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48400000030

第30章 乐不思蜀,暗藏玄机 (3)

刘备身后的蜀汉政权有三大势力集团组成:占主导地位的刘备嫡系荆楚集团,主要人物关羽、张飞等,前益州刺史刘璋的东州集团,本地的益州集团。益州集团从刘璋时期开始就没能在政治上占据大的舞台,一直处于一个陪衬的地位,所虑不大,需要考虑的乃是荆楚、东州集团之间的问题。它依靠的是刘焉从外面带进来的以及从外面流浪进来的、避难进来的那样一批人,形成了一个集团叫做东州集团。这个东州集团和土著的,也就是蜀郡土生土长的那些益州人,是有矛盾的,那些人也形成了一个集团叫做益州集团。现在是外来的东州集团在统治着土著的、土生土长的、本地的益州集团,这个矛盾是很激烈的。

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荆楚集团遭到了重大创伤。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没以后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

蜀国内部有三大精英集团,为首的是东州集团,也就是早期追随刘备东奔西走的那些老部下,这些人人数不多,但是在刘备时期占据核心地位,如关羽、张飞等。但是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和刘备獟亭战败以后,东州集团基本衰落,只剩下了一个魏延。其次是荆州集团,这是刘备在荆州时收罗的部下,以诸葛亮为代表,另有蒋宛、费祎等人,另外诸葛亮出川收罗的降将比如姜维等人,都可归入这一集团。剩下的则属土著的益州集团,如谯周了什么的。

这三大集团对待刘氏政权的态度是不同的,其中东州集团是刘氏的死党这自不必说,而荆州集团呢,因为刘备在荆州多年,广布恩信,对刘氏也是忠心耿耿的,而益州集团则不同,因为刘备取川,凭借的是诡计,本来益州的刘章是刘备的同姓兄弟,请刘备入川目的是为了消灭汉中的张鲁,但刘备顺手把益州夺了。让益州集团极为不满。这从刘备取荆州兵不血刃,而取益州时连损大将,甚至把庞统搭了进去,这一事实就能看出一二来。而在刘备入川过程中,很多川中人士对刘备表现出来的不信任,也可以看出益州集团对刘氏没有什么向心力。

但刘备不愧世之枭雄,具有天下威望,再加上刘皇叔的身份,很快的整合了三大集团的力量。这也造成了蜀国立国之初的蓬勃发展。但益州集团受压制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观。竟然导致了彭恙谋反的事件,而彭在早期是欢迎刘备入川的。最大的不幸来自于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对刘备政权的重创,并不仅仅是大将关羽、三郡之地和险要的地理位置问题,而是人才来源地丢失了!!

东州荆州集团希望回家。而益州集团呢?在蜀国属于二等公民,自然希望象送瘟神一样把刘氏政权送走,但是益州集团知道,蜀弱魏强,蜀国被魏国灭掉的几率占90%,蜀攻魏会造成蜀中巨大消耗,而成功几率只有10%。所以益州集团对于北伐采取了消极抵抗的态度,所以就出现了诸葛亮每次伐魏总有益州集团的出面抵抗的现象。以上分析的是“是怎样”的问题,以下转入“怎么办”的分析。

首先看诸葛亮是怎样处理这一问题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他明白益州集团是不会积极支持北伐的,而且有着很强的投降欲望。这造成了诸葛亮对益州集团的猜忌,所以诸葛亮所采用的对策就是压制益州集团,依靠荆州集团。他所启用的人才主要是从荆州旧部(东州集团基本灭亡)中选拔。而因为老家的丢失导致的人才来源地的丧失,荆州集团是急剧衰落的,诸葛亮所以有了时不我待的感觉。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对此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这更促使诸葛亮加快北伐步伐。但是终于没有成功,他的后继继续他的政策,随着荆州集团的继续衰落,终于导致了蜀中无大将的后果。

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

不过诸葛亮压制益州集团、依靠荆州集团的策略手法倒是极有借鉴意义,那就是托名“任人唯贤”,众所周知,任人为贤的名声是多么的响亮,而内容又是多么的肮脏,诸如教育产业化、医疗产业化、并轨等等优美词汇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任人唯贤有几大缺陷。首先不容易把握。如果是任人唯才的,那两个人谁更有才可以通过简单的方法轻松得出一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会很可靠。比如选拔悍将,只需要让他们比试一场就可以了。但任人唯贤就难度很大。很容易被机会主义者钻了空子。其中最显明的例子就是王莽。其二,任人唯贤人治性很强,候选者的贤与不贤完全要依靠选拔人的感觉行事。那真是:说你贤你就贤不贤也贤,说不贤就不贤贤也不贤。诸葛亮就是利用了这一点,在任人唯贤的幌子下,把荆州集团放到了统治集团的地位上,而益州集团只能作二等公民。

反过头去再思考“怎么办”的问题,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问题出在刘氏集团的统治基础薄弱(道不足),而诸葛亮的政策完全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正确的政策就要加强这个统治基础(以道补道),如何加强?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给予益州集团正常国民的待遇,让他和荆州集团平起平坐,但这是一项极危险的方案,因为荆州集团的弱小,弄不好就要象台湾的国民党一样丧失政权,甚至沦为二等公民。即便荆州集团成功的保证了自己的地位,先贤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因为没有了荆益矛盾,最高统治阶层不用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其他矛盾就很可能暴露,比如很可能出现高层内部的内耗,三国中的其他两国魏吴就都出现了这种情况。

这个政敌就是李严,在当年刘备病重的时候,为了防止诸葛亮专权,也是为了平衡荆益两大政治集团的力量,刘备同时托孤给了葛、李二人。但刘备死后诸葛亮采用巧妙的政治手腕打掉了李严,诸葛亮大权独揽,李严只能困守白帝城。这让李十分气愤。在当时,蜀国只领有益州一州之地,而诸葛亮就是益州牧。所以李严就上奏后主刘禅。要求分立江州,自为江州牧。诸葛亮当然不会准许李严这样干,李严的建议被否决了,后来更是借故把李严贬为庶民。

那么我的灵感是什么呢?就是还是按照李严的意思分立江州,当然这可以在李严被罢以后,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然后继续运用任人唯贤的策略,重用荆州和新益州集团,当然要以荆州集团为主。然后压迫江州集团,派荆益联盟可靠的人才去江州作州牧和郡守。谨防江州人的反抗。当然这种压迫要掌握一个火候问题,既要让益州集团的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又要不至于造成江州集团的强烈反抗。

也就是说,在原来的蜀国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这一对矛盾中,被统治者的势力过于强大而统治者的势力过于弱小,这造成了统治基础的薄弱,这个时候,可以在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中作一个新的划分,把一部分被统治者划分为统治者,从而可以大大的加强统治集团的力量,加强了国家的统治基础。

如此这样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关键就在于新益州集团的变化,因为新益州集团上升到了统治集团的地位,而江州集团仍旧属于被统治集团,因为在蜀国存在一个全局性永久性的矛盾,江州集团集团与新益州的矛盾。这个矛盾永远处于最突出的地位,就把其他国内矛盾压下去了,新益州集团得到了好处,处于蜀汉的两个等级中的第一等,会使他们有一种主人翁的感觉,这样就消除了他们对荆州集团和刘氏政权的心理隔阂,同时虽然因为他们处于了第一等级,但是因为他们害怕江州集团造反,所以必然和荆州集团联合,齐心协力,新益旧荆集团团结如一人,这样反而会使西蜀的高官们团结起来而不是内耗。同时,这样的政策会使新益州集团处于超国民的地位,如果刘氏政权覆灭了,那么新益州集团就会重新成为全国范围内的一个普通的州,超国民地位丧失。这是新益州集团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们就会坚决与魏国为敌,而不会出现邓艾攻蜀时纷纷投降的事情了。

新益州集团会不会支持北伐呢?我认为是会支持的。因为北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北伐的最终成功终究要依托于一城一地的争夺,而每一块新土地的夺得都会使新益州集团获得新的财富来源地(或新被压迫地)。这何乐不为?即便是北伐全面成功,首都东迁,新益州集团当然会丧失超国民的待遇,但是刘氏政权氏一不会忘记自己的发家之地的。二则那些新益州显贵作为老部下,自然都会有复国的大功。是没有亏吃的。

为什么要从地域上去划分等级而不是象魏国一样的九品中正制呢,因为西蜀内部始终存在着当地人与外来人的矛盾,外来人虽然处于最高层,但毕竟人数有限而且势力不断衰弱,他们对当地人的统治的基础就会不断削弱,所以必须要在地域上做文章,只有制造一个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新矛盾才能转移原有的地域之间的旧矛盾。在加强统治基础的同时稳固了政权。

这样一来,在蜀国就会出现荆-新益集团的坚强联盟,不仅大大增强了统治基础,而且可以从强大的益州集团中不断的选拔出各种人才,就绝不会出现“蜀中无大将”的悲惨局面了。

不管怎么样,在那个年代里,他是不可能爽快地答应一声“好”的。但是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将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所以刘备这话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一种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严,在刘璋时期就是东州集团中的佼佼者。自刘备入主成都以后,他在任上又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了他的出色军事和政治能力。

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建树的机会,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同类推荐
  • 商家灵通百变36招

    商家灵通百变36招

    当今市场,惟有灵通百变的经营者才能生存发展。灵通者,反应机敏,动作快捷。百变者,随机应变,以变求胜。且看竞争风云变幻,商机云遮雾掩。企业经营者搏击商海,贵在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商机可遇更可求,处处留心处处有:精心调研,找准市场的空白区域里大力发展;敏锐捕捉,在政策的变化微调中寻踪觅迹;厚积薄发,掌握灵通的商业住处开拓进取。
  • 易经战略

    易经战略

    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刘伯温等,这些著名的战略家,都精通《易经》,并利用易经的智慧“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实也暗合着易学规律之道。《易经战略》,是张松先生穷十几年之精力,寻师问道、潜心研究与实践的成果。本书的精要所在,是阐发了易学规律的精华,将之用于战略实践的指导。
  • 强将手下无弱兵

    强将手下无弱兵

    在现代企业的团队中,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相对于基层员工来说,就是一个个强将,他们具备好的工作思路、管理模式,具有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于整个员工队伍的建设及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强将是榜样。领导者能否被部属所接纳,关键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这直接影响到他的领导力。形象塑造源自于实际工作中的言行。因此,作为领导者应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用超强的办事能力,公平、公正、公开的领导作风,敢于担当的精神,为部属树立榜样。
  • 投放决定利润

    投放决定利润

    本书由全球领先的媒体传播公司实力传播集团所著,全书以ROI(投资回报)的概念贯穿始终,为读者集中讲解了媒体投放的流程、方法等重要概念,最终目的是希望帮助企业主加速现金流转,增强赢利能力,获得更多收益。书内阐述了广告投放的一般流程、衡量及优化媒介计划等与企业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
  • 用人七绝:管理者必备的七种能力

    用人七绝:管理者必备的七种能力

    一个管理者各方面的才能并不一定都要高于下属,但用人方面的才能却要出类拔萃。知人善任,活用人、巧用人、用好每一个人,这是管理者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关于这一点,刘邦有句经典之言:“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韩信;筹集粮草银饷,我不如萧何。而他们都被我所用,这就是我得天下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善于用人,能集他人所长为己所用。
热门推荐
  • 无敌之王

    无敌之王

    【免费爽文】穿越了,还自带一个无敌空间,楚云想不牛逼都难。混沌拳圣,御兽天尊,造化丹帝……无数神级职业,等着他来挑选。从此,天才如浮云,一拳打成狗,美女似白菜,一棵怎么够?咱的目标是:天下无敌,没有鸭梨!读者交流群:516289124
  •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

    “底线思维”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这种思维方法,就能做到认真评估决策处事的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从而处变不惊、守住最后防线。树立“底线思维”,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千亿暖婚:傲娇大叔别管我

    千亿暖婚:傲娇大叔别管我

    她,萧家二小姐,打架、逃学、逛酒吧、飙车,生活可谓滋润,可高中毕业那天一夜醉酒睡上大BOSS,并找上门求负责,从此潇洒是浮云,美神靠边站,大学毕业别人美滋滋的找工作,而她却挺着肚子满世界跑。“女人,从你睡我那天注定跑不掉。”
  • 首席,你栽了!

    首席,你栽了!

    身为豪门之后的女人,言行粗狂一点也没有小家碧玉的气质,相反在遇见帅哥的时候还大大的泛起花痴,着也难免谁叫咱们这位总裁既帅气逼人,又男子荷尔蒙大发,散发出来的雄性激素大大刺激到了千心悠。一场不愉快的遭遇让千心悠买醉结果却阴差阳错的怀孕了……
  • 这里妖怪多

    这里妖怪多

    这是一个上司和下属一同中毒了的故事又名【爱的自杀再问供养】
  • 生死狙击之绝迹重生

    生死狙击之绝迹重生

    公元2210年,世界上出现了两大闻名全世界的独立军事阵营,他们的存在都有自己的目的,它们不属于任何国家,都有自己独立的军事政权,就连联合国也拿它们没有办法。这两大阵营便是风暴联盟与雷霆战警。
  • 抵死溺宠:魅世狂妃

    抵死溺宠:魅世狂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绝世杀手,穿越成了克父克母的丑陋弃女。他是千寻国传说中的妖孽傻王,却有着和她男人一模一样的身体。上一世你为我而死,重生在异世我发誓要爱你,疼你,宠你,只要伤害过你的,我即便毁灭世界也要为你报仇。我承诺:你若是不离不弃,我必定生死相依。你若是想要离去,我为你上天入地。皇后欺我,一步一步设局让你永无翻身之地。皇上利用?让你国不成国,君不成君。我的男人,无人敢欺,可是她的睿智,她的腹黑,她的阴谋诡计通通都没有逃过某男人的视线,当一切回到最初,我是你的谁?谁是你的他?
  • 幼儿园的小多米:我们一起玩儿吧

    幼儿园的小多米:我们一起玩儿吧

    从孩子怎样与人交往为切入点,围绕分享、宽容、礼让等主题进行情景还原,通过融合了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小故事,让孩子在快乐的阅读中学会待人接物,与人相处的能力。
  • 放手,我无怨无悔

    放手,我无怨无悔

    浩轩,你的幸福还会存在的,我选择祝福你,我选择放手。如果你的幸福不是珍惜,或是他不爱你,请选择放手这样对你他都好,这样你才会无怨无悔。
  •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二十位人性见证者

    20世纪上半叶,电影还不发达,电视刚刚起步,一批优秀的摄影家,开始用镜头叙述时代的变迁,记录人生百态,揭露最真实的人性。他们的镜头里有各色各样的人物、城市和农村、战争与和平、时间与细节……同时,这些作品都打上了强烈的个性化的印记,表达出摄影家的观念、情感以及他们观察和触摸外部世界的方式,他们是20世纪的“人性见证者”。作者阮义忠以亲切活泼的笔调及丰富的摄影作品,介绍了桑德、布列松、卡帕、阿勃丝、寇德卡等二十位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杰出摄影家的生平经历与影像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