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70000000050

第50章 国事与家事(1)

1976年,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沉重的一年。

这一年的1月、7月、9月,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辞世;这一年的7月下旬,唐山发生了大地震,二十多万人死亡。

本来,于上一年完成了《人心与人生》写作的梁漱溟,认为自己终于完成了写作的夙愿,有如释重负之感;但这一年的三位领袖逝世和唐山地震,使他深深忧虑国家的前途。

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梁漱溟1月9日日记:“早起听周总理逝世广播。……群众悼念周公……闻街道开会,群众亦有哭者。”

1月14日日记:“王芸(生)提到周公遗嘱及赵朴初悼诗甚好。”

1月16日日记:“陆殿栋在悼周总理致词中,不能毕其词而病倒。”

4月2日日记:“去天安门广场,纪念周总理潮流甚盛。”

7月初,朱德委员会长逝世。梁漱溟7月11日日记:“今日公祭朱德委员长。”

9月9日,毛泽东主席逝世。梁漱溟当日闻毛泽东主席逝世,其1月10日日记:“早起听广播毛公逝世讯。”

9月17日日记:“车来赴会,宣布明日追悼大会的安排。说我在家不必出。……街道革委会李同志等来坐,约我明日看电视广播大会实况。”

10月初,“四人帮”被打倒。梁漱溟1月12日日记:“维志、培恕先后来谈政局一新。”

梁漱溟后来回忆:“至于我个人,无论是周总理,还是毛主席,他们的去世,都是很悲痛的。但我的发言都不多,不长。我想的更多的是他们辞世之后,国家、民族将会怎么样?中国往何处去?这正是当时全国不分男女老少都最关切的事,嘴上不敢说,心里却非想不可。我本人这时期更多的是自己想,很少说,不是不敢说,而是没有把握说。因为现实的变化太复杂了,局外人不可捉摸。”

这一段时间,梁漱溟考虑最多的是有关接班人问题,认为:“一个国家,若以法治国,则不存在选某个人来接班的问题,只有以人治国,才会考虑谁接班合适或不合适之事。……从事实上看,毛主席是始终为接班人问题呕心沥血的。他先选中刘少奇,认为不合适了,才发动‘文化大革命’,选了林彪,而后林彪自我爆炸,最可靠的接班人‘告吹’。时至1976年,周恩来去世,‘天安门事件’发生,本来亦由毛主席再度起用的‘人才难得’的邓小平,又再度被打倒;而毛本人又重病在身,怎么办呢?按中共中央的排位子,按‘当过兵打过仗,当过工人种过地’的条件,王洪文这时自然成了最佳人选。……在周总理去世、邓小平被批判之后,大家最关心的正是这个接班人轮空,后继无人的问题。我的心情也是这样,这就是不管选接班人的做法是如何不合法治国家的原则,但在当时中国的状况,如若选错了人,国家和人民将会更加遭殃的。但这件事,除了毛主席,谁都不敢说,不好说,谁都搞不清毛主席心里想的是什么。……毛主席却又自己否定了王洪文的接班,出其不意地举出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放在王洪文之上,华又兼任国务院总理。……至于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做,这又是一个谜。”

同年4月,梁漱溟写《老来回忆此生多有非自己早年意料之事》一文,提到:“吾先世累代宦游北方,我自幼从父母住家北京,曾无一日尝过农村生活味道,然竟投身农村运动,茹若自甘,号召国人以为创建社会主义,复兴民族之唯一途径,砣砣十年,徒以日寇入侵,未竟其意。”

12月,梁漱溟开始写《追记在延安、北京迭次与毛主席的谈话》一文,至1977年2月写完。文章分了1946年3月、1950年3月12日、同年9月23日、1951年9月5日、1952年8月7日5次的谈话内容。文章结尾处谈到:“毛主席要我出去各地作社会调查一事,事隔两年之后,我始于主席的美意大有所悟。此即毛、周两公常谈的知识分子要劳动人民化,工人、农民要知识分子化。这一方针是向着共产主义社会走所必要的。回想从1950年3月起至1952年8月,同主席先后谈话五次,每次他总劝我出去看看、走走,只头一次我听从了,其他几次我均拒不从命,大大辜负了他。……再则,我想去苏联研究解决的问题,经我在京学习研究后,亦大致各得其解决”。

1977年2月18日,梁漱溟写完《我致力乡村运动的回忆和反省》一文。文章说明他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缘起和经过、反省及预测,简要总结了从事乡村建设运动的经验,并反省批判自己的错失所在。

同年5月15日,梁漱溟写出《今后国内政治局面之预测》一文,指出:“过去几十年即是毛主席的人治时代,如我预测,今后则将是法治之代兴也。”5月28日,梁又写成《论毛主席的晚年》,认为:“毛主席功在国家,功在世界,其功德真是数说不尽”。“但对照起来,从前谦虚谨慎,今则一反常度”。“前后判若两人的另一明证,即在其后来完全不听旁人的话,没有人能向他进言”。“目空一切、无法无天,是晚年以前毛泽东所以闹革命,革命无往不胜的根本威力所在。当其晚年生命力见出衰颓时,缺乏警惕,便闯出祸乱了”。“一旦他去世,中国历史其将掀翻一页而入新局乎!”

这一年的2月22日,梁漱溟采访了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雷洁琼,主要谈毛主席思想中的法律观,写成《毛泽东对于法律作如是观--访问雷洁琼同志谈话记》一文,文中说:“我固然早知在毛主席思想体系中,法律只是施政的工具,非其所重。”“毛主席不沿用法政一词而必日政法者,正谓无产阶级专政为主”。“但建国初期,中央各部院中犹有司法部,史良任部长,后来便撤了。虽至今有各级法院之设,而事务甚简,社会上有不少问题,皆由公安部门或以行政处分处理之。”雷洁琼亦向梁漱溟讲了一些不重视法治、不注意培养法治人才的情况。

“文革”接近尾声时,梁漱溟曾在一次政协学习组的学习讨论会上发言,谈“唯生产力论”的问题,认为:“报上许多大批判的文章,一概把‘唯生产力论’臭骂一顿,实在没有必要,我不明白真意是为了什么。其实,据我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马克思主义学说一开始就把着眼点或者基本点放在物上、生产力上,所以叫做唯物史观。而唯物史观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马克思、列宁都把物放在第一位,斯大林当政三十年,又何尝不是把发展生产力,把物放在第一位呢?我不明白。这‘唯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何区分?特别是‘唯生产力’竟成为一种罪状,仿佛发展生产力也是大错特错的事。果真如此,没有生产力的空前发展,这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高度的物质基础又从何而来?”梁的发言,遭到一些人指责,说是放毒,但已近“文革”末期,没有连续批判,会议散了也就不提了。

1977年下半年,盼望国家走上正轨的梁漱溟,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后来说出自己的忧虑。从粉碎“四人帮”以后至次年上半年,“我也是这样欢欣鼓舞的心境!但兴许是老于世故吧,脑子里考虑得更多的是中共的路线政策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比方说,我最关心的阶级斗争这个老问题,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究竟是如同‘文革’那样,长期斗下去呢?还是改变旧道,另谋新路?慢慢儿地,我注意到了,‘四人帮’被抓起来了,新的主席兼总理上台了,这当然是可庆幸的事。但遗憾的是路线、方针、政策似乎并没有大的变化。在理论上,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在实践上,对‘文革’没有丝毫的否定,甚至连‘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也照样出现在报刊和街头巷尾的大标语牌上。特别是华国锋上任后所作的大事之一--《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出版,使我更加深了自己的观察,对现实不可过于乐观,中国今后前进的道路依然存在着种种阻力”。

梁漱溟认为,他对《毛泽东选集》第五卷有看法,并非因为第五卷中收有《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与他本人直接相关。而因为整本选集都是在“左”的指导思想上编选的,“说到那篇批判我的文章,我觉得有两点要说的:一是有一些内容在我记忆中并没有,不知怎样加进去的;二是本来是毛主席的许多插话,不是在同一天讲的,现在串起来变成一篇完整的讲话和文章了”。

1978年2月下旬,全国政协召开第五届全国委员会,梁漱溟出席会议并继任全国政协委员。

据汪东林回忆:“当时那个会呀,是三中全会没有开,对这个‘文化大革命’啊,阶级斗争为纲啊,都没有否定。尽管大家受了‘文革’之苦,委员们都痛哭流涕地讲过去的事情啊,‘文革’的遭遇啊,毛主席去世,周恩来去世,讲这个事,但是没有人从正面直接对‘文革’谈什么。”而当时,“只有梁漱溟这个时年八十四岁的怪老头”,“提出人治和法治问题”而遭到会议的批判。汪东林说梁漱溟的长篇发言是在2月15日。

梁培恕分析:《梁漱溟全集》卷七所收三次发言,是根据政协机关的打字文本,时间分别是2月15日、5月5日和5月12日。与梁漱溟日记核对,则2月15日尚在举行第五届大会之前,但已在小组会上“讨论宪草,略有发言”。2月23日,政协大会开幕,委员们纷纷住入宾馆。3月1日,“早起程思远动员我发言”,为了做准备,虽有三人来访,都“约其改时间再谈”,但会上“发言反响不佳,自叹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之难”。此日发言应属主要,可惜无存稿。3月7日又曾发言,“反响不佳,叹息反省而已”。无存稿。

因此,梁漱溟的这次发言,是2月15日、3月1日还是3月7日,已无法考证。现已出版的有关梁漱溟研究的著作、论文,大多按照2月15日记载。

梁漱溟的发言全文如下:

现在我们又有机会讨论宪法,参与制定宪法了,这是一桩可喜的事情。在旧中国,从民国元年开始,便有过各种临时的、正式的宪法;新中国成立后,有过1954年制定的新宪法。这些历史,我都经过了。我的经验是,宪法在中国,常常是一纸空文,治理国家主要靠人治,而不是法治。

回溯宪法的产生,最早起于英国,其来头是为着限制王权。因为王权无限大,一个人主宰一切,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更多的人参与治理国家,便有了立宪之举。有了宪法,王权就受到限制,大家都要共同遵守的是宪法,宪法是最高的权威。

新中国成立30年,有了自己的宪法,但宪法是否成了最高的权威,人人都得遵守呢?从30年中的几个主要时期看,我的话是有根据的。就说最近10年吧,毛主席为了解决刘少奇的问题,写了《炮打司令部》的大字报。如果按党章,刘少奇是中共第二把手,必须召开党的代表大会才能解决问题;如果按宪法,刘少奇是国家主席,必须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来解决。毛主席没有那样做,内在的原因据说是刘少奇不是孤家寡人,他在中共党内的上层有不少有力的支持者;他在普通党员和人民群众中也很有威信。毛主席考虑到首先在党内高层开会就会遇到麻烦,弄不好就会搞成僵局。因此,采取了非常手段,绕了个大弯子,直接从下边开始,把热情有余的娃娃们鼓动起来,发动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搞得天翻地覆,国无宁日。结果被冲击的就不单是刘少奇,还有许多其他人,中共的,非中共的都有,倒的倒了,死的死了,好大一摊子!而不是常说的“一小撮”!

毛主席的这种搞法,自然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宪法也限制不了他的所作所为。我还想过,为什么毛主席能这么做,而且畅通无阻,一呼百应,反对者甚少呢?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毛主席本人是一位功高如山的人物,可以说他缔造了党,缔造了国家,他的权威太大了。毛主席不加限制地发挥了自己的这种权威,于是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毛主席也就从人变成了神,成了偶像。第二是中国的历史,上个世纪以前自不用说,半世纪以来虽曾有过各种纸上的宪法,但从总体看都没有真正施行过。法统、法制、法治,种种法的观念从上到下,大家都非常淡薄。而对于人治,却是多年来所习惯的。

但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头。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崇高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即便有人想搞人治,困难将会更大;再说经过种种实践,特别是“文革”十年血的教训,对人治之害有着切身的体验,人们对法治的愿望和要求更迫切了。所以今天我们讨论宪法,很必要,很重要,要用十二分的认真和细心对待这个大问题。中国由人治渐入了法治,现在是个转折点,今后要逐渐依靠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法治国,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中国前途的所在,是任何人所阻挡不了的。

梁培恕认为:有打字文本的两次发言应是上级组织批判时所作发言了。5月12日日记:“众人追问我上次发言,回家写出若干条。”22日“王芸生发端对我批判,其余诸人继之,一概不答”。6月16日,“写有民盟张毕来等多人参加对我批判,略答一二语”。显然,梁漱溟虽曾作答,亦无存稿。

对梁漱溟的批判从3月持续到6月,每次会议都要求梁到会。但毕竟“文革”已经结束,大家的批判力度和热情已不是很强很高,多少有点走过场的态度,有的人干脆一言不发,例如黄维。当学习组负责人让汪东林找黄维谈话时,黄维认为梁漱溟的发言没有什么不对的,如毛主席几十年没有认真搞法治,主要搞的是人治,因此而造成“文革”的大灾难;“文革”人斗人,派斗派,破坏了国民经济,应彻底否定。不能因人废言,而要看讲话是否有道理,有可取之处。

对梁漱溟的批判不了了之。到1978年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梁漱溟以法治国的思想得到重视,他担任了全国政协常委和宪法修改委员会委员。

同年12月,梁漱溟检阅头年所写《毛主席对法律作如是观》一文后作批注:“毛主席逝世两年后法制与民主的呼声渐起,其前途必逐步展开,无疑也。”

在全国政协学习组,有两个人与梁漱溟的关系值得一提:一是赵朴初;一是程思远。从20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全国政协学习组先后有四位召集人,即赵朴初、于树德、王芸生、程思远。20世纪60年代初,赵朴初因工作较忙或健康原因经常请假,有时每周能来一次学习会,于树德、王芸生主持会议较多,于树德与梁漱溟是交往半个世纪的朋友,是全组公认的谦谦者,对当时那一套“左”的东西,他是奉命维持,与梁关系较好。

同类推荐
  • 美丽王朝:我的人生我的传奇

    美丽王朝:我的人生我的传奇

    是中国的“阿信”还是中国美容业的“松下幸之助”?一部中国美容业发展的篇年史;一个成功女企业家的成长历程;一本化妆品企业经营管理实录。
  • 中国历代贤能录

    中国历代贤能录

    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和智慧,我编著了这本《中国历代贤能罗》,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不过,在开卷之前笔者要重申两点:首先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然而,也要看到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 铁腕治乱世柔道平天下

    铁腕治乱世柔道平天下

    本书讲述了普京领导下的俄罗斯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解答了他为什么一直受到俄罗斯民众欢迎的原因。
  •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大汉王朝的三张脸谱:红脸光武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天下动荡。为了匡复汉室,刘秀兄弟二人走上革命征程,并拥立刘玄为更始帝。然而,功高震主的他们很快遭到打压,处于绝境中的刘秀只好韬光养晦。王莽被灭后,刘秀趁机逃出虎口,不断壮大实力,先后消灭了王朗等势力,逼降了铜马等义军,推翻了更始政权,扫清了残余障碍,一统天下,开启了东汉新局面。刘秀以柔治国,很快东汉便国富民强。飘雪楼主以史籍为蓝本,以人性为内核,用娴熟流畅的笔法将大汉君王事讲得千回百转,有滋有味。整个故事始终如同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散发着引人入胜的光和热。刘秀的传奇尽在书中。他真的是个近乎完美的帝王吗?千秋功过,任君评说。
  • 炸药大王——诺贝尔

    炸药大王——诺贝尔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热门推荐
  • 十尾狐仙

    十尾狐仙

    上古时期,人类发现了融合兽魂的方法,经过一代一代的遗传,融合度越来越高,直到可以自我修炼兽魂,人类建立了皇城,出现了贵族制度,而贵族之一的狐族,当修炼出九尾之时,便可升格为仙,名曰“狐仙”,第九十八代狐仙血洗皇城,狐族被驱逐,“狐仙”仿佛也成为传说,千百年来不曾再有九尾,而历史将在今天颠覆!
  • 我的女友兼校花

    我的女友兼校花

    出身豪门的富家公子,无意中激发了自身异能属性成为高手,轰轰烈烈的传奇路就此开始一:“你这人怎么这么无趣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还不采取一点行动,你到底是不是男人?”“你这不正看着呢吗”无奈“我不管,反正你得负责”二:“小阿飞你要是再墨迹我就挂了!”“哦”远处的人没动“那你倒是快过来啊”焦急“哦”远处的人还是没动“cao!被你坑死了”三:一朵蘑菇云从地平线升起“这能力简直逆天了,看得我肉疼”“你现在没肉”无语“也是,瞧一闪一闪都是钱”逗比队友个个神坑,狗血的基情岁月里,清纯妹子含苞待放,可她们竟比谁更无节操,二愣子般的对手,一次次的刷新智商下限无主的名草,权利金钱神马都只是浮云,唯有美女是正道!!
  • 武王

    武王

    远古时代,古族为皇,妖族为帝,人族为凡,人族羸弱,龟缩于东荒;王境强者秦华借尸还魂,附身于太一圣地平凡弟子身上,从此拥造物神术,灭古妖之威!
  • 斩尊

    斩尊

    神为主!人为奴!神的法则不可侵犯,人的宿命不可更改!丑小鸭永远只是丑小鸭!不可改变的命运!那么,就让我陈鸣来更改法则,改变命运。逆天、逆命、诛神、破天、杀~杀~杀……不问天有多高,只问我心有多远。不念地有多厚,只念我意有多深。《斩尊》带你走进激情澎湃的玄幻世界。【PS】书者大大群;114248251
  • 锦绣江山:天下乱

    锦绣江山:天下乱

    她注定是属于江湖的假少年,却为了国和家摇身变成一阕山河的真公主。从辽东岐山到皇城建康,步步为营费尽心机,为的是司马氏的锦绣江山。他注定是属于山林的隐士,才华惊艳,谋略惊人,却不得不坐上高高的王位,为的是拓跋氏的辉煌。乱世之中,两个绝无可能的身份,两个注定坎坷的姓氏,从一介草莽到北魏皇后,从一名隐士到统一北方的君王,二十年风霜雨雪,换来你我一朝对酒当歌。【其实这才是正剧】一个吊儿郎当的公主立志睡了自己的师父一定要她上他下并将其绘为春宫图发放至普天之下每一个人手中然后仰天大笑:“老子睡了容峥!”
  • 照着做,你就能带好团队

    照着做,你就能带好团队

    领导者只是一个角色,何谓领导者?一提到领导者,现在很多人会抛出“天赋论”,认为要做领导者需要相当高的天赋和能力才行。但是,我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想提醒朋友们不要误解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说到底就是一个团队或组织在开展工作中的一个“角色”,领导者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也不具有高于他人的价值。
  • 剑梦劫

    剑梦劫

    大鹏帝国的史志如此记载帝国的形成:有流火寒冰自空中飞坠而下,有平地突然而陷巨坑,深不见底,有城池被毁,山峰被折,更有湖泊一夜而泽,空余一巨石,有山林起火,绵延百里,飞鸟不能渡,走兽哀嚎。我们的故事从凌烈苏醒的那一刻开始…………。PS: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Last Days in a Dutch Hotel

    Last Days in a Dutch Hot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冰山酷少你让我的心融化

    冰山酷少你让我的心融化

    “我们分手吧!”今天已经是乐正璇曦的第205次分手,对于这些男人曦从来都没有投入过真正的感情。追求她的人很多,总有那么几个特别的烦,所以她就会答应他,一星期后她一定会和那个男人分手。“曦,我们俩个在一起不好吗?干嘛非要分手?”这个男人真的特别喜欢曦,希望曦可以给他一次机会,但是曦从来不会打破自己的原则,至少是在那件事后不打破原则。
  • Every Man in his Humour

    Every Man in his Humour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