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33100000042

第42章 实现终极价值(3)

另一个论题也是来自关于我的研究对象和普通人之间的观察和对比。这个论题是:可以将基本需要称为类似于本能的或生物学上必要的理由很多,但主要是因为人需要基本的满足以避免疾病,避免人性的萎缩,并且,从积极的方面说,是为了趋向于完善,以达到自我实现或丰满人性的实现。我的强烈印象是,对于自我实现追求者的超越性动机也有完全适合的极其相似的情况。在我看,这些超越性动机也是生物学的必需,为了避免“疾病”以及实现丰满人性。由于这些超越性动机是生命的内在价值,不论单一的或联合的都是如此,这就等于说在性质上存在价值是类似本能的。

这种来自存在价值或超越性需要或存在事态被剥夺的新兴“疾病”,起初并没有被看作病态而做出这样的说明,当然例外的是无意中或暗指时,或者,象弗兰克尔所说的那样,仅仅非常一般和泛泛地提到,还没有分析,化为可以调查研究的形态。一般地说,它们曾受到宗教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永久的讨论,受到惯常的心灵学和宗教缺陷的束缚,而不是物理学家、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讨论。作为精神病学的或心理学的或生物学的“疾病”或发育不全或衰弱症,在某种程度上,它们又和社会学的以及政治上的失调之类的问题有交迭。

这些应恰当称之为人性萎缩的“疾病”不妨叫作“超越性病态”,而且是由于无论局部还是总体上的存在价值被剥夺而引起的。后面的固期表是在我以前用各种操作得到的有关存在价值的描述和分类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且其中有一些列出的疾病虽还未发现,但也可作预测未来的参照。它们将在怎样的范围内被发现并得到说明,我的印象和假设也将在怎样的范围内得到印证。我曾以电视世界,特别是电视广告作为研究各种形式超越性病态的丰富源泉,如内在价值的庸俗化和破坏。当然,也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垂手可得。

一般超越性病态主要有如下表现:

厌倦,无聊;

生活本身的无价值,生活不再是自身的确证;

存在的真空;

理智因素的神经症;

生活热情的丧失;

无意义;

失去享受的能力,无所谓;

哲学性危机;

无感情,退隐,命定论;

无价值状态;

生活失去神圣的光彩;

异化;

颓废,沉沦,无目的;

无欢乐;

精神上的不适和危机,“干巴”,“枯燥”,呆滞;

无望,麻木,失败,停止竞争,屈服;

完全被动、无助感、丧失自由意志;

极端怀疑;

绝望,极度苦闷;

价值生活的抑郁症;

想死,生活放任,生死无所谓;

觉得自己无用,不为人所需,无效状态;

郁郁不乐;

牢骚满腹;

“无目的”的破坏,怨恨,肆意破坏;

徒劳;

犬儒主义;

对一切高级价值不相信,丧失信念,或以还原论解释一切;

疏远长者、父母和权威,脱离任何社会。

这些情况只是一个很初步的尝试,不应看得太重,只能作为对未来研究的一种提示。这些特殊的超越性病态似乎是与一般超越性病态的“基”相对的“形”。我曾唯一详尽讨论过的特殊超越性病态是第一种,或许这一对于说明其他超越性病态的进一步尝试可以作为一个促进因素,我认为要做到那一点是完全可能的。我想,认真看一下宗教病理学文献,尤其是神秘主义传统的文献,会有启发。

另外一些线索还可以在“风格独特”的艺术、社会病理学、同性恋文化群等领域中,或者在喜欢挑剔的存在主义文献中找到。存在心理治疗的病历,心灵的疾病,存在性的空虚,神秘主义者的“干涸”和“贫瘠”,由于一般语义学者的解剖而弄得二歧化、抠字眼和过于抽象,艺术家所极力反对的庸人习气,社会精神病学家所谈论的机械化、机器人化和丧失个性,异化,自我同一性的丧失,过分的惩罚,牢骚、抱怨和无助感,自杀倾向,荣格所说的宗教病态,弗兰克尔的理智失调,精神分析学家的性格障碍——这些以及其他许多价值紊乱无疑也是有关的资料来源。

总的来说,这种存在价值的满足或实现能增强或实现人的潜能,那种紊乱、疾病、病态或萎缩又确是丰满人性或人的潜能的一种减损。由此则可知道,这些内在固有的终极价值可以被看作类似本能的需要,与基本需要的论题范围及层次系统是相同的。这些超越性需要,虽然有某些特征使它们和基本需要区分开,但仍然处于和例如维生素犆或钙等类需要相同的论题和研究范围。它们也被包括在广义的科学领域之内,肯定不应作为神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的独占财富。心灵的或价值的生活于是也落入自然的王国中,而不是一个相反的和对立的王国。它既是心理学家又是社会科学家敏感的研究对象,而且在理论上也终将成为神经学、内分泌学、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研究课题,只要这些科学有了适当可供利用的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讲富贵而失落年轻人的超越性病态来自内在价值的丧失,来自受挫的“理想”,来自对社会的幻灭感,误认为社会仅仅被低级的或动物的或物质的需要所支配。

那么大胆一点可以说:是内在价值的饥饿造成了那些低级需要已得到满足的有钱人的社会病态。换一个说法:有钱、有特权、基本需要已得到满足的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恶行大都是由于“理想”的受挫,那是在年轻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我的假设是,这种行为可以是一种复合型,一方面是继续寻求某种信念,一方面是由于失望而愤怒(我有时能在某一年轻人中看到完全的失望或绝望,甚至怀疑这一类价值的存在)。

很明显,那种全世界普遍的狭隘到愚蠢程度的动机理论也可导致这一受挫的理想和偶尔的绝望。撇开行为主义的或实证主义的理论——或称非理论(它们简直无视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采取一种精神分析式的否认态度),还有什么理论能适合这些年轻人呢?

不仅所有的现实科学和正统的教育心理学,不能提供给青年什么有益的东西,而且指导绝大多数人类生活的主要动机理论也只能带他们走向沮丧或犬儒主义。弗洛伊德派的学者,至少在他们的正式著述中(虽然在良好的治疗实践中有所不同)对于所有高级的人类价值仍然一直采取还原论的态度。最深层的和最真实的动机被看作是危险的或肮脏的,而最高的人类价值和美德实质上是骗人的,是“深层的、黑暗的、肮脏的”东西披上羊皮之后的假象。我们的社会科学家在这方面大体上也同样是令人失望的。绝对的文化决定论仍然是大多数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公认的正统教义。这种说法不仅否认内在的高级动机,而且有时甘冒否认“人性”本身的危险。不管是东方的或西方的经济学家,也基本上是实利主义的。我们不能不对经济学的“科学”抱怨几句,一般地说,它不过是一种全然虚假的人类需要和价值理论的高等技术处理产品,这种理论仅仅承认低级需要或物质需要的存在。

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让青年人深感失望和幻灭?他们得到一切物质的和动物的满足而又并不快乐,不象他们被告知可以期待的那样(不仅是那些理论家而且父母和教师的习俗智慧以及广告家无孔不入的灰色谎言都曾这样说过),他们又能得到什么别的结果呢?

社会的绝大部分都建议把诸如“永恒的真理”、“终极的真理”等交付给教条主义和宗教主义,这也是对高级人性的一种否认。它实际是说,寻求真理的年轻人肯定不会在人性本身中找到它,他必须到一种非人的、非自然的源泉中去寻求终极的东西,这样的源泉已经受到许多理智的青年人的怀疑和明确的拒绝。

我之所以集中讨论青年人“受挫的理想”,是因为我认为它是研究的热门,但是,我认为无论什么人的超越性病态也都来自“受挫的理想”。

外部的剥夺不仅可以导致价值饥饿,而且也容易导致自身的心理矛盾及反向价值。

不仅外部的价值剥夺可引起我们的超越性病态,而且我们自身的最高价值剥夺也会引起可怕后果。我们不仅受到吸引,而且也深感敬畏、震惊、战栗、恐惧。那就是说,我们往往有内心的矛盾和冲突。我们设防抵御存在价值。压抑,否认,反作用造作,或许还有其他一切弗洛伊德的防御机制都是可供利用并已被用来防范我们内在的最高价值,正如它们被动员起来防范我们内在的最低价值一样。自卑和差距感能引导到对最高价值的回避。怕被这些价值的高大所淹没也能导致回避。

由此可以得出合理的基本假设:由自我剥夺而引起超越性病态,就象由外部加强的剥夺引起一样。

基本需要比超越性需要更占优势层次。

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具有同样的被需要的基本特征,对人是必需的、有益的,所以说它们处于同一层次整合系列,即在同一连续系统中和同一论题范围内,它们的被剥夺会引起“疾病”和萎缩,它们的“充足供应”能促进丰满人性的成长,趋向更大的愉快和欢乐,趋向心理上的“成就”,趋向更多的高峰体验,并且,一般来说,趋向更经常地生活在存在水平。即,它们都是符合生物学需要的,都能促进生物性的成功。不过,它们的不同也是可以较容易明确说明的。生物性的价值或成功一直是只从消极面看的,如生命的简单耐力,生活能力,疾病的避免,自己及后代的生存。但也指生物进化成功的积极标准,即不仅指生存价值,也指臻于完善的价值。基本需要和超越性需要的满足有助于造成“较好的样品”,生物的优胜者,在优势等级上的较高者。不仅表现在更强壮、更优胜、更成功的动物有更多满足,更好的生活地域,更多的后代,等等——不仅表现在弱小的动物优势等级较低,更可能牺牲,更容易被吃掉和更少可能繁殖后代,更可能挨饿,等等,而且较好的样品还能过一种更多满足、更少挫折、更少痛苦和恐惧的完善生活。我不想过多地去描述这种动物快乐——但我认为那完全能做到——却能合理地提问:“一位印第安农民和一位美国农场主在生物生活以及心理生活方面是否一模一样,尽管他们都繁殖后代?”

首先一点早已明确了,基本需要比超越性需要强烈得多,紧迫得多,或者说,它在层次等级上要占优势。这样说是作为一种概括的统计陈述,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有些人会有一种特殊的才能或一种独特的敏感,使超越性需要比他们的某一基本需要更为重要和迫切。

其次,基本需要可以称为缺失性需要,具有各种缺失性需要的特征,而超越性需要似乎具有“成长需要”的特征。

超越性需要自身彼此之间也有相互作用,但一般来说却不存在优势等级。但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它们可能往往是按照特异才能和体质不同而有高低层次的排列。

但在我看来,超越性需要并非按照优势层次排列,它们的力量是均等的,存在价值或存在事实也与此类似。另一种说法——就其他目的看有意义的说法是,每一个人似乎都有他自己优先考虑的事,或高低层次,或优势等级,那和他自己的才能、气质、技能、能力等等是相应的。“美”对于某人可能比“真”更重要,但对于另外的人可能又是另一种不同的情况。

也许可以这样来看待,某一种存在价值都要受到大多数或其他所有存在价值的制约。或许它们形成了某种类型的统一,每一特定的存在价值换个角度看简直能被当作一个整体。

我强烈意识到,是全部其他存在价值充分恰当地规范了其中任一存在价值。即:真,充分完善地说明,必然是美,善,完满,正当,简单,有秩序,合法则,生动,全面,单一,超越分歧,不费力,和有趣味的。同样的,美,充分加以说明,必然是真,善,完整,生动,简单,等等。似乎所有的存在价值都具有某种统一性,每一单个价值似乎是这个多面体的一个侧面。

在人类生物学中,价值生活(精神的、宗教的、哲学的、价值的等等)与“低级的”动物生活处于同一系统之内,而绝非二歧化、互相分隔和排斥。它因而很可能是遍及全人类的,超越文化的,尽管它必须由文化促进才能实现,才能存在。

也就是说,精神生活是我们生物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生物生活的“最高”部分。

这意味着,精神生活也可以说是人的本质的一部分。它是人性的一个规定性特征,没有它,人性便不成其为充分的人性。它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是一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内部核心、人的种族性的一部分,是丰满人性的一部分。纯自我表达或纯自发能达到怎样的程度,超越性需要也能表达到怎样的程度。“揭示”或道家疗法或存在治疗或言语疗法或“个体发生”技术应该能揭示和增强超越性需要,也如揭示和增强基本需要一样。

这些超越性需要也应该能被深层诊断和治疗技术最终揭示出来,因为我们“最高层的本性”也是“最深层的本性”,虽然听起来矛盾但事实确实如此。价值生活和动物生活并非处于两个分隔的领域,并不象大多数宗教和哲学所设想的那样,也并不象古典的、非人格的科学曾设想的那样。原则上精神生活(沉思的、宗教的、哲学地或价值生活)能由人自己的努力得到,因为它处于人类思想管辖范围。尽管它已经被古典的、脱离价值的、以物理学为模型的科学斥为非现实的,它仍然能由人本主义科学重新肯定为研究的对象和技术的对象。这样一种广阔的科学必须研究永恒的真实,终极的真理,最后的价值,等等,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和自然的,以事实为依据而不是以愿望为出发点,是人性的而不是超人的,是合法的、科学的课题,召唤我们进行调查研究。

这样的问题显然难以从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因为占优势的是低级生活,高级生活似乎很少有发生的可能。由超越性动机支配的生活有太多的先决条件,不仅要有一系列基本需要的先期满足,而且要有大量“良好的条件”,这才能使高级生活成为可能,即,需要克服良好环境经济的匮乏,必须有可自由利用的多种选择,同时要有使真实有效的选择变为可能的条件,还必需有协同的社会制度等。一句话,我们必须非常审慎地说明,高级生活仅仅在原则上是可能的,绝非极有可能,或很容易实现的。

有一点需要非常明确的解释,我不妨说,超越性动机是所有人中普遍存在的,因此它超越了文化,为人类所共有,而并非由文化任意制造出来。这一论点必然会引起误解,请让我做如下说明:超越性需要在我看来似乎是类似本能的,即有一种可以鉴别的继承性,遍及全人类的决定作用。但它们是潜在性,而不是现实性。它们的实现分明而绝对地需要文化的促进。但文化也可能不足以使它们实现。的确,这恰恰是全部历史中大多数已知文化实际上的所作所为。所以,要说明某种文化促进或压制自我实现,丰满人性和超越性动机的程度,必须有一种超文化的因素,它能从某一文化的外部和上方批判它。文化能和人的生物本质协同作用,也能和它敌对,但它们在原则上并不是彼此对立的。

同类推荐
  • 孝心打开幸福门

    孝心打开幸福门

    这是作者从创作出的数百篇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故事精品。有的描写了身怀绝技、远走他乡谋生精通鸟语却爱鸟护鸟的奇人;有的深刻揭示了为修葺庙宇化缘世人表现踊跃热情,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昂扬进取、健康向上、温馨可人、精彩纷呈的生活画面。
  • 你是第1位的

    你是第1位的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这是一个普遍的现实。说好的一面,它能让你自己受益,也许同时能让某个人或更多人受益;说不好的一面,它只能让你自己受益,但不会干扰其他人。即使不好,它其实也对别人有益,因为它让地球上减少了一个潜在的负担,而多了一个幸福的人。〈br〉在本书中,作者以非正统的思想和令人惊异的方式,帮助人们处理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方法。作者不迷信传统,也不简单说教,而是告诉读者自身的经历和实在有效的方法,从而让大家过上快乐多、烦恼少的幸福生活。
  • 力量来自渴望

    力量来自渴望

    现在的年轻人,是最幸福,却也是最迷惘的;是最充裕,却也是最匮乏的;是最特立独行,却也是最无所适从的。戴博士以其自身求学奋斗的经验,告诉我们,积极主动、正面思考、积学储宝,才是成功的法门。期盼年轻人能有所领会,在人生路上,创造属於自己的梦想未来。
  • 左手厚黑,右手孔孟

    左手厚黑,右手孔孟

    孔孟是人之本,厚黑是世之论,后黑与孔孟兼修,可得大自在。右手厚黑:中国人最易成功最易出彩的潜规则和人生手腕。右手孔孟:世界上最实用最成效的显学与文化心术。天下第一奇人李宗吾与天下第一圣人孔子相遇,于是天下第一奇学厚黑学与天下第一圣学儒学互碰出惊世骇俗的光芒,几千年来困扰中国人的文化心歧、人生困局、命运难题就迎刃而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过小菜一碟,治大国如烹小鲜的理想人人能够得以实现。一切不过是——左手厚黑,右手孟,如此而已,不亦快哉。
  • 生活自立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生活自立的故事(崇尚品德的故事)

    美德是“1”,任何名誉、财富等都是“0”,只有写好了前面的“1”,后面才可以有无数个“0”,否则一切都只是“0”。植根于爱的土壤,吸取古今中外伟大先贤的美德智慧,致力于帮助父母、老师和儿童,为中国培育有品格的下一代而努力。
热门推荐
  • 花树眼中的园丁鸟

    花树眼中的园丁鸟

    以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主旋律,有的笔锋犀利,有杂文之辛辣;有的语言委婉,有散文之气韵;有的直白如话,不碍读;有的咀之有味,当细品……作品融内容的丰富性与写法的多样化于一炉,为现代寓言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值得一饱眼福!作者陈福荣2002年获浙江省第十五届“春蚕奖”。寓言作品散见于《故事大王》、《少年文摘》、《童话寓言》、《优秀童话世界》、《中学语文报》、《温州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更多的则是发在《中国寓言网》上。
  • 一宠成瘾:大牌娇妻求扑倒

    一宠成瘾:大牌娇妻求扑倒

    魅惑系女王玩腻了商界,于是一脚踏进娱乐圈,各种魅各种狂,一不小心怎么成女神了?背靠豪门,左手现才华,右手提老公。不过,这位冷冰冰的总裁大人,不是说好互不相识看不顺眼吗?求不坑爹!
  • 你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

    你是世界上最会说话的人

    人生在世,你无法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空间里,无论我们将怎样度过漫漫人生,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实现什么样的目标,都无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沟通以及和谐相处。因此,成为最会说话的人,也许是生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件头等大事。会说话的人可以无往而不胜,不会说话的人难免有暗淡人生。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变邦之说,成大事者无不是善于说话的人,现代生活工作中需要说话的艺术和技巧。
  • 传世藏书-警世通言(下)

    传世藏书-警世通言(下)

    《警世通言》,白话短篇小说集。明末冯梦龙纂辑。完成于1624年(明天启四年)。其题材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来自史传和小说。故事描述的时代包括宋、元、明三代。
  • 高手无赖

    高手无赖

    当生化人纵横整片大地时,异能人又该如何拿回本属于自己的一切?
  • 通神之路

    通神之路

    神秘的大陆,带着神秘的色彩,带着无法形容的光芒,上官风龙一个平凡的少年,因为一次机缘,惹恼了众多修炼者。一次次的躲避,一次次的机缘,终于让这个少年成长了起来,闯出了一番属于自己的世界,让这一切都变得平静了下来。塑造了无尽传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 霸气小徒儿:师徒大战三百回合

    霸气小徒儿:师徒大战三百回合

    玄灵派被一群神秘的黑衣人毁灭,娘亲去世,爹爹失踪,冰山师父把天赋异禀的白伊然捡回家~为了玄灵派重建,一路上白伊然过关斩将不断变强,只为让黑衣人死在她的剑下!可,事情,似乎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真是伤脑筋咧!好在白伊然有一个万能师父宠着她。“师父,渴了。”“师父,饿了。”“师父……”“这么饥渴?不如回房尝鲜?”白伊然小脸一红:说好的高冷咧?!
  • 轮滑高手:一见钟情遇到你

    轮滑高手:一见钟情遇到你

    一向的轮滑街舞高手——萧逸伦在一次街舞表演上发挥了自己的长处,没想到偏偏在现场来看男友韩弑的尹素陌撞上了萧逸伦。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呢?
  • 银河阴影

    银河阴影

    人类--古时候地球身上的“病毒”,最终自我毁灭了母体地球,而后向整个银河系扩散。未知陌生的星系,自我残杀的天性,人类的最终命运-----?。
  • 斩神剑尊

    斩神剑尊

    你还没出手,你身上所有的依仗我都已看穿,你说你是天才,能随便踩我?我打的你连你妈都不认识!你是至高无上的神仙?对不起,我杀的就是神仙!唔……仙子,要不要一起讨论下人生?手握一万三千三百斤的修罗神剑,胸怀看穿一切的能力和变异神通,我要斩除世间一切的道貌岸然和欺凌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