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9200000015

第15章 选人、用人、管人(1)

1任何时候都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吗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指对感觉不错的可用之人,要放心使用、大胆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不必有疑虑;对感觉靠不住、没把握、不放心或认为有问题的人,不能使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千百年来被奉为用人要则,几乎是用人之道的金科玉律,成了一个千古不易的信条,至今被一些单位和领导者当成了管理的最高境界。一些领导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一些媒体和书籍也都几乎异口同声地提倡和鼓励“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实践中真的能行得通吗?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是一种中国传统人治思想的反映,在我们的领导和管理实践中并不适用。由于人性、物性之不同,人的品格善恶与智慧高低的不同,人的道德水准也良莠不齐,如果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用人的最高境界,的确是一种误导,极易造成用人的片面性。多年来,屡屡看到某某干部成为阶下囚,除其主观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主管部门和领导对所用之人信任有余而所疑不够。

要弄清“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内涵首先要明白用人的含义。“用人”不是指用所有的人,而是有三层含义,第一,用人指的是用人的能力、智力,而不是体力;第二,用人是指用能人、用有才干有专长的人,而不是用一般的人、用庸才;第三,用人主要指用骨干、用干部,用一切有用之才。这里的“疑”,是不分明,不确定,不相信,有疑心。所谓疑人有两种,一种是这个人在自己的判断和认识中存在疑问,另一种是此人本来就有问题。因此,我们应该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做选人的原则,而不是当做管理人的原则。领导者在选人的时候,应该用一种谨慎、怀疑的态度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尤其是对一个人道德上的评判,如果有疑问,就一定不能用,不要以为自己一定能驾驭这样的人。这样理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不是在冒险,而是在降低风险。因此,“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是一种境界,不必要刻意追求。应该是疑人要用,用人也要疑,“用”是目的,“疑”是手段。“只用不疑”,早晚会出问题,“只疑不用”,必将无人可用。量变才会质变,真正的‘大疑’之人,就一定不能用。

深究其因,“用人不疑”的误区就在于忽略了“人性无常”这一道理。人性是复杂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优点和缺点、正确思想和错误思维的综合体。这些方面在一个人身上有时会表现得变化无常。此事清醒,彼事糊涂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人才和庸才、君子和小人不是通过一时一事就能够了解清楚的。因此,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管理方式,没有严密的制度和规范去约束人们日常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片面强调“用人不疑”,只会造成难以收拾的用人后果。另外,“疑人不用”强调的是领导者要有知人善任的能力,但在实际中,要完全做到“疑人不用”几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疑人”是一个非常模糊、非常主观的概念,潜台词就是只要领导者怀疑谁、不信任谁,就可以不用谁。另一方面,绝对意义上的“疑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把缺点和不足当成疑点,进而不放心、不放手、不放权,最终会无人可用。

因此,有人提出了“用人当疑、疑人当用,边用边疑、边疑边用,疑人可用、用人可疑,用人需疑、疑人需用”的观点,他们与“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样,都不是完全正确或错误的用人之术,也不能单纯地说哪种观点更为科学有效,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每句话的含义。什么叫“用人可疑”?“疑”并非是怀疑和不信任,而应该是“约束和监督机制”。什么叫“疑人可用”?“用”并非是提拔和犒赏,而是人尽其才,将人才安排到适合他的位置。所以,“用”也好,“疑”也好,都要根据领导者的水平、组织的自身环境和所用之人来综合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但相比起来,“疑人要用、用人要疑”似乎更确切一些。

(1)用人要疑

事物的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的自身及其表现以及对人的认识都处在矛盾和运动之中。人的品性、素质、能力不是静止的,而是变动不已的。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例子证明:高低易位、好坏转换是人才成长中的普遍现象。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某人确有某种好的品性,是好人,但一换条件,环境变了,他也可能变成另一种样子,变成坏人,所以对人有所怀疑是应当的。“用人要疑”就是在用一个还不是很了解或者还不是很成熟的人的时候,要本着对组织、对这个人负责的态度,不妨疑问在先,这样才能把可能产生的风险降到最低。当然这种“疑”是发现问题及时的帮助和提醒,“疑”要用“法”去疑,用制度去疑,即对干部进行不断的、全方位的教育和监督。

如果一味强调用人不疑,往往会使权力失去监督,为滥用权力提供机会,为腐败提供滋长的温床。近年来频频发生的腐败现象,除了当事人的主观因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领导者对所用之人信任有加,存疑不够,约束不力。而这些人往往握有实权、大权,上级不去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社会难以监督,往往使他们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最后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疑人要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杜拉克曾说:“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越多。有高峰必有深谷。”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可“疑”之处,都有自己的短处,往往短处与工作能力、工作水平、工作成绩是成正比的,不干工作的人自然就没有缺点和不足了。“疑人要用”就是在其品格、能力不确定的情况下,疑人该用也要用,有时不想用也不得不用。就是要本着保护人才、爱惜人才的目的,在大脑中多打几个问号,耐心细致地去了解他的过去,全面客观地分析其优缺点,只要其缺点不妨碍任用,该用还是要用。因此任用干部要看主流,看本质,看实绩,看潜力,高下相成。疑人要用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对那些不务正业、不干实事、弄虚作假、少廉寡耻的人,不仅不能用,而且还要作出处理,为用人工作营造正气。

(3)疑人善用

疑人善用,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大胆起用年轻人。年轻干部阅历短、经验少、办事急,人们往往对他们的素质和能力产生怀疑。其实,年轻干部精力充沛,工作敢闯、敢干,发展潜力大。“器必试而后知其利钝,马必驾而后知其良驽。”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要给他们压担子、增压力,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长知识、增才干。二是正确对待有“非议”的干部。在一些单位中,那些原则性强、敢抓敢管、不怕得罪人的干部,常常因“损害”了某些个别团体或个人的利益而招来“非议”乃至攻击。对这些人,不能人云亦云,而要出于公心,慧眼识才,既要听看法,又要看依据,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从而对“非议”作出正确的评价,把有“非议”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使用。三是善用有“过失”的干部。“允许人犯错误,也允许人改正错误。”领导者要依据其“失误”的性质、度和量进行综合分析,因人而用。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给予重用、慎用和不用。

(4)善于用“疑”

一般来讲,一个人看谁好,就怎么瞅怎么顺眼。如果看谁不好,就连长处也都瞅着别扭。就如李林甫这些奸臣,如果皇帝一看他们是奸臣,他们不但难施其奸,脑袋恐怕都难保。就因为在皇帝眼里认定他们不是奸臣,别人再说什么都不顶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与被用者应该说关系不大,主要看用人者。一方面看他的胸怀,另一方面看他的性格,看他的眼光。遇到胸怀开阔、性格爽朗的人,被用者被疑的机会就少些,反之就很难说了。作为领导者,必须善于“用疑”,善于“疑人”。要驱除多疑的心理,不为俗议所左右。做到胸怀宽广,有自己的主见,对所任用的人坦诚相待,委以职务,充分信任。一是摸清下属的能力大小。先确定下属有没有能力完成你授权的工作内容,再考虑授权给他。二是大力充分地支持。充分地信任、支持被授权者的决策和结果,允许他有一定自由裁量权。三是保持信任与监控的和谐,建立科学的监控方法,并不断完善监控机制。四是有容忍错误的雅量。如果你有授权的决心,就必须让下属知道你有容忍错误的雅量,并接受他们尝试失败的风险。五是适当的时候要保护下属。当外界攻击自己的下属时,领导者要以保护者的身份出现。即使下属犯了错误,也不轻易抛弃下属,有时甚至要代下属承担责任。六是善待失意者。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领导应对事不对人,不以一时的成败论英雄。最重要的是:规范制度,给予空间,总体信任,运作制约。

(5)因人而疑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也好,“用人当疑、疑人当用,边用边疑、边疑边用,疑人可用、用人可疑”也好,其实都一样,只是理解的角度问题。既然用人不疑,那为什么几乎每个单位都会有那么多的规章制度?既然疑人不用,那为什么要加强日常的检查和监督?所以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区别不同情况,因人因时因事而异。对有德有才者,要用而不疑,对有德无才者要用而可疑,对有才无德者要用而必疑,对无德无才者不用无疑。另外,权力越大的人,他承担的责任就越重,也越容易出现问题,对组织的影响也就越大。所以,对他们不能过于信任,授权要设置一些前提,在前提满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授权,否则还是适当授权,不然往往会出现“一抓就死,一松就乱”的现象。对组织中的关键岗位上的人、拥有财权物权人事权和项目审批权的人、担负大事要事的人,更要加强监管,不能完全信任,而要保持适当的监督、约束。

(6)因时而疑

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期,领导者用人策略的使用则有所不同。比如,在企业初创期,规格小、用人少,对有多少员工,老板一目了然,对于员工的工作能力等各方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个时期,当然要采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人才策略。因为对于小范围、小团体来说,老板依靠此策略可以笼络人心,用领袖魅力吸引下属的忠诚与奉献。然而,当企业已有千军万马,这个策略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老板不可能看到所有员工的业绩表现、了解每个下属的能力、性格和忠诚度。所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人员的逐渐增加、业务规模的逐渐扩大,对人才就需要靠制度来进行管理,用人也需要制度体系来配合。

(7)区别“疑人”

用人不疑可以换来下属的忠诚与效命,如燕昭王之用乐毅,刘备之用诸葛亮,但用人不疑也会使一些心术不正之人钻空子。所以,用人不疑要看用什么人。应该是用忠诚的人不疑、用能人不疑。倘若用坏人也不疑,用庸人也不疑,最后领导者都要跟着倒霉。所以,对看不准的人,还是要存点疑心,勤考察着点,防备着点好。另外,对下属中的“疑人”要学会区别对待。“疑人”一般有四种:一是本质上有严重问题、值得怀疑和担心的人,对于这种人,领导者要十分警惕,传统意义上的“疑人不用”指的就是这种人。领导者要么弃而不用,要么限制使用。如投机者不可重用。投机型的人善于察言观色,在工作上专好讨价还价。再如谄媚者不可重用。谄媚型的人深信,如果能迎合领导,就能步步高升。这种人往往毫无才干,品质恶劣,道德观念差,意志薄弱。还如自命不凡者不可重用。有些人根本无法容忍别人的一切举止、想法,对谁都看不起,觉得世上唯有自己最有能耐。还如权力欲强者不可重用。这种人时刻不忘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这种人往往没有爱好,只有野心,任何事或人阻碍了他们的野心和计划,都会使他们暴跳如雷。这种人的本性是极其自私的。二是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而一时不被群众理解的人。对于这种人,领导者要敢于力排众议,果断任用。三是虽然有些毛病和问题,但也有许多优点和长处。对于这种人,领导者要宽容大度,用其所长,不要求全责备。四是虽然有争论,但暂时还不能轻易下结论,需要进一步考察的人。对于这种人,领导者要边用边看,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释疑”,而不能一律挂起来。

(8)制度减疑

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里,我们要用到各种各样的人。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有一个前提,那就是首先要“知人”。怎样才能做到知人呢?很难!不知人但还得用人,这就是问题所在。另外,单凭信任、好感,单凭恩宠、重赏下属,他就跟你肝胆相照了么,一定没那么简单。一个人被信任,一般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知恩图报,二是自我膨胀。然而,大多数情况是,辜负了领导的人,却是领导最信任的人。因此,任何信任都应该是建立在制度约束的基础上的,没有制度的约束就没有真正的信任。一旦靠制度成为工作的习惯之后,就没有什么“疑人”、“信人”的区别了,只有“有用的人”、“无用的人”之间的区别了。

★★★

应该把“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做选人的原则,而不是当做管理人的原则。领导者在选人的时候,应该用一种谨慎、怀疑的态度去寻找适合自己的人,尤其是对一个人道德上的评判,如果有疑问,就一定不能用,不要以为自己一定能驾驭这样的人。这样理解“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不是在冒险,而是在降低风险。因此,“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只是一种境界,不必要刻意追求。

2用人只能任人唯贤而不能亲疏有别,是吗

作为管理者,对人才的使用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之术就是用人之术。对于人才的任用,自古以来有两条截然不同的标准:“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任人唯贤是指任用才德兼备的人,而不管他跟自己的关系是否密切。“用人唯贤”听起来是正道,“任人唯亲”则多受到非议。是应该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任何人可能都会不假思索地选择任人唯贤,好像“任人唯亲”就是不公平、搞小团体、愚昧落后的代名词。但从客观上来说,这两种做法都不过是用人的不同方式,无所谓好坏之分,应该是各有利弊。笔者认为,只有将其有机地融合起来,寻找最佳结合点,才是人才任用的正途!一味地把两者对立起来,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未必是正确的。

在管理学中可能没有那一个概念像“领导”这样在理解上如此不统一。笔者以为,不论从那一种出发点去理解领导,最为关键的问题还是在于领导对人的理解与把握。德鲁克说,领导的本质就是“用人成事”的艺术。“领导”这个概念之所以存在,主要是在于人的个体能力存在局限性,许多事情必须依靠众人的力量方可完成,众人之中必然要有领导。所以,“领导”是一个相对于众人的概念,对人的理解、使用是领导存在的基础价值。领导力说到底就是对众人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目标、资源、控制、组织等一系列管理要素。但无论存在多少管理要素,对人的理解和把握才是最关键的。

实际上,“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都有其局限性。

同类推荐
  • 做最好的团员

    做最好的团员

    这是一本自身建设手册,再现了中国共青团光荣历程中革命先辈们的英雄事迹和优良传统,饱满热情的诠释了有志青年的光辉形象。
  •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机关干部实用词条读本

    每年开展的市直机关干部读书活动即将开始。过去的岁月里,机关干部集中学习了党建理论、社会管理、经济工作与理论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大家读书、思考、笔耕结合,形成了爱读书、多读书、勤读书、善读书、读好书的氛围,学有所获、学有所长。文以载道、书如智友,今年大家要学些什么?这确实给市委市直机关工委的同志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 天下大势

    天下大势

    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政治讽刺小说。辛亥武昌首义,浪荡公子边义夫身不由已卷入革命洪流,因在混乱中三炮轰城,意外成了革命新贵。不料,官瘾尚未过足,即被政变推翻.边义夫无路可走,旋即发动二次革命,立志以革命的名义去做窃国大盗。于是,一支号称为人民不吃土而努力奋斗的“四民主义”的队伍横空出世,本来就形迹可疑的“革命”变成了一场国内鸦片战争。战争结束,边义夫成了一方诸侯,靠林立的枪杆子成了北京段祺瑞政府的政治贸易伙伴。
  • 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中国城市群联市制研究:以长株潭为例

    本书探索了城市群发展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并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创新性地提出联市制是当今中国城市群政治结构变革的方向和最佳方案选择,以及长株潭联市制的原则、结构特征、适应机制与运行环境。
  • 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胡康民党史研究文集

    本书收集了胡康民同志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史实考证、学术论文、宣传文章共五十一篇,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研究思路、治学特点、学术风格、理论修养,也折射出他的高尚人格与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时光对我说爱你

    时光对我说爱你

    10岁,他将她从垃圾堆里捡回来。16岁,她丢失了女人最重要的东西。18岁,他将她拱手让人,另结新欢。20岁,他费尽心思拆散她的家庭,夺她回他身边。顾南墨,你捡回我又丢掉我,如果可以,我甘愿从未遇见你。顾南墨,谢谢你在我的世界里路过。许离惜,我最幸运的事是捡到了你,最后悔的事是丢掉了你。顾南墨:“许离惜,下辈子,即使颠沛流离,我也还要遇见你。”
  • 江湖飘飘儿

    江湖飘飘儿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情仇难却,恩怨无尽。三分天下两声笑,一点轻盈江湖傲;敢问此君何处去,天地武林任我飘!吾乃江湖飘飘儿!!!
  • 夜之弥章——愚人

    夜之弥章——愚人

    一家塔罗占卜店,一场神魔大战,一段风花雪月,一个三千年的誓言……没有人知晓当年,也没有人幻想未来,唯有活在当下的麻烦综合体一枚。影无双是“魅”塔罗占卜店的老板,贪财小白,酷爱珍宝。她所接的委托少有人类,且都凶险异常。幸好总有人在她身边不离不弃,比如一只萌猫,和那22张大阿卡那塔罗牌。“既然来了,何不算一局?”“我从不相信命运。”“与命运无关,也许只是运气。你所经历的,大多是你手里正握着的时运。”她摊开双手,22张塔罗牌在她的手中闪闪发光。
  • 被上帝遗弃的孩子

    被上帝遗弃的孩子

    几个在建在一座老城的大学里上学的大学生,成绩不突出,背景不显赫,各有爱好却因无门路而难以施展,所有的发明创造被认为全是徒劳废品。爱情、友情、亲情交织在一起,理想、现实、未来模糊成一片,他们不想如芸芸众生一般听天由命,但奈何,那是一群,被上帝遗弃的孩子。没有异能,没有玄幻。基于现实,超越现实。毕业后各奔东西、命途各殊的他们,在地球面临前所未有挑战的时候,站了出来……往往就是这样,人们意料之外的人,做到了,人们意料之外的事。他们是被上帝遗弃的孩子?对不起,他们不在乎上帝。
  • 大秦皇陵

    大秦皇陵

    秦始皇陵,一座封存千年的神秘古冢!千年过后,这座陵墓成为世人最大的谜团。无数盗墓者为之疯狂,却均有去无回。却不想,一场危机世界生死存亡的巨大阴谋早已在千年之前已经形成。——千年之后,再见天日,雄兵一出,天下独尊!世界末日次年,公元2013年,便是重见天日之时,一群秦国兵将在一位神秘将军的率领下,将解除诅咒,获得新生,企图重建一个盛世大秦王朝!而我,却成了秦始皇心委托拯救苍生的战士。就请大家随我一同走入到神秘的地下皇宫。看我如何化解重重危机,破解道道机关,几经生死边缘,又起死回生。正义与邪恶的较量。现代智慧与古代文明的较量。这注定是一场惨烈的战争。秦始皇,我来了
  • 天国的眼泪

    天国的眼泪

    她,是从孤儿院领养来的小孩;他,是豪门家族里的高贵的王子;她从小费尽心思,暗藏心机,只是为了能留在他的身边,仅仅只是为了证明——她是一个有用的人,不会被赶出家门。他从小娇惯蛮横,喜怒无形,一直以捉弄惩罚她为乐趣,他离不开她的照顾——因为他的心中早深深的种下她的身影!可是,命运的安排到底是什么?
  • 剑临千穹

    剑临千穹

    天之涯的剑吟,吹起无数神陨少年的心。已迷失的万古,荡起万丈不羁的热血豪情。
  • 黑暗魔帝

    黑暗魔帝

    黑暗之地,微末少年,三尺青锋,披荆斩棘。一代魔帝,冉冉升起,屹立绝峰,俯视天地。
  • 天昊的剑道

    天昊的剑道

    全国中学组剑道大赛的冠军队伍——帝剑中学,其中被称为“三剑”的三个学生表现极其突出,他们拥有着超越同龄人许多的剑术,未尝败绩,即使三人比试也从未分出胜负。在当时也是大家公认的最强的中学生。但是有这么一个奇妙的传闻,大赛开始前,他们曾私下跟一个人决斗过,但从未获胜,那是被他们都称为“绝对闪避”的剑客。
  • 佛说檀特罗麻油述经

    佛说檀特罗麻油述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