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2600000018

第18章 转型期湖北地区文学史研究(10)

Δ方法论:学科间的交叉研究与学科内的比较研究《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在研究方法上也具颇具特色,这点首先体现在著作采取了文学社会学的视角,在社会思想、文化等较为宏阔的学术背景下考察自由主义文学这一特殊对象。这一视角借鉴了多学科的交叉优势,并对其加以融化和吸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思想史、文化史的背景一方面能够丰富著作的内容,增加了论证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在这一交叉视野中,也更能凸显出文学研究的独特性。比如,在对自由主义文学进行阶段性分期时,《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就注意到了,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与自由主义社会文化思潮基本上是一种同构关系:彼长此长,彼伏此伏。同时,著作也注意到了文学作为远离意识形态的特殊的精神创造物的特殊价值,“自由主义社会政治运动在中国的挫折,也包含着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挫折;自由主义社会政治运动在中国的缺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由主义文学的缺点;但是,自由主义社会政治运动的失败,并不意味着自由主义文学是失败的。自由主义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和自由主义文学实践的较高成就,向人们昭示:它留给文学史的不仅仅是教训,还有值得深入总结的经验和启示。”(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9页。)其次,《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方法论上的一大特点是比较方法的广泛运用。如在论述自由主义文学的诗歌创作成就时,作者不无得意地写道:“就不同文体而言,新诗坛是自由主义诗人最值得夸耀的领域。如果我们前述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坛大致可分为五大作家阵营的概括可以成立的话,便不难看出自由派诗人在诗坛上的分量。‘鸳鸯蝴蝶派’作家忙于编故事、造惊奇,了无诗性;国民党右翼文学培养不出一个像样的诗人;左翼诗歌运动轰轰烈烈,创作了不少震撼人心、鼓励民众的诗篇,但其认识教育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对诗艺技巧的丰富贡献不大,且有不少应急应时的粗糙之作;民主主义诗人中,朱自清略嫌平实、冰心则嫌清浅。他们的启蒙意识决定了其诗歌创作中的重写实倾向,而新诗史上一直没有解决好诗艺与写实的关系,只有艾青等少数几个诗人在这方面作过较有益的探索,由于没有处理好指导人生与经营诗艺的关系,缺乏写诗的方位感;而在所有文学门类中,诗是最纯粹最精致的,惟其如此,追求艺术独立性和自身价值的自由主义诗人找到了最佳用武之地。首倡新诗者,是自由主义者(胡适),充实提高新诗品位者,主要是自由主义者(初期象征派、新月派、现代派)。集大成者,是自由主义者(九叶诗人)。”(刘川鄂:《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206页。)著作这番对中国现代诗坛的集体亮晒,确实“威力”不小。另外,在辨析各时段中自由主义文学的一些关键性特征及其他新文学思潮文学阵营的关系、对中国自由主义作家创作心态等相关论析中亦随处可见作者比较方法的痕迹。

无论是文学社会学的视野还是比较研究的方法,都体现了著作睿智的学术思路。自由主义文学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学界对自由主义的态度也一直表现谨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凭借果敢的学术勇气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对此问题进行了相当透彻明亮的论解,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和“自由”品格。

3.王又平著《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

新时期以来,文学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彼时的中国文学界一片热闹景象,文学领域思潮如涌,此起彼伏,其中又以小说创作潮流表现最为明显。王又平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一书,着重选取了几次有代表性的小说创作潮流,从中西文论大的理论背景出发,对西方文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作出新的理解。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在经历了文革长时间的封闭之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再一次看到与西方的差距,并希望在最快的时间内能弥补回来,由此掀起新一轮学习西方的高潮。此一时期文学思潮思想和理论密度之大,是新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将西方现代甚至后现代的诸多理论实践了一遍,其规模和力度是空前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仅以小说创作潮流为切入点,对西方理论背景逐一梳理。

如浪漫主义,人们一般在三种意义上使用浪漫主义这一术语。一种是创作方法,即在“主观/客观”、“理想/现实”、“自我/社会”、“表现/再现”等二项式中倾向于前者的创作方法;另一种是艺术表现手法,即营造浓厚的抒情氛围、发挥神奇的想象、编造离奇的故事的手法;最后一种是欧洲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是一种‘反现代’、‘反历史’的精神冲动”,“浪漫主义的精神冲动是以‘返回’为特征的”。《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以浪漫主义的三大母题为例,具体分析了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三种返回意向:一是“返回青春”,“这类作品开始表现出对于‘文革’时代的超时距观照,因而作家们在‘返回青春’中能够从极为荒诞和虚幻的现实中,发现对于个体生命来说富于启示性和永恒性的精神能量”(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8—9页。)。二是“返回故土”,通过“净化、诗化和理想化”的书写来追念那些失去而能使他们感到亲切满足的东西,“如自然的清新、身心的自由、人伦的温馨、道德的纯朴等等”(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2—13页。)。三是“返回传统”,即返回“传统的精神价值和传统的审美经验”。“寻根文学”虽然在艺术观念和技巧方面吸收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因素,但它的倡导者“面向文化求解”本身就包含了“返回传统”的意向。作者对浪漫主义提炼出“向后看”的本质特征,尤其是对转型时期的中国文学现象的阐释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很好地解决了这一文学思潮在中国的生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对西方理论的接受有了新的变化,一些所谓的后结构主义时代的学说开始进入中国,如后精神分析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解构学、后殖民主义等等。《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注意到这一特点,着重介绍了女性主义、叙事学和女性主义等理论在中国的生长状况。《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所引进和吸收的这些新的理论并能成功运用于中国的创作实践当中,这些和中国当时大的社会历史环境有关,也和新时期作家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转变有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人们关心的重点业已发生转变,“后新潮小说对传统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秩序从根本上持怀疑主义的态度,否认既存世界及其文化成规的任何合理性,其中包括新潮小说所认同的合理性与人文理想,他们竭力否定人文理想和理性秩序的价值和意义,也不相信有‘更好’的东西值得去追求,因而它们无力对它们所面对的世界和人生作出承诺,相反却认真地把一切承诺都视为虚构的神话,所以它们就陷入了永无休止的反叛之中,包括对新潮小说和对自己的反叛。”(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24页。)《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又认为,所谓“新写实”小说强调的“还原”,其实是一种“除幻”。即是“在精神层面上驱除泛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派生出的种种被神圣化了的精神形态,如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之类;在话语层面上对革命现实主义的话语构型,如典型化及政治象喻系统之类进行解符码化”(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218页。)。通过上述概念的清理,《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力求表明:西方所谓“后结构主义”一系列理论在文革后的中国社会具有相对自由和广阔话语空间,并进一步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大众文化的兴起而走向高潮。

西方理论的影响对新时期中国的文学转型起了重要的作用,其影响也是全方位的,以至在一段时间内形成所谓的西方话语霸权,本土话语则相对失语。对于文学本身来说,任何带普适性特点的理论和观点的介入都是合理和可能的。对于新时期文学转型而言,西方理论的大规模介入,给中国的文学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理论背景,对中国文学(包括小说创作潮流)的现代化进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通过对若干小说创作潮流的分析对此做出了实际的解释。

新时期文学转型是多方面的,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机制到发展的内部结构,发生了诸多实质性的变化。总体而言是,文学由原来归属于政治一体化的工具逐渐走向相对独立的多元发展格局,在内在线索上既有对五四现代性追求的持续努力,同时又立足现在,有突破五四向新的文学时空发展的冲动和可能。具体到小说创作而言,新时期以来曾一度继承了当代文学潮流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潮流化的动作不再是政治等外力因素较量的结果,而是处于作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选择。在潮流发展的取向上,也不再是以为政治服务为目标,某种程度上恰恰相反,是朝着文学自身的方向做前进的努力。《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选择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几次有代表性的小说创作潮流,通过对若干小说潮流的症候式分析,对其发生和发展的内部规律做出准确的揭示。如“寻根”小说对在文革后的小说领域里着力摆脱意识形态话语的控制,开始寻求作家个人的话语方式,走向“文的自觉”。其表现之一是对“自我表现”的重视,“‘自我表现’不单是一个口号,而是对文学的表现对象、创作主体及其表现方式(话语方式)的重新认定,说新时期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体现了‘文的自觉’就自觉在对以往的文学成规的重新审视和对新的文学范式的筹划和建构,而不是下意识地沿袭既有的成规。”(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73页。)表现之二是他们提出了“向文学本体回归”,实质即是由“非文学”向“文学”的“返回”。这是文学在经历了长期的非正常的发展道路后做出的必然的选择。“后新潮”小说在文学自觉上相对于“寻根”小说更进一步,在文学形式的追求上更加苛刻,体现了技术主义的美学追求。不过在精神意向上同时走向虚无主义的一路,放逐意义或干脆完全放弃对意义的追求是其经常性的创作表现。此后的“新写实”、“新历史”、“新女性”小说虽然在意义追求上不似“后新潮”小说那样极端,但是在价值观念上已完全背离于先前的革命历史叙事,而是越来越立足“私人”和“个体”的感受,从个人的角度去体验现实、话说历史、发现女性自我,重视个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存在,在叙述方法上做了很大的调整。

新时期的文学转型从诗歌领域的“朦胧诗”创作开始,其后改革的重镇落在了小说领域,在“文革”过后政治解压的前提下,以西方理论为背景,结合中国具体的文学实际发生和发展起来。《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详细梳理了这一过程,对小说创作潮流中若干理论疑点也做了详细解释,如“元小说”、“新历史”小说、“史诗性”等。以“元小说”为例,《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梳理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并对其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语言和世界的关系不再被视为不证自明的‘反映’,对‘真实性’及相关知识体系的理解是受到话语的成规所控制的,而任何话语成规都充满了疑问,并且是应当提出疑问的,这些提问及阐释,就是‘元’的涵义及其流行的原因所在”(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7页。)。从创作角度讲,“元小说早在18世纪英国小说家斯泰恩的作品《项狄传》中就出现过,而且成为他小说创作的一种基本构成方式,因此戴维·洛奇视它为‘最早的元小说’,并指出其特点是‘采用叙述者和想象的读者间对话的形式’”(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6页。)。但“元小说”的真正时兴是20世纪60年代伴随后现代主义而来的,在一些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巴思、博尔赫斯、纳博科夫、福尔斯、冯尼古特等的创作当中,“元小说”是主要的形式和手法。中国作家正是在西方影响下开始“元小说”创作的,因此,《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结合马原的小说创作对“元小说”的主要特征、功能和意义进行了说明。它认为“元小说”创作特征主要包括结构方面的“打破框架”、意识方面的“自反性”以及意义方面的“不确定性”等。“元小说”功能主要有:一是暴露虚构,公开称自己的小说是虚构或杜撰的,而且以自己的虚构手法为荣;二是质询成规,突现文学成规的虚拟性和人为性,提醒人们不要把关于世界的话语等同世界本身;三是尝试各种虚构的方式,重构关于世界的话语。通过马原元小说的创作分析,《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最后做出总结:“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是中国当代元小说的源头之一;反过来说,元小说又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表征之一。”(王又平《新时期文学转型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第178页。)4.王泽龙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论》

同类推荐
  • 在屋脊上行走

    在屋脊上行走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毛泽东的话。感谢生活是所有从事文学艺术创作者的切身感受。“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理想,很难做到感同身受。而当一个写作者真正具有了这两种生活的时候,他的感受就具有了天然的真切、哲学的思辨、刻骨的铭记,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在屋脊上行走》在记录生活的主人公们艰难行走的同时,《在屋脊上行走》折射出了他们所以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我感谢生活。
  • 读书与成才

    读书与成才

    本书通俗讲述读书与成才的关系,读书的方法,并引证古今中外贤圣之士读书成才的事例,以及他们读书的方法等。
  •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古郡奇观:永德仙根漫笔

    本书从14个方面描述了永德仙根的历史及人们对仙根的崇拜,抒发了作者对仙根的感情,是一本散文随笔。
  • 第七个是灵魂

    第七个是灵魂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阳作家群新作丛书》包括《非斯》《白鱼儿》《第七个是灵魂》《蓝色寓言》等五个长篇小说,及《村子》《云上的日子》等十部散文。文坛老将行者的《非斯》再攀艺术高峰,带领读者在创世神话的奇境中,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作最根本的思考,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桥梁。文坛常青树廖华歌的《村子》用爱去感知疼痛,解读村子永恒的语言。还有王俊义的《第七个是灵魂》、陈明远的《云上的日子》、池长生的《桐柏山寨》等大批佳作,也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 大于诗的事物(读诗)

    大于诗的事物(读诗)

    《读诗》自创刊迄今,已经编到第四卷。《读诗:大于诗的事物》作为第四卷的特辑部分,经由潘洗尘、宋琳、莫非、树才等主编,辑录了包括郑玲在内的当代诗人的代表作。伟大的诗歌需要伟大的读者。“好诗”是作者写出来的,也是读者读出来的。诗歌和读者总是在相互寻找;与诗歌相遇的那一刻,读者的目光被汉语的闪电所照亮,体验到个体生命存在的神秘和意义。
热门推荐
  • 风飞萱舞

    风飞萱舞

    “听说了吗?昨天艺术系的玉思思在舞蹈教室自杀了。人长的挺漂亮的怎么就?唉,真可惜啊!”“呃!这是第几个了?现在艺术系的人都不敢去那栋楼上课了,都怕会成为下一个玉思思?”“是啊!要我我也不敢去上课。都死了那么多个了,还都是自杀,怎么可能一连自杀这么多个?听说前一天还是好好的结果第二天就发现死了?”“你们说不会是我们学校不干净吧?”“去去去,什么不干净,别说的那么吓人好不好?危言耸听”“哎!哎!别说了老师来了。”
  • 黑色情人:宠儿,你很美味

    黑色情人:宠儿,你很美味

    她憎恨他那张美丽而邪恶的脸,他的囚禁,她无所谓,他的凌虐,她不在乎,他越是愤怒,越是厌恶,她越是庆幸…如同她的憎恶,他同样愤恨,愤恨她可以善良的原谅任何一个伤害她的人,愤恨她能轻易看穿他的世界,愤恨她的无所畏惧,他以为他能毫不留恋的丢弃她,只是,这位美味的宠儿,他还没有尝够。
  • 废柴逆天:腹黑王爷狂宠妃

    废柴逆天:腹黑王爷狂宠妃

    她是21世纪令人闻风丧胆的顶尖杀手,一穿越,竟重生到右相府废物二小姐身上。双眼再次睁开,她变成她。任人欺凌?无法修练?统统见鬼去吧!
  • 右手之恋

    右手之恋

    英俊、潇洒的秦萧在成为顶级公关时选择退隐。傲慢无礼的千金小姐沈依寒却偏偏爱上这个女伴男装的牛郎。婚礼上逃婚,寺庙中剃度,监狱中抢人,今生所有的意外都让她体验了一遍。命运捉弄,身为女儿身,却是男儿心的秦萧该何去何从。她们能否终成眷属?
  • 四季小猪

    四季小猪

    本书以“小猪”为主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用诗歌记录了小猪一年的生活。
  • 盯着幸福出神

    盯着幸福出神

    关于勇敢,担当,追求人生的故事。
  • 主爵

    主爵

    他本是一国皇子,天资聪颖,武学奇才,但又偏偏不爱政治权术,不喜争强好胜。只爱那遥遥江湖,行侠仗义,锄强扶弱......他和她本就有婚约,可二人均不满这种政治婚姻,可冥冥中注定两人有缘,他们却于江湖相遇,一起出生入死,相互扶持,蛮荒,鬼蜮,地心宫.......可命运总爱作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一件至宝给他带来的却是毁灭般的灾难......他要寻回深爱的女子,他要报仇,他要成为最强的......
  •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敬业(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修身,以自我的选择来雕琢自己。在自己的事业中,人们进一步完善修身这一目标。许多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都是执著于自己的事业的,在他们的事业中,他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他们自身也在事业中得到完善。敬业的人,会将理想和信念与事业结合起来,事业便是他们人格与智慧的体现。
  • 你霸道,我就嚣张

    你霸道,我就嚣张

    这个总裁很黑心,赚再多的钱也只喝一元速溶咖啡。吃15元快餐。买烟坑秘书,买花坑秘书..各种坑..就算他小气,女人们还不是想方设法勾引他..反正不是他请客,怕啥?
  • 聊斋异版之红莲

    聊斋异版之红莲

    听说那个宅院曾经的主人是一富商,却在二十年前,全家几户人口连带家丁全在一夜之间失踪。在地的知县府还派了大批的捕头进那个宅院里进行搜索查证,离谱的是那些捕头却一个都没出来过,有人不信邪,非要进去探究,最终还是一个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