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66600000080

第80章 胡适之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3)

校勘学的方法,可分两层说。第一是根据,第二是评判。根据是校勘时用来作比较参考的底本。根据大约有五种:(1)根据最古的旧本子例如阮元的《论语注疏校勘记》,引据的本子,是《汉石经残字》,《唐石经》,《宋石经》,皇侃《义疏》,《高丽本》(据陈鳣《论语》古训引的),《十行本》(宋刻的元明修补的),《闽本》(明嘉靖时刻),《非监本》(明万历时刻),《毛本》(明崇祯时刻),共计九种古本。(2)根据古书里引用本书的文句。例如《群书治要》《太平御览》等书,引了许多古书,可以用作参考。又如阮元校勘《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一句,先说:“皇本高丽本而作之,行下有也”,这是前一种的根据。阮元又说:“按《潜夫论·交际篇》孔子疾夫言之过其行者,亦作之字”,这是第二种的根据。又如《荀子·天论》“内外无别,男女淫乱,则父子相疑,上下乖离”,这四项是平等的,不当夹一个“则”字。《韩诗外传》有这一段,没有“则”字。《群书治要》引的也没有“则”字。故王念孙根据这两书说“则字是衍文”。(3)根据本书通行的体例最明显的例,是《墨子·小取篇》,“辟也者,举也物而以明之也”。第二个“也”字,初看似乎无意思,故毕沅校《墨子》,便删了这个字。王念孙后来发见“《墨子书》通以也为他”一条通例,故说这个“也”字也是“他”字,“举他物以明此物谓之譬”,这就明白了。他的儿子王引之又用这条通例来校《小取篇》:“无也故焉”的“也”字,也是“他”字;又“无故也焉”一句,也应改正为“无也故焉”,那“也”字也是“他”字。后来我校《小取篇》“是犹谓也者同也,吾岂谓也者异也”。两句,也用这条通例来把第一和第三个“也”字,都读作“他”字。(4)根据古注和古校本。古校本最重要的,莫如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古注自汉以来多极了,不能遍举。我且举两个应用的例:《易·系辞传》“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议字实在讲不通。《释文》曰:“陆姚桓元荀柔之作仪。”而“仪”字作效法解,与拟字并列,便讲得通了。《系辞》又有:“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我不懂得此处何故单说“吉”,不说“吉凶”?后来我读孔颖达《正义》说:“诸本或有凶字者,其定本则无也”,方才知道唐初的人,还见过有“凶”字的本子,可据此校改。后来我读《汉书·楚元王传》:“穆生曰:《易》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此又可证我的前说。(5)根据古韵。我引王念孙《读书杂志》一段作例:

《淮南子·原道训》:“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与万物始终。”按始终,当作终始。(上文云“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公洞为韵。右始为韵(右古读若“以”说见《唐韵正》。)。若作始终,则失其韵矣。

又《俶真训》:“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驰于外方(外方据道藏本各本作方外),休乎宇内,烛十日而使风雨,臣电公,役考父,妾宓妃,妻织女。”按“宇内”当为“内宇”(内宇犹宇内也。大林中谓之中林,谷中请之中谷矣),内宇与外方相对为文。宇与野,圄,雨,父,女,为韵,(野古读若“墅”说见《唐韵正》。)若作“宇内”,则失其韵矣。

说林篇:“无乡之社,易为黍肉;无国之稷,易为求福。”案“黍肉”当作“肉黍”。后人以肉与福韵相协,故改为“黍肉”。不知福字古读若偪;不与肉为韵也。社黍为韵,(社古读若墅,《说文》社从示,土声。(《甘誓》:“不用命戮于社”与祖为韵,《郊特牲》“而君亲警社”与赋旅伍为韵,《左传》闵二年成季将生卜辞“间于两社”与辅为韵,《管子·揆度篇》“杀其身以衅其社”与鼓父为韵)稷福为韵。若作黍肉,则失其韵矣。

以上五项,是校勘学的根据。但是这几种根据,都有容易致误的危险:先说古本。我们所有的古本,已不知是经过了多少次口授手写的钞本了,其中难保没有错误。近人最崇拜宋版的书,其实宋版也有好坏,未必都可用作根据。次说古书转引本书的文句,也有两大危险:第一引书的人,未必字字依照原文,往往随意增减字句。第二初引或不误,后来传钞翻印,难免没有错误。次说本书的通例,也许著书的人偶然变例。次说古注与古校本。古校本往往有许多种不同的,究竟应该从那一个校本。古注本也有被后人妄改了的。例如《老子》二十三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句本当作“信不足,焉有不信”(看上文第六节)。故王弼注云:“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也。”(此据《永乐大典》本)但今本王注改作“忠信不足于下焉,有不信焉”,这便不成话了。最后说古韵的根据,有时也容易致误。我且引一条最可注意的例:

《易经·剥象传》:“君子得舆,民所载也。小人剥庐,终不可用也。”又《丰象传》:“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这两条的韵,很不容易说明。顾炎武作《易音》,竟不懂“用”何以能与“载”“事”为韵?杨宾实说,两“用”字皆“害”字之误。卢文弨赞成此说,说:“害在十四泰,载在十九代,事在七志,古韵皆得相通。古害字作,故易与‘用’字相混。”这一说从表面看去,似乎很圆满了。后来王念孙驳他道:“凡《易》言君子小人者,其事皆相反。君子得舆,小人剥庐,亦取相反之义。……非谓小人不能害君子也。右肱为人之所用,右肱折,则终不可用。……折肱,则害及肱矣,何言终不可害乎?今案‘用’读为‘以’。《苍颉篇》:‘用,以也。’用与以声近而义同,故用可读为以。犹‘集’与‘就’声近而义同,故集可读为就;‘戎’与‘汝’声近而义同,故戎可读为汝也。……《剥象传》以灾,尤,载,用为韵,《丰象传》以灾,志,事,用为韵,……于古音并属‘之’部。……若‘害’字则从丰声,丰读若介,于古音属‘祭’部……(在诸经中与害为韵者)凡发,拨,大,达,败,皙,逝,外,未,说,牵,迈,卫,烈,目,揭,竭,世,艾,岁等字,皆属‘祭’部。遍考群经《楚辞》,未有与‘之’部之灾,尤,载,志,事等字同用者。至于老庄诸子,无不皆然。是害与灾,尤,载,志,事五字一属‘祭’部一属‘之’部,两部绝不相通。”(《经义述闻》卷二)因为这些根据,都容易弄错,故校勘学不能全靠根据。校勘学的工夫,在于“评判”。校勘两字,都是法律的名词,都含有审判的意思。英文“Textual Criticesm”译言:“本子的评判。”我们顾名思义,可知校勘学决不单靠本子或他种的根据,可知校勘重在细心的判断。上文王念孙校一个“用”字,便是评判的工夫。段玉裁有与《诸同志书·论校书之难》一篇,说这个道理最明白。

校书之难,非照本改字,不讹不漏之难也。定其是非之难。是非有二:曰底本之是非;曰立说之是非。必先定其底本之是非,而后可断其立说之是非。二者不分,如治丝而棼,如算之淆乱其法实而瞀乱乃至不可理。何谓底本?著书者之稿本,是也。何谓立说?著书者所言之义理,是也。《周礼·轮人》:“望而视其轮,欲其幎尔而下迤也。”自《唐石经》以下各本,皆作“下迤”。唐贾氏作“不迤”。故疏曰:“不迤者,谓辐上至毂,两两相当,正直不旁迤,故曰不迤也。”文理甚明。今各本疏文皆作“下迤”(下迤者,谓辐上至毂两两相当,正直不旁迤,故曰下迤也),其语绝无文理,则非贾文之底本矣。此由宋人以疏合经注者,改疏之“不”字,合经之“下”字。所仍之经,非贾氏之经本也。然则经本有二:“下”者是欤?“不”者是欤?曰:“下者是也。”“望而视其轮”,谓视其已成轮之牙。轮圜甚,牙皆向下迤邪,非谓辐与毂正直两两相当也。经下文:“县之以视其辐之直”,自谓辐;“规之以视其圜”,自谓圜轮之圜在牙。上文“毂,辐,牙为三材”,此言轮,辐,毂,轮,即牙也。然则唐《石经》及各本经作“下”是;贾氏本作“不”非也。而义理之是非得矣。倘有浅人校疏文“下迤”之误,改为“不迤”,因以疏文之“不迤”而改经文之“下迤”,则贾疏之底本得矣,而于义理乃大乖也!(段氏共引五例今略)故校经之法,必以贾还贾,以孔还孔,以陆还陆,以杜还杜,以郑还郑,各得其底本,而后判其义理之是非,而后经之底本可定,而后经之义理可以徐定。不先正《注疏释文》之底本,则多诬古人。不断其立说之是非,则多误今人。……(《经韵楼集》)我们看了这种校勘学方法论,不能不佩服清代汉学家的科学精神。在浅学的人,只觉得汉学家斤斤的争辩一字两字的校勘,以为“支离破碎”,毫无趣味。其实汉学家的工夫,无论如何琐碎,却有一点不琐碎的元素,就是那一点科学的精神。

凡成一种科学的学问,必有一个系统,决不是一些零碎堆砌的知识。音韵学自从顾炎武,江永,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直到章炳麟,黄侃研究古音的分部,声音的通转,不但分析更细密了,并且系统条理也更清楚明白了。训诂学用文字假借声类通转文法条例三项作中心,也自成系统。惟校勘学的头绪纷繁,很不易寻出一些通则来。但清代的校勘学,却真有条理系统,故成一种科学。我们看王念孙《读淮南子杂志》的《后序》,说他订正《淮南子》共九百余条,推求“致误之由”,可得六十四条通则。这一篇一万二千字的空前长序(读书杂志九之二十二)真可算是校勘学的科学方法论。又如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的五,六,七三卷,也提出许多校勘学的通则,也可算是校勘学的方法论。

我想上文举的例,很可以使读者懂得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了。他们用的方法,总括起来,只是两点:(1)大胆的假设。(2)小心的求证。假设不大胆,不能有新发明。证据不充足,不能使人信仰。上文举的许多例,大概多偏重求证一方面。我现在且引清学的宗师戴震论《尚书·尧典》“光被四表”的光字的历史作为最后的一条例,作为我这一篇方法论的总结束。

考《尧典》:“光被四表,格于上下。”蔡沈解“光”为“显”,这是最普通的解法。但是孔安国《传》说:“光,充也。”光字作显解,何等近情近理。为什么古人偏要解作“充”字呢?岂不是舍近而求远吗?但是戴震说:

《孔传》:“光,充也。”陆德明《释文》无音切。孔冲远《正义》曰:“光,充;释言文。”据郭本《尔雅》,“桄,颎,充也”。注曰:“皆充盛也。”《释文》曰:“桄,孙作光,古黄反。”用是言之:光之为充,《尔雅》具其义。……虽《孔传》出魏晋间人手,以仆观此字,据依《尔雅》,又密合古人属词之法,非魏晋间人所能;必袭取师师相传旧解,见其奇古有据,遂不敢易尔。后人不用《尔雅》及古注,殆笑《尔雅》迂远,古注胶滞,如光之训充,兹类实繁。余独以谓病在后人不能遍观尽识,轻疑前古,不知而作也。

戴震是不信伪《孔传》的人,但他却要为“光,充也”一句很不近情理的话作辩护士。我们且看他的说法:

《尔雅》桄字,六经不见。《说文》:“桄,充也。”孙愐《唐韵》:“古旷反。”《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郑康成注曰:“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曰:“横,古旷反。”《孔子·闲居篇》:“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至五致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郑注曰:“横,充也。”疏家不知其义出《尔雅》。

《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横被,广被也。正如《记》所云:“横于天下”“横于四海”。横四表。格上下对举,横转写为桄,脱误为光,追原古初,当读“古旷反”。庶合充霩广远之义。

这真是大胆的假设。他见郭本《尔雅》的桄字在孙本作光,又见《说文》有“桄,充也”的话,又见《唐韵》读“桄”为“古旷反”。而《礼记》的横字既训为充,又读古旷反。——他看了这些事实,忽然看出他们的关系来,遂大胆下一个假设,说《尧典》的光字就是桄字,也就是横字。但是《尚书》的各本,明明都作“光”字。戴震于是更大胆的提出一个很近于武断的假设,说“《尧典》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这话是乾隆乙亥(一七五五)年与《王内翰凤喈书》里说的。过了两年(一七五七),钱大昕和姚鼐各替他寻着一个证据:

(证一)《后汉书·冯异传》:“有横被四表,昭假上下。”

(证二)班固《西都赋》有“横被六合。”

过了七年多(一七六二),戴震的族弟受堂又替他寻着两个证据:

(证三)《汉书·王莽传》:“昔唐尧横被四表。”

(证四)王褒《圣主得贤臣颂》:“化溢四表,横被无穷。”

过了许多年,他的弟子洪榜又寻得一证:

(证五)《淮南·原道训》:“横四维而含阴阳。”高诱注:“横,读桄车之桄。”是汉人横桄通用,甚明。

他的弟子段玉裁又寻得一证:

(证六)李善注《魏都赋》引《东京赋》“惠风横被”。今本《东京赋》作“惠风广被”,后人妄改也。

这一个字的考据的故事,很可以表示清代学者的学问的真精神。假使这个光字的古本作横已无法证实了,难道戴震就不敢不下那个假设了吗?我可以断定他仍是要提出这个假设的。如果一个假设是站在很充分的理由上面的,即使没有旁证,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假设。但他终究只有一个假设,不能成为真理。后来有了充分的旁证,这个假设便升上去变成一个真理了。

戴震自己讲这个字的考据道:

述古之难,如此类者,遽数之不能终其物。六书废弃,经学荒谬,二千年以至今,……仆情僻识狭,以谓信古而愚,愈于不知而作。但宜推求,勿为株守。例以光之一字,疑古者在兹,信古者亦在兹。

“但宜推求勿为株守”八个字,是清学的真精神。

同类推荐
  •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

    《中国的疼痛:国民性批判与文化政治学困境》:20世纪初期的部分中国精英与西方社会、西方国家有文化和价值认同上的联系,可是在血缘和社会组织上,他们又只能属于中国社会。这种文化认同与民族身份的矛盾,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精神分裂。然而,正是这一代精英人物迅速成为引导中国文化前途的文化领袖,他们所提出的文化战略及其所选择的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在时势与政治的促逼下,不断地被单一化并被推向极端,成为日后中国社会的正统和主流;同时,激烈的社会形态转换与不断革命则使中国基层社会及其所赖以生存的文化遭到越来越多的批判和扫荡。
  •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民俗实用大全(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传统民俗风情:年节风俗、起名风俗、生活风俗、婚葬风俗、禁忌风俗、绝技风俗、信仰风俗等。
  •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埃及

    学生主题阅读空间(异国风情卷)-小导游去埃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的素材、语言的积累、习作的技巧唯有通过大量阅读才能获取。主题阅读为学生进行习作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因为主题阅读与随意读、泛泛而读效果是不一样的,有主题的阅读首先是主体的提炼与确立,在一个主题的统领下,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积累了大量的语言,丰富了情感体验,并从中习得方法,是解决学生作文时不再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有效途径。
  • 穿越文坛30年

    穿越文坛30年

    张石山以中短篇小说名世,上世纪70年代中期登上文坛,至今笔耕不辍。他见证了文学界的兴衰荣辱,目击了作家群的世相百态。《穿越——文坛行走三十年》细节鲜活。文笔洒脱,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当代文坛的时代脉动,填补了诸多历史记载的空白。在中国当代作家的回忆录中,可称独树一帜。
  •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古朴遗风:西安碑林与城墙(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浩浩五千年,哪怕是遗留下来的一砖一瓦都弥足珍贵,因为他们的存在就代表了历史的诉说。西安碑林及城墙由来已久,碑林所展现的建筑风格及碑上的篆刻文字讲述了哪段历史?城墙与护城河、吊桥、箭楼、角楼等又有何关系?碑林与城墙的现状又如何?在本书中读者都可以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林汉达小传

    林汉达小传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民主运动还是从事教育问题、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或是翻译工作、历史普及工作,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广大工农群众。不了解汉达先生这种光明磊落的人生观,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他在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下能那样冒着掉头的危险奋不顾身地进行斗争,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党交给他的任何行政工作都那样全力以赴,为什么在他被错误地划为“右派”以后依然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那样忠心耿耿,为什么对学生、对朋友总是那样热情爱护、关心备至,为什么他在身患严重心脏病的情况下仍能够那样夜以继日地完成周总理交给的翻译任务。今天我们纪念他,就要学习他的这样一颗纯净、单一的心和对自己信念的赤诚。
  • 爱,有个方程式

    爱,有个方程式

    照例一路无话,车停在学院路一家中餐店前。下车后易城说:“张记烤鱼,你应该记得。”一边走进店。等等,张记烤鱼以前不是学院路上最有名的排档吗?之悠跟在后面心里问易城,物是人非,眼前的熟悉不过一转身都变成了陌生。好吧,美食当前,闲置已久的嘴巴现在有了用武之地,林之悠终于也有了专心致志的方向,把一份张记招牌烤鱼吃得细致入微风卷云残,足以让厨师欣慰。最后,易城说了一句:“之悠,你可不可以留在北京?”“那个,”林之悠回答说:“还可以点一份么?”
  • 清穿武氏:雍正庶福晋

    清穿武氏:雍正庶福晋

    四阿哥庶福晋武氏:父武柱国,官知州。汉军镶黄旗。卒于雍正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一生无子无女,却被追封为宁妃。而她,却从现代正好穿越到清康熙朝四阿哥的庶福晋武氏身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本草蒙筌

    本草蒙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社稷师

    社稷师

    中平五年,汉灵帝设西园八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与曹操袁绍等人同列其位。洛阳鸩杀曹操,平原溺死刘备,重新改写历史!看夏牟如何在历史乱流中席卷天下,并吞八荒!江山社稷?亦为设计江山!
  • 致青春之年少有你

    致青春之年少有你

    那一年.....安以诺十八岁那一年......温辰皓十八岁两人本以为自己永远都不会在一起,可是,世事难料,经过多次的矛盾,多次的深情相拥....终于,两人成了无法割舍的一对。高中毕业,一段唯美的爱情史就此落下了帷幕。几年后,当安以诺一跃而上,成了万众瞩目的光点。而温辰皓....也成了商界里呼风唤雨的世家。当两人再次相见...关系,地位的不同..使他们再次.....
  • 黄泉碧落之人鱼传说

    黄泉碧落之人鱼传说

    禁忌如何?生死又如何?天若夺我所爱,向天拔剑、与天为敌又如何!!!“慕羽,收手吧,你这么做是想得到什么?你毁灭这里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想守护的东西就在这片大地上。”“我想的到的是我这辈子再也无法得到的,我想守护的也不过一人罢了,而她已经不在这片大地上了。”师傅,我说过,如果失去你,我会疯的。师傅,杀戮之剑已出鞘。师傅,你会来救我的对吗?就像千年之前一样……一身白衣胜雪,女子面容清丽无双。黄泉、碧落,本是两个世界,海中鱼恋上陆地之人,师徒绝恋,一条殊途,可否同归?
  • 虫时代

    虫时代

    突破!进化!这是属于虫子的时代!虫群不灭,进化不止!
  • 女神的复仇计划

    女神的复仇计划

    五年前:她们亲眼看着自己的爸爸妈妈死去,并发誓要报仇五年后:她们回来了报仇了,却没想到掉入爱情的漩涡,她们害怕而逃去了美国三年后:她们以优异的成绩回了国,他们会就此相遇吗?
  • 无敌快递员

    无敌快递员

    未来世界,就业与治安成为社会上的主要问题。为此,政府想出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办法:侠客职业化。通过侠客等技考试的人,即可申请加入国家侠客协会,获得正式编制。林小坤,本是一名无忧无虑的快递员,因为武功高强而被朋友说服加入了侠客协会。从此,开始了充满奇幻与惊险的侠客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