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79900000002

第2章 茅盾与《人民文学》(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周恩来总理的关心、支持下,《人民文学》得以复刊。我记得复刊后的第一本《人民文学》,也就是一九七六年一月号,是一月二十日正式出版的。

当日,我带了新印的五本刊物兴高采烈地给茅盾先生送去。那时,茅盾先生接待客人一般都在他家前院的会客室。而我因长期在《人民文学》工作,常常去看望他,是他所熟悉的一个晚辈,他因此破例让我每次来都到后院他的书房兼卧室见他,有时就随意聊天,有时我向他请教问题。这天,他接过刊物,立即仔细翻阅,边翻边兴奋地说:“喏,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他见复刊号的封面《人民文学》四个字用的是毛泽东的手迹,问我这字是什么时候写的?我告诉他:这是一九六二年四月写的,这次经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用!他说,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写封面字。

接着,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茅盾先生说全国刚刚解放的一九四九年七、八月间,当时他和一批从香港归来的民主党派领导人及文化界、教育界知名人士大都住在北京饭店,中央决定要他筹办一个刊物《人民文学》。创刊号编就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主席,请求题写封面字。结果毛泽东只是题了词——即后来被文化界广为运用的“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而封面字,主席提议由郭沫若或茅盾自己写,茅盾便请郭沫若写了。他说,为此毛泽东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呢。

我一听这意外的信息,喜出望外,便冒昧向茅盾先生提出,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茅盾先生温厚地笑了笑说:“在,在。我珍藏在身边呢。”

说毕,他转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他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是一封毛泽东主席的亲笔信,信的内容是:.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这当然是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三日。信中所说的“写了一句话”,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的题词。读着,我感到格外亲切,因为它是关于《人民文学》的。

当时我便萌生一个念头,要是这封信我的同事们都能看到该多好!于是我向茅盾先生提出可否借我带回编辑部给大家看看?

茅盾先生表示理解我的心情。他说:“本来我是珍藏着的,给《人民文学》的同志看看,倒是有意义。可以,可以。”

先生慨然应允。但却提出:“只不过,三天后你一定拿回来。”我一口答应了。带回编辑部后,大家高兴地争相传看,还有人抄写下来留作纪念。当时还不曾有复印机,我便将原稿拿到王府井最好的一家“中国照相馆”翻拍了下来,留下底片,原件三天后按时送还茅盾先生。我眼见先生又小心翼翼地珍藏在他的书柜中。

这一切,我自然也永远珍藏在心中。.1981年11月冬雪夜,追记.

我的心向着你们

初夏,一个轻风习习的夜晚,我到北京东城童大林同志家里去看望刚刚访美归来的黄宗英同志。一见面,她就兴致勃勃地谈起美国见闻。谈话中,她说在美国的华人十分关心祖国的情况。由于她是赵丹的夫人,人们常常向她念叨起并表示深切悼念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由于她又是一位作家,人们也就向她询问起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茅盾先生的情况,并表示深深悼念这位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子、杰出的作家。

于是,我们的话题自然地转到茅盾先生身上。谈到他一生的辉煌业绩,谈到他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杰出贡献……同时也谈到他最后的那两封宝贵的遗书。大家都为他没能在生前得悉中央决定恢复他党籍一事而惋惜。

我由于稍稍知道一点情况,便向他们做了解释。不料,在场的人都异口同声地说:这些情况外面都不知道呀!你怎么不写出来呢?

是啊,为什么没有写出来呢?我自己不是也曾经因此而激动得夜不能寐吗!

深夜,回到家里,我着实睡不着觉了。于是我便在这夜深人静时,铺开了稿纸……那是茅公逝世不几天的当儿,我因工作关系先后数次又到了先生的家里。在同韦韬和小曼同志交谈中,对于先生生前没能知悉中央关于恢复先生党籍的决定,我深深表示惋惜。这时,韦韬和小曼深沉地说:是这样。然而沈老在病榻上却一再交代我们,他的这两桩心愿,也就是那两封信,一定要在他死后上报中央和交给作家协会。他不允许在他生前交出。这是意味深长的。

大家都还记得茅盾先生是3月27日清晨辞世的。这两份遗书则是在3月14日,在他头一天较严重的昏迷之后,又清醒过来时笔录的。他说:我还有两桩心事呢!他要求守护在病床前的儿子将他扶起身,他要执笔写出来。儿子婉言告诉他说:您已经不能动了,不便起身了。您心里有什么话要说,您说,我记下好啦。

他老人家点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他用极其微弱的、平静的然而又是极为坚定的声音,倾吐出了他多年来蕴藏在心底的愿望。当韦韬笔录完毕,念给他听时,他点点头,执意要求儿子扶他起身。这时,他勉强握起用了一辈子的笔,郑重地分别在两封信上签署了沈雁冰、茅盾五个大字。这是先生最后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两个签名啊!他在致中共中央的信中满怀深情地说:.亲爱的同志们,我自知病将不起,在这最后的时刻,我的心向着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我追求和奋斗了一生,我请求中央在我死后,以党员的标准严格审查我一生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如蒙追认为光荣的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的最大荣耀!.

另一封信是致中国作家协会的,他宣布捐献25万元稿费,愿为发展和奖励长篇小说创作助力。

这是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感人肺腑的心声!

不论是谁,读到这两封遗书,对于先生的为人,都会更加崇敬、更加热爱。

那么,究竟为什么他不许在他生前交出这两封信呢?

据韦韬和小曼同志介绍,去年夏天,当先生病重住在医院时,曾有几位老人来看望他,向他提及希望他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他呢,极为严肃而郑重地说:我是在党的早期困难时入党,并同党一起度过了困难的,现在我们的党胜利了,就不必再提这个问题,去和党分享荣誉了。后来,韦韬同志和他谈心时,曾提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现在许多年轻人争取入党的观念淡漠了,没有这个追求了,产生了信仰危机。他听了,疑虑地问:唔,有这么回事?韦韬答道:是的。他陷入了沉思。而后,突然郑重地告诉韦韬:如是这样,那我现在倒是要考虑申请入党的事。从此,他多年的心愿又萌发在心头。

至于捐献稿费,那也是在去年秋天先生又一次病倒时,他经过考虑,征询了儿子和儿媳的意见后决定的。为什么偏偏要作为长篇小说的奖励基金呢?先生目睹文艺界现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近几年来,中短篇小说出现了不少好作品,长篇小说相比之下,就不免还有一些距离。”他认为要深刻反映一个时代,没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小说是不行的。先生对于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寄予了多么大的热情和期望啊!这对于我们在文学战线上工作的同志,也是一个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我的心向着你们!”——这是多么铿锵有力的心声哪!的确,先生自从1921年加入共产主义小组和中国共产党后,虽然在1928年后他失去了同党的组织关系,然而他此后几十年却一直是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的文化工作。1931年他曾向瞿秋白同志提出过恢复组织生活的事。而由于当时多种的原因未能如愿,但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动。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他的心也飞向了延安!1940年5月底他曾携带全家老小通过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线,到达延安。当时他是准备长住下去的。只是由于党中央和周恩来同志考虑到他如是在“蒋管区”,可以发挥更大作用,可以更好地为党做工作,才又动员他离开延安,回到“蒋管区”去。他坚决服从了党的安排,却把两个孩子留在了延安(女儿沈霞后来不幸在延安病逝)。他曾先后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陪都”重庆和香港、上海等地,直到全国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党曾考虑安排他领导职务和行政工作。他恳切地向周总理提出:我是个作家,希望不要担任行政职务。总理认为他的意见对,就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后来由于工作的迫切需要,中央还是决定任命他担任文化部长。当毛主席和周总理找他谈话并向他商量时,他服从大局,听从党的安排,牺牲自己的创作,欣然出任了文化部长。同时还担任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许多繁重的职务,为党的文化艺术事业呕心沥血,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他终生坚定不移地为共产主义理想和事业奋斗的精神,将在中华大地永存,将在亿万人民心中永存,并将随着岁月的推移,发扬光大。

“我的心向着你们!”呵,我仿佛又见到了面容慈祥、亲切的先生,又听到了先生那言辞委婉、恳切的谈话。令人热爱,令人崇敬的茅盾先生,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1981年仲夏夜,北京

想起了茅盾先生

1981年3月27日清晨5时55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崇高的灵魂去了,中国文坛陨落了一颗巨星。

啊,一代大师、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茅盾先生逝世了!

当日上午,我立即赶到北京医院,先生已经合上眼,静静地、静静地躺在那儿,像是疲倦了在作片刻的小憩。我轻轻地走近他的身旁,像平日见到先生一样,唤声“沈老”。可先生却默默地、默默地躺在那儿,无声无语。我这才意识到先生已经离开我们了!他再也不会回答我们什么并且给我们以教诲了。我的心呵多么悲痛!我痛苦得几乎要哭出声来。此时,我强打起精神,想再多看先生几眼,无奈,来和先生告别的人愈来愈多,我只好含泪跨出医院……我们的车子行进在宽阔平坦的长安街上,我看见街道两旁林阴道上的杨树、柳树、丁香花树都发芽吐绿;残冬已过,春回大地,人们将又在这播种的季节,精神抖擞地开始一年中辛勤的劳动。然而我们的茅盾先生,一个文学园地辛勤的耕耘者,却不料竟在这个时刻辞世了。而留在他书桌上的,是一部他多年来呕心沥血、兢兢业业所撰写的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路》的未能完成的手稿——他原本计划从童年写到1949年解放前夕,估计60万字左右。可如今只是写到了1934年的阶段,30来万字,终未完稿。

这是多么大的憾事!这是多么重大而无法弥补的损失!

汽车仍然在长安街上疾速地行驶着。车窗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然而我的眼睛却不知为什么,渐渐模糊起来。此时闪现在我眼前的只有一个清瘦的、正直的、我所尊敬的老翁的影像,这就是茅盾先生!

于是,记忆,写进往事的海洋……

我认识茅盾先生虽是在60年代初,然而接触较多、逐渐熟悉起来却是在“文革”之后,特别是粉碎“四人帮”的1976年以来,我屡因工作关系,常常求教于先生。当然,我是作为一个文学刊物的编辑,一个后生晚辈,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接触先生的。而先生所给予我的教益,将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

我记得,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文革”之后,由于敬爱的周总理的关怀和提出,后经毛主席批准,《人民文学》几经波折,才得以复刊。当1976年1月20日,复刊号出版后,当天我即奉编辑部之命,带了五本刊物,给沈老送去。他一见高兴极啦!立即仔细翻阅着刊物,兴奋地说:唔,我还是《人民文学》第一任主编呢。

接着他便兴致勃勃地向我讲述了1949年七、八月间他在北京筹办《人民文学》的情况。他见复刊号的《人民文学》封面上用了毛主席的题字,问我这是主席什么时候写的?我回答他:1962年4月写的。这次经毛主席批准,第一次公开用。他说创刊时他就请过毛主席题词和题写封面字,结果主席只是题了词——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而封面字,主席提议由郭沫若或沈老写,他便请郭老写了。他说,为此主席还有一封信给他哩。

我一听,就不禁冒昧地向他提出:那封信,还在吗?能不能给我看看?他笑了,慈祥地说:在。说着,他便起身走进卧室,不大一会儿,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走出来。我接过一看,一封主席的亲笔信。

信的内容是:.雁冰兄:示悉。写了一句话(即“希望有更多好作品出世”题词——周注),作为题词,未知可用否?封面宜由兄写,或请沫若兄写,不宜要我写。

毛泽东

九月二十三日.

我看过后,他又小心地收藏了起来。这封信写于1949年建国前夕。我看时很有感触。那时作为领袖和作家的关系是何等亲密,何等融洽!领袖又是多么关怀文艺工作。

此后,因为工作我常常去拜望沈老。说实在的,每次去,我总是见他伏案写作,那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很令人感动。因而我也不忍心过多打搅他,剥夺他的宝贵光阴,所以总是谈完事很快离开。可是,遇到他精神好时,他却总是要我多留一会儿,向他说说刊物工作的情况,近来出现了哪些好作品,有些什么新作者,创作中有什么问题,等等。他十分关心创作,关心文学事业,关心青年作者的培养和成长。常常是有许多初学写作者写信或投稿给他,他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前几年在他身体情况较好时,他大体上都翻看的。我发现,他在交我帮助处理的一些信、稿上,有的还用红铅笔划了杠杠的,可见他是仔细看了,注意到了作者所提的问题。有的他亲笔批示:请处理。请参考。只是到了后来,近一两年由于体力不支。读者来信和来稿,他才交由儿媳陈小曼和儿子韦韬处理。而他们两人,又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帮助沈老搜集和查阅有关资料,供沈老撰写长篇回忆录用。工作是十分繁杂而艰辛的。他们却完成得很好。

同类推荐
  •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

    《大罗山纪事》以崭新的视角和真实的情感展示了基层派出所民警丰富的内心世界,评论界人士指出,主人公是老百姓期望的有真性情的警察化身,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作者用率直的情感、崭新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绮丽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原汁原味的乡村警察的真实生活。《大罗山纪事》的整体行文风格是随笔和散文式的,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可以抽出来成为一篇独立的随笔或者散文。本书的成功首先是敢于讲真话,这是一本警察题材的文学作品,每一个故事都非常的精彩,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多情的文笔,不仅给读者展示出了大罗山下绮丽的田园风光,而且也展示出了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派出所民警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 史上最牛公务员2:江山江山

    史上最牛公务员2:江山江山

    一心向往娱乐圈的史上最牛公务员宋徽宗赵佶,才艺双绝,爱古玩字画,也爱美人,就是不爱江山。他修“豪宅”陈列爱物,他把理政权杖交与臣子;他与朝臣争宠,也狎小尼姑,当然,少不了与倾国倾城的名妓李师师爱个荡气回肠,数大宋娱乐圈,一哥非他莫属。亡国之君李后主心血之作《江山》是赵佶最爱之物,他曾想将两个半幅的“江”和“山”装裱一处,却发现拼合后的裂痕吻合处下方有一缺口,乃江山之基。不知是否巧合,饶是大宋江山如画、美女如云,也挽不回赵佶国破家亡、被掳金国的结局,大宋的半壁江山和半国美女也落到了金人手中。李后主为宋太祖所囚,宋徽宗为金太宗所囚,两个“文艺皇帝”落得同一个结局,历史惊人相似地画了一个圆。
  •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葬我

    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收藏馆-葬我

    中国一世纪的经典绝唱震撼几代人心灵的不朽篇章,作者包括鲁迅、朱自清等作家,丛书包括:茶杯里的风波、沉郁的梅冷城、春风沉醉的晚上、春风回梦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三生命、丰收、光明在我们的前面、荷塘月色、红烛、狂人日记、等文章。
  •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爱与讽刺(林语堂全集19)

    "国学大师林语堂先生是我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被提名人,被称为“华语文坛最幽默睿智的一支笔”。他的散文所涉领域极广,可谓宇宙诸事,无所不谈。他熟悉中西文化、常常在文章中海阔天空地谈开去,所选取的事例亦中亦西、或大或小,都极有趣味,文化含量很高。是20世纪40年代初林语堂用英文写作的,所辑录的文章都是作者对于日常生活、政治或社会上的各种事物的新鲜、锐利与确切的谈话。这些短而辛辣的文章背后,隐藏着作者一颗热爱生活、睿智旷达的心。读者在阅读的同时,可以体会到作者“幽默、闲适、享受”的人生哲学。..."
  •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第三卷)

    中华对联,也称“楹联”、“楹贴”、“对子”,是悬挂或粘贴在壁间柱上的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语言文学艺术形式,相传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见《蜀梼杌》),谓之“题桃符”,至宋时推广用在楹柱——厅堂门前的柱子上,后又普遍作为装饰及交际庆吊之用。
热门推荐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科学家(上)

    人类的未来充满了希望,明天的世界令我们无比期待。从历史中汲取知识,感悟人生,追求真理,是每个生活在21世纪的现代人的价值取向。在无比灿烂的历史星空中,众多世界杰出人物犹如明烁夺目的明星,让历史的时空如此地浩瀚,并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与智慧结晶。期望本书能让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们,从世界杰出的人物身上,学习与借鉴人生的智慧,创造卓越的人生。
  • 空白
  • 独家密爱:潘少不安好心

    独家密爱:潘少不安好心

    40岁的离婚吊丝女叶知秋偶然认识了一个比自己小六岁的、貌比潘安才超陆几的男人,不能自己,从此死缠烂打,软磨硬泡终于打败了潘安身边的各路女神,赶走了潘安的原配,把潘安掳回家。掳回家后潘安立即反宾为主,发号施令,一向骄傲独立的叶知秋变身成奴性十足的小女人,两个人过着偷偷摸摸的日子,不敢面对双方家人,不敢出现在公众场合,含羞忍辱的日子何时结束?叶知秋又是如何说服女儿接受潘安,如何一步步攻克潘安家一系列强势的女人?面对潘安的年轻俊美,年老色衰的叶知秋又是如何地费尽心机、曲意讨好……
  • 倚天屠龙乱记

    倚天屠龙乱记

    话说中原武林为了打破元朝鞑子对教育界的垄断与西域明教联手创建了‘明教中原综合性武林大学’,这一把手的位子本应该归武林泰斗张三丰莫属,只因三丰大叔私生活极不检点,作风存在问题,并于多名年轻女子发生超友谊关系,生了七个儿子,严重超生,与国家提倡的少生政策极不相符,结果被元朝计划生育管理协会差办,人证物证居在,无处抵赖,党内处分,只混了个副校长,白眉鹰王殷天正捡了个大便宜做了第一把交椅。张三丰之孙,殷天正之外孙张无忌一次偶然,救下了赵敏而引发的故事。学校里的11女女的搞笑生活。
  • 书劫无量

    书劫无量

    很多人修仙的时候,所拥有的是什么剑啊,笔啊,棍啊,但是这个家伙只有一本书,一本跟他从微末崛起的书。但是,在那本书上面,记录了世间万千劫难。何为大劫,我为无量量劫。
  • 流沙战神

    流沙战神

    万物即将湮灭,大能者重铸天地,延续万年传承。万年之期将至,天地再次分崩离析……
  • 异界武尊圣者

    异界武尊圣者

    这是一片武技与灵力唯尊的的大陆,一个被人说成费物的小子,努力不放弃成为了大陆的圣者,经历了生死磨练成尊!一个让恶人怕的,少年马天宇……
  • 小说选刊(2012年第8期)

    小说选刊(2012年第8期)

    本期收录了众多名家的优秀作品,如荆永鸣的《北京房东》,刘庆邦的《东风嫁》和陈九的《水獭街轶事》等,以飨读者。
  • 地法天

    地法天

    千年的传承,百年的纷争,曾经的辉煌,如今的没落,当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我们。我们何去何从是坚持信仰传承还是抛开一切让这些故事随着时间消失。神秘的特殊部门守护这片土地千年的护国一脉,道五脉,佛六宗,。一切的一切都将随着时代消失这慢慢长途中。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当命运到来,到底是顺天从道还是一身立地抗天。何去何从。请跟随我的一生看看这道门最后的残阳。
  • 沧海遗珠:腹黑小姐不孤独

    沧海遗珠:腹黑小姐不孤独

    六岁那年,她被亲生父亲寻回,成为千金大小姐。十年后,他还铭记那个约定,等到他找到她时,换来的竟是一句“你是谁?”一场爱情纠缠的故事,就在这所贵族高中,开始上演。清纯勿入,不受虐者慎入~不喜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