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有个特别的嗜好,就是酷爱马匹。这个嗜好到刘彻晚年,更是到了几近疯狂的程度。只要听说哪里有良马宝驹,就算花再大的代价,刘彻都在所不惜。下面的故事,便和马匹有关。
西域是个盛产良马的地方,这其中尤其以乌孙国和大宛国的宝马良驹最为有名。
早年张骞出使西域时,为了劝说乌孙国与汉朝结成联盟,曾给乌孙王带去很多礼物,这些礼物的贵重稀有程度,不是那些西域小国可以比得了的。而所谓的联盟,其实就是和亲,两家结成亲戚,关系自然就近了。由于乌孙国距离匈奴人盘踞的地方比较近,相比之下,汉朝反而是一个远国。乌孙王担心和汉朝结盟后会得罪匈奴,所以不敢答应张骞的要求。但同时他却对张骞带来的礼物爱不释手。匈奴的威胁是直接的,而汉朝的报酬之丰厚,是让人难以拒绝的。在这种情况下,乌孙王只得挑选良马派出使者到汉朝报聘,但心中犹疑,迟迟不肯下决心结亲。
这件事很快就被匈奴单于知道了,匈奴人一直没怎么把乌孙放在心上,这时候听说乌孙竟然要和汉朝结亲,便认为乌孙国王不老实,决定给乌孙一些教训。匈奴要教训一个国家,那手段一定非常不一般,当年匈奴人为了教训大月氏,曾砍下大月氏国王的头颅盛酒喝,迫使月氏国子民不得不举国西迁,这件事,乌孙国王还是记得的。
一想起匈奴人的手段,乌孙国王就浑身直打颤,既然已经和匈奴翻脸,那也就没什么好犹豫的了,便急急忙忙派使节出使汉朝,说愿意和亲,结为兄弟之邦共同对付匈奴。
此时的刘彻已近晚年,因连年用兵等原因,国库已是入不敷出,大汉子民的生活比较清贫。能够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当然是上策,见乌孙国王同意和亲了,刘彻心中自然高兴。但汉朝毕竟是大国,大国要有大国的气度,虽然刚开始时是我们要求和你们结盟,但现在情形不同了,你们要想求得汉朝的庇护,必须规规矩矩按程序来。这个程序,当然是和亲的程序,是汉朝的大臣们提出来的,而且刘彻也同意。这个程序,就是要想让汉朝嫁公主,必须先纳聘礼。
乌孙使节回去后便把刘彻的话给乌孙国王说了,乌孙国王认为纳聘礼是正常的要求,当下便同意了。
元封三年(前108),乌孙国将一千匹上等好马送给汉朝,以为结亲的聘礼。这些马比上一次乌孙国王给刘彻的回礼要好许多,刘彻心中欢喜,便称其为天马。
刘彻收到聘礼后,与乌孙的和亲便算是成功了,于是他给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公主赐了个公主的名分,将其嫁给乌孙国王昆莫,并给细君公主准备了异常丰厚的嫁妆。
昆莫这时候已经是个垂垂暮年的老人了,见汉朝送来的公主年轻而漂亮,当然是心花怒放,便册封细君公主为他的右夫人,地位之高,在其他夫人之上。
匈奴单于听说昆莫和汉朝结了亲,不由得有些气急败坏。乌孙国如今以汉朝为靠山,匈奴人虽然比较霸道,但也不敢随意欺负。单于思来想去,最终想清楚了:好啊,硬的不行,那就来软的吧,然后便将自己的女儿打扮了一番,送给了昆莫。
匈奴虽然惹不起汉朝,但要灭掉西域的一两个小国,却还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昆莫知道匈奴单于将女儿赐给他的原因,不敢拒绝,也不敢怠慢,便封匈奴王女为左夫人,地位与右夫人相当。昆莫是这么考虑的,汉朝虽然比匈奴强大,但汉朝太远,而匈奴人就近在眼前,远水救不了近火,万一匈奴人什么时候一个不理智,恐怕乌孙国便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对于匈奴人的这招,刘彻却没有动怒,而是赐给细君公主更多的钱帛财宝,让其贿赂乌孙国的王公大臣。刘彻这招是十分管用的,没过多久,乌孙国自上而下便纷纷称赞汉朝是泱泱大邦,汉朝与乌孙之间的感情,很快便超过了匈奴。匈奴单于的发难,就这样被刘彻不动声色地解决了。
但这件事结束后,又有一件事情发生了。
前面已经说过,昆莫是乌孙的老国王了,年龄比较大。这时候便出现了一个问题。西域各国,民俗风情与中原相比有很大的差别,中原遵循儒家的伦理纲常,父子君臣之间都有严格的礼仪尊卑,而中原之外,却不怎么在乎这些。举个例子,匈奴的单于死后,新任单于可以娶后母为妻,可以娶哥嫂弟媳为妻等等,这在中原人看来是大不敬的事,但对匈奴人而言,却十分习以为常。而此时的乌孙国,无疑也面临着这种情况。
昆莫年老气衰,细君公主嫁过去不久,昆莫就死了。昆莫死后,其孙岑陬继位为乌孙王。这个岑陬的年龄不大,和细君公主差不多。大凡男人,尤其是居于高位的男人,对于年轻漂亮的美女是十分喜爱的。乌孙新国王岑陬,也毫无例外地喜欢上了细君公主,这个他爷爷的年轻妻子。
细君公主在乌孙多年,当然知道乌孙的风俗习惯,我们也不知道她心里到底愿不愿意,反正后来他就转嫁给岑陬了。细君公主转嫁给岑陬后生了一个女儿,然后便死了。
细君公主一死,刘彻就又头疼起来,当然了,他不是为细君公主的死而伤心,他是个铁血雄风式的帝王,虽然有些痛惜,但绝不会因儿女私情而皱眉头。他之所以头疼,是因为女子在乌孙国是没有王位继承权的,若是得不到乌孙国的王位,自己不是白忙活了吗?就这样,刘彻又把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公主嫁给了岑陬。
解忧公主的命运和细君公主一样,都是不幸的。因为解忧公主嫁过去不久,岑陬就死了,岑陬一死,解忧公主就又改嫁了。但同时又比较幸运的是,解忧公主改嫁后,竟然一口气生了五个子女,这其中便包括三个男孩。
解忧公主为乌孙国王生儿育女,汉朝与乌孙国的和亲,终于开花结果,而刘彻的和亲政策,无疑也取得了成功,从此之后汉朝一直与乌孙睦邻友好,而汉朝的使节,从此能亳无阻碍地越过葱岭,到达安息、罗马等地,张骞出使大月氏所开辟的西域通道,从此便繁荣起来,各国使节来来往往,汉朝的国威也远播异域。
乌孙是西域各国中与汉朝关系比较好的国家,因此刘彻才用温和的和亲手段安抚之。但除了乌孙,西域还有其他的国家,这些国家中,诸如楼兰、车师等国,对汉朝就没那么敬重了,经常打劫汉朝的商队使团。刘彻几次派出使者到大宛去寻找汗血宝马,但几年过去了,竟然一匹都没有得到,这让嗜马如命的刘彻大为恼怒。
汉朝虽然打败了匈奴,匈奴人对汉朝惧怕莫名,但西域各国都没有真正见识过刘彻用兵的天赋,因此对汉朝也就不怎么忌惮。
当然了,刚开始之时西域各国对汉朝还是比较敬重的,毕竟汉朝打败过强大的匈奴,而西域各国即便是现在,也还活在匈奴的阴影下。
自从博望侯张骞打开去西域的通道后,越来越多的汉朝使者走出了西域。这些使者大多数都是毛遂自荐的,他们的气节品性都很一般,之所以出使西域,绝不是为了忠君爱国,而是为了发财。
这些使者到了西域后,胡作非为,中饱私囊,更有甚者还将刘彻与西域各国国王互赠的礼物占为己有,然后倒买倒卖,从中牟取暴利。由于汉朝使者的态度蛮横,西域各国对汉朝的印象也发生了变化,态度开始不恭敬起来。这种不恭敬发展到后来由于受到匈奴人的挑拨,一些国家竟然公开实施抢劫,劫掠汉使携带的贵重财物。
汉朝使者以前出使西域时耀武扬威,后来屡屡被强盗打劫,心情就有些恼怒了,于是回去后便在刘彻面前添油加醋地挑拨一番,说西域各国对汉朝如何如何不敬,如何与匈奴勾结等等,并且说他们这么长时间之所以没给皇上弄到汗血马,就是因为西域各国打劫汉使,通往大宛的道路被阻绝的缘故。
受到挑拨后,刘彻认为有必要给西域各国一些颜色瞧瞧,但汉朝是个大国,去欺负西域的小国家,多少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刘彻便将兴风作浪的匈奴人确定为打击目标,拜赵破奴为将军征伐西域。
元封三年,从骠侯赵破奴率兵数万开赴匈河水,找匈奴主力进行决战。自从漠北之战后,匈奴人元气大伤,再无力气反抗汉朝的进攻。这时候见赵破奴率大军前来,匈奴人心胆俱裂,还没碰头就远远逃开了。
赵破奴千里跋涉来到西域,竟然扑了个空,这让他有些不甘心,眉头一皱,便做出了决定。刘彻之所以让他出兵,打击匈奴是假,震慑西域各国是真。既然找不到匈奴,挑两个比较张狂的西域小国教训一下,也是能够取得敲山震虎的效果的。
这样想着,赵破奴在西域溜达了一年,待到将西域各国的情报搜集完整,便决定选楼兰和车师两个国家下手。
赵破奴率军来到楼兰国城下,见楼兰国城门紧闭,不由得冷笑一声,命令大军就地扎营,却不攻击。楼兰国王平时跟匈奴勾结在西域耀武扬威,这时见汉军主力兵临城下,早已吓得面如土色。
天黑之后,赵破奴依旧没有下令攻城,却率领汉军拔营而去。
见汉军来了又去,楼兰国王顿时便糊涂了,担心赵破奴是在使什么计谋,因此派人一路跟踪,想要看个究竟。
赵破奴离开楼兰城后大张旗鼓地向东行去,楼兰国探子一路跟随,见汉军没有回头的意思,便回去报告楼兰国王,说汉军真的撤了。
楼兰国王这时候才松了一口气,虽然之前他已经和匈奴单于约好,一旦汉军攻城,匈奴主力便从背后偷袭汉军,两国军队前后夹攻,从而一举消灭汉军。但即便如此,他心中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当年匈奴最强大的时候都被汉军打败了,如今日渐没落,而汉军依旧强盛,若说匈奴能打赢汉军,连他自己都不相信。因此见汉军撤退,他心里的石头才真正放下来。
且说赵破奴拔营离去,行了几百里后,命令手下率大军继续向东,他自己则挑选精骑七百人,沿着一条早就侦查好的捷径一路疾驰,清晨时赶到楼兰国城下,趁着守备松懈,一举攻进王城,将楼兰王生擒活捉。
攻下楼兰国后,赵破奴略作休整,便将兵锋指向车师。
车师国王听说楼兰已被汉军攻破,不由得惊恐万状,马上派人向匈奴求救。匈奴人因为惧怕汉军而早早逃开,这时候汉军兵锋正盛,自然不敢派兵前来。
车师国王求救不成,只好紧闭城门负隅顽抗。赵破奴率大军将车师国王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声令下,汉军四面八方开始攻城。经过一番血战后,汉军终于攻破车师王城,但车师国王却侥幸逃脱。
赵破奴打败楼兰和车师,西域各国顿时大震,之前他们都欺负过汉朝的使者,这时候怕赵破奴报复,便纷纷派使节去了长安,向刘彻示好问候。刘彻见震慑西域的目的已经达到,便再没进行进一步的举措。
刘彻打通前往大宛的西域道路后,便又派使者到大宛去求汗血宝马。
虽然出使的使者很多,但过了许久,依旧没人能把汗血宝马带回来。这时候刘彻就动怒了,便召来使者问话,说我派你们这么多人带着那么多财宝去大宛求马,你们求了好几年都没把马带回来。刚开始时是西域各国无视我大汉天威,现在赵破奴已经教训了楼兰和车师,你们还完不成使命,难道西域的道路还没有打通吗?
见刘彻动怒,使者们就都害怕起来,便用言辞来搪塞,说大宛国的好马都在贰师城,但大宛国王说汗血宝马是他们的国宝,不能轻易送人,所以他们求了这么多年,还没有求到。
听使者这么说,刘彻的气稍稍平静下来。汗血宝马既然是人家的国宝,自然珍贵无比,人家舍不得,这也在情理之中。这么想着,刘彻便再一次派出使者,这次使者所携的礼物是黄金千斤,以及一匹汗血宝马的金塑像。
刘彻这次送出去的礼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厚,使者自信满满地带着这些礼物去了大宛,满心以为这次能得到汗血宝马,但让人目瞪口呆的是,最后仍然被大宛国王拒绝。
拒绝倒也罢了,但这时候却非常不幸地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给大宛国带来了灭顶之灾。
使者带着被退回的礼物返回汉朝,在归去的途中,却被大宛守将给杀了,所有使团成员,全都被杀戮殆尽。
刘彻听说这件事后,顿时勃然大怒:好哇!我好心派人去求马,你们竟然这么对我,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太初元年(前104),刘彻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军六千出征大宛。李广利是李夫人的哥哥,和卫青一样,也是因裙带关系被刘彻重用的。但与卫青不同的是,这个李广利没什么才能,刘彻虽有意栽培他,但他自己却实在不争气,到了大宛的第一仗,就稀里糊涂被打得一败涂地,两年后凄惨回国,活着的人马已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
刘彻听说李广利打了败仗,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李广利还没入关,就又派了六万人出关,给李广利下了死命令:攻不下大宛,你就不要回来了。
就这样,李广利再次率军出征。
第一次李广利的运气不好,但这一次,老天却眷顾了他一下。
李广利到西域后,先是用最蛮横的方式打下西域小国轮台,屠杀一番后,很快就来到大宛边界。到了大宛,李广利依旧用的是蛮横的打法,但他这个蛮横与霍去病的蛮横有些不同,霍去病的蛮横有一种霸气和无畏的精神在里面,而他的蛮横,却没有这样的特征。
李广利用他特有的蛮横方式攻打下大宛的城池,大宛举国一片震动。而震动的后果,就是大臣们谋逆,将大宛国王毋寡的头颅砍了献给李广利,向李广利求和。
就这样,李广利的第二次西征便算是以胜利而告结束。结束之后,就是挑选马匹的事了,李广利可没有忘记,刘彻日思夜想都在盼着这里的汗血宝马呢。
大宛人吃了败仗,此时已经没了底气,听说李广利要选马,便十分情愿地献出十多匹汗血宝马,又挑选上等好马三千多匹交给了李广利。李广利得到马匹后,终于松了一口气,随便指定了一大宛人做国王,然后就带着马匹回长安了。
李广利回到长安后,刘彻自然十分欣喜,封李广利为海西侯,跟随李广利出征的许多人也被加官晋爵。
当李广利西征大宛之时,退居北方的匈奴看到有机可乘,便大举进犯汉朝边境,东起云中、西至酒泉的千里之地烽火连天,一时之间汉朝边民死伤无数。
但由于连年的征战,加上恰逢天灾,汉朝国库早已空空如也。没有军马钱粮,刘彻不得不忍耐着。四年之后,当经济略微复苏一些时,才发兵十万让李广利打击匈奴。
李广利这个人的才能是比不上卫青、霍去病的,之所以能成为继卫霍之后又一个对匈作战的将领,主要原因是将星陨落,而李夫人正在受宠。后来李夫人失宠,李广利也因立储一事受到牵连。当时的李广利正在率部征讨匈奴,听说立储事发,担心刘彻怪罪,有心立功赎罪。但由于求胜心切,最后被匈奴人打败,惧怕之下,便投降了匈奴。李氏一脉,从此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