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8600000001

第1章 小说卷(1)

红尘

引子

北京的这条胡同,就建筑而论,并没有多少“京味儿”。要想看北京典型的四合院:高门楼、影壁墙、垂华门、五脊六兽、四梁八柱、磨砖对缝、飞檐滴水、曲径回廊、门簪石鼓……趁早别上这儿来,一律没有。这胡同不长,也不拐弯儿,一眼可以看到头儿。两旁是一式的排房,一样的街门,一样的院子,一样的房子,灰砖、灰瓦,每个院子一溜儿五间北房。房前带个简易的廊子,以砖柱支着廊檐,檐下铺砖,并有砖铺甬路从各个房门通向院里,再通向街门。胡同里却既没铺砖,也没铺沥青,是一条土路,下雨时满地泥泞。每院住两家、三家不等,说是“大杂院”,又不太大,也不太杂。院墙极矮,装两扇木栅栏街门,不常关闭,门闩多被孩子们弄坏了,就敞着。有的门扇不知被谁卸去搭床了,也没人管,不要门就是了。院子两两相对,每一排的东西两院合用一个自来水龙头,街坊之间的接触便十分频繁。再则,每排房的后墙又兼作后一排的前院墙,后窗户实际上冲着人家的院子,谁家有点事儿,前后左右都能知道,保密程度极低。有时候,隔着墙就说上话儿了:“嘿,这儿夜班回来正睡觉呢,别吵了嘿!”“二婶儿,我这儿正炝锅呢,有葱吗?劳您驾扔过来一棵!”

这儿的街坊大都能和睦相处。原因很简单:他们都是几十年的老街坊,上辈子、上上辈子就住一条胡同,虽是杂姓,却穿插着好多关系,她叫她“三奶奶”,他叫他“二爷”,甚至连小孩还分“姑姑”、“侄子”辈儿,也不知是怎么排的。早先,这些住户的职业以经商居多,有“勤行”的,便是开饭馆、卖小吃之类。有“玉器行”的,卖珠宝古玩。有“菜行”的,担挑、摆摊儿卖菜而已。解放以后,有的仍操旧业,有的改了行,但仍沿袭过去的称呼不变,如“爆肚儿陈家”、“炸糕刘家”、“玉器赵家”、“花儿洪家”等等,以此代替了门牌号码。他们原来都住在菜市口附近的一条胡同,挨着闹市,各行各业做生意都方便。后来市政建设征用地皮,旧房拆迁,这些人家集体搬家,连根儿拔到了现在的地盘儿,给他们盖了这片排房。好比一个小社会,整个儿挪了窝儿,社会关系并没变,一切照旧。刚搬进新家,孩子们倒觉得新鲜,各家的房子都一样,不留神就走错了,难免嬉笑一场。后来各家按照各自的习惯和需要,把本来一样的院子变得不一样了。有的在院子里种上几棵草茉莉,开得火红一片。有的在房檐前头种上扁豆、丝瓜、葡萄,绿荫遮住了小半个院子。有的则搭个鸡窝,养几只下蛋的母鸡,虽然街道上有时候声称“城市不准养鸡”,来嚷嚷一阵,嚷过也就罢了。还有悠闲的人,在房前摆了大大小小的鱼缸,养金鱼、神仙鱼,水儿清清,鱼儿摇摇,倒也像神仙过的日子。

六十年代中期,胡同里搬进来一家外来户。这“外来户”并非来自上海、南京、东西两广,而是北京人,从东城搬到南城来而已。因为不是集体搬迁的老街坊,在人们心目中就成了“外来户”。这户人家的到来,理所当然地引起老住户们的注目,平添了很多茶余饭后的谈资,并且由此生出了一段故事。

其实,即使没有外来户搬来,这儿也有故事的,只是彼此都知根知底,老年陈账就觉得平淡了。自此之后,胡同里便有了一些新鲜感。

故事便从这儿开始,时在公元一九六五年夏秋之交。

礼拜天是她出游的日子。

瞧,她出来了,穿着花丝葛紧身旗袍,淡紫色的底子上撒满了浅绿的碎花儿,袖口和旗袍的下摆外边露出细白细白的胳膊腿儿。高高的领口连扣两个纽襻儿,衬得那张粉脸像梨花儿似的。其实,她并没搽粉,天生就这么白,一头青丝天然打着鬈儿,洗得干干净净,再抹上那么一层梳头油,乌亮乌亮的,散发着一股清香。眉毛精心地摘过,细细的,长长的,弯弯的,像两道月牙儿。她年已三十五岁,妙龄已过,称不上娇艳了,脸上的肉皮儿也有些松弛,可身条儿保持得好,不像旁人家的媳妇那样,生过几个孩子就早早地发了福,一个赛一个地胖。何况她又十分会打扮自己,不是靠珍珠翡翠往身上堆砌,而是让自己的美恰如其分地得到显示。一件半旧旗袍,胸前缀一朵白兰花,这在上海南京路也许平平无奇,可在北京的这条小胡同里,就足够艳冠群芳了。

她坐在三轮车的座儿上,布篷子遮住了早晨的阳光,一抹淡淡的阴影儿罩住她的上半身,有一种浮云遮月的朦胧意韵。两条细长的白腿,穿着长筒丝袜,月白色尖口儿布鞋,像曲艺演员爱穿的那种样式,一只脚踩在踏板上,另一只跷起来,摆成一个优美的X形。她不用吩咐,车夫就像识途老马,轻车熟路地拉着她穿过胡同,到她想去的地方去。

车夫是她的丈夫,叫石凤德,人称“德子”。

德子早先不住这条胡同,去年才搬来的。他在三轮联社工作,这工作当然不起眼,解放前叫“臭拉车的”,骆驼祥子一类的角色。现在当然把这个“臭”字去掉了,可也没人叫他“三轮儿司机”。德子四十多了,红脸膛儿,剃光头,头顶和下巴都是尖的,颧骨挺高,整个脑袋像个枣核儿,媳妇说得好听,像“香榧子”。德子大高个儿,胳膊腿儿成年累月让三轮儿给练出来了,一疙瘩一疙瘩的肉,要多瓷实有多瓷实,让太阳晒成了古铜色儿。他嘴笨,卖力气的人,不大会说话,厚嘴唇,眯缝眼,透着憨厚样儿。这么个粗笨男人,竟然娶了个天仙似的媳妇,不是天意的安排,就是命运的偶合。“德子,你他妈的是不是跑到王母娘娘的瑶池偷看仙女洗澡,藏了人家的衣裳,才拐了个媳妇来?”有人这么问他,德子只是咧开厚嘴唇嘿嘿一笑了事,并不回答。那笑容,美滋滋的,说明他确认自己是捡了个大便宜,说是“拐”的也无妨。可他那媳妇并不像拐来的,她对德子甭提多体贴。衣裳给他洗得干干净净,熨得板板正正。他出车回来,饭菜早就预备好了,变着法儿地给他调剂口味,拉车挣的钱,多半花在拉车人的嘴里。夏天,德子吃完晚饭往凉席上一躺,媳妇坐在旁边,手里拿把芭蕉扇,给他轰蚊子。冬天,一只热水袋早把被窝焐热了,他全靠脚力挣钱,可不能冻了脚。德子知足,总觉得欠了媳妇的情分,又不知该怎么报答。

他报答的办法简单而有趣。每逢礼拜天,德子就不出车了,拉着他的媳妇出去玩,逛王府井,逛西单,逛北海、天坛,再远了就去颐和园、香山、十三陵。媳妇坐车,像个贵妇人,他拉车,像个雇来的车夫。

这会儿,两口子收拾停当,三轮儿出了院门,轻快地行驶在胡同里。

胡同里好多人出来看。出门上班的,手里提溜个包儿,一边儿走,一边儿向那车瞄一眼。上街买油饼儿的,手里托个笸箩,站住脚,朝那车瞥一眼。在街门口倒泔水的,端着盆,也往那车瞅一眼,不提防泔水洒在脚面上。这些都是路遇。还有专门等着看的,都是些半大孩子,不知是出于什么心理,一到礼拜天,早早地就到门口等着这辆车。那会儿,北京还没有普及电视,人们也不像现在这么迷球赛之类,大伙儿奔日子奔得乏味,平常谁家打架便是附近居民的一次娱乐,纷纷跑来围观。自从德子两口子搬来,“德子拉车”便也成了胡同里的一景。

德子不怕看,双手握着车把,两脚悠然自得地蹬着脚蹬子,径直朝前驶去,乐于当街坊们的展览品。他的媳妇也不怕看,那贵妇人的派头儿,决不因人们的围观而微露羞怯之色。她居高临下,一双微微下垂的眼睛,目光从街坊们的头顶扫过,巡视着这些浑浑噩噩的看客。

在胡同北头住的小黑子是美术印刷厂的工人,有一次拿回一张刚印出来的画——克拉姆斯柯依的传世名作《无名女郎》,他奶奶一瞅就说:“哟,这不是德子媳妇吗?”街坊们也都说像。当然,不是哪儿都像,那帽子、衣裳当然不像,高鼻子、深眼窝也不像,年纪也比德子媳妇“少相”,就是那个“劲儿”像。那女郎斜靠在出游的马车上,微微扭过脸来,低垂着眼睑,高傲地俯视着人生……黑子奶奶说:“活脱一个德子媳妇!”无形中,这张画又大大抬高了德子媳妇的身价,增添了一种神秘色彩,《无名女郎》使她在胡同里有了名。

德子媳妇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傲慢起来,红花儿还要绿叶衬,远亲不如近邻,街坊们是得罪不起的。车子一路走,她一路和人们打着招呼:“吃了吗,您哪?”

“吃了,吃了,”人们照例这样作答,并再找补上一句,“出去遛遛?”

她答:“出去遛遛。”

三轮儿驶出了胡同,往北奔大街走了,看热闹的人也渐渐走散了。

只有疯顺儿没走。他站在胡同口大伙儿倒垃圾的地方,一手扶着电线杆子,一手伸着食指,抠着嘴,哈喇子顺手流到胳膊肘儿上。他望着远去的德子媳妇,含糊不清地说了句:“好咳……”瓮声瓮气,像是嘴里衔着个热茄子,舌头不听使唤。疯顺儿是街道主任孙桂贞的儿子,生下来起名叫“风顺儿”,是“一帆风顺”的意思,不曾想这小子越长越不顺,三岁才会走路,八岁才会说话,说也说不利落,连裤腰带都不会自个儿系。现在都十六七了,挺高的个子,还像个拖鼻涕、流哈喇子的孩子,吃饱了没事就往胡同口一站,愣愣地冲着什么都能看半天,然后感叹一番“好咳……”再蹒跚地挪个地方发愣。人们叫他“疯顺儿”,他妈是街道主任又怎么着?反正谁也听不清“疯”和“风”有什么差别。他妈忌讳这个名儿,就把“风”字免去,叫他“顺儿”。

“顺儿!你还不回来塞?”这是他妈在叫他了。“塞”,就是吃饭。

孙桂贞站在院门口,腆着胖墩墩的肚子,望着这边儿叫。矬老婆高声,她这一嗓子,整个胡同都能听见。

疯顺儿快快地往回走,到了家门口,还恋恋不舍地扭头往胡同口又瞅了一眼,那儿,德子的车拐过弯去了,瞅不见了。

孙桂贞往家里推推疯顺儿:“快塞去吧,还瞅什么?”

住德子前边那排的马三胜正好走过来,就笑着搭上了茬儿:“他瞅德子媳妇呢!孙主任,您赶明儿也给疯顺儿找这么个媳妇!”

疯顺儿嘿嘿地一笑,缓慢地转着脖子说:“好咳……”

马三胜开心地大笑:“您瞅,怎么样?”

孙桂贞瞪了他一眼:“呣们顺儿才十七,早着呢,用不着张罗媳妇!”

“这倒是!”马三胜顺着她说。他有这个本事:什么话茬儿都能接上,瞎打哈哈的话还说得挺认真,“孙主任,您家的疯顺儿是贵人语迟,说不定后福无穷,到时候,说媳妇的人挤破门,拣好的挑!这辈子,谁也不知道谁走到哪一步!哎,就说德子吧,这小子论长相没长相,论家产没家产,论工作也没个露脸儿的工作,可媳妇倒挺是样儿,也不知是怎么走了桃花儿运,从哪勾搭来的?”

马三胜是个大工厂的锅炉工,他瞅不起德子这拉车的。

孙桂贞笑了:“三胜,你小子说话没正经的,瞅着人家的媳妇眼馋?谁像你?三十多了,从农村诓了个媳妇来都留不住,还让她跑喽!”

“瞧您说的!那是我嫌她土,跟她打离婚啦。您瞅我赶明儿娶个更好的!”马三胜用手胡噜着脸上的胡茬子,讪讪地说。随即又把话题绕回来,“要说诓,没准儿德子这媳妇才是诓来的呢!瞧那娘们儿的做派,官儿太太似的,怎么鬼迷心窍跟了他呢?”

“就说呢!德子旧根儿不在咱这儿住家,咱也不知根知底。也许,他媳妇的娘家是个富贵人家,解放后失了势才肯嫁给这个臭拉车的,图他个阶级成分儿?”孙桂贞说。她这话似乎不大合乎街道主任的阶级立场。

“倒也不言定。资本家又不像地主,财产不充公,不至于连姑娘都找不到好主儿,呣们厂的老板叮今儿还拿定息嘛,姑爷还是个干部哩!我说德子媳妇没准儿是哪个奔台湾去的大官儿的小老婆啊什么的。”马三胜坚持他的推断,尽管说不出什么根据。如果他看过老舍的《骆驼祥子》,也许会联想更丰富、更具体些,干脆就认定德子媳妇就是那个跟拉车的私通的虎妞得啦。

“咳,甭管人家是怎回事了,”孙桂贞说,“我瞅德子媳妇倒是个有心路的人,过去吃香的、喝辣的,年月变了,就嫁给个工人,家里又没拖累,还是享清福。天生的富贵人,就是个富贵命。三胜,你可别满世界去嚼人家的舌头,‘台湾’啊‘官儿太太’啊什么的,这话说不得,留神让德子听见了,跟你翻扯!”

“咳!呣们家住这胡同几十年了,还怕他?”马三胜一笑,“他翻扯怎么着?我说屈了他,让他自个儿说给咱们老街坊们听听!他搬这儿来也年把了,怎么压根儿没瞧见他丈母娘家有个人毛儿来过?”

“呃?”孙桂贞也犯了寻思,“这娘们儿也三十好几了,怎么也没个孩子?横是都撇下了,跟着德子跑出来的?”

“妈,还塞不塞啦?”疯顺儿在院门里头等得不耐烦了,瓮声瓮气地催他妈。

孙桂贞这才想起了吃饭的茬儿,丢下了马三胜,往院里走,一边儿走,一边儿还琢磨着刚才说的这码事儿。德子媳妇到底是怎么个话儿?身为街道主任,连本胡同的人头儿都摸不清,多少有点儿“失职”的味道。

马三胜回家站了站,他妈给他把早饭做好了:昨天的剩米饭,有些馊,拿凉水淘了,切点儿葱花儿炒了炒。马三胜只瞅了一眼,就饱了,鼻子里哼了一声,转脸走出去。

同类推荐
  • 枕着唐诗梦游

    枕着唐诗梦游

    读唐诗,我们感受较深的,是诗人们的失意、落魄、贬官、流放;是他们借酒浇愁,诟病读书,向往归隐的无奈;是诗人虽身处逆境,却依然“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士子精神。读唐诗,虽然每每有引古自伤的情绪,但转瞬即逝。萦迴于胸间的,是对于唐代官员诗人、布衣诗人丰富社会阅历的艳羡,是对他们自由心灵的由衷的敬佩。
  • 凤凰城

    凤凰城

    《凤凰城》为回族风物传说类民间故事专辑。出自民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回族民众淳朴、善良的民性:它浓浓的泥土的芳香,更是带给人一种悠长纯美的回味……透过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感受浓郁的地方风情,也可以体悟回族民间故事与多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既然爱情留不住

    既然爱情留不住

    "豆瓣超人气女作家刘小昭奉上的冬日暖心故事集,写给那些处在爱情、工作、生活的十字路口迷惘男女们。她的那些小小故事和桥段里,充满了清澈的领悟、和细微感动,总是这样真切地留在我们心间.对于爱情,刘小昭说:“要么别想,要么别放。”每次想发吵架脾气的时候,想想小昭说的:“一辈子那么长啊……遇上个喜欢的有多不容易,对他好还来不及,怎么能忍心说恶毒的话做让对方伤心的事呢?”说到爱情的失去,她说“最难过的甚至不是分手,因为人和人的缘分有时真的不能强求,而是那些想做却没有来得及为对方做的事情……想想就难过。很多时候我们遗憾的是:我再也没有机会对你好了。”
  •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真传

    本书是一部纪实文学,描写了中国现代史上的奇人、民国第一侠王亚樵的传奇人生,以翔实的史料和对历史现场的探访,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王亚樵刀光剑影、宁折不弯的一生,作者深入挖掘王亚樵的内心世界,生动形象、可叹可信地再现了王亚樵的侠义风采。
  • 鲁迅诗歌全集(现代文学经典文库)

    鲁迅诗歌全集(现代文学经典文库)

    本书为作者及几为同仁对鲁迅诗歌的一个注本。作者以现代旧体诗为主要研究对象,尝试着弄出一个与众不同的鲁迅诗歌读本,旨在尽力提醒偶遇的人们鲁迅的诗歌是很美的,这是不能错失的华章,然后,提供一点可有可五的提示。全书共分三部分:旧体诗、民歌体诗、新诗,对鲁迅诗歌全集进行全面、细致的解读。
热门推荐
  • 女科经纶

    女科经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劫天功

    九劫天功

    苍茫大地之上万族林立,强者为尊的生存法则烙进每一名修炼之人的心中!这一世乃是万年难得一遇的黄金大世,无数绝代天才横空,各族少年至尊争辉,究竟谁主沉浮?消失万年的九劫天功再现世间,又将掀起一场怎样的血雨腥风?这条强者之路又将使多少人化为枯骨,多少佳人空留白发?路,还要走……
  • 冷血公主之复仇路上的爱恨情仇

    冷血公主之复仇路上的爱恨情仇

    【全文免费】两个美丽的女孩因被误解而在7岁时被赶出家门,她们的生母被害死了,只剩下她们。她们狠,狠误解她们的爸爸,狠杀死她们生母的后妈,狠把自己妈妈的死赖到自己头上的同父异母的姐姐。她们要复仇!但复仇之路一定不是一帆风顺的……
  • 宠妻之路:王爷追妻忙

    宠妻之路:王爷追妻忙

    她是东陵最受宠爱的公主,亲眼看见自己的母后吊死,最后被人抛于河流。她是山寨最聪明美丽的女子,亲眼看见自己的干爹惨死,处处遭人陷害,孤立无援。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她立誓自强,发展势力,终于寻得机会报仇雪恨。可是,出现在眼前的男子是什么鬼?他不应该是自己的棋子么?!“娘子,今后我就是你的人了。”该男子不要脸地抱住了冷珉珉。
  • 顶尖财富密码:解密温州人的投资理财智慧

    顶尖财富密码:解密温州人的投资理财智慧

    作为第一个创富商帮,温州人的思维方式当然是与众不同的。首先,温州人认为贫穷就是无能,赚钱是人生的目标;其次,温州人善于及时掌握市场的动态,先发制人,及时抢占市场制高点;再次,温州人善于扬长避短,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出奇制胜第四,温州人善于审时度势,把握和制造商机;最后,温州人在经营方面没有固定的方法,往往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
  • 回魂秘录

    回魂秘录

    言清没想到不过出去买个早饭而已,就被安排到九幽旅游了一趟,看样子还要在这里当永久居民。她当然不干,一哭二闹没上吊,希望无常能网开一面,放她回去。可无常铁面无私。终于趁锁魂环开裂之际,逃之夭夭?丁宇凭借着奶奶在九幽存下的丰厚家底,轻轻松松就收买了无常,走上了回魂路。没想到还没上路,就被一个中二妇女缠上了,死缠烂打非要跟着他一起走这回魂路。阿九是九幽有钱有势的土著。他这辈子最大的理想就是熬到老幽王功成身退,他好接班当老大。可是八个哥哥也和他有一样的理想,登基之路看似荆棘满地。一个混世魔王,一个腹黑总裁,一个废柴主妇,就这样踏上了他们的回魂之路。一路上各路名流粉墨登场,上演了一出出九幽悲喜剧。
  • 古文关键

    古文关键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火影之金乌临世

    火影之金乌临世

    写轮眼?仙人之体?轮回眼?不论什么血迹界限,有比得上我的金乌血统吗。对火遁的增幅,写轮眼?笑话而已。看主角朱煜如何在妖皇系统的帮助下,一统忍界。
  • 冰梦流年

    冰梦流年

    她,他,为赴一年之约他,她,一次偶然相见当朋友已变为亲人,剩下的呢?
  • 九玄邪尊

    九玄邪尊

    我弑人,万千神魔皆浮沉。我坏蛋,诸天乾坤为我颤。但不管如何,我终究君临世人,你们理应敬我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