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1300000003

第3章 追寻宇宙片断

你所能见到的都是不真实的,只有你所感悟到的才有可能是真实的——这肯定是宇宙中最为奇怪的事情之一。

比如说,你所能看到的存在都只是宇宙的片断——作为个在——它们肯定是不真实的,相对于宇宙来说它们都是转瞬即逝的且一直处在分解与组合之中。而你所能感悟到的宇宙——你肯定看不全它却能感悟到它——才是你唯一能肯定的最真实的存在。

对宇宙真实的感悟是在我们追寻宇宙片断之后的事。将宇宙片断连接成一个数列的企图,促使我们从宇宙的开端、到粒子世界、再到宇观世界大而化之地走了一个来回。它构成了本卷第一章的内容,也成为我们感悟宇宙真实的基础。

第二章解决的是宇宙如何真实着的问题,结果发现宇宙不是以宇宙片断的形式——所有的宇宙片断都是以个在的形式存在着——真实着,而是以宇宙关系的形式真实着。宇宙和关系的统一合称“宇宙关系”。直接从宇宙关系出发是第二章应该有的逻辑顺序,但书中的实际叙述顺序(也即我们发现“宇宙关系”的顺序)刚好与之颠倒了。宇宙和宇宙关系总是从整体出发的——这是宇宙应该有的逻辑顺序,而寻找宇宙关系的人类只能从宇宙的一个角落出发——这也是第二章的叙述顺序。两者刚好是颠倒的但未必是逆行的。宇宙同构的思想也是本章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第三章在“宇宙关系”背景下重新定义了存在和虚无等哲学元概念;继续运用“思想实验”的方法,发现了层次、组织等规定,并猜测出了宇宙关系在其任何一个层次上均严格遵守质能时空统一的思想。第四章则是在“宇宙关系”背景下探讨了生命、意识和自由等传统话题,自然也有一些新的看法。

——卷首小语

在物理学家们看来,宇宙或许是一位吝啬得叫人大喊糟糕透顶的数学家:它只是随意地给出宇宙数列的几项片断,竟然花费了人类数千年的时间,即使人类最优秀的数学家也不知道如何将这些片断串成一体。

幸好人类从一开始就全然不理会宇宙的这种吝啬,总是勇敢地解释宇宙的由来,于是宇宙数列便由远古人类给出了一个开端。作为宇宙的开端或许它们并不真实,但作为人类认识宇宙和解释宇宙的开端它们却是真实的。这便是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开天辟地”的神话。

第一节 远去的盘古

我们之所以选择远去的盘古作为解释宇宙的开端,是因为这个版本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世界;不仅属于过去,也属于现在和未来。

一、盘古的传说

盘古的传说分两个部分,一是开天辟地,二是化生万物。

相传宇宙初期,天地混沌一体,活像一个鸡蛋,盘古孕育其中。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地开始分离,清而轻的阳气上升为天,浊而重的阴气下沉为地。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天地间的盘古每日也增高一丈。盘古左手握凿、右手持斧,看到天地之间还有什么地方连着,就或凿或辟,使天地彻底分开。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极高,地已极厚,立于天地之间的盘古(也是极高)看看也没啥事可做了,就歇了下来。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宣告完工。

人们并不知道盘古在他开创的天地里生活了多长时间,他便死了。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会死,只知道他临死的时候将自己的整个身躯化成了万事万物。他呼出的气变成清风和云朵,发出的声音变成轰鸣的雷霆,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四肢五体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名山。血液化成了滔滔江河,筋脉变成了山川道路,皮肤肌肉变成了肥沃良田。头发和髭须变成了天上的星辰,皮肤上的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骨头和牙齿变成了金属和岩石,精液变成了珍珠美玉,流下的汗水变成了润泽万物的甘露。寄生在他身上的各种小虫变成了我们人类。

故事是讲完了,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好提问题的哲学家们会连珠炮似地提出没完没了的问题,诸如:宇宙为什么会有一个初期?这个初期距今多长时间?在此之前有无时间?为何这时的天地混沌一体?它又为什么像是一个鸡蛋而不是别的?这个鸡蛋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它成为鸡蛋之前,它又是什么样的、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孕育出盘古?为什么要经历一万八千年天地才开始分离?是谁、如何计算出来的时间?那个大鸡蛋的物质成分是哪些?阳气和阴气又从何而来?天为何每天要升高?地为何每天要加厚?盘古为何每天要增高?而且每天都是一丈?这里的“每天”一词又意味着什么?还有更奇怪的,盘古的凿子和斧头从何而来?最后又化成了什么?神话中也没有交代。天地相连的胶合态是什么状况?为何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歇息下来?盘古的营养源是什么?从何而来?

在化生万物的故事里,同样也能提出无数的问题,只要有可能(有一个能及时回答你提出的任何相关问题的人即可,而不管其回答是否正确),加上你也愿意就对方的回答继续提问,你就可以无限制地追问下去。很显然,这样的追问乃至上面的提问完全没有科学意义。现代科学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用现代科学的眼光去看这个神话故事,它纯属子虚乌有!

您此时可能会纳闷:用这么大的篇幅讲一个神话故事,就仅仅是为了说它子虚乌有吗?

二、盘古的思想

您的纳闷有道理,盘古只是神话中的人物这一事实用不着我们去费舌。之所以重提这一神话,是想说明另外两个问题,两个即使按今天的科学标准来看也很有价值的问题。一个是“盘古的思想”,另一个是“盘古的位置”。

所谓“盘古的思想”,是指盘古神话所具有的思想价值。思考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把神话与科学、将盘古传说和宇宙大爆炸理论放到一起并努力寻找它们的共同点,结果是两者竟然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第一,它们用两种不同的方式描述了同一个事件及其过程,这个事件就是宇宙初期的大爆炸。其过程大致可以表述如下:宇宙首先有个开端,有一个紧密的初始态,你还不妨将它描述为一个球形或蛋形。紧接着是一个大爆炸过程,再后来便出现了各类物质,从矿物到生物到人类。结果你不得不承认,在盘古神话里竟然也可以找出这一全部过程,而且还大致不差。第二,它们还表达了同样的思想,即宇宙中纷繁复杂的物质形式原是从单一的初始态演化而来。

更为惊奇的是,盘古神话和宇宙大爆炸理论都暗含了两个共同的信念:一是宇宙有个开端,二是宇宙可以被认识。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两个时代所认识的宇宙图景也就各异罢了。而盘古神话中的所有局限,均源自于那个时代的知识的局限。

无论是神话还是科学都为宇宙选择了球形。对此,科学理论应该能给出更为详细的说明。让我感兴趣或者说让我迷惑不解的不是科学而是神话——神话为何也选择了球形、而且还符合科学?仅仅是鸡蛋或者是蛋的共性给古人的启示吗?恐怕不会这么简单。那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估计也没有人能够解答。科学在这里无济于事,我们只得将它归因于人类的心智能力,准确地说是人类的思想。

数千年前的人类思想与数千年后的人类思想竟然给出了同一个宇宙发生的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思想的一个奇迹:相隔数千年的思想竟然等价——盘古的思想与今天的大爆炸思想等价!只是由于科学知识上的数千年差距,才导致了解释上的天壤之别,人类认识的巨大进步又正是通过这一天壤之别得到体现。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纯粹的思想能把握现实。

三、盘古的位置

接下来的问题是:盘古是在宇宙的开端吗?我把这个问题称之为“盘古的位置”。

在本书看来,盘古应该有两个位置:在盘古传说中的位置和在盘古思想中的位置。而在古人看来,盘古只有一个位置,那就是宇宙的开端——盘古在盘古传说中的位置就是宇宙开端的位置。但这一说法在今天看来有两个问题。

首先,开天辟地作为事件是不真实的,一个不真实事件中的人物盘古自然也就不会处在真实的位置上,因而盘古的位置是不真实的。在真实的时空里,你找不到盘古当然也就找不到盘古的位置。盘古作为神话人物,其在宇宙开端处的位置已经被科学证伪。

其次,即使设想人们由于时代的局限而误认为盘古的传说是真实的(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是可能的,思想的自由也容许我们做这样的假设),也会进一步发现它在深层次上的矛盾。虽然传说给出了一个宇宙开端即“宇宙蛋”,但这个开端也还存在有它的开端问题即“宇宙蛋”从何而来的问题,那个孕育盘古的“宇宙蛋”肯定也有自己的来处。如此一来,“宇宙蛋”也就不再是宇宙的开端。

孕育盘古的“宇宙蛋”既然不是宇宙开端,也就不是宇宙数列的第一项——如果将宇宙比喻为一个数列的话,充其量只是宇宙数列中的某一任意项,而作为神话又只能是该任意项的一个幻影。传说中的盘古不在宇宙的开端,在他的前面宇宙已经走了一段漫长的道路,这段路的长度也同样超出了人类的理解力,我们只得称之为“无限”。正是基于对这类问题的思考,两百多年前的康德提出了时间的“二律背反”。

至于盘古在盘古思想中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宇宙大爆炸在宇宙中的位置。只要你记住两个相隔数千年的思想描述了同一个宇宙大爆炸的过程这一事实,你就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相对于传说中的盘古而言,思想中的盘古正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向宇宙的开端飞奔而去。

问题是,他有没有到达宇宙的开端呢?或者问:宇宙大爆炸是否就是宇宙的开端呢?目前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们只得尝试着从宇宙片断中寻找答案。

第二节 迷人的粒子

我们不得不从现实宇宙中去寻找宇宙数列的一些片段及其联系,从中窥视宇宙开端处的秘密。除此之外恐怕别无它途。

一、伟大的转换

一当你着手整理宇宙数列的片段就会发觉,这件工作最大的难度还不是它的工作量,而是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下手。面对从恐龙到细菌数以百万计的物种和菌种,面对从星系到粒子数以万亿计的物质形式,面对从数万亿光年到数万亿分之一米的空间跨度,面对从宇宙的年龄到衰变粒子寿命的时间跨度,你根本无法判断什么样的存在物才有资格成为宇宙数列的一个片段,而另外一些则不行;如果你将所有的存在物都作为宇宙数列片段的话(本书也确实这样认为的),你同样也不知道从哪儿下手。这得先有个工作标准,但你又不知道要依据什么才能制订这样的标准——标准在它成为标准之前也得寻找它物作为自己的标准。结果是你可以无限制地向前追问,但永远也到不了尽头。最后,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宇宙的本源问题,回到了起点。

这是唯象者的思考路径,而思想者却从不这样,他完全可以超越唯象者的局限开辟一条独特的路径来。通过无数思想者数千年的辛勤劳动,这条路被证实是可行的。这条路的入口处路牌上写着“哲学的元问题”几个大字,将我们引向对哲学“元”问题的追问。

要最终解决哲学的“元”问题,同解决宇宙的本源问题一样困难。但从宇宙本源问题转换到对哲学“元”问题上来,却是一个非凡事件。你可以按这样的思路想:既然宇宙存在着一个本源,宇宙中的所有一切均源于此(即同源),那么世间万物必定存在着相互联系且共同维系于某个或某些个存在物,该类存在物也就成为世间万物共同的“本原”(即同质),它们是宇宙中一切存在物的基础和材料。一个同源的宇宙,必定也是一个同质的宇宙。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又确确实实为万物共有“本原”的思想提供了暗示和旁证。

宇宙的本原问题,就是哲学的元问题。尽管这样的说法可能会招致异议,哲学家们往往把元问题弄得很复杂,但从较宽泛、较普遍的意义上讲,个人认为是可以接受的。

现在我们就可以着手追寻构成现实世界的基础和材料了,当然你也可以将它命名为“原基”、“始基”、“本因”甚至“元”。只是在正式寻找之前,还得选择一个追寻的方向:是从一滴水开始到一桶水、一片水域直至茫茫大海?还是刚好反过来?构成物理宇宙的基础和材料更乐意藏在哪个方向——越来越大的方向还是越来越小的方向上?前者创立了关于诸如“理性”、“理念”和“上帝”的哲学;后者创立了诸如“原子”、“始基”和“经验”的哲学。

本书选择第二个方向,是因为一位农民告诉我:把两棵柳树合在一起还是两棵柳树,没有新构成什么也没有增加或减少什么。再假如你从一棵柳树上剪下若干根枝条并栽插下去,你就可能得到若干棵新的柳树苗。“这些柳树苗肯定会拥有共同的材料”,你会为自己的这一发现尖叫起来。而这一过程正好暗合上述的第二个方向。于是,我们便大胆地说:再分下去,看看会有什么结果!

“伟大的转换”一旦完成,我们就立时告别了山重水复,顿觉柳暗花明。

二、惊人的发现

我们当然不会拿着那把农民的剪刀一直将柳条剪“小”,直至发现构成柳条也构成万物的本原,因为它做不到这一点。只得转而求助于“思想的剪刀”,结果发现竟然有两把:亚里斯多德的剪刀和德谟克里特的剪刀。亚里斯多德的剪刀说:它可以把任何存在物无限制地分割成越来越小的小块,当然你也就不可能得到最小的颗粒,最小颗粒的含义意味着它不能再分割下去。而德谟克里特的剪刀却说:它不能剪开原子,因为所有的存在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由此可以推定:判定这两把思想剪刀真伪的关键,是能否找到德谟克里特所说的“原子”。

虽然在此后的几个世纪里都没有找到原子存在的直接证据——比如借助仪器观测到原子,但还是追踪到了原子存在的理论依据。早期的化学家们在合成化合物时发现,化合物总是严格遵守一定的合成比例,不多也不少。既然化合物的分子内部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比例,是不是意味着构成化合物分子的单元有可能就是原子呢?1803年,英国化学家兼物理学家约翰·道尔顿肯定了这一推测。

理论上的推测显然不能令亚里斯多德的剪刀心服口服。直到上个世纪初,爱因斯坦为原子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物理学证据,情况才有所改变。1905年,爱因斯坦在他的四篇著名论文的第一篇里指出,物理学中的布朗运动——悬浮于液体中的固体小颗粒的无规则随机运动——可以解释为液体原子和固体小颗粒相互碰撞的效应。原子论获得了空前的胜利。

但很快又有人拿起了亚里斯多德的剪刀,发现它竟然还可以连续使用多次。1911年,英国化学家卢瑟福最终证明原子是可分的: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至于原子核的质量和电子的数量则因物而异。卢瑟福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不是化学奖,更有趣的是今天的中学生是从化学课本而不是物理课本上首先接触到原子的。1932年,查德威克又用亚里斯多德的剪刀剪开了原子核,发现原子核是由不同数量的带正电荷的质子和质量与质子相近却呈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再后来是美国人盖尔曼根据质子与质子或电子在高速碰撞下的实验效应,描绘出夸克的模型。至少有六种以上“味”的夸克,每种“味”都带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物质粒子统一于夸克且都是无颜色的。到目前为止,实验物理学家们已先后逮着了至少五种“味”的夸克。

所有已发现的粒子构成了令人眼花缭乱的粒子世界。科学家们说,粒子世界里有四大问题:轻重问题、自旋问题、家庭问题和正反问题。在轻重问题里,粒子被划分为1)、强子,它包括重子(夸克家族、超子)和介子;2)、轻子,包括电子和中微子;3)、光子;4)、引力子。在自旋问题里,宇宙中所有已知的粒子被一分为二:自旋为1/2的粒子们组成了宇宙的物质,自旋为0、1和2的粒子在物质粒子之间引起力。在家庭问题里,粒子也有自己的同胞姐妹(或许还有后代),身轻如天使的光子偏偏与又胖又重的w玻色子、z玻色子属于同一个家庭。在正反问题里,粒子不仅有一个正我,还有一个反我,正我与反我握手共同湮灭为光子。

迷宫般的粒子世界足以让我们这些外行人头晕目眩,记住它们的名字都已相当困难。物理学家们说,这些粒子们不仅遵守着物理定律,或许还遵守着某些美学原则(比如“对称”原则),甚至隐藏着有关宇宙终极设计的信息。粒子世界中存在着一个“盒子套盒子”的序列,设想我们能不断地打开盒子中的盒子,似乎就是在不断地接近宇宙的本原问题,最终也就能发现宇宙的终极构件。但令我们遗憾的是,没有人知道这一过程有无终点。因此在本书看来,上述粒子世界依旧只是宇宙数列中若干个不连续的项。

三、恼人的问题

物理学家们没有来得及为自己的发现高兴多久,就陷入了新的烦恼之中,几千年来的根本问题尚未解决,更多也更古怪的问题又接踵而至。

今天的我们还是没有解决亚里斯多德时代的问题,物质究竟是不是无限可分?有没有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存在?亚里斯多德的剪刀和德谟克里特的剪刀究竟谁真?在这些问题上,物理学家也没有取得一致。有人宣称,人类已经拥有或接近拥有关于宇宙终极构件的知识了,另一些人正相反,在致力于发现夸克的内部结构。

物理学家们在描述亚原子核粒子(简称亚核粒子)时不幸发明了量子物理学,传统物理学中的确定性从此消失了,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不可理解。在量子物理中,你若要观测某个粒子(的位置和能量),还得要把你这位观测者和你所使用的观测工具一同考虑进来,也就是说还要请一个人来观测你这位观测者。而那位观测你的观测者也需要被观测,观测他的那位观测者同样需要被观测,……依此类推,你无法将这一过程进行到底。量子物理学的观测也就不会再有确定性的结果,而只有被称为“几率幅”的统计性数据,因为你每次观测的结果都不一样。统治着经典物理学的客观实在性被动摇了,一个精确的宇宙被无数个可能的宇宙所取代,经典物理中的绝对决定论被量子物理中的赌徒式几率所取代。爱因斯坦被惊呆了,他愤怒地说“上帝不会掷色子”。

人们不得不承认,虽然科学一日千里,但在追寻宇宙本原问题的道路上却进展不大。眼下又遇上了新的麻烦。

第三节 遥远的星系

无奈中我们又把目光投向浩瀚的宇宙星系。既然在微观层次上难以捕捉到基本粒子和宇宙本源处的信息,为何不去大尺度空间上试试运气?倘若能在宏观层次上发现宇宙数列的若干个片断,也肯定有助于我们对宇宙数列的判断。与微观世界不同的是。我们不再是打开盒子中的盒子,而是不断地将盒子装进更大一级的盒子中去。

一、庞大的空间

我们从脚下的地球开始。地球上的万物都由分子组成,地球与分子这两个盒子的距离应该不远。想把宇宙数列之宏观片断和微观片断粘连起来的企图,促使我们选择地球作为新探索的第一站。

当你站在地球上慢慢抬高视线,首先闯入视野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叫恒星,位于太阳系的中心。在太阳周边公转的叫行星,地球只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一颗。月亮则是地球的卫星,围绕地球公转。

牛顿时代人类发现了银河系,目前观测的结果是银河系中竟然有一千亿颗恒星,大多数恒星都处于一个扁平的圆盘中,光线从一侧穿过另一侧,大约需要十万年的时间。太阳和太阳系只是银河系中极为普通的一员。银河系确实太大了,直到上个世纪初天文学家还普遍认为银河系就是整个宇宙。他们一直没有理会十八世纪中叶一位德国哲学家的预言:宇宙中可能存在着类似银河系的其他星系。直到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才最终证实了康德的预言,并估计宇宙中大约有不到一百亿个类似银河系这样的星系,但到二十一世纪初,这一数字已升至五百多亿个。

同如此庞大的大尺度宇宙空间相比,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

从卫星、行星、恒星到星系再到宇宙自身,宇观层次上的宇宙数列也形成了等级森严的金字塔结构。塔顶有可能就是宇宙自身,但没有人知道答案的问题是:在宇宙和星系之间还存在有多少个未曾被发现的结构等级。

二、大爆炸与黑洞

幸好大爆炸理论可以弥补这一不足,或许它还暗示着宇宙的开端,我们这样望文生义地想着。

万有引力的作用决定了宇宙不可能是一个恒稳态,哈勃发现的天体光谱红移现象,表明宇宙还处在膨胀之中。宇宙的膨胀从何而来?倒溯回去,宇宙学家便发明了大爆炸理论。

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开始,至黑洞处结束。黑洞是恒星坍缩的产物,一个质量足够大(比如有七个太阳质量)的恒星,坍缩到原子大小的紧密尺寸上便成为黑洞。黑洞的引力场是如此之强,以至光线都无法从它的身边逃逸。宇宙在大爆炸和黑洞处各有一个奇点,物理定律在奇点处失效。瞧,宇宙果然有个开端。

还没等到我们为之欢呼雀跃,史蒂芬·霍金就兜头泼来一盆冷水。他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学结合在一起,引出了黑洞辐射和虚的时间,消除了宇宙的奇点,描绘了一个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结束、有限而无界且自给自足的宇宙。霍金还指出,如果将物理宇宙的四维空间简化成二维,其运动轨迹就类似地球表面的闭曲面。面上一点与北极的距离代表着一种用虚数表示的“虚的时间”,霍金在《时间简史》里说,它可能暗示了一种真正的实时间,而我们常说的实时间可能属于子虚乌有(参阅本书第六章《时空之谜》第一节中的相关文字)。与北极等距离的圆周长代表宇宙的空间尺度,宇宙从北极出发沿着虚的时间向赤道处膨胀,最后又在南极处缩成一点。尽管宇宙在北南二极的空间尺度为零,但科学定律(如量子力学)在两个极点处依然有效。

没有奇点,也就没有边界,宇宙也就不需要一个开端。我们追寻宇宙本质和宇宙开端的努力都成了泡影。

三、收获与希望

收获还是有的。当我们发现无法从唯象世界中直接寻找到宇宙本质时,便由追寻宇宙“本源”的道路成功地转移到寻找宇宙“本原”的道路上来,并因此进入粒子世界。虽然这条道路既没有引向真正的基本粒子,也没有引向宇宙的开端,但它却启示我们:物质宇宙在空间结构上存在有很多个或许是无数个层次,形成“盒子套盒子”的序列。倘若能不断打开这盒子中的盒子,我们或许就能不断地接近基本粒子。至于那些大小不同的盒子——粒子世界中不同层次上的存在物——可能就是宇宙数列的若干个项。

接下来,我们将同样的思路运用到宇观世界——不断地将盒子装进更大的盒子里去,得到了宇观尺度上的“盒子套盒子”序列。将两个序列合并到一起,我们就能得到一个更长的序列且呈现为一个整体。微观序列和宇观序列原本就是宇宙数列链条上的两段,自然有可能连成为一体。

相连起来的宇宙序列链条一端指向基本粒子——即宇宙的终极构件,另一端指向宇宙自身——从中我们总是期望能发现宇宙的开端。有关宇宙终极设计的两个最重要的问题——宇宙的本源问题和本原问题——竟如此关联着。

令人沮丧的是,有关宇宙本原的信息依然一无所获,我们不仅没有找到真正的基本粒子,甚至还不知道它是否存在。我们不知道该用谁的剪刀:亚里斯多德的还是德谟克里特的?至于宇宙的本源问题就更糟了。霍金消除了宇宙大爆炸黑洞处的奇点,也就否定了本源问题的意义。但若不消除奇点,奇点处的本源问题同样没有意义:没有物理定律能对它进行预测,就只能给上帝留有位置;而上帝在与不在,你都无法证明。

幸好还有两点希望。第一、我们已经找到了宇宙数列的若干个项、且连接了微观世界和宇观世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盒子套盒子”序列,倘若能对它的数列关系下判断,我们便得救了。第二、最近有天文学家说:宇宙有上下左右之分,也就是说宇宙有方向性。而此前所有的宇宙模型(从爱因斯坦到霍金)恰恰是以一个平坦、均匀、没有方向性的宇宙为基础的。这就意味着,他们有可能错了。

同类推荐
  • 尼采哲理诗歌

    尼采哲理诗歌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谁从根本上是教师,谁就只在与他的学生的关系中严肃对待一切事物——甚至他本身。”这句富有哲理性的格言出自《尼采哲理诗歌》。《尼采哲理诗歌》收录了大量的格言与诗歌。读读这些,必定让你深受启发。
  • 世界哲学史

    世界哲学史

    古希腊哲学、中国哲学和印度哲学是哲学的三大王国,古希腊哲学衍生出欧美哲学和伊斯兰思想,中国哲学自成一体地持续发展,印度哲学体现在佛学思想和印度教思想。《世界哲学史》鸟瞰整个人类思想的流变与发展,梳理世界哲学脉络,辨析各大思想源流。
  • 素书全鉴(第2版)

    素书全鉴(第2版)

    关于《素书》有一个很有名的故事:曾刺杀秦始皇的张良,逃亡到下邳时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故意把鞋子丢到桥下,让张良捡起并替他穿上,认定“孺子可教”后传他一卷书,告之“读书则为王者师”。这位老人即黄石公,这卷书即《素书》。《素书》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德宗道、遵义、安礼六章,共一百三十二句。虽只一千三百六十字,但字字珠玑,句句名言,在精准地认识世道、把握人性的基础上,对人生谋略给出了高屋建瓴的指点。本书对《素书》全书按原典进行了解译,并结合现实予以进一步的解读。
  • 不疯魔,不哲学: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

    不疯魔,不哲学:最最欢乐版西方哲学

    这位清华大学哲学女博士本是无心插柳,没想到一夜蹿红。她以清新健雅的笔法写了历史上最著名的二十余位哲学家的生平传记和代表哲学思想,把一个个遥远生疏的面孔拉到读者面前,鲜活,生动,触手可及。本书写法独特,戏谑,解构,颠覆,又充满了情怀,令普通读者和哲学爱好者们或大呼过瘾,酣畅淋漓;或莞尔一笑,点头称是。绝对是哲学爱好者必读,茶余饭后谈资必备之良品!
  •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道德经》新评赞:老子领导成效最优化解“极”

    全书讲的是领导成效总体和方方面面最优化的哲学,老子明确提出“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到底如何使领导成效实现最优化呢?这一问题“玄之又玄”,他自己解“极”。本书或明确或隐晦地揭示了他的答案,以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热门推荐
  • 龙腾霸业

    龙腾霸业

    平凡的学生李明,高考前夕父母双亡,则巨大的悲痛幸亏一名少女灵儿的出现,打破僵局。李明没有想到父母的遗嘱这样的奇怪,在灵儿的陪伴下,开始走上来了揭秘遗嘱的道路。一份份地打开,等待李明的将会是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心灵的回音

    心灵的回音

    童年时经历过一场意外的四位少年,长大后重逢竟遇到星界使伊莉丝,并卷入了星界的纷争。只有沿着星星的指引,在不同的时空,经历不同的磨炼,集齐所有的星空之匙,才能开启星界大门.....
  • 绝世玄阁

    绝世玄阁

    人算不如天算,一代热血宅男带着神秘的玄阁莫名其妙误入异世,以一股王者之势凌驾于异世。仙?魔?神?那算什么?我TM才是王道。。。。。。
  • 与你心有柒柒焉

    与你心有柒柒焉

    青梅竹马吧,只是这竹马有些傲娇。唐柒一向爱坑人损人调戏人,怎料总被肖然反击!她说他没初吻,他装作把她壁咚。关于逍遥门中各种爆笑虐狗的情节,各种CP任你组。以养成主线和网游副本为主的副本,唐柒肖然的情愫在根深蒂固。如果当年我知道你是我最爱的人,那么我一定会万分宠爱你。
  • 修仙凡间行

    修仙凡间行

    云秀虎因见义勇为被地主追杀,跳下悬崖被少林寺方丈救起,为荡尽天下不平事落入空门
  • 神武觉醒

    神武觉醒

    一名苦逼的小武者的意识海中突然出现一本神秘古书,内含“武神演武”和“浩瀚岁月”。“武神演武”,可以重演武神的一切神技。武道系、符文系、炼丹系、炼器系、驭兽系、冒险系、祭祀系......武神惊世骇俗的各系神技,在他身上得到重演。“浩瀚岁月”,可以阅览古神无数年冒险浩瀚历史,所经历的无数隐秘......爆棚的阅历,令他步步抢先。从此,各大豪门世家争相拉拢,行会大师为其醉心痴迷,绝世美女为他争风吃醋。小武者以傲世之姿,登上波澜壮阔的神武大陆舞台,一步步成为灿然星空下第一神武。
  • 我只是个厨子

    我只是个厨子

    被称为不死鸟的国际顶级杀手遭遇意外爆炸,从此放下屠刀拿菜刀。以一敌十算什么,暴打警察怎么了,他低调的说,我就是个路年不平,拔刀相助的小厨子。
  • 金文五十三剑

    金文五十三剑

    感谢中国作家素材库免费封面支持zzsck。com传说中,每个宇宙的周期都是两千五百万年,意思就是,在两千五百万年以后的今天,你会在同一个地方遇到同一人,同一件事!我们的主角等了2000万年的爱情故事
  • 妖后很倾城

    妖后很倾城

    现代女杀手,穿越成六岁小王后,据说她前身自生下就不会说话,是不折不扣的傻瓜笨蛋。皇帝钦定她为楚王的王后,只为了羞辱楚王。醒来才知晓,原来她那所谓的丈夫楚王竟在迎娶她的同日迎娶了四名风尘女子为侧妃。很好!她更想与他老死不相往来。她的宗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加倍还之!四位侧妃依次踩她底线,于是……新婚第二天,她扇了一名侧妃耳光。新婚第三天,她打断一名侧妃的腿。新婚第四天“三日回门”,她把另外两位侧妃送给了她的老爹相爷大人。皇帝纳第一美人兼才女为妃,钦定楚王携王后参加纳妃礼,往日的傻瓜笨蛋变成妖后,光芒万丈,惊艳四座,震惊整个天和大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的战争岁月

    我的战争岁月

    我忘不了了曾经的我,曾经的我们。所以我决定写点什么,来纪念我们曾经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