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6000000002

第2章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三种运行模式(1)

(本章内容曾在《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发表。)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复兴与建设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学者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以前相比都有长足的进展;中国学者提出的有的学术观点与学术主张,也引起了世界其它国家比较文学学者的关注。也许正是如此,有人才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与发展,与东方的印度、日本比较文学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世界比较文学史上的第三个发展阶段,并有形成第三个具有世界影响的比较文学学派的可能性(参见乐黛云:《比较文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第170—175页。)。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比较文学的教材编写得到格外重视。据初步统计,1985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版的比较文学教材近百种,具有代表性的有乐黛云的《比较文学原理》(北京大学)、刘象愚、陈敦等主编的《比较文学》(高等教育)、杨乃乔主编的《比较文学概论》(北京大学)、胡亚敏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华中师大)、张铁夫主编的《新编比较文学教程》(湖南人民)、曹顺庆主编的《比较文学论》等,这些教材的出版,基本上满足了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比较文学教学实践的需要,教材编写本身也有一个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取得进展,一批学者提出了自己具有独立性的学术思想。如中国学术大师钱钟书先生提出的“共同的文心与诗心说”、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叶维廉提出的“文化模子寻根理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先生提出的“新的人文精神说”、台湾两位著名学者提出的“阐发研究”、著名学者曹顺庆先生提出的“中西异质话语理论”等,都在学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这些学术思想都是作者从各自的研究领域出发,经过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认真地分析与研究,反复思考才提出来的,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富有启示性;三是在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方面,特别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与东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方面取得巨大进展。如范存忠先生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钱林森先生的中法文学关系研究、陈建华先生的中俄文学关系研究、朱徽先生的中英诗歌关系研究、张弘先生的《中国文学在英国》、葛桂录先生的《中英文学关系史论稿》等,推动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发展。正是在一大批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努力下,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才取得了进展,使比较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研究界公认的一门显学,没有人不感受到中国比较文学学者的存在,没有人不承认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是真正的红红火火,令其它学科特别是相邻学科的学者受到震动。

但是,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确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引起学界高度重视。无论是在中国文学界,还是在外国文学界,抑或是在一般的读书阶层,我们时时可以听到关于比较文学的种种议论,并有一种关于比较文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存在严重危机的说法: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宗旨有违学术真理的探寻,因为有的人为比较而比较,没有任何学术目标;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走入了误区,只注重自己的大而空的学科理论建设,而没有扎扎实实的文学作品的研究作为基础,有的甚至说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已经死亡,国外的比较文学学科早就死亡,因此研究比较文学,从学术上来说没有前途。

如在2003年,美国的一个印度裔学者斯皮瓦克就出版了一本小册子《一个学科之死》,宣布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死亡。当然也有相反的意见,对上述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这样的议论是无中生有,是意气用事,是不实之词,不用理睬。2006年《江汉论坛》发表了一组有关文章(包括曹顺庆《比较文学定义与可比性的反思与探索》、孙景尧《拷问:比较文学是什么?比较文学“研究”是什么?——对美国比较文学协会新报告的质疑》、刘介民《危机说的“谬误”——兼斥比较文学的困惑、焦虑》、刘献彪《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新进展》、吴兴明《理论旅行与变异学——对一个研究领域的立场和视角的考察》等五篇。),基本的观点是作者们都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不仅没有死亡,反而十分活跃与繁荣,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根本不存在比较文学产生危机或已经消失的问题。世界比较文学特别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究竟死亡没有?这的确是一个问题。正如杨恒达先生所说:“其实,说比较文学生也好,死也好,充满希望也好,危机四伏也好,无论用哪种词汇来描述比较文学目前的状况,似乎人们总还有一种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需要对传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加以重新考虑,现在需要赋予它一种新的内涵……”

(参见杨恒达:《一个学科的“死”与生》,《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第2页。)目前,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相关问题提出来进行讨论。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其实存在着这样三种运行模式,共同构成了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历史图景(这三种模式是笔者根据对最近三十年中国学术期刊所发表的比较文学论文的考察而提出来的。中国要进行自己的比较文学学科建设,反对的学者很少;但如何进行学科建设并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则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则是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提出自己的学术主张。):第一种是“平行模式”,一些学者将自己的精力用于从外国特别是西方比较文学界与文学理论界引进相应的理论观念与学术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学者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的学者还没有来得及做出自己的选择,凡是西方最新的思想与学术热点的东西,都一并引进来在中国发表与出版。

像整个20世纪的西方文论,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接受美学、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东方主义等。可以这样说,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凡是在西方比较重要的学术著作,基本上在中国都有译本,从法国学派到美国学派,从俄苏学派到叙事学派,都莫不如此。第二种是“上升模式”,由于受西方比较文学学派及其理论的影响,一些学者热衷于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并且要求中国学者建立自己的学派,提出了自成一体的理论框架,当然有的理论体系因为没有特别坚实的根基,在表面的热闹中也存在危机。我认为这种运行模式主要是一种理想主义性质的,同时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情怀的体现。第三种是“下潜模式”,一些学者虽然没有明确认识到自己在从事比较文学研究,但通过扎实的个案研究,却对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像许多学者多年来进行的对中外文学关系的研究、对作家作品中存在的其它文化因素的研究、对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文学异同关系的研究、对中西方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的对比研究等,其实都是一种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比较文学研究。

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的确存在以上三种运行模式,这种理论观念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可以得到具体言说的,也可以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我们认为,以上三种运行模式各有千秋,各自从自己的角度描绘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轨迹,并且共同推进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我们之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只是想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进行简单地描述,也不是为了对三十多年来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有功人员进行论功行赏,而是为了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因为我们认为,从长远而言,中国比较文学真要发展到与国外学派平起平坐的程度,真正要建立起自己的学派,如法国学派与美国学派一样,还特别需要一种“下潜”运动,即要在第三种模式上加大力度,并长期坚持,以取得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立的广阔而坚实的历史文献与学理学派基础。

一、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

首先要指出的是,所谓“平行模式”并不是指美国比较文学学者提出的“平行研究”,甚至可以说与那种“平行研究”没有任何的关系。“平行模式”是指中国学者在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所采用的一种最为基本的方法,就是最大限度地将西方比较文学理论翻译介绍进来,为我所用。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采取比较的立场与运用比较的方法研究文学,可以说自古有之,至少从东汉印度佛经传进中国那个时代,中国学者的眼里就有了异国他乡的文学存在;但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理论与观念无疑是从西方引进的,具体的时间,也许可以从林琴南译英、法等国的小说开始,因为他在从事西方小说翻译的时候,时时联想到中国文学的历史,特别是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产生密切的关系,所以有的人认为他的翻译是典型的“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在这个过程中,他并对西方小说中的人物与事件进行评论,有的是在小说之中,让后人认为他的小说翻译是一种译述;有的则是体现在其序与后记里,这是一种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方式的评点。后来,梁启超在大力提倡小说文体的过程中,也时不时地将中西小说联系起来进行考虑,提出小说的四大功能之说,并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即认为小说可以“新一国之民”;王国维将叔本华的悲剧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运用于对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与宋元戏曲作品的分析上,其实就是开了一种典型的后来被台湾学者称为“阐发研究”的先例。在“五四”时期,胡适、吴宓、陈受颐、范存忠、方重等先生,也往往从中西文学关系研究出发,或者比较中西诗歌的异同,注重具体国家与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虽然他们当时还没有一种十分自觉的比较文学学科意识;但是,到了30年代,傅东华和戴望舒却将法国洛里哀的《比较文学史》和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翻译为中文并在中国大陆出版发行,这两本著作后来成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启蒙读物,其功用在于它们在中国传播了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与比较文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我们可以说,两本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专著的出版,表明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开始萌生了一种学科意识,有的学者想像西方那样建立起自己的比较文学理论与学科。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在20世纪上半期并没有建立。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兴起,要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时代算起,特别是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成立并举办首届研讨班开始。因此,许多人认为中国比较文学的复兴是80年代的事,并不是自中国的近代或20世纪20年代开始。所谓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平行模式”,也就是从30年代对法国比较文学理论的翻译与介绍开始。

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主要是指中国学者对于国外比较文学理论及其相关著作的介绍,将国外的比较文学理论观念、名词术语、研究方法、学派特点等,基本上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为我所用,并将其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可分这样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是只对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进行翻译,不作任何改动,如上面我们提到的傅东华与戴望舒对法国理论家著作的翻译,80年代的几种国外的比较文学理论的译文选,都是如此;第二种层次是不用真正的一一对应的翻译,只是以自己的文字介绍西方的比较文学理论,这是在翻译或者直接阅读原文基础上的一种概括,以自我表述的方式直接介绍给中国学界,这体现在一些以“概论”、“在西方”、“在中国”命名的一类著作与论文之中;这并不是完全照搬别人的原文,而是有自己的消化与体会,但思想与观点主要是别人的,相当于一种意译,与那种直接的翻译有所区别;第三种层次是其比较文学理论观点虽然是从西方引来的但又有自己的发展,正如有的学者已经指出的那样,说中国目前的比较文学理论,北方高校比较文学群体的,主要来自美国;东方高校群体的,主要来自法国;南方高校群体的,主要来自俄苏。

这种说法,当然并不一定准确,但也并非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胡说八道。比如关于什么是比较文学,以基亚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其定义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的研究;以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其定义则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以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苏学派,其定义则偏向于比较文学是一种历史比较文艺学研究。这三种关于比较文学的认识,直接影响到中国学者对于比较文学的理解。目前,从我们所编写的比较文学教材与出版的专著来看,中国学者还没有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比较文学定义;许多教材中的比较文学定义,都分别来自上述的三个不同文化的外国学派,有的只是有自己的一点综合而已。这种情况表明,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的“平行模式”是存在的,那就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等,与外国的理论观念与研究方法是处于一种平行的形态;这种平行,不是一种相互没有任何关系的平行,而是一种中国对外国的直接平移,直接将其理论资源为我所用,用于中国的比较文学实践之中,用于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中。比如法国学派主张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关系史,中国学者就专门研究英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中国作家与法国作家、中国文学思潮与俄国文学思潮之间的影响与被影响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主张比较文学可以进行平行研究,中国学者就将没有任何影响关系的中外两部小说、两出戏剧、两首长诗进行比较;俄苏学者说比较文学是一种历史比较文艺学的研究,中国学者就出版《历史比较文艺学》、《比较诗学》

等著作,与之相呼应。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贬低中国学者在借鉴西方比较文学理论成果方面的努力,也就是说,中国比较文学学科建设中的“平行模式”,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翻译,既能成为比较文学译介学的研究对象,也能成为一个国家向外吸收学术思想与学术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其它方式所不可代替的,因此其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同类推荐
  •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我读——读书,让我们不再孤单

    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带领读者领略好书的神髓!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从作者、写作背景、内容分析等角度,多侧面呈现一本书的精妙!主讲人梁文道品味独到,是广为人知的“说书人”,他兴趣广泛、涉猎颇广,每一本书都经过自己的揣摩、消化吸收,最后形成了真实而中肯的评论,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与你私享,让你领略读书的美好,在独处时亦不会孤寂,获得心灵的慰藉。他讲评的书非常庞杂:小说、哲学、散文、回忆录、心理读本……收罗有《我与地坛》《生死疲劳》《我们时代的写作》《中国在梁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士人风骨》《洗脑术》《身体密码》《植物看得见你》等,每本好书都潜藏一个新的天地,等着你一同踏上探险之旅。
  •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

    《词韵人生》收录了作者1983年至2011年间的部分词作,共计59首。主要以其经历的四个工作阶段为背景,以词为表现形式,刻画了真实生活的所见所闻,反映了作者的志情感受和成长感悟,展现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的美好追求和良好心态。
  • 愿时光待你好

    愿时光待你好

    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但对有些女人来说,时光是把琢玉剑。岁月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给她们曾经青涩柔弱的周身,罩上一层淡金色的光芒。刀枪不入,只收爱与智。难道时光待她们格外青眼?其实呢,岁月终会让每个人过上想要的生活。关于自己:做一个任性的自己,做自己喜欢的事。关于感情:有知己三五作伴,和喜欢的人白首相守。关于生活:有很多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在家门前的小院种满鲜花收获芬芳。关于梦想:把它像宝贝一样藏好,从不放弃,也别慌张,总有一天它会令你的生命闪闪发光。
  • 昨日书香

    昨日书香

    龚明德先生是位长于史料考辨和版本鉴别的中国新文学考据家。从汉儒解经到乾嘉时代,考据一直是中国的一门显学,多少知识分子为之献出了毕生精力,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五四以来,随着中国新文学的兴起和西方新的研究方法的输入,考据便被放在了学术研究的末位;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学研究领域,一些人不恰当地认为似乎没有进行考据的必要。尽管中国新文学版本、史料需要考据的问题那么多,尽管学界出现过唐搜、李何林这样的中国新文学考据家,但在一些研究者眼中,中国新文学史料的考据,是无足轻重的事情,是一份壮夫不为的工作。
  •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上)

    唐诗宋词元曲-元曲(上)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热门推荐
  • 东方暗葬曲

    东方暗葬曲

    幻想乡唯一一家咖啡厅店主的伟大11使!!......好吧我承认我口胡了......(表示纯新人,文笔可能并不是很好,请各位轻喷......)
  • 狂武战圣

    狂武战圣

    地球的上空,出现一条裂缝,一群天外来客,自裂缝当中走出……自此,人间再无宁日,妖兽横行,强者为尊,每一个地球人,都在水深火热当中度过,在血与恨当中煎熬……一名少年,自大山当中走出,望着这片残破的天地,心中充满了怆然……
  • 轮回不孤单之心城留你

    轮回不孤单之心城留你

    一世,他们种下情种,自此世世轮回。相遇,又分离。但他们的命运始终相连,逃脱不出彼此的心城。他为了她,说过:谁敢阻挠我们在一起,本尊遇神杀神,遇魔杀魔,就算为了你逆了这片天又如何?他为了她,放弃他拥有的一切,只为生生世世守护她。每一次轮回,每一次相遇。每一丝回忆,他和她都铭记。
  • 逐仙之行

    逐仙之行

    打猎,砍柴,生火,做饭。这原本是元都一生之中只需要做的几件事情,因为他是一个猎户,深山老林中唯一的猎户。自幼便一人生活,从未接触过外人,只与野兽相识,但是仙女的出现让他觉醒了自己的修仙念头,一朝弃猎,今后修仙,且看元都如何由一个猎户变成一个世人恐惧的存在,最终追到了仙女,博得红颜。
  • 情意绵绵:首席前夫谁怕你

    情意绵绵:首席前夫谁怕你

    我爱的人不是我的爱人,他心里每一寸都属于另一个人。——题记夏安诺最后悔的事情便是因为自己的家势而嚣张,若不是这样,她的男人有岂会跟别人滚床单;而她最庆幸的事情也是因为她的家势而嚣张,若不是这样,她又岂会知道她的男人只是爱上了她的钱!世间上最无力的事情不是看着自己的老公跟他人滚床单,而是,当你还选择原谅的时候,才知道,所有的不堪都是他一手策划。当自己最爱的人拿着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她却第一次没有哭......夏安诺对着面前这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男人一脸媚笑,心却如同嗜血般,早已干涸地没有颜色。“蓝景生,我和你,早无夫妻关系!”
  • 新跳槽时代

    新跳槽时代

    北京姑娘苏美美大学毕业前夕选了一份与自己专业毫不搭界的工作,之后又闪电般地离职。在父母的“逼迫”下,进入一家国企。终究无法忍受国企的体制,瞒着父母,再度离职。两次就业的失败使得苏美美开始反省,开始定位自己的职业,之后经历了DM时尚杂志主编、网站编辑、图书公司总编等职业,从小公司跳到大公司,从大公司跳到集团公司,从小职员跳到中层管理人员,先是自己跳,后来猎头公司请她跳,几经浮沉,一步一跳,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职业理想,成为国内顶尖级传媒公司BBR的金牌策划总监。
  • 火烛

    火烛

    神州浩瀚,多有修士。天下修士分为正魔,又有巫族、妖族和鬼族。经过千百年的不断纷争融合,正道最终形成了六世家、三大修真巨擘、北方三宗等各大派系;隐匿南疆丛林的巫族分为五部,败退北疆的魔道又分为华家,圣殿等诸多派系,虎视眈眈觊觎神州。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神州处处纷争不断,杀戮不断,苦了天下苍生!普通的山村子弟于浩、王通、李慧便是在这个遍地哀鸿时代里沉浮,有时候是这个大时代的主角,有时是配角,有时只能随波逐流。
  • 狼王哥哥你要乖

    狼王哥哥你要乖

    什么?明明自己救的是一只可爱的小狗狗,怎么才过了一夜,就变成了一个精壮邪魅的大帅哥!虽然酷毙了,可这脾气怎么让人承受得了?不但笑话自己狼狗不分,还霸占自己的小窝和可爱的浴缸,更过分的是,居然赖上了她!说什么封自己为王妃!天啦,谁能救救我啦!
  • 人肉通缉令:致命搜索

    人肉通缉令:致命搜索

    城管队长横死小树林,IT工程师暴尸末班车,电业局长夫妇相继毙命,销售部女经理亡于家中。每个现场遗留下的《孟子》有何玄机?网络惊现5道“人肉通缉令”,腐败局长、美貌小三、好色行长、跋扈警察先后被杀,凶器仅为一根缠绕的鼠标绳。连环凶案正在进行,干探蒋子良奉命缉凶,干探蒋子良奉命缉凶,他能否成为这起“人肉搜索”危机的终结者?而这场罪案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让人震惊的真相?当“人肉搜索”成为一种习惯,每个人都将面对来自网络背后的杀机……
  •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平屋杂文——夏丏尊作品精选

    本书是感悟文学大师经典,本套丛书选文广泛、丰富,且把阅读文学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既能增进广大读者阅读经典文学的乐趣,又能使我们体悟人生的智慧和生活哲理。本套图书格调高雅,知识丰富,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权威性和系统性,非常适合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也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装备陈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