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2100000029

第29章 改革开放时期的河西教育(6)

1985年经省政府批准筹建武威教育学院,1987年开设二年制中文、数学、英语3个专科,1989年第一届毕业生98人,年底在校学生322人,教职工78人,其中教师42人。

1983年,酒泉教师进修学院成立,从1984年开始,采取选调、招聘、进修的办法,充实教师队伍。到1989年,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职教师54人,副教授8人,讲师22人。到1989年省地共投资192万元,完成各类建筑面积1.12万平方米。

河西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还先后创办金昌市电大分校、武威地区电大分校、张掖地区电大分校、酒泉地区电大分校、嘉峪关市电大分校。

广播电视大学是一种远距离教育的新形式,它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地方电视大学组成了一个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整体系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地方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中心和管理中心,给全国地方电视大学提供教学服务,而地方电视大学承担着大量的教学和组织管理工作。在教学管理上坚持“六个统一”,即统一招生、统一教学计划、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听课、统一考试。广播电视大学实行多种学制的专业结构。三年制专科,以在职职工和高中毕业生为招生对象,通过三年的脱产学习,修满总学分,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三年制专科毕业生的水平;二年制学制以在职职工为招生对象,通过两年或更长一些的业余学习,达到全日制高等学校二年制专科毕业生的水平。1985年开始举办中专学历教育,学制三年,以初中毕业生或相当于初中毕业生水平的在职职工为招生对象,通过三年脱产学习,达到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三年制毕业生水平。

1987年以后,河西各电大学校陆续举办各类非学历教育,一年、半年、3个月不等的各类培训班,培训各类在职专业技术人员。1990年开始,河西各电大分校依托已有系统网络,开展农村中初级技术培训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1999年秋,开始试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

五、民族教育走上了一条适宜自身发展的新路子

河西地区有天祝、肃南、阿克塞、肃北四个民族自治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不断清除“左”的影响,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民族教育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一)调整民族中小学,使布局合理,结构适中

根据民族地区中小学存在的布局结构不合理、水平低、效益差的实际情况,认真落实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按照以公办为主、以集中为主、以寄宿制为主、全日制为主的方针,调整了部分布局不合理的学校,.逐步将一些民办小学转为公办,并从师资和经费上给予充分加强和倾斜,压缩了不具备条件的小学附设初中班,恢复了一些村学;新建了一批独立初中,部分普通中小学改设为民族中小学;调回了原来上调到初中的部分教师,把一些素质较好的教师调到重点学校和中心小学任教,加强了民族学校的教师力量和民族语言文字的教学。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民族地区的中等教育结构单调,严重脱离牧、林、农、工的生产实际,很不适应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根据各县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统一进行规划,适当控制普通高中的发展,积极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对办职业学校一时有困难的地方,就在普通中学附设职业班或开设职业技术课。1983年7月,肃南县政府决定将肃南二中改为牧业中学,肃南一中附设职业班,开设财会、畜牧、文秘等专业。

(二)有计划地培训师资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因此,河西地区各民族县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采取以下措施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一是“请进来,走出去”,邀请外地的特级教师、专家来县讲学,传经送宝,组织部分中小学教师、校长外出参观访问观摩教学,使民族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开扩眼界,吸收新的先进经验。二是选送部分年轻教师到省内外高校离职进修,提高学历。三是鼓励支持中小学教师参加函授、电大、自学考试等在职进修。四是为教师办实事,解除后顾之忧,稳定教师队伍,如为教龄二十年以上的教师家属解决农转非问题,解决部分教师夫妻长期分居问题,筹集专款为教师修建住宅等。

(三)开办民族班,为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创造条件

从1980年开始,在张掖中学、酒泉中学等重点中学开办民族班,为肃南、肃北、阿克塞等少数民族县培养学生。张掖中学从1980年起,每年招收肃南初中毕业生15名,至1995年共培养高中生15届225名,已毕业13届195名,其中107名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1982年,张掖中学、酒泉中学被评为“甘肃省民族教育先进集体”。

(四)实行优惠政策,促进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为了加快发展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步伐,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素质,河西各民族县政府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逐年提高教育经费,为牧区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免费供应课本,免收学费,给贫困牧民家庭子女发助学金,高校降低分数录取少数民族考生进入大学学习等。肃南县规定:凡在民族中学集体灶起伙(含亲朋家借宿)的少数民族学生,一年按10个月计,每人每月领取15元的助学金。在祁丰、明花、大河、康乐等学校寄宿的少数民族学生,家在本地10年以上的汉族学生,一年按10个月计,每月每人领取8元的助学金。助学金由县教委预算,县财政列为专项经费支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到1995年,大专院校录取张掖地区少数民族考生133名,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少数民族考生118名。

(五)建立适合民族特点的双语教育体制

藏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有本民族传统语言文字。根据民族区域政策,坚持“双语”教学形式,即用汉语文和民族语文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从1979年起,肃南县在祁丰区学校、马蹄寺小学、皇城铧尖小学和映翔小学,从一年级起每周加授藏语2—3节。到1989年,张掖地区开设藏语文的小学4所,学习藏文的学生630名;开设藏语文的中学l所,学生33名,占藏族中学生的3.34%;开设蒙古文的小学2所,学生24名。

阿克塞自治县经过在群众中调查研究,认为过去以哈语文教学为主的形式,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适合于本县经济建设对各类人才的要求,于是对过去民族语文教学形式进行了改革。在民族中小学,以汉语文教学为主,单科开设民族语文课。有条件的小学逐步开设外语和计算机课。

(六)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根据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调动社会多方面的积极性,依靠少数民族群众,广开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1985—1995年,省政府向张掖地区拨专项资金100万元,地方自筹80万元,在肃南县建成20所寄宿小学。张掖市政府先后向民族小学捐资37万元,学校自筹、社会捐助23万元,新建校舍2759平方米。向平山湖蒙古族自治乡投资12万元,新建校舍889平方米,建起平山湖、井井河2所寄宿小学。1990年,张掖地区民族小学全部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

由于各级政府精心规划,精心组织,各少数民族群众热心支持,战斗在民族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河西地区民族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末,河西各民族自治县中,肃南、肃北和阿克塞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天祝普及了初等教育。肃南县1993年基本普及初级义务教育,1997年提前两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标准达到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标准,裕固族成为全国第三个整体实现“两基”的少数民族。2000年,肃南全县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学成率、巩固率分别达到97.9%、100%、98.5%、99.5%,初中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毕业率、学成率、巩固率分别为97.8%、96.9%、97.2%、99%。

§§§第四节教育基本建设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逐步得到落实,政府投入逐年增加,社会各界也为此积极努力,改善教育设备,创造教育事业发展的条件,成效显著。

一、千方百计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一)切实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科教兴国是全社会的责任,首先是政府的责任。河西各级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增加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关教育质量的提高,事关整个民族素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发展教育事业,不增加教育投资是不行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河西地区各级政府在财力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逐年增加对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

张掖地区1978年教育事业费支出数为667.7万元,是当年全区财政收入总额的25.11%,是当年全区财政支出总额的10.74%。到1989年,全区教育费支出数为2588.2万元,比1978年增长2.5倍,是当年财政收入总额的30.88%,比1978年上升了5.77个百分点,占当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3.9%,比1978年上升了3.16个百分点。1994年底,地委、行署明确规定,全区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1993年2.2%的基础上每年递增0.25个百分点,到1997年达到3.2%,20世纪末达到4%。教育事业公用经费占教育事业费的比例每年增加2个百分点,1997年达到25%,20世纪末达到30%,从1994年起地区财政每年拿出50万元作为地区职教中心建设的专项资金。

武威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地区教育经费保持了持续稳定上升的趋势,教育经费1987年支出为2653.3万元,1989年支出为3782万元,1989年比1987年增加1128.72万元,增长42.53%。人均教育费1987年16.7元,1989年为23.14元,1989年比1987年增加6.42元。生均教育经费1987年小学为56.7元,中学为111.2元,中师为800.6元;1989年小学为87.5元,中学为162.1元,中师为1219元。1989年与1987年相比,小学生均增加30.8元,增长54.3%;中学生均增加50.9元,增长了45.8%;中师生均增加418.4元,增长45.8%。1995年全区教育事业经费支出数为9467.6万元,比1987年增加6814.3万元,增长2倍多。生均经费分别为小学192.8元,中学574.1元,同1987年相比,小学增加136.1元,中学增加562.9元。

金昌市、嘉峪关市、酒泉三地区对教育事业经营的投人也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为改善办学条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改善办学条件,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措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财源,增加了支持力量。河西地区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采取六种渠道:一是征收教育附加费。2000年酒泉地区征收教育附加费1990.3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8.83%。二是根据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原则,鼓励企业出资办学,为企业培养人才,增加教育经费总量。三是鼓励捐款集资办学。群众集资办学,捐资助学是多渠道筹资,改善办学条件的一大特点,是穷省穷县办教育的新路子。河西各地群众主动集资办学蔚然成风,成效显著。1989年武威、酒泉两地区集资款额突破千万元大关,名列全省前茅,嘉峪关、金昌两市人均集资分别达到12.18元和15.28元,也名列全省前茅。张掖地区1990年底群众集资也突破千万元,1995年群众集资款达到2494万元,是1990年的两倍多。四是收缴学杂费。2000年酒泉地区收缴学杂费2234.9万元,占教育经费总收入的9%。收取的学杂费用于弥补教育经费不足。五是勤工俭学补助教育经费。1999年武威地区勤工俭学纯收人889万元,酒泉地区勤工俭学收入1085.2万元。2000年张掖地区勤工俭学纯收入1050万元,嘉峪关市勤工俭学纯收入174万元,有效弥补了教育经费不足。六是积极争取使用外资和港、澳、台友好人士捐资。

(三)加大教育投入,效益显著

河西地区各级领导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从而使河西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河西地区基本实现了“一无两有”的目标,危房量降低到l%以下。2001年酒泉地区、张掖地区、嘉峪关市实现“校园六配套”的学校达到100%,武威市达到84.5%,金昌市达到95.29%,均高于全省77.52%的平均水平。实现办学标准化的学校,酒泉地区达到93.08%,张掖地区82.15%,武威市73.21%,均高于全省33.215%的水平。

2.现代化教学设备发展迅速。2000年武威、张掖、酒泉三地市中小学基本上普及了电化教育,微机总量达12110台。其中,武威地区已有"265所学校配备了微机,微机总数达6000多台,建成地面卫星接收站584座。张掖地区中小学配备微机室205个,微机总量达5032台,卫星地面接受站216座。酒泉地区中小学配备微机室31个,微机达1078台。2000年第二批“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中,河西地区5所中小学榜上有名(玉门市三台小学、嘉峪关市逸夫小学、张掖市第四中学、高台县解放街小学、民勤县东关小学),教育部正式发证授牌,占全省挂牌学校的50%。

3.新建、扩建校舍。2000年河西五地市新建校舍223473平方米。在中学生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生均校舍面积仍不断增加。武威地区生均4.12平方米,张掖地区生均6.34平方米,酒泉地区生均6.4平方米,金昌市生均4.5平方米,嘉峪关市生均7.7平方米。

4.教职工住房条件大为改善。由于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安民工程”,河西地区教职工住房有了较大改善,广大教师安居乐教。2000年,教职工家庭人均居住面积酒泉地区为12.17平方,张掖地区为14.67平方米,武威地区为12.19平方米,嘉峪关市为8。03平方米,均高于全省教职工家庭人均7.62平方米的水平。

二、培训教师。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同类推荐
  •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觉悟美学:解读美的本质

    本书内容包括人的本质作为美的本质、人的外化成为丑的本质、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真善美批判、从动物式享受到美感、觉悟之维与美感标准等。
  • 一花一世界

    一花一世界

    一本集中体现季羡林先生天人和谐思想的作品。书中的万事万物都被季羡林先生赋予了生命的内涵,老妇人、小男孩儿,一枝花,一条老狗,一场雨......季老以朴素的笔触描写对天地万物的情感,一生经历的人、事、物、景,在季老笔下是鲜活感人的,集中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天地万物那种"民胞物与"的大爱。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不只是在诉说着他的情感,更想向世人传达一种力量,跟随季老感受生命、体悟人生,收获内心安宁平静的力量。
  •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走向人本主义教育的学校管理

    本书从校本教研的视野,结合课程改革论述学校管理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从教育目标、教学常规、课程管理、班级建设、学生的学业评价、教学研等方面,介绍了现代学校管理的动因、建构与走向的发展性理念。本书读者对象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以及教学研究人员和教育管理人员等。
  •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28个怎么办-教师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
  •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传播中的心理效应解析

    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看似熟悉(如对心理效应词条和具体的传播活动)但又有些陌生的内容。它是以词典的形式,把精心选择的130条心理效应和生机勃勃的传播活动(包括新闻传播、广告传播、影视传播等)联系起来,用心理效应所包含的理论和知识去诠释传播活动中的传者及受众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反之,又用丰富多彩的传播实践活动去验证心理效应的内涵。本书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心理学案例教学的教材,也可以把它视为一本传播心理效应的词典,同时它还是一本有关传播心理学方面的趣味读物。
热门推荐
  • 吹风灯

    吹风灯

    《灵异大神,火热连载》据史料相传,古时南荒镇有座十三里铺,由于年深日久,现已成平地,战乱年间此处是一片乱葬岗。几位宅男在上网寻觅一群志同道合,准备想着发一笔横财,私下一商量便于此慕名而来....却不料踏入了不归路,大红棺的女尸,地下的墓室壁画,种种诡异银幕,由此拉开而起。一部惊现绝世旷作,横空出世,一切尽在《吹风灯》
  • 超能弃少

    超能弃少

    蓦然清醒,却回到十年之前,成了那个被厌弃的屌丝学渣。曾经错过的,再不放手,被夺走的,要重新夺回来!跨越时空界限,掌控神级异能,摧枯拉朽、谁与争锋!
  • 废土再生

    废土再生

    末世。人工智能改造生物拥有自我意识;基因改造工程创造出新种族,人族成为了进化中的失败者。因复仇而被判死刑的萧寒偶然获得了一次免死机会,他被国家要求进入一款游戏,只有达成于游戏中逃生的要求,他才能获得新生。而进入游戏的萧寒却发现,游戏,已是新生。从游戏中推出父母死亡真相的萧寒,以无上恨意,开启了自己的杀戮之旅。
  • 稚年

    稚年

    Untilyoufindsomebodyasopenandbraveasyou,you'rejustgoingtohavetogetusedtogoingitalone.
  • 倾城幽雪

    倾城幽雪

    暮雪山庄庄主林子穆的外孙女林幽雪,她倾城之色,武艺冠绝天下。她出身豪门,身世却颇为传奇。她离家出走,只为探寻属于自己的那份亲情……
  • 锋火独走

    锋火独走

    这是一个“概念”可以化神的世界,但神全部不是人类。已经很久没有“概念”成功登上御座了,久到几乎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个传说。“真”名是每个人最大的秘密,可他忘记了自己是谁。……“这句话你就当不知道,忘了吧。”他沉默了一会,摇摇头,独自提刀走了出去。“我顽且愚,负此……明言。”……一个孩子握着自己的刀和火焰活下去的故事。
  • 重生之化身仇敌

    重生之化身仇敌

    金丹后期的穷鬼散修矫厚根,无意间得到了一件能让他不停夺舍仇敌的神奇圆盘法宝。在那不停化身仇敌的过程中,矫厚根利用自己先知先觉的优势,四处夺取着各种仙缘。在那些仙缘的帮助下,这天地间的另一个面目,也不得不在矫厚根面前慢慢展开了。
  • 重生之淡定生活

    重生之淡定生活

    要赚钱,要赚更多钱,赚到多少才够?要面子,要有大面子,要做到怎样才足够?一朝重回三十年前农村老家,不惑的少年惟愿赚点小钱能喝山泉,不争不急,淡定如松,人生,足矣!
  • 春官宗伯

    春官宗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秋恋爱学院

    春秋恋爱学院

    『溺海°文学社』【本文慢热,日更千字:幻想爆笑+后宫甜宠】又名:《这学院才不是我后宫!》小剧场1:某男神:“送给男朋友的,要亲手做,我也不在意那么多,你叠什么东西最顺手,给我就好了!”某女慢无表情:“我最擅长叠元宝,要我烧给你吗?”小剧场2:某妖孽妩媚的笑了:“我不会让别人碰你的,因为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能欺负你!”某女忍住火气,指着门口:“出门请右拐!”小剧场3:某暖男:“宝贝,决斗这种事情是男人的事情,我们会让你知道,谁才是最爱你的人。”某女默默扶额,难道你们不该问问她的意见吗?//诶呀呀,她明明是个小透明,怎么就成了男神大大们追逐的对象呢?果然是魅力太大了吗……缘分本是天定,既然你上辈子招惹了我们,那么这一世,就别想逃开!【女主宅女萝莉,男主傲娇男神!本文伪后宫,结局1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