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86600000005

第5章 卷一(5)

海子把诗歌当作一项“永恒的事业”,想用诗歌建立一个盛大的“帝国”。江非把诗歌当作一种“手艺”、一种“文字记录方法”,要“以诗歌记录的方式为那儿(平墩湖)的土地和人民做一些更好的文字服务”。如果说海子生前对“大诗”的雄心是一种史诗情结,那么江非的这种诗观(如果算得上的话)大可称之为“史官情结”。江非一再表示:当下,“身居广大乡村的村民朋友们”,“觉悟也在提高,意识也在变迁”,“也开始认识到自己也是历史创造的一个重要主体”,从而需要一个“忠实可靠的孩子”、“眼疾手快的好兄弟”,来记录他们的“历史活动和内心活动”,因此,诗人江非勇敢地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要求”(《致辞》)。他认为:“诗歌所当然具有的三个属性从重到轻应该是:①史学性;②社会学性;③艺术性。”(《提纲》)可见,江非写诗如写史,难道他真的把诗歌的功用直接与“记账”等同起来了?

中国向来有“立言”的传统,在史官文化的浸染下,人们不但渴望青史留名,还渴望铺陈历史,进而成就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虽然鲁迅说过煌煌二十四史不过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是自从一代伟人宣布“历史是人民写下的”之后,写历史就转而成了写“人民”,于是,人民作家、人民诗人也应运而生。在这里,我无意怀疑江非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不排除他的言论中含有谦逊的成分,我只是注意到了他的话语倾向,很显然,江非不希望自己的诗局限在“平墩湖白话纪”的层面上,他试图扩展那些声音的涵盖范围,所以他要采用一种“民族唱法”,体现出平墩湖与整个国家的合拍,与全体国民的共鸣。正像他在诗中所写的那样,那来势凶猛的火车,是“人民的火车”(《火车就要来了》);行动迟缓的公交车,也得慢得“像这个时代”(《这些慢吞吞的公交车》);石头磨成了石碑,仍要“背负着历史的尘埃”;哪怕一粒沙子,“也是祖国的一部分”(《公路曲》)……江非似乎总在自觉不自觉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不断开拓平墩湖的时空背景:走在世界的田埂上,沿着祖国的黄昏走了三千里。

我背着这袋麦子

一只脚走在穷人的灯影里。

……

沿着乡村的黄昏走了三千里。

——《箜篌引》

这匹跛脚马的形象不是江非的自画像吗?世界—祖国—乡村—我——“一袋发霉的麦子”,在这种顾影自怜的比照中,江非把自己想象成了一名胸怀天下、忍辱负重的承乏者,他要借自己的诗歌去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在另一首短诗《黄昏曲》中,江非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忧患,在暮色中,“我和我的牛车”缓慢、艰难地离开“这个国度”,但是当他回头望去,仍是“村庄一片,粮食一片”,大地像“一只巨大的碗”。这个国度在哪儿?是村庄,是大地,是永远摆脱不了的乡愁。身在故乡,却染乡愁,诗人的业数即在于此。江非巨大的焦虑即来自于他对故乡的重新打量。他当然不满足于把平墩湖写得越来越小,而是要把它写得越来越大,使其不但能承载“一袋发霉的麦子”,更能承载“一些人类的历史”和“这个伟大的时代”。

留意一下江非的作为某大学驻校诗人发表的《致辞》,最显眼的就是那些“统战语汇”,在这篇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不到两千字的文章中,我们不但看到了战友(两次)、代表(两次)、伟大(三次)、组织、体制、挺身而出、战天斗地、与国际接轨、世界、人类,更看到了中国(四次)、历史(九次,连同“诗歌史、文学史、史书”共十二次)、时代(九次)、人民(七次,连同“民族”共十次),这些频频出现的“巨词”让我们看到了江非按纳不住的、急于“入围”的满腔激情,同时也看到他急于把平墩湖写入“皮书”、正史的史官心态。江非说,“在这场大雨里,我多像一只被雨淋湿的小蚂蚁”(《梅花阿姨》),江非说,“走在黄昏里,他尽量地缩小自己”,但是江非把自己变小的时候,却在瞻望那个庞然大物的“大”。所以,为了给平墩湖的俗世经验配上庙堂意识,江非常常不失时机地把一些“巨词”镶嵌到他的诗歌中:“那些(历史)里的盗墓者”、“引用人类的(历史)”、“菜叶子像历史一样发出刺鼻的臭气”、“火车/开回(历史)的始发地”、“被(历史)忽略的沟坎和栅栏”;

“在(那个时代)疯狂地跑动”、“(这个时代)里突然爆出的一场大快乐”、“(那个时代)的摄影师”、“和这个(伟大的时代)一样”;

“(祖国)让一条乡区公路和秋天通过了平墩湖”、“昨天晚上/我歌颂了(祖国)”、“这一群孩子,住在了(祖国大地)的一角”、“站起来,眺望(祖国)和大海”、“我们为自己的(祖国)还有粮食吃庆祝一下吧”、“在(祖国)的上空/跳伞”、“(祖国)的边陲/公路的尽头”;

“尘埃属于(人民)”、“宽阔的(人民)广场”、“我们把手里的麦子分给那儿的(人民)吧”。

以上语句出自《箜篌引》(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在这部长达一百五十九节的大型组诗中,江非不仅展现了平墩湖的整体面貌及细微之处,而且动用了宏观调控手段,不但要让平墩湖汇入“历史、时代、祖国、人民”的经典巨制中,还要让它面向“世界”,“与世界接轨”。我注意到,“世界”一词在诗中出现了三十二次,其实不单《箜篌引》,在众多短诗里,“××世界”或“……世界”也是一个常见语式,可见江非对“世界”的看重。即使没有“整个、一个、这个、这、全”这样的前缀、界定,我们也知道,在提及“世界”时,江非基本是在指向“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据《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这就和他的乡村形成了鲜明对比,因为乡村的一切都在他的思维里染上了色彩,而这个词却没有,总之世界“很远”,乡村“很近”。在开过火车的铁轨上,江非看到的是“世界在平墩湖奔跑后留下的余热”;在外祖父身旁,江非看到的是“世界辽阔的阴影,和世界巨大的时光”(《外祖父》);在麦子成熟时,江非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熟了”(《麦子熟了》);在一头熊的身上,江非看到的是“整个世界一层薄薄的锈迹”(《一头熊》);甚至在歌咏爱情时,江非也要让它“碰到上了世界的落日”(《小歌:爱情》)。就是这样,江非不厌其烦地、大义凛然地,对其揭櫫的“小世界”,赋予“大世界”的影像。

说起来,这般“祖国意象”、“世界意识”,海子或为始作俑者,像人类、世界等词汇在他的诗中也是屡见不鲜,不但有“祖国的河岸”、“中国的稻田”(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海子的诗》,第146页。),还有“宇宙的孩子世纪的孩子”(海子:《眺望北方》,《海子的诗》,第189页。),他不但写《秋天的祖国》、《亚洲铜》、《献给太平洋》,还要写:“我们各自领着/尼罗河/巴比伦或黄河/的孩子在河流两岸/在群蜂飞舞的岛屿或平原/洗了手/准备吃饭”(海子:《麦地》,《海子的诗》,第21页。),不但写“我在黄昏时坐在地球上”(海子:《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海子的诗》,第31页。),还要写“我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海子:《麦地与诗人》,《海子的诗》,第109页。),写“天堂”,写“天堂的大雪”(海子:《太阳·弥赛亚》,《海子诗全集》,第1012页。),海子总是把自己融入旷世苍凉之中,从而找到“诞生的光明”(海子:《太阳·弥赛亚》,《海子诗全集》,第1013页。),成为“真正的诗人”(海子:《八月之杯》,《海子的诗》,第184页。)。可见,海子的“祖国”、“世界”常常是一种内化的、自省的心理环境,是为了言说存在的忧郁与孤独,而不是为了表现那种“心事浩茫连广宇”、“环球同此凉热”的豪放气概。至于江非,则是要把“家事国事天下事”统统串联起来,统统展示出来,所以,他不仅要写“一个村庄的麦地”,写人们的生老病死,还要“把一场大雨认作是这个国家的眼泪”,不仅要“朝着北京的方向/寄走了几首诗歌”,还要写“美国忧郁”,还要写瑞典、俄罗斯与车臣,还要写伊拉克、伯利恒、以色列,不仅要写普希金、萨特、狄金森,还要写阿拉法特,写“梦露麦当娜NBA纽约世贸大厦”,很显然,江非紧跟时代步伐,不避以新闻时事入诗,确是能让我们长点国际见识,也能让世界认识我们:有一些事物。

我已对邻居家的孩子说过了。

我还要给那些草原上的孩子指出它们的光芒。

我还要让非洲的孩子。

非洲以北。

欧洲的孩子。

以及小姨家读幼儿园的孩、表叔家上中学的孩子。

看到它的乳房和悲伤。

——《箜篌引》

“指出……”——“让……看到”,这就是江非用意之所在?我们知道,在史诗情结的催化下,海子曾倾尽心力创作了规模宏大的《太阳·七部书》(未完成),他的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我洞察的过程,因此他的写作不是着眼于“史”,而是着眼于“诗”。从作品的制式上看,江非似乎也在有意营造一种“大史诗”,《箜篌引》就称得上非常庞大,而且副题“平墩湖白话纪(1999~2003)”中的“纪”字及时间起止似也贴上了“史”的标签。但是比起海子的史诗性写作来,江非采用的只能说是一种“诗史式”写作,由于整部作品只是由许多独立的短诗整合一起的,更由于江非只是像史官一样对“现实/事物”进行增删剪裁,为了编写“文明的第二史册”(《提纲》),既要忠实于“历史”,又要忠实于“时代”,既要对得起“人民”,更要对得起“祖国”,所以,像《箜篌引》之类的大型组诗,就不得不就事论事,围着“现象”绕圈子。

六、大话英雄

但是,我们还不能说江非只是一个速记高手,无论如何,都不可否认他对那一片乡土寄予的悲悯和热爱,不可否认他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可否认他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在他的骨子里,实在埋伏着不少的火种和铁流。所以,在江非的诗歌里,就不单纯有田园小令,不单纯是赞美和歌唱,在所谓乡土情思之外,江非更有锋利、骁勇的一面。实际上,他从未沉醉于平墩湖的小农情趣中,他看到了乡村世界的自然之美和世俗生活的人性之美,还看到了人间疾苦,看到了黑暗、丑恶和不平,因此,他往往会忘掉“记录”的本分,不光要“表现”,还要“表达”,甚至不惜直来直去,挑明自己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时而忧愁忧思、时而壮怀激烈的江非。

显而易见,江非并不甘心在平墩湖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诗人,也不满意在平墩湖碌碌无为地苦过一辈子,虽然平墩湖也通公交车,有卡车有火车,也有飞机飞过,但是江非总是持有疑问:飞机上运的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

飞机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们也不知道。

我们在地面上。

飞机上的人看我们。

就像我们仰视天空上的一只小鸟。

我们生下的孩子。

也老比一只鸟蛋还要小。

这样一来,我们哪里还会知道。

飞机为什么要飞得那样高。

飞到哪里去。

而在哪里,才有一条。

平坦、宽阔的跑道。

那些铺在地下永远不会起飞的石子。

为什么要敲得和鸟蛋一样大小。

——《箜篌引》

在这里,江非终于以可望而不可及的“飞机”榨出了“我们”的“小”,虽然江非以“我们”这一集体名词掩盖了“个我”的感受,但是对他来说,小时候那张“屈辱高贵的脸”才是刻骨铭心的,所以他无时无刻不盼着“发明”一种“新的生活”(《一只蚂蚁上路了》)。正像他在诗中所说,“即使一个粗心大意的人/他也会心存荣登王位的妄想”(《短歌行》),“要干一场大事”,“活得满面春光”(《箜篌引》)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而“怀揣山河”、“流浪的国王”才是诗人的自况,“居住在祖国中”,却“寄宿在平民的屋檐下”,他当然不会满足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可是无奈“我的天空死得太早”(《无名氏之歌》),当他无法实现“上山当一个有情有义的土匪,下山抢一个柔情似水的压寨夫人,生一大堆儿郎,欢度一生的童年理想”(《致辞》,我相信这是江非的肺腑之言),无法“杀掉国王”时,至少也要成为“祖国的荷马”,至少也要在诗中建功立业,像荷马那样“写一部史诗”:“等我死了/村庄哭歌三日/祖国三年致哀”——或许这便是江非生发“史诗情结”的缘由,在“火把越来越暗越来越暗”(《无名氏之歌》)的时候,他只能自称“黑夜让我双眼失明”,只能退而求其次,用诗歌照亮“祖国的前程”。

走在这个世界上多么不容易啊。

在三个好人中你选出一个英雄。

一个穷人活在路上。

一个刺客死在远方。

另一个诗人,却坐在一把。

旧了千年的椅子上。

——《短歌行》

三个好人,其实只是一个分裂的江非,这个分裂的江非,其实最渴望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如果说“穷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原始身份(出身),那么“刺客”就是与这一身份的彻底决绝,而“诗人”则是对这种命运所做的哈姆雷特式的追问与修正,于是三者的分值也随之得出:一个活、一个死、一个坐(实为不死不活),究竟是在路上、在远方还是在椅子上,成了江非最为痛苦的选择,所以,他不得不采取折中策略,将三种身份集于一身,把“身体里的黑暗、命运、肠胃、骨头们”和“炸药、耻辱、泪斑”(《三十岁序》)混合在一起,把肉体与灵魂的对抗统一起来,把分裂的自我揉和成一位孤胆英雄。江非说:“骨头埋进青山,马儿留给闪电/这是一个英雄所干的事。”(《箜篌引》)果然,他又有了一部长诗——《英雄帖》。

对江非来说,《英雄帖》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一反平时那种简约清雅的风格,而是采用了一种模仿“无厘头”口吻的“大话”方式,因此可以当作一件自我颠覆、自我解构的“样品”,从而看到江非的突破与局限。

从内容上看,可以说《英雄帖》就是一张黑色判决书,它控诉罪犯,揭露罪行,既骂贪官污吏,也骂为富不仁,既骂背信弃义,也骂行尸走肉,总之把这个时代的阴暗面翻了个底朝天,极力宣示了一种批判的乃至激怒的情绪。这让我想到任不寐在《灾变论》中提出的“灾民理性”(生存恐惧、权力恐惧、敌人意识、力量崇拜和狡猾崇拜、利益崇拜、梁山社群主义和诗性智慧),在这组诗里几乎都能找到恰切的例证。因为“满世界的胃都坏了”,“整个人类泪光闪闪”,江非定然要义愤填膺、疾首蹙额,定然要“瞪着那双干旱的眼/瞪着整个世界一双/冷漠的无情的无耻的眼”,江非不但要拉出这种势不两立的架势,还要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杀人喋血、快意恩仇,极尽“英雄”之能事。但是,试问英雄者何?恐怕江非也说不清楚。在《英雄帖》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种试做英雄的情绪,是面对社会痼疾、人间不平所做的一种宣泄或发泄,最多也就是出出恶气,获取心理上暂时的快感和满足。虽然诗中那个主诉人一再宣称“我从来就没有和你们在这个时代一起生活”,呼告人们“别在平墩湖苟且活下去了”,但是他所做的也就是毙几个无赖宰几个泼皮,在梦里杀掉几个假想敌,虽然他一再拒绝投降拒绝下跪拒绝“无耻的生活”,要求“人的一生”,但是结果总是“在台前表演/在幕后沦丧”,“在平墩湖继续种粮/在平墩湖继续打鱼/继续晒网/继续佯装一个无仇无恨的孩子”,“忍气吞生过着忍气吞生的日子”,“忍气吞生写着忍气吞生的诗”,然而,“想写一首好诗/却找不到它的开头……想拜几个把子/浪迹江湖/纵横春秋/桃花却已落尽/挑树却已砍光”,于是:只好去买一座山丘;

修几处寨子;

种几行果树;

试着在平墩湖落草为寇;

在平墩湖虚掷光阴;

举杯浇愁;

可是没成想;

却招不来上山的喽罗;

养不起看门的恶狗;

只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只好自己给自己磕头;

只好自己抱着自己;

站在车零马稀的门口;

只好在梦里再开一次小差;

做一回壮士;

进一次班房;

当一回死囚;

可是却不知道何年举旗;

何从下手;

何地行刑;

何处斩首;

——《英雄帖》

同类推荐
  • 大地行吟

    大地行吟

    本书是马启智同志诗词结集,收录了诗词数十首,分为“海外旅痕”、“行色匆匆”、“大地情愫”三部分。
  • 读者精品——爱情小语

    读者精品——爱情小语

    庐隐实在的恋爱绝不是游戏,也绝不是堕落的人生所能体验出其价值的,它具有引人向上的鞭策力,它也具有伟大无私的至上情操,它更是美丽的象征。没有在浮沉的人海中翻过筋斗的和尚,不能算善知识;没有受过恋爱洗礼的人生,不能算真人生。
  • 荒凉的白纸

    荒凉的白纸

    《荒凉的白纸》收到高维生发来的10卷《独立文丛》电子版,我躲在峨眉山七里坪连续阅读了三天。三天的白天都是阴雨,三天的夜晚却是星光熠熠。我在山林散步,回想起散文和散文家们的缤纷意象,不是雾,而是山径一般的韵致。
  • 丁玲散文选集

    丁玲散文选集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文书系》将它们串联起来,以不同年代按不同作者选集分册出版,便于读者阅读与欣赏。《丁玲散文选集》为《百花散文书系·现代部分》之一种。
  • 史学名家梁园东

    史学名家梁园东

    梁园东先生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史学家,本书收入了梁先生论文中主要的、精华的部分,体现了他学术思想的概貌。
热门推荐
  • 中医药治疗疑难血液病:医案论文集

    中医药治疗疑难血液病:医案论文集

    本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是陕西省血液病防治研究所所长郝其军用其主持研制的复方皂矾丸和升血小板胶囊及系列中药为主导药治疗成功病例的医案展示,下篇是郝其军医师总结的临床经验和确定成功的治疗模式。
  • 倾之六界:恋妖作乱

    倾之六界:恋妖作乱

    一阵少女的嬉笑,缓缓而来,花间随着五彩的蝴蝶飞舞,风吹摆着衣裙,白纱青衣,黑丝长发飘飘。“恋儿,歇息会”单翎疼爱的唤着青恋。“阿爹,你也来,快点,蝴蝶们都说喜欢我呢”青恋不听单翎的话,继续奔跑着。单翎无奈,飞身一跃搂住青恋的腰,包住她。
  • 异界之被雷劈出的强者

    异界之被雷劈出的强者

    能使一个天生图腾枯萎的废柴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需要些什么?奇遇?!重生!?更甚至母爱!左天死了,又活了,从此世界不一样了,九天惊雷为我所用!惊雷传承使他走上强者之路!特别说明,本书虽然名字有些雷人,但是故事却是绝对的精彩,请不要以名字取故事哈!
  • 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男孩为何要穷着养女孩为何要富着养

    本书在综合了许多成功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这一新的思维模式。
  • 梦魇猎人:灵域觉醒

    梦魇猎人:灵域觉醒

    明东市晨报上,写着这样一则通知:明东市医院超自然理疗室即日起正式投入使用。主治医生:孟川医生:萧沁、姚东君、张启均护士:郑赫实习护士:苏婉婷团队主要用于治疗超自然类疾病,欢迎患者前来就医。
  • 终于等到你之完美爱恋

    终于等到你之完美爱恋

    童年和他有过一面之缘,他却深深印在她的心里,多年后她再次遇到他,两人将会摩擦出怎样的故事。他、她,定格在那天…………
  • 年华偷蚀,心字全非

    年华偷蚀,心字全非

    青春里的这场爱情,温柔却暴烈,盛大而脆弱。曾以为是真实拥有的,原来也不过一场旷日持久的美丽幻觉。岁月在不动声色中穿过你我的年轮,留下抹不去的印痕。就算曾经彼此折磨,如今我们不再相爱,可从此以后,是否还能温婉相待……
  • 独宠清纯小娇妻

    独宠清纯小娇妻

    【全文免费!】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他10岁时,她出生,在豪门中他是英俊潇洒的王子,她是优雅美丽的公主,两人是豪门之中公认的一对儿。可是为什么五年不见优雅美丽的小妹妹会变成处处和自己作对的臭丫头呢?如果两人成为夫妻,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如果想知道就来看看吧。
  • 苏有子衿

    苏有子衿

    已过摽梅之年的大龄剩女同毒舌傲娇的豆浆王子――一个身披长衫,不施粉黛,一个白衣轻飏,风月无边。两小无猜的青梅时光,十年离别,再度相逢,他们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 女配的逆袭之exo别爱上我

    女配的逆袭之exo别爱上我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女配,但是她却拥有令人羡慕的身份她重生归来,她立誓要打败女主。成为一个令人瞻仰的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