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驻地,杨正斌召集队员开会。他向怯怯地远离队员的门将招招手:“过来,过来,坐在我身边”。小门将偷眼看队员,正碰上怒目瞪着自己的一双双眼睛,想想自己这支不争气的“臭”脚,便把头深深埋在双腿间抽泣起来。“哭什么,又不是小姑娘”。杨正斌扫视了气呼呼的队员后说:“虽然我们今天输了球,但是我们的实力比他们强。只要我们大家继续努力,避免不该出现的失误,我们会赢的。”然后,杨正斌就和队员们一道分析这场球的优势和不足。共同确定下一场球的战术,为了应付不同的情况,他们共同确定了几种方案。小门将当即表示决不再用脚踢球,一定要将功赎罪。望着满脸羞愧的门将,杨正斌笑了:“如果需要大脚开球,你用手能行吗?”队员们也笑了。
第二场球,武汉队以2∶0轻取梅县队。第三场球,武汉队以1∶3败给了该届全国小足球赛冠军延边队。之后,武汉队势如破竹,一举扫平上海、广州、南京、四平,获得全国第六名。
回到学校后,学生们举着奖状,敲锣打鼓,欢庆胜利。以后,每天下午,山鹰队的训练场都站满了观看训练的人群。每逢举行校际比赛,自发观看的人群真可谓举臂如林。而杨正斌的家门口也成了队员家长每天晚上的聚会场所。他们聚在一起洋洋自得地夸奖自己的儿子,津津乐道回味儿子们踢的每一个好球。只有在儿子踢的臭球实在瞒不过众人眼睛的情况下才偶尔骂几句。不过,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就是要杨正斌关照自己的儿子,让儿子踢主力,踢满场。
足球队的成功带动了群众性足球运动的广泛开展。山鹰小学的学生深深地迷上了足球。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在班主任老师的配合下,杨正斌在各班建立了班级足球队。各班的优秀选手组成了年级足球队,各年级的优秀选手组成了校级足球队。运动队定下了违反纪律的不准入队,成绩差的不准入队的入队规则。
山鹰小学终于成为武汉市少儿足球运动的一块基地。众多的足球好苗子纷纷转入该校。一些被省、市体校选中的队员当场表示:“我们哪里也不去,在杨老师这里训练是最好的。”
山鹰小学出名了。可杨正斌却累垮了。1978年4月的一天清晨,高烧至39.5。浑身浮肿的杨正斌只排出了50毫升血尿。严重的急性肾炎向这条刚强的、经历了风霜雨雪磨练的汉子袭来。他没有倒下,没有屈服,虽然他暂时不能站在球场上,可他仍牵挂着绿茵场,放不下他为之梦绕魂牵的足球和他用心血培育的足球队员。于是,他不顾妻子的极力反对,坚持着向门口走去。妻子含着眼泪望着他的背影,她太了解他了。太了解他为之奋斗的事业。于是,妻子走上前,搀扶着他,一步一步地向足球场走去。同事们来了,他们为杨正斌搬来了一把椅子,放在球场边。杨正斌靠在这把椅子上,在这条艰难与欢乐、理想与现实共存的道路上执着地跋涉。整整六年,杨正斌在药罐子的咕嘟声中,在队员的奔跑、踢球、传球、接球、带球、铲球、射门声中,送走了一个又一个足球新人。
二十四年过去了,杨正斌在新合村这块土地上始终如一,辛勤耕耘。他的小足球队14次取得武汉市小足球赛冠军;3次获得南方赛区第一名;13次代表武汉市参加全国小足球赛;两次获得全国第四名,一次获得第六名。从这支足球队里先后走出了一百多位省、市、部队的专业足球运动员。他们中又脱颖而出了16名各级国家足球队员,他们是胡一俊、冯志刚、涂胜桥、张军、张波兄弟,黄正国、何启宏、黄传宏、张定波、张斌、袁健、祁国民、李建军、徐自雄、王义华、王国刚。(作者:董玉梅)篮球教练
△刘贵乙——豁出去的体委主任
2011年7月7日,武汉长江上,船长号游轮在江面上劈波斩浪,夏风不时掠过,但是,船上的人心情并不轻松,第26届亚洲男篮锦标赛分组抽签仪式在船上举行。此届篮球锦标赛9月15日在武汉举行,胜利者只有一个,冠军将获得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资格。中国队绝对的领军人物——姚明,这段时间一直有伤,甚至有消息称,姚明可能从NBA退役,而在25届亚洲篮球锦标赛中,中国队在冠军决赛中,负于伊朗。26届能否获得冠军,是一个很大的问号。
红地毯、鲜花、美酒,都掩饰不了人们的紧张。抽签仪式在进行,抽签仪式由亚篮联第一副秘书长哈高普主持。他首先介绍了参加抽签仪式的流程和原则,其中对中国队来说最有利的一个款项就是东道主中国队有权选择所在小组。
抽签分为4个小组,哈高普邀请嘉宾登场,他邀请其中一位,如此说道:“我现在邀请的人,他打球的时代,和我们现在非常不同,他们那一代人打球,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职业队员,他们是为国家打球,是为荣誉而战。他是中国男篮的队员,也是前中国男篮的主教练、原湖北省体委主任刘贵乙。”
刘贵乙上台抽签,他是1993年离开湖北省体育局到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上任的,离开体育已经18年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亚洲篮球界也没有忘记他。
人们有理由记得他,亚洲篮球界也有理由尊敬他。
六十年过去,郑州人还记得他
在明清时代的中国,有四大名镇:江西景德镇,以瓷器闻名;湖北汉口镇,是商业中心;广东佛山镇,手工业非常发达;河南朱仙镇,版画华夏第一。当时这四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明清称为天下四大镇。此处的“镇”与现在的行政区划单位的“镇”,并非同一个概念,这里所指的“镇”是个军事区域,含“藩镇”一词中“镇”的意义。故其区域面积一般会远大于现时行政区划的“镇”,如现在的景德镇,就是一个市级行政单位,应该被称为“景德镇”。
1931年,刘贵乙出生在河南的朱仙镇。刘家并不富有,不过,刘贵乙到开封师范读书时,刘家倾全力支持。开封那时是河南省会,开风气之先,篮球运动在学校得以开展。如今82岁的刘贵乙回忆自己年轻时代打篮球时,非常清晰地说:“从上中学开始,我就特别喜欢打篮球,那个时代可没有正规训练,也没有人教,看谁打得好,就去模仿,回来后,就照着样子训练。”
当时开封二中有个老师打得好,国民党军队驻扎在开封时,经常有比赛,“我们经常跑去看,回来时,已经是半夜了,趁着记得清,抓紧时间学着练一下,那个时候特别痴迷。”
刘贵乙从师范毕业后,在郑州的一所小学教书,因为球打得好,郑州回民中学的校长看中了他,把他从小学调到回民中学担任体育老师,并兼任班主任。刘贵乙说:“中学生中,调皮的孩子都喜欢体育,所以校长让我当班主任,当时我和孩子们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也因为球打得好,他和几名中小学的兼职员工组织了“郑州白鸽队”,“当时,郑州还有几支队不错,郑州高中、铁路局、工业学校,我们一起打比赛,当时的观众非常多,里三层外三层。”
刘贵乙是回民,前两年,他回到郑州,在一家回民店买烧卖吃,老板还认出了他。对此,刘贵乙小有得意,他说:“不是吹牛,我在郑州打篮球,挺有名,不少球迷记得我。”
因为篮球打得好,刘贵乙终于代表郑州和河南参加了中南地区的运动会。1953年,代表中南地区参加全国四项球类运动会,同年入选国家队,此后,连续担任了3届国家队队长。
刘贵乙身高1.83米,在那个年代,这可是个大个子,所以刘贵乙在国家队中打中锋,进了国家队以后,有个苏联顾问看刘贵乙传球有独到之处,头脑也好,建议刘贵乙打组织后卫。
1955年,中国篮球队参加了世界青年联欢节篮球比赛,刘贵乙被评为优秀投手;1956年,中国国家队准备奥运会,但是彼时的奥委会,实行“两个中国”的政策,中国队放弃了奥运会。
1957年,在苏联首都莫斯科,第2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篮球比赛,中国男篮以76∶72战胜排名世界第三的巴西队,震动世界篮坛。在这一年,刘贵乙、钱澄海等人,被国家体委评为第一批男子篮球运动健将。
在苏联训练期间,中国男篮和苏联队打过一次友谊赛,在比赛临近终点的时候,刘贵乙一记中投,使中国队一分险胜苏联队。
河南人落户武汉
这一年,中国男篮在各地进行巡回表演赛之后解散。当时北京、武汉、天津和沈阳都要刘贵乙,但他思家心切,选择了就近的武汉。
刘贵乙心里打的算盘,是在武汉待一段,之后再回河南,但事情的发展出乎他的预料。当时的湖北省体委主任知人善任,爱才有加,热爱篮球的他没事就陪刘贵乙聊天,请他看戏,“对我好得很,让我没法开口说回河南的事”。最后没办法,刘贵乙把家人都接来武汉,就这么在武汉落了脚。
既然已经落到了武汉,刘贵乙就决定好好干,他的性格是这样的,有些事情不能按照他的心愿来,既来之,则安之,就用尽全身力气去干之。
从1957年起,刘贵乙开始出任湖北男篮主教练,一直干到1981年。是年,他出任中国男女篮总教练兼男篮主教练。从1957年起,湖北篮球进入了长达36年的“刘贵乙时代”,他开创的“跑轰”打法,让湖北队成为国内篮坛数一数二的劲旅。
刘贵乙的高徒张勇军,在一次采访中说:“那个年代湖北打得好,是因为湖北比较符合篮球发展的趋势。后来的太阳队、阿根廷队都是湖北打法,比较快,比较准,比较灵活。”
“湖北篮球选材有困难。”刘贵乙说,“普遍个子不高,我带队那会平均身高不到1.85米,在国内算是最低的。”针对湖北运动员身高不足的问题,刘贵乙要求:一传要快,接应要快,分散要快,跟进要快,在对手立足不稳时找机会进攻。
能快到什么程度?刘贵乙举了个例子,“不都说韩国篮球打得快吗?我们那时候比韩国还快,有一年在关岛比赛,我们跟一支韩国队打了两场,都赢了他们二三十分”。
当时跟国外交流不多,刘贵乙如何发明了“跑轰”?他总结为“动脑筋”。在普遍都还用双手投篮的年代,刘贵乙就已经将跑投技术发挥到极致,在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篮球组合技术》一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介绍刘贵乙的跑投组合技术。
豁出去的刘贵乙
1983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急调刘贵乙回汉,让他担任湖北省体委主任,在此之前,刘贵乙担任过体工队副队长、队长、体委副主任等职,但他一直没有“上任”,他愿意搞业务,更喜欢带篮球队。
此次任命,刘贵乙仍然有些想拒绝,省委派了3个干部和他谈话,3个人均是部长,宣传部正副部长、组织部长。刘贵乙是河南人,河南人讲话坦率,他说:“我是三无啊,无后台、无能力、无魄力。”部长们说:“什么叫无后台,共产党就是你的后台。什么叫无能力无魄力,你带篮球队带得好,就是能力和魄力。现在党把你放在这个位置上,你就要好好干。”
刘贵乙就这样上任了。上任之初,他很低调,过了一段时间,他想通了,就像当初他更愿意回家乡最后却呆在武汉一样,既来之,则安之,则干之,他“高调”了,提出了十个字的加强体育之方针——团结、改革、创新、求实、豁出。
刘贵乙生逢其时。此时的湖北省委和省政府,提出要把湖北省打造成体育强省,省委书记关广富对刘贵乙“豁出”的提法非常有兴趣,说:“豁出好啊。”
刘贵乙确实豁出了,他想了很多办法,其核心就是自己是借改革的浪潮上来的,那么省体委也应该改革,比方彼时的体工队,主教练手上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对党支部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刘贵乙改革成“主教练负责制。”
这个政策和当时中国的大环境——厂长经理负责制是一致的。
时至今日,笔者采访刘贵乙时,他说:“我都记不清楚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了。我只知道按照改革的思路干,充分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事情就会干好。”
除此外,刘贵乙还有一个大手笔,他把一个体工大队分成四个体工大队,促进竞争。在未改革之前,湖北省所有的运动员归一个体工大队管理,现在一分为四,大家自然竞争激烈,分成四个大队的大致格局是,在武昌阅马场的体育场,为一大队,篮球、田径、乒羽、排球等,二大队在东湖边,也就是通常大家说的划船队,三大队在汉口的武汉体育馆,跳水游泳体操等均在三大队,四大队在常青花园,足球和举重在此。
分成四个大队,一个大队长变成四个大队长,四个大队长竞争,四个副大队长也竞争,运动员教练员也竞争,成效非常显著。在第6届全运会上,湖北省体育代表团获得15块金牌,排在全国第七,划船队拿了13块金牌,比半壁江山还要多。
湖北体育在显著进步,时至今日,刘贵乙并不认为功劳是自己的,他说:“首先是省委省政府的,因为省委省政府要把湖北打造成体育强省,每两年,省委开一次体育工作会议,然后是以文字的方式形成纪要,我在省体委工作了10年,发了5个纪要。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我们在下面干活的人,主动找活干,不怕累,不怕受气,为体育工作者说话。”
刘贵乙讲了这样一件事。1984年,湖北省很多县的体委被撤了,县体委被撤了,省体委伸到下面的脚没有了。所以,刘贵乙向省长黄知真提出,恢复体委建制,黄省长采纳了刘贵乙的意见,县的体委建制恢复了。
刘贵乙说:“我不怎么到领导家里去,我和关广富书记见面的次数非常少,但是,他非常支持省体委的工作,书记不可能管到那么细,我有些具体的事情,通过秘书长办,比方我提出运动员获得了世界冠军,工资增长两级,在那个年代,两级工资是很大的数目啊。这两级工资是财政拨款,这得通过省委的领导协调啊。”
除了对获得成绩的运动员进行奖励之外,运动员、教练员、工作人员的福利也得到改善,这样大家才有干劲啊。刘贵乙为家属楼安装了“二气一线”,煤气和暖气和有线电视,在20世纪80年代,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此举得到了干部和运动员极大的好评,大家的干劲更大了。
攀五精神
第7届全国运动会结束后,刘贵乙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攀五。保七攀五,而攀五对于湖北省这个中部省份而言,是极不容易的,在第6届全运会上,湖北水军收获巨大,在15块金牌中,抢得13块金牌,但是水军的优势是湖北开展得早,有点抓冷门的意思,现在全国都在眼红这些金牌,特别是北方集团的加入,在第7届全运会上,湖北水军有些滑落是可想而知的,必须争取新金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