来越普及,以及中国金花们在奥运会、四大满贯上的捷报频传,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追求不一样了,同时也极大的调高了爱好者的胃口,不再将亚运会看得很神秘。他说:“可以这么说,当年我们把亚运会当成是‘高考’来对待,如今对于这些年轻选手来说,可能这项赛事,仅仅是‘中考’,她们的终极目标还是奥运会。”
虽然是中考,但是潘兵认为,对于运动员来说是一样的,毕竟不想当冠军就不是一名好选手。他表示,其实这批队员都有实力,关键就是如何把赛前的心态调整好。“北京亚运会,我一直是斗志昂扬,每天早上从亚运村到赛场,一直到晚上比赛回村,连轴转,根本不去想胜负,只是力争打好每一场球,直到男单、男双最后都是自己人会师决赛,这才松了劲,结果男双丢了,男单最后时刻才‘觉醒’。”
潘兵说:“或许我的亚运经历,也是国家队调我来执教的一个考虑。”
潘兵同时也为亚运网球赛事“吆喝”道:“现在蛮多人喜欢在电视上看转播,其实现场看网球赛是一种不错的享受,我们的选手比赛时劲头会更足。打球是需要观众的,人越多,打得越精神,那种看见观众多了,打不好球的人,是没有出息的。”
“我们赢了!”
2001年广州全运会,潘兵在湖北女队做教练员,协助余丽桥,这一年全运会,湖北女队取得极大的成功,女团,女双,女单,混双金牌都拿了。
2005年,潘兵已经是湖北女队的主教练,潘兵在南京带领湖北队征战时,他的妻子在武汉临产,由于电视里一直没有转播十运会的比赛,潘兵的妻子向菲说:“只要在外地比赛,每天10点半他都会给家里打电话,在国外时也不例外。”
半决赛,湖北队碰劲敌天津队,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潘兵和网管中心的领导一起,在赛前就开始进行周密的部署。妻子说:“那段时间他的压力很大,每天打电话谈的都是要如何打下这场比赛。我那时感冒了都不敢告诉他,生怕他分心。后来终于赢了,晚上他打电话回来报喜,结果还没说完就听到他那头没声音了,接着就是睡着了以后的呼吸声。他太累了,电话讲到一半竟然睡着了。”
湖北队与四川队争夺女网团体金牌的这场比赛,牵动着潘兵全家人的心,从早上十点开始,大家就都惦记着这个事了,下午比赛的那几个小时,打了20多个电话问去南京那边的人了解战况。可能是比赛太紧张,前方的人都关机了。一直到下午3∶30,比赛一结束,潘兵第一时间打电话通知家人。四个字,简洁有力:我们赢了!
李娜现在如日中天,但是在法网决赛前,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看好李娜能够夺冠,不过,潘兵作出准确的预测,2011年6月2日晚,李娜在法网半决赛以2∶0战胜莎拉波娃,第二次进入大满贯赛决赛。潘兵在赛后表示,李娜这场球无论是实力、经验还是临场发挥,都完胜莎拉波娃。她已打出超级明星的风采,接下来的决赛将是她夺得大满贯赛冠军最好的机会。
在李娜的网球生涯中,潘兵无疑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2003年正是在潘兵的教导和帮助下李娜才战胜伤病困扰再次复出网坛。
潘兵在国家队执教,在武汉休假时,他在家里看了李娜打法网,潘兵说,李娜的进步非常神速,技术上更成熟了,最关键是临场经验更丰富了。以前李娜总是在比赛中输给大满贯赛冠军,其实并不是实力不行,还是经验不够。李娜如今随着实力和成绩的提升,在场上显得非常自信,“你看她今天打莎娃,一点都不慌。虽然对方经验丰富,给了一些中路的很别扭的球,但李娜并不急”。
潘兵认为,李娜现在可能比较怵的对手是小威、克里斯特尔斯以及海宁这样的选手,像莎娃这样的选手已经被李娜超越,这一场可以说是完胜莎娃。展望法网决赛,潘兵认为,李娜无论是对阵斯基亚沃内还是巴托利,都会是上风球,所以这是她夺得大满贯赛冠军最好的机会。
李娜最终夺冠,也证明了潘兵的眼光很准。
一个汉子的标准是什么?中国古人的标准,大约是这样的,上对得起国,下对得起家。潘兵很符合这个标准,打网球为国家出力,为国家获得荣誉。对妻子好。当然,对自己也不错,用自己的多姿的经历,丰富了自己的人生。(作者:余国华)游泳教练
△赵戈——才情人生
赵戈,有才,有品,有“野性”;有才,20世纪80年代,武汉电视台体育频道请赵戈主持综合类体育节目,一个专业的教练,能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台做主持,这得有才。有才,他带的刘黎敏,仅亚特兰大奥运会,获得女子两百米蝶泳亚军,仅输冠军0.01秒;以后,赵戈担当中国国家游泳队的总教练。有人品,刘黎敏在亚特兰大失利后,笔者分别采访过赵戈和刘黎敏,两人说法基本是一致的。而不像有些运动队,教练员和运动员各说各话,胜利则皆大欢喜,失利就互相推诿。有“野性”,赵戈先前是湖北队的教练,后他转到广东队时,他是这样对笔者说的:“如果就这样过,也可以,也很舒适,但是,我担心这样的日子过长了,没有野性了。”
赵戈还想干事,虽然他已经从中国游泳队总教练的位置上退下来了,相信他还在寻找,寻找第二个刘黎敏,他曾经这样实事求是的说:“有人说我是碰到了刘黎敏这样的天才,那看我以后带的队员吧,看能否还是成功。”
小时候差点被淹死
说起来,赵戈现在是中国著名的游泳人,名教练,但是从少年到运动员时代,客观地说,赵戈和水总是差那么一点,小时候,甚至差点淹死。1969年,赵戈10岁,有一天大人带他水库引水渠里玩,他问赵戈会不会游泳。赵戈只是在游泳池玩过,他觉得他会,就下去了,水流很急,带着他往里冲,赵戈想往回游,身体根本不听话,离岸边越来越远,大人才明白这个小孩的游泳水平,太三脚猫了,赶紧下水把他拉上来。这个救他的人以后成为教赵戈游泳的人。
1971年的时候,襄阳地区的游泳队来选拔,赵戈50米仰泳拿了冠军,以后参加湖北省的比赛,100米仰泳拿了第三名,留下来,在省队集训。
刚去省队的时候,赵戈的身体很单薄。身高1米59,体重还不到40公斤。所以教练对他一直很小心,从来都没有练过大运动量。一直的感觉就是,这小家伙人很轻,水性还可以,但没有练得很好的感觉。队里也没有把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就觉得还得“养”。
非名运动员出身的教练
1979年赵戈退役了,他感觉非常遗憾。毕竟他没有游出来,在中国体育的领域里,绝大多数从事教练工作的,都是名运动员。赵戈当运动员,成绩太差,如果他当教练员,先天就不足。
机会有时候是从天而降的,关键是机会降临时,你一定得把握住。1981年,天津体院春季招生,面向的是一线教练员,一个省招8个。湖北体工队一共就5个人报名,赵戈也在其中,他比别人的优势大的地方,是他当运动员没有完全中断学习,赵戈考得还算不错,进入天津体院学习,那个班叫“首届教练员专科”,跟国家体委合办的。因为面向的是一线教练,所以全部都是理论课,而且有很多讲座。课程安排很紧,但是大家非常珍惜,他们待遇很高,带工资,带伙食。
赵戈看上去有些文弱,但是骨子里争强好胜,他看到有些从运动队出来的同学,比他的水平高,他很羡慕,所以很玩命。拼命的结果是他毕业了,当时在体育系统,大学生非常少,湖北队里的领导准备提拔他,当训练科副科长,当团委副书记。但当时赵戈对这些不感兴趣,赵戈天天和领导磨,最后他回到游泳队。时间是1984年。
新教练通常是给老教练当助手,赵戈也如此,老教练去国家队,就把他手里几个好的队员带走了,剩下几个年龄比较大的,还有两个肝炎刚刚好的队员,由赵戈独立带。有一个女孩儿,曾经进过国家队,但从来没进过全国前八名,属于比赛不发挥的那种。还有一个男孩儿,从其他组转过来的,非常倔的一个队员。队员的情况肯定是不理想。当时赵戈觉得,刚开始当教练,队员的条件都不是你能选择的,如果你不自己积累,有一天你碰到条件好的队员,也会像从头开始一样的。
1985年在成都举行的全国比赛之后,体委请了前东德教练克劳斯到国家队来,有一份他讲课的材料。赵戈无意中看到了,拿回去抄到夜半2点多钟。这份讲课稿给赵戈带来很大的启发。其中血乳酸功能的划分,可以对训练量进行科学的监督。
学了以后,训练收到一些成效,1986年的时候,赵戈的两个队员拿了全国第二。当然,赵戈也在总结,有些急躁,训练上有自己不成熟的一面,要求非常的严格,以至于练垮了一个队员。
碰到了天才
1988年湖北游泳队教练员挑选运动员。赵戈带队成绩不错,有优先权,他挑了刘黎敏。
一个有想法的教练,和一个天才的运动员,配合得非常不错,1993年全运会上,赵戈带着刘黎敏获得100、200米蝶泳的冠军。国家队的大门自然就对师生打开了。
赵戈对老教练员非常尊重,他认为,平时老教练员,可能对你没有太大帮助,但是在一些关键的时期,比如一个队员在运动情况不好的时候,是往东边走,还是往西边走。这个时候,一些有经验的教练,看似只给你一两句,其实就决定了你整个的方向,给了很大的帮助。
赵戈在国家队,只带刘黎敏一个运动员,不像有些教练员那样,手下的运动员很多,有很多机会去进行自己的尝试,比方在张三身上尝试后,把成功的经验用到李四身上。赵戈不行,他就刘黎敏一个运动员,所以,他只能吸取别人的经验。不允许你出现任何的差错。对天才而言,没有把握的尝试,风险是非常非常大的。或许也是这个原因,埋下了日后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惜败的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