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这一个人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十个人中已有九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
很多具有高学历的人在毕业时往往会长舒一口气,认为辛辛苦苦读了十几、甚至二十几年的书,终于可以画一个句号了。他们认为走出校门就是告别学习、去职场打拼的分水岭了。实际上,学习是终生的职业,如果认为离开学校就是学习的结束,那么很快就将被职场的竞争淘汰出局。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开阔我们的眼界,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技能,为充满变数的人生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每一个下一步做出更有利的计划。
很多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在步入职场后,往往很自负,自认为凭目前的才能就可以吃一辈子了,再学习就成了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如果你这样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
美国职业专家指出,现在职业半衰期越来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学习,不用五年就会变成低薪。就业竞争加剧是知识折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25周岁以下的从业人员,职业更新周期是人均一年零四个月。当十个人中有一个人拥有电脑初级证书时,这一个人的优势是明显的,而当十个人中已有九个人拥有同一种证书时,那么原有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未来社会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忙得要死的人,另外一种是找不到工作的人。
可见,要想从容地立于竞争激烈的现代职场,不坚持学习,不更新自己,不提升自己的能力,是绝对不行的;不充实自己的结果,就是说不上哪一天被列入公司裁员的名单之中。
查斯特菲尔德爵士写道:“希腊作家索伦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一直以这句话勉励自己,以便自己下一步跟上前一个脚步。但令我惊讶的是,很多年轻人在考完高中或大学毕业考之后,就不再学习了。正如他们所说的:‘我已学完了足以让我生存下去的所有知识。’这话或许没错,但生存却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如果我们希望成为能干而快乐的人,就需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能力。”
查斯特菲尔德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两个世纪,而令我们惊喜的是,在那个时代,他就意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是的,在他的那个时代,也许那些大学毕业生说得不错:学得足够用了。但是,今天不够,未来更不够。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发表一份报告,报告的两个互相联系的中心思想是“终身学习”和“教育四大支柱”。“终身学习”的指导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上学——工作——退休的线性(单向)教育模式,而扩展为在时间上包括从幼年到老年各个年龄阶段,在空间上涵盖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地球各个人类活动领域,在教育层次上包括自幼教至高教、成人继续教育各个阶段,而且工、学交替,不断往复的循环(多向)教育模式。因而,终身学习可以说是人类解决未来面临的各种矛盾、迎接各种挑战的“钥匙”之一,是“社会的脉搏”,是一切重大的教育变革的指导原则;而建立在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社会”,则是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和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