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当今世界上林立着认真点数也说不过来的学说。无论大与小,无论深奥与浅显,你只要对它进行认真的研究与解析,其学术价值就弘扬出来,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的确,每个话题都值得探讨,都具有可塑性,把它置度于学说的范畴,于己于人都是一种愉快的事情。
应该说,这部著作就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概念,非常吸引人的眼球,让人对自己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产生出一种意想不到的兴趣。
一年前,我与本书作者吕伟嘉先生,以及其他几位经济界、文艺界的朋友坐在宾馆里漫谈,谈的无外乎人生种种。正是茶浓烟香之际,伟嘉先生忽然颇有感慨地说:如今,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国人们,太少了一种歉疚之心理。他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有着几近十分钟的表述,一口气把自己心底的话全都倒了出来。当然,我等几人也随着他的话题争先发表自己的体会。茶,一轮轮地添;烟,一支支地抽,而这个话题,则一层层地深入。时至半夜,谈兴不减。以至后来我回到家中,脑子里仍然被“歉疚”二字缠绕着与挑逗着,斜靠在沙发上直至天明。
后来,几次和伟嘉先生会晤与电话联系,我们又总是要就“歉疚”之说进行长时间的谈论。直到半年前的那一次,他说他正在着手整理这十余年来写下的三十余万字的生活笔记,将它们归纳于“歉疚”的话题中,计划出版一本题为《歉疚说》的书。我由此而特别地高兴与欢呼起来,他的构思和行动真令人钦佩与赞赏。
我把本著作的初稿复印件捧在手中,抽时间阅读了三次,便有今天的文字涌上心头。
正如伟嘉先生所言,歉疚,本意为觉得对不住别人,又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在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过程而言,如果能时常怀有一种歉疚的心情,是大有益处的。你在对自我、他人(包括家庭成员),工作、社会、奋斗目标等等方面具有对“歉疚”的认识,能使自己在人格、思想、精神、实践、理想诸方面获得高层次的欢愉与享受,是一种走向完美的极有作用的作为,是一种适应于每一个人的健康良方。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确值得去歉疚的地方太多太多,于社会,于国家,于家庭,于你所管理的那个单位,于你与他人的关系,也于自己的为人处世,还于自己的作为,凡此等等。你就像一个中心点,你的生活放射出了呈圆形的无数条线,可能在每条线上都有歉疚,而且有多次的歉疚。歉疚常常用语言或者行动对他人进行表白,但更多的则是个人内心世界的活动,你的歉疚语言和行为是他人不知的,或者说是他人需要感触后才能体会到的。这种情况恰恰说明了一个人持有歉疚心理的重要性,人要使自己有长进,长进更快更完美一些,就必须常常检讨自身,亲和他人,承认自身有愧对于社会的地方。人们总是对那些缺乏歉疚之心的人抱有藐视或蔑视的态度,因为那些人一直在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在藐视或蔑视着他人,或者一直在认为社会对不起他,而不是他对不起社会。你现在可以触类旁通地想一想,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歉疚还真是一个多滋多味的东西,既折射出生活的七彩之光,又丰富与美化了你的生活。在现社会里,歉疚说的提出亦是一枚尖锐的针头,直抵生存环境肌肤上的那个痛点,治疗一种普遍发生的而又恰恰不为人们所注意的疾病。这又正如本书中所说:现在人们太缺乏歉疚之心了,如不引起重视的话,人与人的距离会越拉越远,伤感会越来越多。
伟嘉先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是在大陆创业的台湾籍的企业家。他于台北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经济界,从业于生物科技事业,任专业顾问。但他仍然一直坚持学术方面的探讨,涉猎于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多种宗教教义和风水学、天文学、社会伦理学诸门类,同时,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等共产主义学说也颇有研究。他与别人交谈时,既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又思维缜密、观点鲜明;凭着有感而发所书写的许多文字,既立意深刻、联想丰富,又情感弘扬、语言犀利。这些,实在可见他学业精深的功力。这部著作显然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一次展示,确实是他所培育的大树上的一枚果子。当我们看到果熟蒂落的喜悦之时,他却很明智地说:我这只是一次播种罢了,但愿真正的丰收在更多的民众心中。他如此的话语正好道出了一位哲学家的心胸与境界。
这种表现作为一种学说的提出,展示的是人生观点,是古往今来所提倡的思想道德内容,而今他系统地阐述并成书,又多了学术研究的成份。该书特别可贵的是,构思明快简洁,说理深入浅出,立意进步向上,语言通俗易懂,适合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各界人士阅读。作者的写作初衷如此,读者的期望亦如此。我想必定会有许多的人为之触动,为之思考,更在以后的日子里,运用于生活,活跃于生活,美化于生活。
值此,祝伟嘉先生将歉疚说更深刻更完美地研究下去,创造出新的成果。也祝他在社会学的其他领域里,针对现实生活提出新的探讨话题,进行新的矛盾研究,用具有自己个性的语言去呼唤民众、关爱民众,为我们的社会更为光明与温暖的未来,作出新的奉献。
是为序。
2101年11月16日于北京
(本文作者系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