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2600000012

第12章 小学略说(2)

刘台拱不以小学名,而文集中《论六书》一文,识见甚卓。谓所谓转注者,不但义同,音亦相近。此语较戴氏为有范围。转注云者,当兼声讲,不仅以形义言。所谓“同意相受”者,义相近也。所谓“建类一首”者,同一语原之谓也。同一语原,出生二字,考与老,二字同训,声复叠韵。古来语言不齐,因地转变,此方称老,彼此曰考;此方造老,彼处造考,故有考老二文。造字之初,本各地同时并兴举,太史采集异文,各地兼收,欲通四方之语,故立转注一项。是可知转注之义,实与方言有关。《说文》同部之字,固有转注;异部之字,亦有转注,不得以同部为限也。

《说文》于义同、音同、部首同者,必联绵属缀,此许君之微意也。余著《国故论衡》,曾举四十余字作证。今略言之,*部:{艹富},葍也,葍,{艹富}也;蓚,苗也;苗,蓚也。交互为训,绵联相属,即示转注之意。所以分二字者,许君之书,非由已创,亦参考古书而成。{艹富}、葍、蓚、苗,《尔雅》已分,故《说文》依之也。又如袒、裼、祼、裎:袒,许书作“但”;裼,古音如鬄。但、裼古双声,皆在透母。裸,但也;裎,但也。裎今舌上音,古人作舌头音,读如听,亦在透母。裸在今来母,于古亦双声。此皆各地读音不同,故生异文。由今论之,古人之文,转今为简。亦有繁于今者。《孟子》:“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实则但言,我、吾、卬、言,初造字时,实不相关,语言转变,遂皆成我义。低卬之卬,言语之言,岂为自称而造?因各地读音转变而假用耳。又,古人对人称尔,称女,称戎,称若,称而,《说文》尔作氽,即造氽为对人之称,其余皆因读音转变而孳生之字。女即借用男女之女,戎即借用戎狄之戎,若即借用择菜之若,而即借用须髯之而。古无弹舌音,女戎若而,皆入泥母。以今音准之,你音未变,戎读为奴、为侬,而读为奈,皆入泥母。今苏沪江浙一带,或称奈,或称你,或称奴,或称侬,则古今音无甚异也。又汪、潢、湖、汙四字,音转义同。小池为汙,《左传》:“周氏之汪。”汪训池,亦称为潢,今匣母,转而为汙潢。《汉书》:“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左转》亦称潢汙行潦。汪今影母,音变为湖。汙湖阴声,无鼻音;汪潢阳声,有鼻音。阴阳对转,乃言语转变之枢纽。言与我,吾与卬,亦阴阳对转也。语言不同,一字变成多字。古来列国分立,字由各地自造,音亦彼此互异,前已言之。今南方一县之隔,音声即异,况古代分裂时哉!然音虽不同,而有通转之理。《周礼·大行人》:“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瞽不能书,审音则准。史者史官,职主记载。“谕书名”者,汙潢彼此不同,谕以通彼此之意也。“听声音”者,听其异而知其同也。汪汙潢湖,声虽不同,而有转变之理,说明其理,在先解声音耳。如此,则四方之语可晓;否则,逾一地、越一国,非徒音不相同,字亦不能识矣。六书之有转注,义即在此。不然,袒裼裸裎、汪汙潢湖,彼此焉能通晓?下三字与上一字,音既相同,义亦不异。此所谓“建类一首、同意相受”也。古者方国不同,意犹相通。造字之初,非一人一地所专,各地各造,仓颉采而为之总裁。后之史籀、李斯,亦汇集各处之字,成其《仓颉篇》等。秦以后字书亦然,非仓颉、史籀、李斯之外,别无造字之人也。庶事日繁,文字遂多。《说文》之后,《玉篇》收两万字,《类篇》收五万字,皆各人各造而编书者汇集之。后人如此,古人亦然。许书九千字,岂叔重一人所造?亦采前人已造者耳。荀子云:“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斯明证矣。是故,转注在文字中乃重要之关键。使全国语言彼此相喻,不统一而自统一,转注之功也。今人称欧洲语同出罗马,而各国音亦小异。此亦有转注之理在。有转注尚有不相喻处,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当时列国赴告,均用已国通用之字,彼此未能全喻,史官或有不识之字,则阙以存疑。周全盛时,虽诸侯分立,中央政府犹有史官可以通喻;及衰,列国依然自造文字,而史官不能喻。其初不喻者阙之,其后则指不识以为识。“今无矣夫”者,伤之也。华夏一统,中国语言,彼此犹有不同,幸有字书可以检查。是故,不但许君有功,即野王、温公辈,亦未始无功。又字有义有音,义为训诂,音为反切。韵书最古者推《广韵》,则陆法言辈亦何尝无功哉!古有谕书名、听音声之事,其书不传,后人采取其意而为音韵之书。为统一文字计,转注决不可少,音韵亦不得不讲也。

假借之与转注,正如算术中之正负数。不转注,文字乃多;有假借,文字乃少。一义可造多字,字即多,转注之谓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长是,假借之类也。令之本义为号令,发号令者谓之令,古之令尹、后之县令,皆称为令,此由本义而引申者。长本长短之长,引申而为长幼之长。成人较小孩子为长,故可引申,再引申而为官长之长,以长者在幼者之上,亦犹官长在人民之上也。所谓假借,引申之谓耳。惑者不察,妄谓同声通用为假借。夫同声通用,别字之异名耳。例如前后之前,许书作*,今乃作*。*,剪刀之剪也。汉以后,凡*均作前。三体石经犹不作前。夫妄写别字,汉以后往往有之,则汉以前亦安见其必无?周公、孔子,偶或误书,后人尊而为之讳言,于是美其名曰假借。实则别字自别字,假借自假借,乌可混为一谈?六书中之假借,乃引申之义。如同声通用曰假借,则造拼音字足矣。夫中国语之特质为单音,外国语之特质为复音。如中土造拼音字,则此名与彼名同为一音,不易分辨,故拼音之字不适于华夏。仓颉为黄帝史官,黄帝恐亦如刘裕一流,难免不写别字耳。是故同声通用,非《说文》所谓假借。《说文》所谓假借,乃引申之义,非别字之谓也。否则,许君何不谓“本有其字,写成别字,假借是也”乎?“本无其字”者,有号令之令,无县令之令;有长短之长,无令长之长:故曰无也。造一令字,包命令、县令二义。造一长字,包长短、长幼、官长三义,此之谓假借。

外此,假借复有一例。唐、虞、夏、商、周五字,除夏与本义犹相近外,唐为大义,非地名;虞为驺虞义,非地名;商为商量义、周为周密义,均非地名。此亦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如别造一字,唐旁加邑为鄌,虞、商、周亦各加邑其旁,亦何不可?今则不然,但作唐、虞、商、周,非依声托事而何?此与令长意别,无引申之义,仅借作符号而已。

外此,复有一例。如重言之联语,双声之联语,叠韵之联语。凡与本义不相关者,皆是也。《尔雅》:“懋懋、慔慔,勉也。”“佌々、琐琐,小也。”“悠悠、洋洋,思也。”“烝烝、遂遂,作也。”此重言之联语有此义无此字,亦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之假借也。参差(双声之联语,参与不齐无关)、辗转(双声而兼叠韵。辗,《说文》作*。*与知恋反之转不相关),诪张(双声,诪或作侜,与幻义不相关),皆以双声为形容也。消摇(消者消耗、摇者摇动,皆无自在义)、须臾(须,颊毛也。臾,曳也。皆无顷刻义),皆以叠韵为形容也。有看似有义,实则无义者。如抢攘,《说文》无抢,作枪;攘作*:二字合而形容乱义。要之,联词或一有义,或均无义,皆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皆假借也。是故不但令长可为假借之例,唐、虞、商、周,懋懋、慔慔,参差、抢攘,均可作假借之例。由此可知假借之例有三:一引申、二符号、三重言双声叠韵之形容,皆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也。乌得以同声通用当之哉(同声通用,治小学者亦不得不讲。惟同声通用乃小学之用,非六书造字之旨耳)!

引申、符号、形容,有此三者,文字可不必尽造,此文字之所以简而其用普也。要之,《说文》只九千字,《仓颉篇》殆不过三千字,周秦间文化已启,何以三千字已足?盖虽字仅三千,其用则不仅三千。一字包多义,斯不啻增加三四倍矣。

以故,转注、假借,就字关联而言;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就字个体而言。虽一讲个体,一讲关联,要皆与造字有关。如戴氏所言,则与造字无关,乌得厕六书之列哉?余作此说,则六书事事不可少;而于造字原则,件件皆当,似较前人为胜。

造字之始于仓颉,一见于《世本》,再见于《荀子》,三见于《韩非子》,而《说文序》推至伏羲画卦者,盖初文之作,不无与卦画有关,如*即坎卦是已。若汉人书坤作*,《经典释文》亦然;宋人妄说坤为六断,实则坤与川古音相近,**相衍,义或近是。《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州。”大地抟抟,水绕其旁,胥谓之州。故邹衍有大九州之说。释典有海中可居者四大洲之言。*者*之重也。气字作*,与三卦近似。天本积气,主亦相合。此三卦与初文皆有关系。言造字而推至画卦,义盖在是。

《序》又言:“见鸟兽蹄{辶亢}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初造书契。”此义汉儒未有所阐。案《抱朴子》:八卦象鹰隼之翮。其言当有所受。《易·系》言:“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所谓鸟兽之文者,鹰隼之翮当居其一。鹰翮左右各三。象其全则为ⅰ,去其身则为ⅱ,此推至八卦之又一说也。

造字之后,经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则文以浸多,字乃渐备。初文局于象形、指事,不给于用。《尧典》一篇,即非初文所可写定。自仓颉至史籀作大篆时,历年二千。其间字体,必甚复杂。史籀所以作大籀者,欲收整齐画一之功也。故为之厘订结体,增益点画,以期不致淆乱。今观籀文,笔画繁重,结体方正:本作山旁者,重之而作屾旁;本作*旁者,重之而作*旁。较钟鼎所作踦斜不整者,为有别矣。此史籀之苦心也。惜书成未尽颁行,即遇犬戎之祸。王畿之外,未收推行之效。故汉代发见之孔子壁中经,仍为古文。魏初邯郸淳亦以相传之古文书三体石经(北宋苏望得三体石经,刻之于洛阳,见洪氏《隶续》,民十一洛阳出土石经存二千余字)。至周代所遗之钟鼎,无论属于西周或属于东周,亦大抵古文多而籀文少。此因周宣初元至幽王十一年,相去仅五十余年。史籀成书,仅行关中,未曾推行关外故也。秦兼天下,李斯秦同文字,罢其不与秦文合者,作《仓颉》等三篇。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后世谓之小篆。今观《说文》所录重文,古文有三百余字,而籀文不及二百。此因小篆本合籀。文繁重,李斯略为改省。大篆小篆,犹世言大写小写矣。

秦时发卒兴戍,官狱繁多,程邈作隶,以趣约易。施用日广,于是古文几绝。秦隶今不可见,顾蔼吉《隶辨》言秦隶之遗于今者,若秦量、秦权、秦诏版等。文虽无多,尚可见其大意。大概比篆书略加省改,而笔意仍为篆书。即西汉之吉金石刻,虽为隶体,亦多用篆笔书写,与后世之挑剔作势者不同。东汉时,相传有王次仲者,造作八分,于是隶法渐变,即今日所称之汉隶也。今所见之汉碑,多起于东汉中叶以后。东汉初年之《三公山碑》,尚带篆意;《石门颂》亦然;裴岑《纪念碑》虽隶而仍兼篆笔,盖为秦隶之遗。桓、灵时之碑刻,多作八分,蔡邕之熹平石经亦八分也。八分与隶书之别,在一有挑剔,一无挑剔,譬之颜、欧作楷,笔势稍异耳。《说文序》又言:“汉兴有草书”。卫恆言:“草书不知作者姓名。”今案:草书之传世者,以史游《急就篇》为最先,而赵壹亦谓起秦之末。但《论语》有“裨谌草创”之语;《屈原传》亦有“屈平属草稿未定”语。此所谓草,是否属稿之际,作字草率牵连,或未定之稿曰草稿,均不可知。东周乙亥鼎文,阮元以为草篆,后人颇以为非。余谓凡笔画本不相连,而忽牵连以书者,即可认为草书之起源。如二十并作廿,四十并作卌是矣。又古文*或作*,*从*从*,可以六书解说。*为*之上半,应作*,而今作*,不能以六书解,或古人之所谓草乎?要之,此所谓草,与汉后从隶变者不同,必从大篆来也。

《说文序》言秦烧灭经书,古文由此绝。绝者不通行之谓,非真绝也。秦石刻之*字,即古文及字,又秦碑*字,亦系古文(小篆作*)。而廿字秦碑中亦有之。盖秦时通行篆隶,古文易乱,不过施诸碑版,一如今世通行行楷,而篆盖墓碑,多镂刻篆文耳。

秦汉之际,识古文者犹多。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数十篇。《史记·儒林传》: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汉初传《尚书》者有伏生二十九篇,而孔壁所得多十六篇。夫汉景末年,去焚书时已七十年,若非时人多识古文也,何能籀读知其多十六篇哉?可见汉初犹多识古文也。《礼经》五十六篇,亦壁中经,中有十七篇与高堂生所传相应;余三十九篇,两汉尚未亡佚。观郑康成注,常引逸《礼》,康成当有所受。知汉时识古文者多矣。又,《论语》亦壁中经,本系古文,而《鲁论》《齐论》,均自古文出,虽文字略异,而大旨相同。试问当时何以能识?无非景、武之间,仍有识古文者,孔安国得问之耳。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张之献书,当在高后、文帝时,张以之传贾谊,贾作训诂,以授赵人贯公。贾由大中大夫出为太傅,在都不过一年,期时张为达官,传授之际,盖略诏大意而已,岂真以一十九万字,手指口授,字字课贾生哉!则贾之素识古文可知。又《封禅书》言:武帝有古铜器,李少君识之,谓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案之果然。《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古文。”凡此种种,均可见古文传授,秦以后未尝断绝。至汉景、武间,识古文者犹多也。且也,《老》《庄》《荀子》,至今古文之别,其书简帛者,为古文无疑(作《吕览》时,尚无小篆)。秦焚书时,当亦藏之屋壁。迨发壁后,人多能读。不识古文,焉能为此?河间献王得古文先秦旧书《孟子》《老子》之属。《孟子》亦为古文书之,余可知矣。今人多以汉高、项王为不识字。其实不读书则有之,不识字则未然。项籍少时,学书不成,项梁教之兵法;沛公壮试为吏,皆非目不识丁者所能为。张良受太公兵法于黄石公;萧何引《逸周书》以对高祖;楚元王与申公受诗于浮丘伯;张耳、陈余雅好儒术;贾山之祖贾祛,故魏王时博士弟子,山受学于祛,涉猎书记,凡此皆能识古文之人。汉文时,得魏文侯乐人窦公,年百八十,其书即《周礼·太司乐》章。窦公目盲,其书盖未盲时所受,定系古文。然一献而人能识之,可证当时识者尚多。至东汉许君之时,识古文者渐少。盖汉以经术取土,经典一立学官,人人沿习时制,其书皆变古而为隶矣。若伏生之二十九篇,当初本为古文,其后辗转移写,遂成隶书。高堂生传《礼》,最初为篆为隶,盖不可知,《诗》则成诵于口,与焚书无关,故他书字形或有*谬,而齐、鲁、毛、韩四家,并无因字体相近而致误者。《易》以卜筮独存,民间所传,自田何以至施、孟、梁丘,皆渐由古文而转变为隶,《左传》本系古文,当时学者鲜见,《公羊》初凭口受,至胡毋生始著竹帛,为隶书无疑。大抵当时利禄之途已开,士人识隶已足,无须进研古、籀。许君去汉武时已三百余年,历年既久,识古文者自渐寥落。而一二古文大师,得壁中经后,师弟相传,辗转录副以藏。以不立不官,故在民间自相传授,浸成专家。此三体石经之古文所由来也。夫认识文字,今三体石经尚有异体。缘壁经古文,结体凌乱,有不能以六书解者,许君不愿穿凿,因即屏去不录,如《穆天子传》八骏之名,今亦不能尽识也。

汉时通行载籍,沿用隶书,取其便于诵习,而授受弟子,则参用古文。《后汉书·贾逵传》:章帝令逵自选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人与简纸经传各一通。盖简载古文,而纸则隶写。至郑康成犹然,康成《戒子书》云:“所好群经率多腐败,不得于视堂写定,传与其人。”所谓腐败者,古文本也。

同类推荐
  • 青少年必读经典(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

    青少年必读经典(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

    本书收有“永不放弃”、“高级享受”、“医生吓死病人”、“贫困中的尊荣”、“嫁给哪一个”、“再多给自己一次机会”等近160篇小品文。
  •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经典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包括生活是一面镜子、快乐的人生两辑经典故事。
  • 淡紫色童话书

    淡紫色童话书

    《淡紫色童话书》是一本30篇童话组成的小集子,由著名学者、童话创作人安德鲁·兰编著。
  • 海底宴会厅的生日舞会

    海底宴会厅的生日舞会

    《海底宴会厅的生日舞会》是邹华英的第一本童话书,你将从美丽的朵琳森林开始,听一朵人花的故事,在静静的葡萄园,看一只狐狸和蚂蚁的脚印。撑一把蘑菇小伞,去借点时间。再漫步到海边,捡起一块大海的生日蛋糕,边吃边看青蛙头上那只花蝴蝶,听一听流水的歌声。流水的左边幽静诗意,流水的右边,夹杂着一些动物的争斗声。
  • 安徒生童话6

    安徒生童话6

    《安徒生童话》包括了安徒生创作的全部童话作品,从中可以了解安徒生童话的全貌,感受其间的无穷魅力。其中著名形象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上当受骗想新衣服的皇帝栩栩如生,故事生动有趣,想象奇特丰富。阅读这些作品,可以品味到真、善、美的巨大魅力,受到启迪和感染。本书图文并茂、全面厚实,是世界儿童文学的经典,同时又是阅读和收藏的优秀版本。
热门推荐
  • 末世斗争

    末世斗争

    在那个久远到无法考证的年代,我们的先祖便开始了斗争。与天地斗,与物种斗,与自己斗。为衣食,为荣耀,为责任斗。亿万年后的今天,先祖的精神犹存。灾难降临,世界末日。丧尸,变异兽,还有强大而又邪恶的同类,拦在了人类进化的路上,唯有击碎这一切,方能逃出生天!
  • 与狼的契约

    与狼的契约

    作者第一次写啦,支持一下嘛~一个可爱的萌妹子,来到森林里遇见了狼群,与狼做下了契约。她和酷妹子萧萧,暖心富公子天子皓,和小染一样的羽冥灵,还有许多和狼做下契约的人们会发生什么事情?
  • 我的校花女友

    我的校花女友

    曾经有人问许杰,选择大学的标准是什么。许杰懒洋洋地回答:“当然是哪家校花多就去哪家。”一次奇遇让拥有超凡能力的许杰,一路高歌迈入华夏顶尖学府,自此,一段传奇开始上演。热血都市,不容错过。
  • 穿越西游之最强师兄

    穿越西游之最强师兄

    如果你成为了孙悟空的师兄,会不会为了他而对抗整个天庭和灵山,这是一个精通制造各种枪械炸弹的杀手穿越到西游的世界里,并且意外成为了孙悟空的师兄。不一样的西游,不一样的师徒,不一样的洪荒
  • 蜀汉之征战天下

    蜀汉之征战天下

    黄衍十分费力的睁开双眼一道强光直射眼球,不由的伸出右手挡在眼前直到眼睛能适应为止才放下右手;却发现自己即不是躺在宾馆客房的床上、也不是躺在医院的病床上,而是躺在一张有罗娟轻纱笼罩的软床上;心中不由的嘀咕:这是那里呀!怎么我的身体也“萎缩”哪?
  • 王俊凯穿越千年遇见你

    王俊凯穿越千年遇见你

    沛沛第一次写穿越小说,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请见谅哈(?>?<?)不是男主穿越而是女主穿越了。王俊凯现代当红组合tfboys的队长而在古代确是一位高冷王爷,从来没有人见过他笑,他娶了一位千金,因为她的骄横无比他讨厌她从来没有碰过她,一次意外她失足落水另一个灵魂进入了她的身体,从此以后她就变了一个人王爷从此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 无法解开的谜

    无法解开的谜

    有七位动物迷,都养了许多宠物,可有一次集体玩耍的时候,其中的三个朋友带着宠物发现了穿越时空的隧道。开启了异类之旅。在途中结识了许多盆宇。无奈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什么狗血的励志的搞笑的都发生在他们身上。
  • 爱妻,女王养成

    爱妻,女王养成

    三年前,因为天真,被最好的朋友出卖,背上了巨额债务。不想连累清贫的男友,她毅然转身,踏上了远方的飞机。三年后,她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天真单纯的女孩,而是一个经营三年权谋的心机女子。功成名就之后,她想找回失落的爱,却发现早已物是人非。--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虚儗战争

    虚儗战争

    《虚拟战争》这个书名被人取走了,不过本书还是《虚拟战争》!──────────────────────────今年二十五岁的陆奕从来没有想过,当自己以狩者的身份重新回到学院时,竟然要叫自己的女儿一声"学姐"!这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喜欢日常冒险、恋爱、超能力一流的卿们可以考虑进来看看。为了避免透露太多剧情,简介就弄得简单些了。码字经历三年,累积400万字,请安心收藏。
  • 法医王妃,王爷次药不次饭

    法医王妃,王爷次药不次饭

    一个是丑艳天下的相府嫡女,一个是美颜天下的皇家王子,洞房花烛夜,他嫌弃却又好奇着她,她看脸但又不迷他,初次交锋,败下阵来的却是他。“顾晴然,今后你替我挡去那些女人,我许你王妃之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