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32600000009

第9章 悲秋之气

不是逢摇落,谁知宋玉愁。

及关方浩叹,出峡又扁舟。

驿路成倾盖,霜天各蔽裘。

萧萧词客鬓,几度异乡秋。

——《遇王大邦誉》

君问十年事,凄然欲断魂。

一无如我意,尽可对君言。

刖屡足犹在,鞭多舌幸存。

相期著书好,归去掩蓬门。

——《遇伍三》

终日相对或兀兀,别去乃积千万言。

谁知此地复携手,仍无一语如从前。

世人但解别离苦,今日相逢泪如雨。

风尘满面霜满头,教人哪得有一语!

——《遇故人》

每每在《两当轩集》中读到这样的诗,我都要深吸一口气,为仲则一叹,却又不只为他,叹的是这古往今来,不可胜数的失意落寞之人。

这一类人,兴叹九原,属怀千载。闭门读书,只觉得胸中浩然之气长存,要做天地间的奇男子,建功名以不朽;开门望去,顿觉衣食无着,生计乱心。这世间处处促狭,竟不给人松快的余地。

仲则这三首诗便给我这种鲜明的感觉。第一首《遇王大邦誉》约作于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间的某个秋天,后两首《遇伍三》和《遇故人》大致作于乾隆三十三年到三十四年间。三首诗都是他在异乡遇到故旧,与人相逢之后的感怀之作。

按照年龄来算的话,乾隆三十一年,仲则将将十八岁,迟至乾隆三十四年,他也不过才二十一岁。就算古人早熟,就算他年少不识愁滋味,只是引经据典,鹦鹉学舌,我依然不免为他的诗才惊动。

诗文之工整且不说,这位兄台才二十岁出头啊,竟然能将人世的忧患苦困写得如此深刻,而且还不是假装,一吟一咏皆是发自肺腑。每每想到这里,我都气馁得想弃笔不写了。

好吧,以他三十五岁英年早逝的状况来看,我们可以将他的二十岁左右视作是他的中年。这几首诗所表露的忧患落魄之感,确实是人到中年才能有的感受。

仲则写道:“不是逢摇落,谁知宋玉愁。”这个悲,不是寻常的悲。屈原谢世,他的弟子宋玉悲秋,仿《离骚》而作《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憯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儣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廊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令人悲伤啊!秋天的气息!萧瑟啊!草木摇落气象衰沉。凄凉啊!心境仿佛是要远行,登山临水徒增伤感。空旷啊!天高气清。寥落啊!积潦消退秋水明澈。忧伤叹息啊!薄寒袭人。失意怅惘啊!背井离乡。坎坷啊!穷士落魄失官去职。孤独啊!流落在外没有朋友!惆怅啊!形单影只自我怜悯。)许是因为古人对生命的感知更为细节和具体,昼夜轮转,花开花谢,四时变换都不曾等闲视之,对一切的离别和重逢都不似如今这般朝发夕至,云淡风轻。而留下传世文字的这些人,又是历代文人中的翘楚,所以我们从中感受到的悲伤也是美好的、精致的、优雅的。

后人称颂宋玉的辞赋影响深远,措辞高妙,为此列举种种例子,从司马相如说到庾信、李白、杜甫,乃至其后的宋词、元曲……不可否认,宋玉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文学命题——悲秋。

可以不甚严谨地推究:自他之后,以诗人为主体,物象的描绘趋于细腻工致,抒情与写景结合得更为自然贴切,文学转向内在、细致、私人化的情绪表达——这是一种美妙深刻的体验。“悲秋”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母题之一,延续了千年,直至今日和以后——这个评价不是不高吧。

传为宋玉所作,流传下来的辞赋有多篇,真伪相杂,不可尽信。王逸《楚辞章句》定《九辩》是宋玉所作,是可信而无异议的。我必须坦白交代,《九辩》在年少时的我看来,亦只觉得和《离骚》一样牢骚满腹,实在叫人难以卒读。耐着性子读完,却不明白有些事为何值得抱怨。对其间的情绪和态度难以欣赏,至于文章的价值和成就,我并不曾全心认同。

幸好现在读来,体味已有所不同。必须要人到中年,有所阅历之后,才能对人世忧患给予人的磨折考验有所体悟。

我想,除了这些年,年纪和阅历的增长,阅读的深入,亦令我悄悄修正着自己当初的判断。

宋玉是不是美男子不知道,可以确认的是,他不是佞臣,也不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登徒浪子。关于宋玉的生平,所载不详,众说纷纭,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一段生平记述极简略,鉴于太史公著史的权威性,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记载。

诚如太史公所言,宋玉以辞赋见长,身为文臣,不敢直谏君上——这毕竟也不是什么大错。他固然不是直臣,但即便如是,以一介小小的文学侍从之身,指望他在政事上左右国政多少,实属强人所难。

何况宋玉侍楚王,未必见得多被重用,多半是仕途颇不得志,更不用说他出身寒微,人微言轻。即便如屈原般出身贵族,一生秉道直行,到头来照旧行到了汨罗江里。

宋玉作《九辩》抒怀楚之意,追想楚国昔日的辉煌,感念国势衰微,由此念及个人际遇的坎坷,三者之间主次是不可颠倒的,如果不能理解这一层,就如当初的我一般,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楚,天下之强国也。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栗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昔日的楚国,强盛之态,天下莫能当之。今日的楚国,不复当年的繁盛,如秋之萧瑟。今昔对比之强烈让人悲从中来、无可奈何,而个人命运的流离也加强了悲怆的感受。

“岁忽忽而遒尽兮,老冉冉而愈弛。”宋玉在辞赋中一再抒发时不我待、人之将老却一事无成的忧患之感,他之所以赢得后世士大夫的普遍认同,是因为他的心理根源是忧国忧民,自发地融身世、国事于一身,位卑未敢忘忧国。

三十岁左右时,宋玉被逐出都城,穷困潦倒、流离失所,“蹇充倔而无端兮,泊莽莽而无垠。无衣裘以御冬兮,恐溘死而不得见乎阳春。”(充满委屈没有头绪啊,流浪在莽莽原野荒郊。没有皮袄来抵御寒冬啊,恐怕死去春天再也见不到。)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作为一个逐臣,宋玉所持有的信仰依然是:“与其无义而有名兮,宁处穷而守高。食不偷而为饱兮,衣不苟而为温。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与其没有道义获取名誉啊,宁愿遭受穷困保持清高。取食不苟且求得饱腹就行啊,穿衣不苟且求得暖身就好。私下追慕诗人的遗风啊,以无功不食禄寄托怀抱。)清初的唐甄说过一句名言:“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相当愤世嫉俗,相当醒目。如果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蟊贼也好处理,偏偏是打着“受命于天”旗号的帝王,一个个轮番上阵,粉墨登场。儒家虽有“仁政”的美善理想,并且孜孜不倦地传承千载,然终钝化成帝王的驭下之术。

中国历代的政治制度对权力的制约力太弱,空泛而松疏,是不争的事实。皇权总要将官僚体系变成实现自我意志的工具,不断强化自己的直接权力。即使是出现盛世贤君的时代,暴力的本质依然难以消退。稍不留神,混不吝的暴君就横空出世了。

礼法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道德法则,对群体的道德感和自律性要求甚高。大多数时候,君主与臣下能够维持表面的和气和尊重,君臣共治,官僚士大夫阶层尚可以维持基本的尊严,一旦点儿背遇上罔顾礼法、独断专行的暴君,最彻底最无力的抗争也无非就是天灵盖对狼牙棒了。

宋玉精神上的困顿在于,他一方面渴望着致君王为尧舜,成为帝王师,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对君主抱有宗教式的感情。

在事与愿违的现实面前,他除了将希望寄托于君王的醒悟和贤明,找不到别的方式和出路,这和他的前辈屈原是一脉相承的。后世文人之所以不断重复阐释宋玉式的悲郁,是因为他们陷入几乎同样无解的困境。所受的教育,经史子集中的道理不能给出治本的答案,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不能怪责任何人。

与死后的巨大声名相比,宋玉的死是典型的“中国文人式的悲剧”——大约在六十七岁的时候,他于楚国灭亡的兵荒马乱中死去,悄无声息,如被秋风扫落的叶片。

杜甫在咏怀宋玉时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道今疑。”

有人说得好,谬托知己的好处,是令生者不寂寞。杜甫追悼宋玉正有此意,而仲则的很多诗意亦起源于杜甫的诗。他生活的际遇和传达的情意,说穿了,和杜甫亦没有不同。

解释了这个“悲”字,这三首诗的诗意就一目了然了。久别重逢,尽是他乡之客,陌路相逢,同病相怜。

俗话说:“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自古以来,贤人失志,贫士失职,就是说不清、诉不完的话题。

士风之变,从先秦的初立,到两汉的昂扬,再到魏晋的狷介,从唐宋的舒展,转到明清的焦愤,具体呈现到仲则身上就是无可奈何了。所谓相期著书好,归去掩蓬门,不过是心有不甘的自我安慰罢了,难免还有再作冯妇的期待。

“刖屡足犹在,鞭多舌幸存。”从技巧上来说,这个同类对用得极好,在用典方面,仲则亦曾下过一番功夫,此处借用战国时张仪为相之前曾遭鞭打折辱的典故来激励自己,虽是抒发怀才不遇之愤,更多是肯定自己的才能。

仲则一生飘零失意,他的才华表现在诗文上,没有机会具体展现在政治事务上。我知他不能相信和领会,即便让他得到了张仪、苏秦那样的成就,合纵连横,谋通六国,他还是很难如愿以偿。

旧的烦恼剥落了,依然会有新的烦恼,只要欲望还存在,烦恼就不会消减。世面上八面玲珑的人,私下里亦难免失意之处。

毕竟,对普通的小知识分子而言,“任运自在,随缘自适”这八个字,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同类推荐
  • 玄奘西行记

    玄奘西行记

    前一段时间,看了专题片《大国的崛起》,深受启发。那几个在历史上曾经辉煌的大国,无一不是从走出自己的国土开始的,他们到了外面,呼吸了新鲜的空气,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借鉴和包容了别人的文化,从而使自己壮大起来。于是,我想起了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盛世,想起了玄奘。
  •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提起唐诗,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种齿颊生香的感觉。在唐诗里,你会看到秀美的河山,你会闻到清新的花香,你会听到离人的哀怨……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的唐诗选本。然而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以“温柔敦厚”的中庸之道来选择诗文,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都没有入选,如《石壕吏》、《卖炭翁》等等。为了惠顾广大读者,我们继承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的精华,又参照多种唐诗编本,精选出了三百首唐诗,编成了这本唐诗大全集。目的在于为中学生、大学生、社会青年以及爱好唐诗的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普及型读物,为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做出绵薄之力。
  •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中外电影文学故事(下)

    我们精心选编了这本《中外文学名著故事总集》,它将世界公认的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名著,一一改编成故事形式,文字尽量通俗易懂,内容尽量保留精华,以使广大读者可以通过最简捷的形式,畅快阅读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华。书中汇集了十个方面选题的20册专辑,其中:有极具想象、浓墨重彩的神话传说;有光怪陆离、匪夷所思的科学幻想;有扑朔迷离、谜底意外的侦探故事;有德昭日月、流芳百世的名人传记;有美好柔情、感天动地的爱情颂歌;有恢宏浩大、金戈铁马的战争史诗;有谋略过人、才智出众的智谋叙事;有身处险境、绝处逢生的探险见闻,涉猎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的所有领域。一卷在手,纵览名篇
  •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冰海荣光--“雪龙”号南极救援脱困全纪录

    本书全景式地再现了"雪龙"号船在严酷的南极冰海上演的惊心动魄的一幕一幕:"零经验"救援--身陷险境--抓住时机--脱困突围,在大片式展现的同时,将事件置于人类南极探险史、中国30载南极科考史、中国海洋战略发展成就和对南极科学考察的巨大贡献等宏大背景下,较好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全书汇集280张极其精美的相关图片,让本书极富现场感、震撼感。
  • 不列颠上空的鹰

    不列颠上空的鹰

    1940年8月13日,德国实施“鹰袭”计划,1500多架德军轰炸机在战斗机的掩护下,呼啸着向英国飞去,不列颠空战开始了。
热门推荐
  • 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

    消费者文化心理研究

    尽管通过出版本书力图尝试性地对消费者文化心理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探讨,但由于本书涉及的相关学科太多。加上本人研究水平与视觉所限,本研究成果必然有一定的局限性,敬请广大读者尤其是高校同行批评和指正。
  • 千重锦绣

    千重锦绣

    她是将军府大小姐的丫鬟,却有着占卜天赋。有朝一日,她初露锋芒,是继续默默无闻,还是扬名京城……*******************************************************一个不懂占卜却独具慧眼的丫头成长记。
  • 乌篷船

    乌篷船

    《乌篷船》是我的第四本散文集了。这集子所记,既有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也有我对当下生活的记录。无论是追今还是抚昔,无一不表达着我对人生的领悟,我对生活的理解,我对精神生命的探索。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成长经历,也在某一方面印证了共和国的一段历史。南怀谨大师说,你不一定要相信历史,历史未必是真的,但你一定要相信文学,文学里的故事也许是假的,但它所说的现象却是真的。
  • 外科精要

    外科精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盛唐刀锋

    盛唐刀锋

    煌煌大唐开元盛世,四夷宾服,万邦来贺,经济雄厚,兵峰鼎盛,然庙堂之上却是奸臣当道,盛世之下却危机重重。现代退役特种兵刘子墨穿越到开元晚期,屯田练兵,征伐天下,剿安史之乱,灭藩镇之流,征四海蛮夷,还大唐朗朗乾坤,刀锋所至,皆是大唐之领土。爷本仁慈,却杀戮苍生,爷本痴心,却泡美无数,爷本卑微,却君临天下。
  • 符阳

    符阳

    远祖的诅咒生效,突然觉醒的精神传承,逆转废物少年的颓废人生。经脉破损丹田穿孔不能再阻止他成为强者,身体的暗疾,也成为他超越一切的垫脚石!强者,从零开始!
  • 口袋妖怪之月猫的旅行

    口袋妖怪之月猫的旅行

    资深口袋妖怪迷月猫无意间穿越到口袋妖怪的世界,自己竟然是被创世神选中的?剧情的变化又有什么关系?怎样拯救世界?请看口袋妖怪之月猫的旅行。不喜勿喷,谢谢。
  • 王妃婶婶

    王妃婶婶

    别人春天桃花运,她却悲催的来了个烂桃花!一个男人说非她不娶!另个男人说非她不嫁!而她只好坐山观虎斗,本想远远得看着,但那两个男人斗着斗着,却把火引到她的身上了!买噶,这桃花火她该怎么灭?
  • 玖门

    玖门

    故事源于九门,终于九门。跟随着主角的脚步见证又一个传奇的诞生。
  • 金主大人,晚上好

    金主大人,晚上好

    三年前,她和他以兄妹相称,感情好得让人眼红。三年后,第一次见面,他强行把她推倒,事后甩给她一张支票。她收下,笑得妩媚:“苏先生,下次再来玩啊!”第二次见面,她低声请求:“苏先生,换个地方行吗?”第三次见面,她气急败坏:“苏先生,你是禽兽吗?”第N次见面,苏先生高傲站到她面前,“本来没有养女人的打算,但现在有了。”他,权势滔天,唯独宠她入骨。好的,给她;更好的,抢来给她。而她,却再一次选择了逃离。多年之后,怀抱小包子的她和臂挽未婚妻的他迎面走来,却无法擦肩而过……“宝贝,乖,叫叔叔。”叔叔?苏先生怒:怎么教儿子的?女人,你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