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7400000016

第16章 文学批评态势与更新之途(2)

必须看到,现在既是一个市场化时代,又是一个新媒体时代,是资讯全球化时代。网络媒体为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提供了新的存在视域,给文学观念带来了新的巨大冲击,传统文学秩序受到了挑战,它还涉及到创作精神、创作方式、批评对象、批评方式、批评标准等等一系列新的理论问题,亟待人们去探求。就文学批评而言,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也许是,如何在大众传媒时代,尽可能保持自己的精神品格,保持一种独立的批判精神和价值标高。文学批评离不开传媒,因为它没有专属于自己的话语频道,它必须通过媒体才能传播自己的声音。这里就有个自由与不自由的问题。现在,我们进入了一个大众传媒的汪洋大海,刊物、书籍、副刊、网络、电视、排行榜、研讨会、新闻发布会铺天盖地,按说它们都可以充分地传播文学批评的声音了,其自由度和选择性应该大为扩展了,而实际情况却是,批评陷入了言说更加不自由的状态,显得更加被动了。因为,评什么不评什么,发什么不发什么,以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言说或不以什么样的话语言说,常常要受到有形或无形的经济利益、功利主义、短期行为以及发行量、点击率、码洋、收视率,乃至人情、面子、关系等等多重因素的制约。

一般来说,文学批评的声音由三方面构成:它们是学院批评、专业批评、媒体批评。通常认为,学院批评擅长于归纳历史,媒体批评擅长于现实描述,而专业批评介乎二者之间,做得好可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都有所贡献。现在的情形仍然不外乎这样三种。不同在于,在媒体时代,学院批评的现实感强化了,人虽不离开学院,但也很关注当下的创作和理论,也注意与媒体保持亲密关系;专业批评仍处于中间状态,且在不断分化,有的人走进学院,有的人倒向媒体,但出走者其基本思路未变;媒体批评则在娱乐化与文化化、事件化与审美化之间寻找着自己的生存点。这里,切不可把媒体简单看成媚俗低级、唯利是图的罪魁祸首,那不公平,现在的批评还需要不断从媒体汲取活力和灵感,谁要是抱着一成不变的“文学批评”观念不变,以精英自诩并自闭,就可能被社会淘汰。在这里,只是从正统的文学批评来分类的,在媒体批评里没有纳入并讨论“网络批评”这一广大而重要的存在。现在网络的博客、论坛、播客等等话语场,充盈着尖锐、泼辣、陌生、奇特的话语狂欢和草根精神,吸引着无数网民的眼球,已没有言说者与阅读者的界限,其见解和水平也并不在专业评论之下,无论哪种批评方式,都不能无视其存在,并争取进入,主动,才能有新的发展。

所以,不能把一切归诸时代原因、语境原因,在某种意义上,文学批评的有无价值主要取决于批评主体的选择和追求:看批评者能不能从市场化价值中把宝贵的精神价值解救出来,能不能把文学的审美特性完整地呵护,能不能从物质化和商品化中发现更多的富有思想价值的东西,能不能不受大众传媒的左右,独立地发现些什么,能不能把文学批评的审美功能充分释放出来。一位我所尊敬的哲学家说,如果把民族复兴仅仅理解为经济的振兴,那就大错了,任何民族复兴的关键都是主体精神价值的张扬。我很赞同这一看法。文学也如此。批评不能跟在现象和创作后面亦步亦趋,需要有更多具有精神价值的发现。

在今天,文学批评的“现实感”问题也变得相当突出。“现实感”并不是贴近现实的直接同义语,有好多与现实贴得很近、密不透风的创作或者评论,恰恰缺乏现实感;而某些写历史的作品由于有现实精神,反倒有了现实感。现实感是与现代人息息相通的。所以,在我看来,现实感应是既贴近现实同时又能站在更高视点上观照现实的精神姿态和批判眼光。有时我们读某些批评文章,发现批评者并不了解他所关心的“现实”,也不能真正进入他所面对的作品的内部,他只是利用某种书本理论优势在言说,于是提供不出富于生命体验的解读。批评的征服性既表现在认识生活与作品上,也表现在判断镜像与作品的关联上。思想的含量始终与脚下的生活、与生活着的现实是血肉相连的,如果没有首先对这些生活、现实、历史甚至于现象的切肤的体会和认知,那就不管理论话语玩得如何圆熟,概念工具用得如何眼花缭乱,仍然属没有生命力的批评。我们知道,创作必须要有充足的现实感,传递人民的心声,与之保持血肉联系,才能感染人;同样,文学批评也必须要有现实感,触及现时代重大的精神问题,例如,国家民族意识、爱国主义、人文情怀、关注民生、人的尊严和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健全发展、灵与肉的和谐等等,也才能产生影响力。这种富于现实感的批评,要有强烈的针对性,要不回避当今的各种矛盾和冲突,要有正确的价值立场和是非观,要有博大的爱心和宽容精神,要大胆地、积极地弘扬正面精神价值。在这里,个人的艺术个性与国家的发展潮流,生动的形象刻画与时代的进步运动之间,有着极密切的关联;切断了这种联系,批评就不可能有力量。

现在的确有一个重建批评的理想和公信力,强化批评的原则性和原创性,增强批评的批判精神,大力提升大众传媒时代文学批评的精神维度的问题。正如有的同行所指出的,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必定要通过相互碰撞、摩擦、论争,才会显出其内在的分量和力度,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丧失了在真正的批评家身上常见的气质和素养,丧失了争论的勇气、反驳的激情、否定的冲动,丧失了对真理和善良的挚爱、对虚假和丑恶的仇恨以及对自由和尊严的敏感。有的同行进一步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思想家退位,学问家突显”的时代,满足于考证、技巧的圆熟,满足于操作程序的流畅和制作的精致,再加上商业利益、体制化生存方式的需求的驱动,使得思想文化界和文学批评界日益沉迷于各种操作与“社会资源交换”的活动,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的批判精神。如果这种风气不能扭转,那么我们就不可能指望有什么突破和创新,更不可能在世界思想文化的格局中占有一个重要的位置和产生重要的影响。

现在,读者已经厌倦了人情批评、圈子批评、媚评、酷评、空头批评、好话主义,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文学精神无缘,批评掺杂了太多的功利目的,肯定要大打折扣,甚至会污染文学的清白形象,究其原因,不外乎是批评家的私心所致。健康有力的文学批评就要去除这种私心的干扰,站在公正的立场“说话”,直接面对作品,斩断作品与它的后面种种非文学因素的联系,这样的文学批评才能理直气壮、明辨是非,才能无羁绊地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探究它的奥秘和深在的文学价值。鲁迅先生曾经很痛心地说过,文学上的“捧”和“骂”都是别有用心的,扼杀了多少文学人才,至少也使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多走了不少弯路。在这方面我也想举一个例子,就是别林斯基与果戈里的关系。当果戈里创作出《死魂灵》时,别林斯基大为称赞,甚至被别人指责为有吹捧之嫌;然而,当果戈里写出对沙皇大唱赞美诗的浅薄之作时,别林斯基“不顾”与作者多年的深交厚谊,发出了《致果戈里君的一封公开信》,展开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甚至不惜与之决裂。这种公正公道的批评至今仍是文坛佳话。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的文论何尝不也如此呢?这样的批评才能经得起历史与读者的考验,才会具有恒久的生命力。

当前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都面临着创新的难题,有时面对创作和批评,我有一种“山穷水尽”的感觉,好像什么都用过了、试过了、说过了,太阳之下无新事。我认为,创新的核心是找到特定时代的审美元素和风格精神,找到与时代审美前沿相契合的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精神上的创新。作为当代文学潜在的“导航者”和“守夜人”,文学批评重任在肩。创新是前进的车轮,让新的思想之光冲破陈旧、乏味、平庸,让我们共同开创文学批评的新局面。

同类推荐
  •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中国报告文学的世纪景观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1996年到2000年间的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的文章,是作者对世纪转折间报告文学发展的追踪、观察和思考,其中既有宏观的报告文学理论及发展流变、创作潮流的梳理、总结,也有对当下的报告文学创作,甚至是微观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的剖析、评论。作为一名新时期文学的参与者,本书作者长期身处报告文学创作、研究的前沿,因此这些文章表现出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其中一些篇章是对报告文学理论建设的丰富、发展和补充。同时,这些研究文章还向读者传递了大量的信息,具有相当的资料文献性。可以这么说,这本书既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研究成果,同时也是这几年报告文学理论界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台州农民革命风暴

    何建明先生是江苏苏州人。197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至1988年,历任团、师、军、兵种新闻干事,报社记者。1989年至1992年转业到中央某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现任《中国作家》副主编、编审,文学和哲学专业研究生。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本书为其纪实文学小说本《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改写中国农村改革开放史)》。
  • 碎簪记——苏曼殊作品精选

    碎簪记——苏曼殊作品精选

    文学大师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和各种文学形式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来源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记载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缩影,包含了作家本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思考,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具有永恒的魅力。他们是我们心灵的工程师,能够指导我们的人生发展,给予我们心灵鸡汤般的精神滋养。
  • 飘过的一瞬间

    飘过的一瞬间

    本书是一本诗歌集。作者是一名基层团干,他热爱本职工作又热心公益事业,多年来一直笔耕不辍。他用独特的视角和饱含深情的笔触,讴歌时代,欧歌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事业、对人生、对人性的深情博爱,充满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催人奋进,发人深省。
  •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关公崇拜溯源(上下)

    本书即秉此宗旨,取法乎上。文学研究过去涉及这一课题,主要是从三国戏曲小说故事分析人物形象,或者是以民间叙事角度,从传说入手探其流变。这当然都是必要的,但也只能反映出近现代关羽传说的形态,而不能体现出历史的传承和曲折。作为一个长期的,影响广泛的“活”信仰,关羽的形象从来没有封闭凝固在文字或传说中,而是不断发展变化。如何将各个不同时代的关羽形象,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具体生成的背景之中,凸现其变化的因果联系,以及与同时代其他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互动影响,然后又如何展现在文学艺术之中,才是更富于挑战性的课题。
热门推荐
  • 挣扎在丧尸世界

    挣扎在丧尸世界

    2089年一场丧尸瘟疫席卷全球,寒风只是个懦弱普通的一个大学生看他怎么一步步走向坚强,和好兄弟杀出丧尸重围创立了自己的帝国,
  • 腹黑王爷不好惹

    腹黑王爷不好惹

    苏沫沫,一个平凡的大学生,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穿越到了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记载的国墨渊国,成为丞相府的第四个女儿。世人皆知,丞相四女,无才无德无貌。什么,居然要她嫁给战神王爷顾言,传闻他长得比女人还漂亮,长得漂亮不打紧,还是个绝世天才,十三岁就领兵打仗,百战百胜,妈呀,这样的人物她怎么配得上。于是,她逃了,没想到某爷还追了过来,并且还扬言说一定要娶她。终于,某爷把她绑回了王府。“王爷,王妃被猫抓伤了。’’“恩,阉了。”某爷淡定道。“王爷,那是只母猫,还是王妃最喜欢的猫。’’“那就把它送给九公主吧,她正好喜欢猫。’’“王爷,王妃说她要去逛妓院。’’‘‘什么?’’某爷终于不再淡定,转身不见了踪影。
  • 遇见蓝色的你

    遇见蓝色的你

    他叫南正赫,是一个篮球狂热爱好分子,时而腹黑,时而孩子气,时而成熟,阳光帅气的得到了不少女生的倾慕,但他唯独对她倾心。她叫丁芮,是个钟爱蓝色女生,她喜欢用蓝色来形容一切她认为美好的事物,包括爱情,她喜欢独自一人时发呆。因为她善良真诚的内心,让她算不上美若天仙的外貌也能令人为之倾心,包括他。虽然他和她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是他和她的爱却是如此纯真,没有所谓金钱利益的牵绊。但因为他和她要共同守护某样东西,让他们的爱变得更加经得起考验,让他们的爱多了一份微妙的元素。但最后会发现,原来爱情可以这样。因为这是蓝域处女作,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也因为这是根据蓝域自己的故事改编的,所以蓝域会更用心创作。
  • 仟寻

    仟寻

    从黎明走到黄昏,从醉梦缓缓醒来。可还是没有你的,哪怕是一丝一毫的传言。你在哪?是在寂静的湖,还是在神秘的海?是在荒野的山;还是在坑洼的原?我寻找着你,时而停下,时而揣摩。仿佛你就在眼前,伸手一探,却又虚无缥缈。哀叹转身,却又映入眼帘。你跳着欢快地向我奔跑而来,快乐的脸上有着一层轻薄的雾,堵住了前面的道路。悲伤楚楚。
  • 叛仙之战

    叛仙之战

    只有仙才是这个世上最善良的么?凡是被灌上了“魔”的名字,都是这世上最十恶不赦的吗?若是仙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好。。。魔也会为了一片落叶而感伤。。。一切是否会不一样呢?
  • 诡异百家事

    诡异百家事

    我,苏宁,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女生,18岁,在一个还算正常的环境中长大。唯一不同的是,我家是做死人生意的,纸扎,祭品,骨灰盒,定制棺材,超度亡灵,说白了,就是吃死人饭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人选择火葬,也因为政府的原因,许多官政人员不得不选择火葬,所以,相对于传统的下葬,火葬似乎利益更大。所以,我的父亲,在距离城区不远的郊外买下了一个门面,开起了火葬场,但是,吃死人饭的我们,始终,不会,太太平。
  • 情迷小妖精

    情迷小妖精

    她本来是个逍遥自在的小妖精,在某天却莫名成了一个小太监;皇帝帅哥总是用怪怪的眼神看着她,恨不得吃了她似的;好不容易活下来,却发现这条命被别人捏在手里;小小妖精,颠倒众生……
  • 论魔王的成长史

    论魔王的成长史

    为了打倒压榨他的神,白祈自居魔王,养精兵,广屯粮,点亮魔导科技树,攻略大千世界......然而,当他率领星河舰队,手握屠龙宝刀(滑稽)来到神面前时,却发现......
  • 秋名山车神从不翻车

    秋名山车神从不翻车

    “要练成绝世神通,首先要把脸皮练得如铁似钢!皮厚、嘴甜、心眼儿黑,才是我辈修士处世之道!好勇斗狠一无是处,保住性命,活得比敌人更长久,只有这样,你们这群小剑人,才能够活到大展神威,笑傲九天的那一刻!”听着新手教练的训话,叶飞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天啊,请降下一道雷电把这奇葩剑宗劈了吧。
  • 那些流过泪的岁月

    那些流过泪的岁月

    我本是一个说话口吃不清,外加脑袋迟钝、反应缓慢、有一点点的智障,从小被亲兄妹们虐待,遭受非人的折磨,我一天天地慢慢熬着,看不到希望的到来。幸好奶奶没有放弃我,她给我讲张海迪的故事,告诉我,身心有残缺的人,一样可以成就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让我不要放弃……在老奶奶的帮助下,我终于跨越了自身的障碍,踏入学校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