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时期,唐玄宗对内政进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经济、政治、文化等几乎达到了顶峰;对于边疆统治也进行了有效的管理,不仅将原来丢失的土地重新夺了回来,还确立了大唐在边疆少数民族中令人敬畏的统治地位。
唐朝初年,为维护国家稳定,唐王朝统治者曾统一了北方的领土,并设置了单于、安北都护府,分别管辖长城内外到贝加尔湖的广阔地区。然而到了武则天主政以及做皇帝时期,突厥、契丹、吐蕃、奚等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发展壮大,战士们作战勇猛,善骑射,屡屡侵扰大唐边疆地区。696年,契丹的李尽忠利用当时的民族矛盾,煽动部下反叛唐朝,借机攻占了营州。武则天下令征全国囚犯组成军队讨伐契丹,结果战败,契丹成为威胁唐王朝边关安全最大的隐患。703年,突厥攻占了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碎叶镇,致使丝绸之路最后断绝,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声誉和外贸经济。
唐玄宗登基后,为了重新统一北方地区,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首先,根据现实需要进行兵制改革。均田制和府兵制是唐朝前期实行的土地制度和军事制度,寓民税和民兵于一体,在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唐朝初期起过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唐高宗在位后期以来,土地兼并严重,丁户几乎分不到任何耕地,只好背井离乡,到他处寻求生路,均田制渐渐被破坏。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之上的,当均田制开始崩溃,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府兵制的瓦解。最明显的标志便是,唐玄宗即位以后,军心涣散,士兵无心打仗,逃兵现象愈演愈烈。为此,唐玄宗接受宰相张说的建议,改府兵制为雇兵制,从关内招募军士12万人,充作卫士。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唐玄宗逐步将这种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雇兵制不仅解除了府兵轮流到边境守卫的痛苦,同时又为军队集中训练、提高战斗力提供了有力保证。第二,唐玄宗出台了很多有关整军方面的法规政策,其所颁布的《练兵诏》明文规定西北的军镇应加强军事训练,军队不得用于他处。唐玄宗还派兵部侍郎裴漼、大常少卿姜皎,前往边关督促检查法令的执行情况,处理具体事宜。第三,做好战前物资准备工作。一方面,唐玄宗任命太仆寺卿王毛仲专门主管马匹喂养,725年,全国军马由唐玄宗即位时的24万匹猛增至43万余匹,大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另一方面,唐玄宗大力发展屯田,增加粮食产量,彻底解决了以往军粮匮乏的问题。
717年,唐朝从契丹收复了辽西21州,重置营州都督府,漠北拔野古、同罗、回纥等都重新归顺唐朝。同时,安北都护府得以恢复,唐朝重新行使对长城以北土地的管辖权。在西北,在唐玄宗的英明领导下,唐朝收复了碎叶城,并打败了强悍的吐蕃、小勃律,重新打通了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唐朝的声威远播西亚。729年,唐朝从吐蕃手中夺回军事重镇石堡城。石堡城背靠华石山,面临药水河。正面悬崖峭壁,两侧山峦崎岖,如苍鹰展翅,令人生畏。隋炀帝西巡张掖时,路过此处,见此处地势险要,下令筑城,便有了石堡城。隋末唐初,吐蕃趁乱占领了石堡城。吐蕃军占领石堡城后,即派重兵把守,并以此为据点频频出兵进犯河湟之地,对唐朝形成了巨大的威胁。729年,唐玄宗李隆基下定决心夺回石堡城,解决边患问题。唐玄宗特意召集了朔方节度使李祎与河西、陇右地区驻防将帅商议攻城大计,然而诸将因其地理位置险峻不愿前往,只有李祎支持唐玄宗的决定,表示虽有危险,但为了边关安宁即使为国捐躯也值得。李祎大胆采取远距离奔袭战术,日夜兼程杀奔石堡城。吐蕃守城官兵依仗石堡城易守难攻的地势,加之唐朝此前也曾多次出兵但都无功而返,因而在防御上慢慢懈怠下来。此番李祎的突袭,打得吐蕃军措手不及,石堡城终于被唐朝收复了。石堡城的收复,使唐河西、陇右地区连成一片,边关防御能力得到极大的改善。
开元时期,大唐涌现出很多著名的军事家,而王忠嗣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王忠嗣出生于军事世家,其父王海宾以骁勇闻名,官至太子右卫率、丰安军使。王忠嗣九岁时,王海宾战死于沙场,唐玄宗追赠为左金吾大将军。唐玄宗念王忠嗣年幼,将其收为假子,接入宫中抚养,常与忠王李亨一起游玩。王忠嗣从小就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唐玄宗不以其年幼,常与王忠嗣在一起讨论兵法,称其“应对纵横,皆出意表”。
730年,王忠嗣出任兵马使,多次在河西、河东跟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同年,萧嵩入朝以后,王忠嗣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首战——玉川战役。战前,王忠嗣派出精兵侦查,吐蕃大赞普正在玉川检阅军队。王忠嗣不顾其他将领的强烈反对,决定率部攻打吐蕃军。当天夜里,王忠嗣亲率300精骑出击,突袭玉川,斩敌数千,吐蕃赞普更是吓得仓皇逃走。此时的王忠嗣只有18岁。玉川一战,王忠嗣一战成名。
738年,鄯州都督杜希望谋攻新城,急需一位善于用兵的急先锋。这时有人向杜希望举荐了王忠嗣,夸耀只要王忠嗣出战,夺取新城就成功了一大半。于是,杜希望奏请唐玄宗,将王忠嗣划归到自己部下。王忠嗣善于搞突袭战,这次也不例外,守城的吐蕃军匆忙应战,被唐军打败。唐朝在此置威戎军,屯兵驻守。战后论功行赏,王忠嗣被授左威卫郎将。七月,杜希望率部攻占吐蕃盘踞的黄河大桥,并于黄河左岸修建了盐泉城。吐蕃欲报新城败北之耻,发兵3万大军攻打盐泉城。唐军兵少势单,将士皆害怕。王忠嗣见形势危急,坐以待毙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决定背水一战,趁吐蕃军立足未稳之际,率领部下率先杀入敌阵,吐蕃军阵脚顿时大乱。杜希望见状,也趁势纵兵突入阵中,经过激战,唐军大获全胜。此战,多亏王忠嗣在危难之际主动出击,唐军才能化险为夷,朝廷为表其功绩,封其为左金吾卫将军同正员。此后王忠嗣官职扶摇直上,在官场上越走越远,最后被唐玄宗拜为河东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兼灵州都督。
在担任两镇节度使期间,王忠嗣所辖区域从朔方至云中,边境长度绵延达数千里。为了加强边关防御,王忠嗣在要害地方都设置了城堡。以前筑有旧城的,王忠嗣便派人进行修复,使旧城继续使用;若无旧城,但地势险要易于军事防御的,王忠嗣便派人据险修建新城。王忠嗣修筑城防,不但改变了过去无处可守、庞大的唐军与灵活的游牧军队打游击屡屡失败的窘境,加强了边疆防务,而且还为大唐帝国向外开拓了数百里边境领土。
同一年,王忠嗣指挥了北伐契丹之战。王忠嗣率10万骑兵从雁门出发,在桑干河这个地方与契丹进行三次会战,三战三捷,打得奚契联军几乎全军覆没,混乱间,契丹可汗被部下杀死,一时间群龙无首,契丹36部尽数投唐,几十年不敢作乱,王忠嗣威行漠北。
此后,王忠嗣又在抗击吐蕃的最前线上冲锋陷阵。742年,王忠嗣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了对吐蕃的青海湖会战,大破吐蕃北线主力,随后更是在积石会战中将吐蕃残部全歼,并俘虏了8000依附吐蕃的吐谷浑军。这次作战,王忠嗣几乎摧毁了吐蕃在青海、甘肃交界处设置的全部堡垒,吐蕃死伤数万人,两个王子也战死,其重要战略盟友吐谷浑降唐。此战对唐王朝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自此,吐蕃在青海地带对唐朝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其对河西地带的威胁已基本解除。之后,王忠嗣率军增援小勃律,一举击败吐蕃、大食联军,并在此战中大胆提拔了青年将领李光弼,为唐王朝培养了新的军事人才。
742年,唐玄宗遣使谕令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于唐,乌苏米施不从,王忠嗣遣使说服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向后突厥发动进攻,结果后突厥兵败,王忠嗣乘机出兵北击,后突厥汗国部众千余帐相继归唐,后突厥从此衰落。
唐玄宗在对待边疆问题上,由最初的保守防御转变为积极进攻,正是开元时期唐王朝国力日盛的重要体现,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唐玄宗统治下的唐王朝成为盛极一时的唐帝国!