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分析道:扶苏即位以后,必定任用他的铁哥们蒙恬,你能和蒙恬比吗?功高劳苦你比不上,上马杀敌你也不行,与扶苏的关系你更比不上,嘿嘿嘿,如果立胡亥为帝,我还是他的老师,而你呢,你还做你的丞相,我们兄弟联手做事,美不美?!赵高果然高见,他分析丝丝入扣,合情合理,不要说两千多年前的李斯,即便你我兄弟现在身临其境,也觉得这种分析很美。李斯也正为这件事情棘手,听赵高这么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他的意见,这就是著名的“沙丘疑案”。说服李斯后,赵高兴高采烈给胡亥报喜,胡亥高兴的找不着北了,三人因此结成政治同盟。为了不使秦始皇去世的消息传扬出去而引起乱子,经赵高和李斯研究决定,严密封锁消息,秘不发丧,并将尸体载于车中,饮食奏请还和平常一样,命令全体人员加紧赶路,由于暑天高温,秦始皇的尸体已经腐烂变质臭不可闻,和死了几天的鱼儿差不多,当李斯还想着怎么遮人耳目时,还是赵高聪明过人,他笑眯眯的命令手下人买了许多死鱼烂虾装在所有车上,以乱其臭,迷惑大家。
在政治方面,说干就干,李斯是老练的政治家,赵高是谋略大师,他们迅速销毁秦始皇帝赐给扶苏的书信,另制遗诏,以李斯承受皇帝遗言的方式,立胡亥为太子,同时赐书扶苏、蒙恬:“扶苏身为人子不孝,赐剑自裁。将军蒙恬辅佐扶苏居外,知其谋而不能匡正,为人臣不忠,赐死。
”扶苏接到圣旨后,准备尽孝道入内舍自杀,蒙恬受秦始皇的重托,多年统兵在外,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凭借他对当前政治局势的了解,他对皇帝赐书的真伪持怀疑态度,并力劝扶苏:“陛下在外巡游,没有册立太子,我们统领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关系到天下的安危,眼下凭借一张诏书,就自杀,何以知道是真是假?还是复核一下,无误后再自杀不迟。”应该说,蒙恬的判断,合情合理。但是,令我们至今难以理解的是,扶苏竟然没有因蒙恬的劝告而幡然省悟,他留下了一句“父赐子死,何能复请!”的话,拔剑自杀了。《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当扶苏与蒙恬接到赐死的伪后,“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日:‘陛下居外,末立太子,使臣将三十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谓而后死,末暮也。’使者数趋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日:‘父而赐于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扶苏自杀后,蒙恬失去依托,被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最后,只能无奈的将兵权交与副将王离,但仍然拒绝自杀,复请上意后,被软禁在上郡阳周县,最后,还是难逃被杀的命运。扶苏自杀的消息传到九原,紧张不安的胡亥、李斯、赵高大喜。马上急速南下,进入咸阳,公布遗诏,立胡亥继位,遵始皇帝身前旨意,号称二世皇帝,李斯继任丞相,主持政事,赵高升任郎中令,跻身于政府主要大臣,负责宫廷警卫,三头执政的二世新政权,正式成立,秦始皇时代正式结束。沙丘之变尽管费尽心机,总算功成名就了。然而,另一场残酷的宫廷争斗扑面而来,我们在感知它的血腥味前,还是先分析这场斗争各派实力。
皇储分析:
据《史记》记载: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立即对自己的兄长和姐妹们进行了屠杀,“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十二人戮死于咸阳市,十公主戮死于杜”,其中,“公子将闾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公子高准备逃跑,又恐家属被族,只好上书,请求为秦始皇殉葬,以图全尸……胡亥准其请求,加上被篡改的遗诏赐死长子扶苏,以及胡亥自己,算起来,秦始皇的生育能力还是相当不错的,共有子女33人,真正算得上皇储的只有公子扶苏和少子胡亥,所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也只有他们两位。
先说扶苏,史书上关于扶苏的记载少的可怜,我们只能从历史资料中的一些只言片语,对其短暂而可悲的一生,进行简单的探究。扶苏是秦始皇的嫡长子,个性“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苏东坡在《东坡志林·始皇扶苏》中说:“故其子如扶苏之仁,则宁死而不请”,明朝的张居正也指出“扶苏仁懦”(《张文忠公全集·杂著》)。可见,扶苏这个人不但很武勇,也很仁义,是皇位当然的继承人。但秦始皇出于统治天下的原因,并不喜欢他这个“刚毅而武勇”的嫡长子,认为扶苏的“仁”是妇人之仁,对即将君临天下的一国之君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有人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始皇将那些装神弄鬼的儒生“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阳”后,扶苏谏曰:“天下初进,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导致始皇怒,才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史记·李斯列传》也说:“长子扶苏以数直谏上”,《陈涉世家》中司马迁引用陈胜的话:“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都说明因为反对“坑儒”政策,才导致秦始皇不喜欢他,其实,这只是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我们认为,秦始皇之所以一直不肯把嫡长子扶苏立为太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扶苏的“仁”与他的法家治国思想背道而驰。他认为,扶苏的“仁”是有害的,不经过历练,扶苏是很难掌控大秦帝国的航向。扶苏虽是嫡长子,但并未正式确定为太子,以蒙氏家族在秦国的影响,在秦始皇法家思想统治之下,作为秦朝举足轻重的守边大将,蒙恬是不大可能与扶苏有什么私交的。而蒙恬掌握的三十多万军队“其势足以倍(背)畔(叛)”,这是秦始皇派扶苏到蒙恬那里做监军的主要原因,即为他接班布局。
再说胡亥,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也不多。要说胡亥,不能不说对他一生影响甚大的宦官赵高。历史上的赵高以“指鹿为马”而遗臭万年,他本来是赵国的贵族,其父亲兄弟皆战死沙场,母亲被卖到秦国做奴婢后受尽屈辱而死。他幸运地被送入秦宫做最低级的苦役。后人根据“指鹿为马”妄自揣测,认定赵高一定无才无德,不学无术的人,其实,历史上的赵高是在磨难中长大的,他固然善于阿谀奉承、察言观色,但赵高具有很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他工作勤奋,坚韧不拔,行事果断敢为,勇于任事。他不是什么法家,也不知道法家的法与法律的法是不是一回事,但他很清楚:法家之变必须依靠法律来完成。于是,他很有眼光的选中了法律这门课,赵高对复杂而严格的秦国法制了如指掌,并通过死记硬背成为秦王的活法典,受到了赢政赏识。秦始皇日理万机的披阅公文,遇有刑律处分方面的问题,稍有疑惑,只要赵高在旁边,无不正确。秦始皇本身就爱惜人才,自此对他越加宠信,提拔为中车府令,负责掌管皇帝出行和印玺的事务。
他常在秦始皇左右协助处理政事,也因此得以全面接触到国家机密大事。后来,赵高招权纳贿,舞文弄法被秦始皇发觉,将他交付蒙恬的弟弟蒙毅审理,蒙毅猜不透秦始皇的意思,不敢徇私,按律定罪,判处赵高死刑,并废除了赵高的宦籍。但秦始皇爱惜其才,临刑突然改变了主意,他念赵高明断有识,办事勤敏,格外加怜,特下赦书,不仅免其一死,还官复原职。这件事造成了一个极为严重的后果,它使赵高和蒙恬兄弟从此结下了仇怨。而蒙恬兄弟是扶苏最仰重的大臣,一旦扶苏继位,赵高肯定没有好果子吃,这为日后的沙丘之谋埋下了伏笔。此外,赵高在文字方面的造诣极为高深,秦帝国后来的文字改革,他有相当的贡献,他的《爰历篇》六章,是秦帝国官定识字课本的一部分,也是有名的文字学著作。赵高文字书法非常精美,有家学渊源的法学名家。赵高的书法,堪称第一流,尔后在庞大的秦帝国中,除了丞相李斯而外,大概无人能出其右了。晚年的秦始皇之所以聘请他作少子胡亥的家庭老师,正是看中他的文字、书法和法学方面的深厚的造诣。
有一次,秦始皇设宴招待群臣,让儿子们都参加。胡亥也遵命赴宴,但他不愿和大臣们循规蹈矩地在父亲面前喝酒,早早吃饱便借故退席。在殿门外整齐地排列着群臣的鞋子,按照秦朝的规定,大臣进入宫殿时必须将鞋子脱下放在殿门外。胡亥借着酒劲,边走边随意地将群臣的鞋子踢得横七竖八,后来宴会结束,许多大臣胡乱错穿了别人的鞋子回家,闹了一场笑话,始皇却并不介意。后来胡亥即位,就像他当初踢鞋一样把国家“踢”得乱七八糟,最后连自己的性命也搭进去了。公元前209年,沙丘之变后,依靠赵高、李斯取得了帝位,时年21岁。胡亥自由成长于深宫之中,唯一的外出就是跟随其父巡游天下,显示皇威尊荣,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他最大的爱好就是喜欢艺术,对戏剧情有独钟,他对中国最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秦腔方面,这是个戏迷。他命人在“傩”的基础上将曲谱配管弦,填上词,发展成有情节的戏曲,这就是我们陕西“秦腔”的前身。傩,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神秘,是古代驱鬼逐疫的仪式。此外,他还设立中央戏剧学院,即专门戏曲音乐机构“乐府”为宫廷服务。
公元前209年,赵高的弟弟赵成身为郎中令,负责宫廷保卫工作,赵高便让他作内应,假称有盗贼到来,派阎乐发兵捕捉。然后,由阎乐率领一部分士兵化装成起义军,把阎乐的母亲抓来,偷偷安置到赵高家中,以造成一种似乎起义军真的打进城来的假相。随即由阎乐率领一千多士兵直抵望夷宫。阎乐率领士兵杀进望夷宫,胡亥的卫兵都四散奔逃,胡亥身边只剩下一名宦官不肯离去,胡亥此时才明白赵高是个什么样的人。他问那名宦官:“你既然知道赵高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不早点告诉我?”宦官说:“我就是因为不说才能活到今天,如果我说了,早就被你杀死了。”
胡亥哀求阎乐:“您能允许我见见中丞相吗?”阎乐说:“不行!”胡亥又说:“皇帝我不做了,让你们中丞相去做,你能留我一条性命吗?我只求做一个郡王。”阎乐说:“不行!”胡亥又说:“那让我做一个万户侯吧。”阎乐说:“不行!”胡亥说:“我愿意同妻子做普通百姓,纳税服役,总可以吧?”阎乐说:“不行!””胡亥于是接过阎乐手中的剑,自杀了。赵高知道胡亥死了,非常高兴,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君临天下了,没想到百官大臣没人肯听从,他只好又把胡亥的叔叔子婴请出来,把玉玺授给他,并说六国复兴,秦国的地方太小,不能称帝,便让子婴称“秦王”。胡亥死时只有二十三岁,皇帝也仅仅当了三年,后来以黔首的礼节埋葬了他,墓地在杜南(现在西安西南)的宜春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